金刚经研读之八十三--自我转化的关键(二)


2014/9/3    热度:340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娑婆世界。

  娑婆的意思是〝堪忍〞,每一世界皆一佛国,其它的佛国非常清净美好,像极乐世界它是金沙布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没有秽恶污浊,三恶道苦,那里的众生没有贪瞋痴,没有六道轮回的苦事,都是莲华化生,清净庄严。而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因为众生有贪瞋痴的无明,造作那么多恶劣的事,承受着苦报的轮回,还不知道这是苦,还乐在其中,所以说五浊恶世;而同时在这个世界中,又有许多行使菩萨道的众生,他们为了救度沉沦的众生,堪忍于这个世界的一切而不出离,所以说我们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堪忍的娑婆世界。

  然而释迦牟尼佛的愿力,就是在这娑婆世界成就觉悟之道,而后来救度这苦难世界的众生,所以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国。佛国应该是美好的,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为什么充斥着种种罪恶、种种不如意呢?这就关系到众生自心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去思考,比方说,牛喝水成奶,为什么蛇喝水就成毒呢?不错!是它们的业报不同。业报又怎么来的呢?因为自心业作的造作。

  我们再看,我们人所看到的水,与其它众生道所见的就不同。天人看水像琉璃,地狱众生看水是血,饿鬼道的众生看水是火,水族动物看水,则是它们甜蜜的家园;因为造作不同,所以受报就不一样,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众生的〝心〞!为此禅门祖师才会说:〝不明自心,学法无益〞。所以〝明心见性〞实在就是我们学佛者的一个主要课题。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被五种不好的恶浊现象充斥着:

  一是劫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时空,时空有成住坏空的变化,在慢慢运行之中,我们不知道,也看不出来。好比寿命有增有减的变化,增劫最高可以达八万四千岁,人的寿命最高达八万四千岁,这是平均年龄,每隔一百年,平均寿命它会减一岁,减到最低限度是十岁,这个递减的变化过程叫做减劫。到了减劫的极限之后,每隔一百年,人的平均寿命它又会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又是一个极限,这是增劫的情况。我们人生命之流就是处在这么不知情的变动之中,所以谓之〝劫浊〞。

  第二是见浊,经中说:〝令汝流转,心目为咎〞。这道出了我们生命生死流转的一个总成因。原来是我们执着所见为实,〝见〞是眼根与色尘缘境能所相应,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一个结果,而实际上是虚妄的心识作用,本来没有一个实体,是我们的心,随着色尘外缘污染,认贼为子之咎。由于每个人所见不同,造成的执着也就不一样。人总是先入为主的,很容易会形成一个成见;总喜欢执着自己所见的为准,自以为是,就否定别人,于是就各执所见、纷争不已,这就是〝见浊〞。

  第三是〝烦恼浊〞。人基于有见,就有观点主张,观点不同就会产生疑惑,佛法告诉我们,这都是无明的现象。无明就是惑,因惑就造业,因业就受苦,有苦就成烦恼。所以烦恼如影随形,不得解脱,因之谓〝烦恼浊〞。

  第四是命浊。生命是脆弱的,从生到死,迁流变化,而且刹那迅速。众生无可奈何地要去承受生老病死的无常变化,以及生命无常凋零的凄怆苦闷,还要承受生命中种种惊惧惶怖的生命威胁,这个就是〝命浊〞。

  第五个是众生浊。这个世界除了我们人,还有其它五道的众生;也就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十法界中间的六凡现象,依于所造业作的性质,分别入于轮回之中受报。除非在人道能够听闻佛法,学习佛法才有出离的机会,否则就是永劫沉沦于〝众生浊〞中。

  佛经告诉我们,〝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古德又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警句,而且即使得人身,能够听到佛法还要有福德因缘,仅仅有福报不够,福报是善业的一种果报,必须同时要修智能,依于道理方法去修养自己才能够转为功德。经中告诉我们──佛法的难遇,有如大海盲龟之值遇浮木孔。一只瞎了眼睛的海龟,它浮游在汪洋大海上,遇到一块漂流的木板,木板上有一洞眼,而此盲龟的头刚好从这浮木孔的洞眼中钻出来,试想这机率有多少?是不是太渺茫太不可能了?

  《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佛陀说法很喜欢用譬喻,曾经在许多的经典中都提到:〝智者因譬喻而得解〞。人是思想的动物,如果我们透过思想而领悟到什么,那就是最值钱最宝贵的智能。佛陀善用譬喻,让我们从譬喻之中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既然人生学佛难得,如大海盲龟之值遇浮木孔,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得以学佛的机缘,开启我们往后觉悟的旅程,那个饶益性将是无边无际难以算计的。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我们如果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功德无量无边,但如果受持读诵《金刚经》,换言之,就是学觉悟的佛法以致发起阿耨菩提之心,那功德比起前面的布施功德,可是百千万亿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课题:

  佛陀悲悯韦提希处境之绝望痛苦,于是为韦提希示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介绍阿弥陀佛的愿力世界以及往生的修行方法。《佛说阿弥陀经》虽是一部佛陀不问而自说的经典,实则缘于韦提希的需要而说,所以佛陀宣法绝不是勉强的营销,都是合乎因缘和合的原则,这样子才不会引来外道的讥讽和毁谤,对佛教也才不会造成伤害。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