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六--行修的境界(四)
2014/9/3   热度:314
意念的行为是潜藏于内的,而这意念的内涵,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五蕴〞。 我们一般人的五蕴作用,它是一气呵成的,刹那迅速;也就是,当我们的根与外在的色尘缘境打交道的时候,我们的那个〝我〞,如果进一步投入,它就会产生心识作用── 色蕴(色)一进来,产生感受(受),牵引想法(想),推测判断(行),完成结果(识)──这一连串的心识作用,就是我们的五蕴。只不过五蕴的作用快得让我们不自觉、抓不住,这就是一气呵成的现象。通常感受不好,所做的判断和结果就不好,意念既然是身口行为的主宰, 那么意念如果不好,自然引发出来身口的行为也是不好的,通常显现的造作,就都是恶业。 感受如果是好的,引发的想法行为取舍以及结果也就会是顺心的,然而所造作的,就会是一种执着污染;怎么说呢?因为欢喜而生执着──好比一吃披萨,觉得好吃,喜欢吃,还想再吃,就生起执着成污染了;一旦想到它的营养成份,含有高热量与高蛋白质,并不性属良性悦性的食物时,有决心的你,就会调整自己的选择了,佛法修行的道理也一样。 尤其是,顺心的造作不一定是善业,可能只是污染,成为恶习而已,就像吃披萨。佛法中讲业,我们要从身、口。意去认识。 身体的粗业是杀、盗、YIN──叫三恶业。 言语的粗业有四种: 第一种是妄语;学佛是要觉自心的,如果面对自心都不诚实,那我们如何去觉呢?所以学佛讲究〝直心〞,也因此要求不妄语。经中一再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要学佛,自然要做到不妄语,除非我们在不得已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时,可以使用一种善意的谎言──方便妄语,但这是一种善巧方便,目的是为了不造成伤害,而即使使用,基于一种因缘的需要,所以还是造作,还是不善。所以普贤菩萨发愿救护众生,在他的十大愿行里,有一项就是〝常行忏悔〞,指点我们当行之道。因为我们生存于五浊恶世,身处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洪流中,无时无刻不在造作;地藏菩萨曾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阎浮就是南阎浮提,也就是南赡部洲──我们地球所在的这个时空位置,它是位于忉利天中央须弥山的南方。须弥山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洲,每一洲的人脸型不一样,身长不一样,寿命也不一样。在佛经里面有清楚的介绍…… 口业的第二种是两舌;学佛人是要学着检束自己的身心的,在不造成伤害的大前提之下,凡是属于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话不说。 第三种是恶口;用恶劣狠毒的话去伤人,或者是用尖酸刻薄的话去刺伤人,都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避免的。 另外还有一种绮语;绮语是一种不正当的话,好比黄色的语言,或者是一种怪力乱神的话,都是绮语,对人会造成伤害,没有好处。 意业的行为有三类,就是贪、瞋、痴,佛法中视之为〝三毒〞,也是罪业的来源,所以经中说:〝心是恶源 行为罪薮〞。 学佛人既然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就必须从观行上着手;所以经中告诉我们:〝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若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佛陀在楞严经中,曾经提出修禅定有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是入禅定的清净境界;佛陀提出决定性的原则是: 观照自己YIN欲痴心清净否?痴心引发情痴、YIN欲,YIN心不除,则尘不可出,以YIN心修三昧,纵使得禅定,必落魔道。 其次要观自己瞋恨杀心灭除否?瞋心重的人缺乏慈悲,重则杀戮,所以提出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使三昧工夫深,必落神道。 其次再观自己的贪欲偷心息除否?因为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使三昧工夫现前,必落邪道,成为妖邪鬼怪魍魉之类。 所以我们不可不慎,除了杀盗YIN业,贪瞋痴念要彻底的清净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秉持直心修行,要依教如法去修。所以金刚经从声闻的须陀洹起,就告诉我们: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之所以深契佛陀所说的般若旨趣,在他自叙修道的体验心得中,可以看到,他对佛陀说:〝世尊!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文中〝昧〞要念默,〝三昧〞是一种正受工夫,是定的一种初步修养;入正定的时候,就是三摩地,所以要念三昧,这是老禅师特别指导的。 我们看这段经文,须菩提说: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于修行人来讲,有没有修养?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勘验。就如佛陀在《金刚经》中所提到的:〝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一个真正证果的人不会标榜自己证果之事。 何况证果是心境的契入,如佛的明妙圆觉,悲心智境,其境深广如大洋,水不扬波,所以绝不会有自说证果的证果之人,自说证果就已经不得果证,《心经》里面已经明白的说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因为自言证果,是大妄语,三摩地不得清净;因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他是一种增上慢人。经中说,这种人成爱见魔,失如来种。也就是说: 以有所得为证,是种执着,无法清净,成为偏执爱见,着我成魔,无法进入到佛的觉悟正路。可见学佛路上,建立正知正见是多么的重要! 也为此,禅门里面讲究〝泯四相 绝百非〞,只为求觉的圆满──澹泊、清净、庄严,所以须菩提回答佛陀:得罗汉果的人,不能说他证得了罗汉! 学佛的目的就是觉悟,觉众生平等,觉我与众生无别;如果还有〝我〞能修、能证,那都还有我、我所之执着,还有人我之对立,也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因为只要意识到有自己,相对的就有了别人,那都不够格谈〝证〞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