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九十六--轮回与出离的关键(一)


2014/9/3    热度:264   

  前面我们曾提到须菩提问佛陀「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从须菩提所提的问题,我们就知道,《金刚经》所开启的法义是对菩萨的说法。所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大名号;这十大名号,每一个含义不一样。

  比方〝如来〞,〝如〞代表一种圆满的意境,表示行者证悟到了如如不动的、圆满究竟觉悟的境地,他已进入如此的来,如此的去,不著痕迹的,而且无止境地,可以来来去去自由自在地行使他的愿力。

  〝佛〞我们知道,佛是觉悟的修行人,证悟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佛有他的愿力世界,就像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愿力世界。在这个愿力世界当中,他已经证到了可以如如不动地,如此的来如此的去,来来去去永无止境地行使他的愿力,所呈现出的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法身修养。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义〞就是一种圆满,无伤于法,无显于行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如此这般的来,如此这般的去,在圆满的如如不动之中行使他的慈悲喜舍,救度众生的愿力。

  《圆觉经》中曾提到〝如来因地法行〞,以佛的愿力而言,他成佛之后所证到的果位,我们尊之为〝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修行人。虽然〝如来〞也是佛的境界,不过老师父告诉我们,以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成道的这一生来看,他具备的如来因地是降生人间成为悉达多太子,他具备了菩萨修行,到最后这一世来成佛,所以已经具备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现的是一个圆满报身的修养,而且肯定在这一生能够成等正觉。

  佛陀从一世发愿成就佛道开始修行起,以至到这世显现悉达多太子身,到菩提树下成道之前的这一段修行,都可以说是如来因地,可是这是最后身,也就是行将圆满,他在这一生就可以成就佛果;对于世间所有现象,当他成道后,他在菩提树下说了一句〝法尔如是〞,余无多言。〝法尔如是〞是一个简略的说法,佛陀成等正觉的时候,五眼具足,具有正遍知的修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法界的现象,他已经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彻然了解〝法尔如是〞。佛陀觉悟的证知是,众生都有这种智能眼,但因为无明所覆,以致无法显现这种本有的智能光芒;那当众生在迷惑当中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接受这些道理;所以佛陀当时,他虽然知道法尔如是,可是却不想宣说,后来还是经过梵天的启请,启请佛陀悲悯众生,宣说法要。虽然世间有许多众生无法理解接受,可是还是有许多的众生已经种下了菩提的种子,他们渴望着佛法,他们能够依教如法去修,所以经过梵天的请求,佛陀才宣说法要,这是佛陀说法度世的缘起。

  我们已知道,《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品,是第九会的五百七十七分。〝经〞,是具有连贯性的,那就是佛陀在宣说《金刚经》之前,已经宣说了很多般若经里的理谛,《般若经》是菩萨法的根本要义,般若了义的道理,在介绍金刚经之前,佛陀已经宣说了很多。所以须菩提在问取法要的时候,才会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菩萨是具有愿力,要救护众生的。

  菩萨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的意思是〝修行觉悟的有情众生〞,或者简称为〝觉有情〞。觉有情的〝觉〞包括两种动词,一个是自己修行觉悟,另一个是自己觉悟之后,他必须还要去帮助所有的众生觉悟;所以〝觉〞它包括两种动词,一个是自动词,一个是及物动词,除了自觉,还要让有情的众生都要觉悟,它有这样的含义在内。〝觉有情〞的行者就是菩萨。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句话乃上承前面佛陀的开示教诲而来,已经告诉修行菩萨法的行者们,他们所要具备的-对于修行的根本理念的一种认识。那么对于菩萨来讲,那种怀有济世的慈悲喜舍、度有情的怀抱,如来是非常赞歎的,而且,也是如来特别的咐嘱。这个猛然听起来,好像佛跟菩萨对待的关系,就像老师跟学生一样,其实真是如此,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只不过以佛陀的根本要义来讲,他是要我们觉悟自心的佛性的,教我们佛法,唤醒我们的自觉。

  所以惠能大师他的体悟是:〝如来〞是一种佛性,菩萨他内心要觉,要发挥他本身如来的觉性,要由菩萨本身具足,本身表现出来而完成的一种觉境,这种讲法就把佛和菩萨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行者修行要达到〝觉有情〞,他就会显扬那种觉悟的佛性,以及要把觉悟的佛性发挥出来去普度众生,让众生同样能够从学习佛法当中得到觉醒。

  在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如来对大菩萨们的嘱咐,像《地藏经》里,佛陀嘱咐地藏菩萨说:「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这是事上的嘱咐。

  在《金刚经》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佛陀对菩萨摩诃萨所做的理上的嘱咐;佛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些众生可总名之为四生九有),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佛陀对众生发菩提心的嘱咐。

  佛陀又藉著回答须菩提,提出对菩萨的嘱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佛陀为了鼓励行者致力于菩萨法的修行,更方便劝导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更打比方问须菩提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佛陀再告诉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并且对须菩提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