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九十二--不变的本体(一)
2014/9/3   热度:306
我们已知道〝如是我闻〞是每一部经的开场白,熟悉《心经》的朋友也许会问为什么《心经》是一个例外呢?一开始是〝观自在菩萨〞,其实我们现在念的心经,连经题在内一共二百六十八个字,是唐朝玄奘大师提供的。玄奘大师念的这个心经有来历,据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因为要横过大戈壁沙漠,要行经西域各番邦国家,这个期间有暴风沙尘,有流沙坑陷,再深入就是崇山峻岭,寸步难行,路程非常的艰险;自古以来,涉险者几乎都是十去九无回。玄奘大师明知道这些危险,但是他却不退却,一念精诚要到印度去取经。 玄奘大师取经的经历,在现今大藏经中留下了一份资料,是敦煌出土的大兴善寺慈恩和尚的心经奉诏述序。慈恩和尚就是玄奘法师,里面提到,他未出关之前在益州,现在的四川省空惠寺遇到一位生病的和尚,玄奘大师去探病,顺便提到他想去印度取经的打算,这位病和尚非常嘉许他,考量到路途的险难,就教他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终于让他逢凶化吉,饮食无所匮乏,平安抵达了目的地。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在有名的那烂陀寺里却奇妙的与病和尚再次相遇;那烂陀寺曾经一度成为中印度有名的佛教文化重地,于十二世纪毁于回教兵燹之灾,现在只剩下断垣残壁的遗址。在那烂陀寺相遇,贵人现身告诉他是观世音菩萨,可见玄奘大师求法若渴的至诚,感动了菩萨出面相助。玄奘法师后来把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流传于世,就是现在我们持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正文是从观自在菩萨开始,我们如果从修行的道理方法上去认识,观自在菩萨就不要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实可通指每一位观心得自在修行觉悟的有情众生。这也是菩萨的慈悲,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其中的法义,藉著玄奘大师的故事而流传人间,让人更确信修心有不可移易的功德力。因为心经谈的是五蕴,五蕴就是我们的心,面对自心,必须要去观照它,进一步谛审深察;就像上白下云老禅师教我们的止观法门一样。 老禅师教的止观法门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步骤,〝观〞之前必须先学〝止〞,止于生起的任何一念,去做研究、分析、认识,认识其中的业,及其发展与迁流变化,然后进入谛审深察,发现其中的道,观照菩提,必须做到察觉、返照;若能于自心行深谛观,入般若波罗蜜的理谛,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够于观而得自在。有关心经的详细法义,各位可以研读老禅师的著作《心之路》及有声书〝心经导论〞。 玄奘法师为了把他持诵的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公之于世,就没有一般经文的规格,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正规的经文翻译。但是在大正藏其它各家翻译的心经版本中,心经还是保留著传统译经原则,仍然以〝如是我闻〞为起始。 我们再看金刚经,在金刚经开启的这一段法会缘起中,我们看到很宝贵的资料;佛陀时代,佛陀与弟子们的生活写照。 佛陀在菩提树下行禅观思惟,于后夜睹启明星而成正道,道出〝法尔如是〞,感慨此智德圆慧是为众生所共有,但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够证得,这种至理恐怕难为世人所接受,本来佛陀不想说什么,天神知道了之后,赶忙请佛说法;因为阎浮提的众生虽然刚强难化,但是还有很多的众生可以度化,依于这么的因缘,佛陀于是说法度众。我们一般都说佛陀说法一共四十九年,最初转法轮是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这是佛陀收弟子的开始,也是佛门有比丘的开始。这五个人都是随侍于悉达多太子的家仆和家臣,当悉达多太子落发修行之后,不论是参学或苦行他们都追随在身边,直到悉达多太子有了更深的体会,感觉到苦行并不能够找到生命究竟的真理,解决心中的疑惑,于是拖著微弱的身子到尼连禅河里把身上的尘垢洗净,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养,而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发誓说:若不彻底觉悟,终不起此座。五比丘看到太子如此,只见其〝相〞,不明其〝境〞,还以为太子舍苦行而退了道心,就离开他了。 所以老禅师说,一个完整的佛法包括体、用、相、境是有道理的。禅宗讲究破执、离相,忌讳在声色上讨生活;一般人常是,看到什么就认定是什么,因为妄执而后形成自我之见,于是造成是非之争。佛法讲究的是觉悟,必须是在戒、定、慧的前提下。 〝戒〞是〝不犯〞,是学佛人心境修养的第一件事,是在不伤害的前提之下做到〝不犯〞,不伤害别人,同时也能让自己不受到伤害。不伤害别人是慈悲的修养,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却需要智能的圆满。 〝定〞是学佛人从事自我修养很重要的课题,面对色尘缘境做不做得了主?!当色尘缘境在眼前狂飙飞舞之际,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定力面对当前而不为其所扰呢?若能,就可以运用思想、发挥智能,旋转乾坤,做到没有伤害而且完成绝对的饶益,这是需要觉悟的智能的;而学觉悟的智能,就是要听闻佛陀介绍过的道理与方法,而后依教如法去修行。 佛陀在经中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只是一个概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目,是形容佛陀介绍的法门之多。佛陀说法是应众生的需要,应机而说法,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比方为五比丘说的是四圣谛法,佛陀最早为初度弟子说阿含经,包含三十七助道品之类的证道法门,利根弟子几乎是听闻之下就修证到了阿罗汉果,佛陀度五比丘之后,接著因缘之下,有大富长者之子耶舍是十分优秀的青年,在富贵的环境中,他有一次悟到一切无常之理,于是就随佛出家了;他这一出家,引来了五十个同伴也跟著佛陀出家了,耶舍的父亲也皈依了佛陀,成为佛门之中第一位护法的优婆塞。 接著佛陀度化了婆罗门的迦叶波三兄弟,这三兄弟跟摩诃迦叶也就是迦叶尊者没有关系。佛陀度化迦叶波三兄弟费了一番心血,因为迦叶波三兄弟的老大,他这个时候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他们是婆罗门种族中的祀火外道,道行高法执顽强所以贡高我慢,把佛陀看成小孩子。佛陀直捣他的内心,让他藏无所藏,避无所避,面对真理,最后只好投降。老二老三看到道行高的老哥哥都被降伏了,所以也归顺了佛陀,于是他们三兄弟率了徒众一千人投于佛门,在当时是一件盛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