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道


2014/9/6    热度:466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有久远的师道传统。师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师之道,是对教师而言的;二是尊师之道,是对社会及学生而言的。过去讲尊师之道者多,讲为师之道者少。其实二者是相符相成的。尊师之道隆重,为师之道方可宏富;为师之道宏富,尊师之道必然益彰。


为师之道内容甚广,概括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师德,师才,师法。


1.师德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所从事的是与人相交往的工作,更在于与其交往的人并非一般的人,而是受教育者,而是成长中的人。教师的成绩、成就是通过受教育者亦即学生的成绩、成就体现出来的。生产流程生产出工农业产品,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却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感情的学生,而学生无疑是国家未来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虽然其他行业也存在职业道德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所以不能不对教师有更严格的道德要求。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宋代李觏说:“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作为教师,应当是人类道德规范的楷模。


为人师,首先要具备严格的道德水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传授。中国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所教者,“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者,“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论语》引述子夏之言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杨雄更为明确地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可见,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儒家那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孝悌忠信,就是学做人的道理。授人以道德规范,自己首先必须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所以,宋代以“八行”为教师的首选条件。宋徽宗政和三年四月的诏书规定:以“八行添置教授”。所谓“八行”,系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其具体含义是:“以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于义利之分为和”教师教学生以德行,自己首先必须是德行的模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现在学校教育,知识的传授占有更大的比重,学校教育事实上主要是知识教育。不少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只关心升学率,而不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教师也只重视其业务水平而轻视以至忽视其道德修养。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有的教师职称考试请人代考,论文写作时有剽窃。学校、教师尚且如此,又怎能责怪学生的不诚实?又怎能在学生中杜绝考试做弊的现象呢?社会腐败,最大的腐败是吏制的腐败;弄虚作假,最大的弄虚作假是教育机构的弄虚作假。因为它不仅是社会的毒瘤,而且这一毒瘤具有强大的腐蚀作用,具有迅急而广泛的传染性,它就像SARS病毒一样,会一传十、十传百。教育机构的弄虚作假,所影响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整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在其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他周围的其他人。改变社会风气,树一代新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道德风气。


教师除了要具备严格的道德水准外,还应当充满爱心。爱心既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包括对于学生的关爱。缺乏对于事业的热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不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科学研究是理性的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分析,教育工作则是充满感情的培养人、教育人、感化人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凭良心做事,干得好与不好,工作上是否尽心尽力,其实很难通过一些硬性的指标来衡量,甚至领导、同事、学生也难以在短期内觉察,只有教师自己心里最为分明。这一节课上得不好,为什么上得不好?甚至同一教学内容,在甲班上得不好,而在乙班上得好,这其中的差异,学生是很难觉察的,只有自己心理最为清楚。一个从事教学有年的教师,甚至可以在一周内、一月内不备课,而大胆地走上讲台。而问题是,学生也许很难发现这一实际情况。但这里的区别无疑是非常之大的。教师必须自觉地、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敬重与热爱,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以简单的完成任务、应付领导布置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是很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因此,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教师工作的对象,则是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朝气蓬勃的学生。不管是那一级的学生,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抑或是研究生,总的来说还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的思想也许很幼稚、很离奇,学生的行为也许不合乎规范,学生有时甚至很调皮、很捣蛋,这一切,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对学生充满爱意,要善于理解他们,并正确地加以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谩骂。教师的崇高品德最为重要的是爱心,特别是对学生的爱心。作为成长中的人,学生肯定会有缺点、会犯错误,这都需要教师以兄长般的心态来理解,以慈母般的胸怀来爱护。教师对犯错误学生的正确态度是体谅,是爱心,是帮助。缺乏对学生的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对立面,甚至把学生当“敌人”对待,这已经不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而涉及到教师资格问题。应当承认,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毕竟是教师,学生终究是学生。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永远是平等的。教师应当对学生有足够的理解与尊重。教师不管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都应当以充满爱心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2. 师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外,还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知识,一类是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自己所从事的本学科方面的知识。古代科学技术尚未充分发展,一名出色的教师往往掌握了当时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现代科学分类将各种知识分门别类,一个人已经不可能熟悉掌握方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最多只能对一两个领域做到熟练把握。即使如此,还存在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加快。为人师者自己首先应是一名好学之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况,也为后世教师立下了表率。俗语讲“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比其他任何人更应当具有这种精神。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有源头的、流动不息的活水,而不能使其成为一潭死水。活水的源头是什么?就是知识的不断扩展,就是知识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一份教案、一部讲义,不知讲了多少遍,却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所举事例均是十年前的事情,对于自己学科的最新成就、最新发展一无所知。由此,自己讲着言不由衷、味同嚼蜡,学生听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这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基础知识既包括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包括相关学科、以至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的人。学科之间本身具有相通性,学习可以逐类旁同。学生往往也会有许多疑问,在不同老师那里得到不同的解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不少教师只对本专业领域有所了解,一旦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则茫然无知。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本专业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也很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位讲哲学的人如果能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讲解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也可以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一个英语单词出自英语教师之口与出自物理学教师之口,对学生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位对自己产生了非常大影响的教师。这位教师的人格、学问,甚至其所从事的专业都会深深地影响到他的学生。很多人的专业兴趣、以至后来所从事的专业,是和自己中学时代所敬仰、所喜爱的老师的影响分不开的,甚至就是自己喜欢的老师所教的专业。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想到此,都应当想到自己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都应当想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人类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


3.师法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一些教师知识很丰富,也很专业,可就是讲不出来。据说大数学家陈景润曾在中学任教,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一些教师只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写得也很好,可上课学生就是不爱听。


学生不爱听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责怪学生,用点名来强迫学生,用考试不及格来威胁学生,都是很低劣的作法。学生不爱听课,就教师而言,既有师德方面的问题,如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也有师才方面的问题,如老师知识陈旧;也有师法方面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讲课,眼睛要么望着黑板,要么看着教案,可就是不看学生,怎么能够期望学生注意力集中呢?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缺乏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就成为无的放矢,学生的学也就成为漫无目标。难怪学生们经常说,听某某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老师发出的声音只是一种摧眠曲,只会使人昏昏欲睡。


中国有悠久的教育史,也有非常丰富的教育方法的理论。如孔子所提倡并奉行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就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宋代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问的问题是相同的,但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人的性格不相同,所以给予的答案也不相同。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己在师德、师才、师法方面的修养,只有不断进取、不断磨练,才能不辜负这一神圣的职责。当然,全社会也应当真正尊重和关心教师,这即是尊师之道。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尊师之道与为师之道应当相得而益彰。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