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与学佛
2014/9/3   热度:227
皈依与学佛 还记得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会》,里面有一些笑话,曾经有一则说到佛教的事情。一位阿婆喜欢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后来人家告诉她,既然南方没有(南无)观世音菩萨,你念她有什么用啊?而佛教里面也有一则故事,说一个人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很多年了,他念南无为“nan wu”,后来一个好心人告诉他应该是“na mo”才对,可是这样反而使他立马就有了烦恼,起了退心。 两则故事说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意义却大不相同:第一则是调侃,说许多信徒没有文化,对自己的信仰也并不了解,盲从而已;第二则是警示,信仰需要真诚,信仰有时候并不需要理性。作为佛教徒,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既有真诚的佛教信仰又具备正确的佛教认识,我们可以从了解皈依与学佛的意义入手。 我们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中的“南无”(na mo)就是皈依的意思。所谓的皈依就是归向依赖之意。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了。皈依三宝有大利益,《善生经》云:“若人受三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印顺法师说,学者所归依的法,可分为三类,其中根本而又中心的是中道的德行,是善。作为佛陀的皈依弟子,我们都应当谨遵佛陀教诲,而佛陀教诲与现实生活中的做人是分不开的。 学佛其实不是与“烦琐的学理”打交道,也不在于你来寺院拜佛的次数,也不在烧的香或纸的贵贱,学佛首先得在生活中学。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先学做人,这是老话题了,可是当我们反思自己时候,谁又能真的那么自信地说“我都做到了”吗? 比如,早上早早起床时候,因为天气寒冷,我得烧开水刷牙洗脸,早晨没有什么杂音,所以感觉烧水的声音特别的大,这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烧水了,我一定会很生气,说这是我需要的,那声音又不是我故意发出来的!可是我就不会去想:你可以不烧水,就用冷水也可以啊;或者你用一些东西罩住水壶,声音就可以明显小许多了。总之,不要因为你自己,影响了隔壁人的休息,人家上班回来晚,早晨都希望多睡一会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为别人想想,本性导师在《如何安心》中曾开示说:“佛教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如为众生得离苦,即为自己求安乐。在为别人着想的同时,对别人给你的好意,也应欣然接受,那怕这好意来得不太合适。” 有法师曾说过,“学佛的人发心要高,但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必须从人天乘开始。”学佛应当先学做人,而学佛者尤重在“五戒十善”。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所有皈依弟子都应该在生活中贯彻“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尊敬他人、关爱众生、和谐社会。 学佛与一般的行善也有不同,学佛者应当以发菩提心为本,本性导师在《佛教的基本观点》中曾经这样开示我们:“修持五戒,功德是很大的。五戒是善法,修持善法必然有功德。当然,这功德也因人而异,有的人修持,是为了求得人天福报,那么,他得到的当然是人天福报。有了人天福报,那么,层次低的是人生富贵、人丁兴旺、身体健康、寿命绵长、家庭和睦,所处的地方风调雨顺、人民安乐;去世以后,来生也是个好去处。层次高的,便是生天,作种种神,天人少忧苦,又能力广大,多好。依我之见,持五戒的人,不该只求人天福报,而该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因为,人天福一享受完了,也就没了,又要退转下来,又要受苦,就像在银行的存款,总有用尽的一天,用尽了,也就一贫如洗了。所以,聪明的人,持五戒是求出世,求脱离娑婆世界的轮回苦恼,为了成就宇宙间的大圣人——佛。”济群法师也说过:“如果我们学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两个水果,就开始和菩萨谈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学。如果你是带着凡夫心态来学佛,那你的行为还是充满了贪心,那你永远都只可能是可怜的众生。” 所以,我们得好好反思自己了,我们不能永远做那可怜的众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