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说“是”
2014/9/6   热度:252
作者简介 阿南朵(Anando)是英国ASHA基金会女性成员之一,被誉为“240位来自全球不同行业不同生命轨迹的最具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成功女性”之一。 她曾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和杂志出版人,后来到印度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这本书就是基于她在那期间的所学所悟以及一生的粹练。阿南朵现居意大利,并在世界各地分享她对人生的洞见,带领蜕变工作坊,帮助许许多多不同肤色的人们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喜悦和生命力。 你有沒有想像有一天你会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现的样子?如果你能想像,那么为什么你不现在就这样做?为什么等待?为了谁?为了什么?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个接受的當下所有的问题消失了。我沒有变得完美,但我开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沒有任何人曾经变得完美──因为变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沒有停止过。不可能完美,生命一直在走着……走着……走着──它不会停止! 所以,唯一的方法让你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就是接受你的生命像你此刻所看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享受在里面。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悦,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悦,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你变得更加再更加的喜乐!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 精彩文摘 第一章 对自己说“是”包括你的身体 说“是”,非常困难。对自己说“是”,通常是最困难的。 不奇怪吗?我们对自己的批判,远远比任何一个批判我们的人,来得更苛刻。 我们都试图变得完美,至少要变得比现在的这个我们好。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谴责自己,为了没有达到我们自定的标准。让我们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我们无意识中的自我标准——它们都难以置信地高不可及,不是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想要变得不同?变得更像别人呢? “存在”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小至一颗草,一片叶,轻至一朵云,也不例外。这并非一些新时代的哲学,这是科学的真相。 你曾否注意过这些存在里独一无二的事物?包括你。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跟你一模一样,之后也不会再有,存在等你等了数百万年——你是不可复制的,世上绝无仅有的杰作。 这不是很令人惊叹吗? 由此可以推知存在需要你,恰恰需要你就如你本然的样子,就如它创造出的你的样子,不然它不会大费周章地把你创造出来。 所以,为什么你对存在说“不”? 每一样生长在你身上让你不喜欢的,尤其是当你赤裸时,你看着镜子对自己做出的所有批评,其实都是你对存在说“不”的一种方式,“不,你犯了一个错误”。 一切已定,已无法退回去。 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这样一个自己,享受这个独一无二的你,又或者我们抱怨、悲哀,千方百计去改变自己想成另一个人。我们不会成功的,因为除了成为我们自己,我们不能成为任何人,所以我们只好悲惨,而且我们会自己不断去创造那份悲惨。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这个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尝试变得不同? 首先,从孩提时代开始身边的人已经让我们相信“我们不够好”。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进步,为了被认可,被接受或被爱。 我们害怕人们对我们的批评,尤其是害怕我们不够好。这些恐惧带给我们压力,使我们不断努力去配合别人的生活步调。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样子的自己,我们便不会对自己千般奴役只是为了获得认可和接受。我们更不会默默忍受他人对我们施以的羞辱和不平等对待。 这制约代代传承,它没有因为年代而淡化,反而日益繁复,而它的目的和带给我们的讯息从来没有改变过:“你这样不够好。” “我们这样不够好”这个概念,来自我们孩提时的灌输,当我们还太弱小而不懂说“这不是事实”,当我们还太年幼而无法理解正发生着什么。也正因幼小,这观念得以深深打入我们的无意识,成为了一个信念。 它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致我们都记不起了。它也许始于感觉到妈妈没有时问陪我——她说她爱我,但是当我需要她的时候她并不总在那里;也许她对我不耐烦;或者她有时外出把我留给其他人。也许爸爸有工作或健康上的问题,所以不能常常陪我玩。也许我们的父母在他们还是小孩子时没有得到爱,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给予。也许我们的父母承受着压力所以经常对我们大喊,跟我们说“不”、“不要那么做”,然后是老师或其他的亲人。 这些情况可能跟我们无关,但它们不约而同地带出了一个讯息——“我们这样不可爱”,在我们还非常年幼的时候,我们已确认了这个讯息。我们相信我们是错的,这令我们认为某方面的我们需要变得不一样,以博取妈妈的爱和爸爸的尊重,与及社会对我们生存的认同。 这些信念从比我们年长的人身上得来,那些对我们来说像神一样的人们,因为我们的生存依赖于他们,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去质疑他们,我们只可以像接受真理一样去接受这些信念,让它们成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相信了我们就是人们所说的那样,于是我们开始这样生活,从这些信念的角度诠释我们遇到的事,我们听到的话,仿佛眼边挂着盲视灯般无法从别的角度看问题。然后我们又以我们对环境的诠释反应去证明这些信念,从而空耗掉宝贵余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