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更快乐让父母更从容 压力之下从容培养
2014/9/6   热度:238
我想为我的孩子清除他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障碍,我想为我的孩子承受每一个打击。 21世纪,处于育儿前沿的父母似乎集体陷入了一种狂热的抚养模式中,要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年轻妈妈们聚在一起,最热烈、最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怎么养孩子,怎么教育孩子。从吃什么牌子的奶粉聪明,上什么早教中心课程可以开发大脑,到五花八门的才艺兴趣班、体育运动班、棋类班,每个爸妈都化身为教育家,牢牢地规划着孩子的童年。 爸爸妈妈:把游戏的时光还给孩子 星期天下午,阳光刚刚好,一群5、6岁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爸妈们在旁边笑咪咪地看着。这时,4点钟到了,一位妈妈对着正在开心奔跑的儿子招手:“宝贝,走了!5点钟你该学游泳了。”小男孩抱着妈妈的腿恳求道:“妈妈,我不想去,我想跟小朋友玩。”妈妈慈爱但坚决地说:“宝贝,再玩5分钟。我们一定要去的,不可以不学!”小孩垂头丧气地走了。 多么熟悉的一幕,在幼儿园、在公园、在每个父母的身上,都会有这一刻在发生。有意思的是,送孩子去学钢琴的妈妈总说,我不是要她长大当艺术家,我只是让她多接触艺术。多数妈妈当然不是去培养未来的艺术家,她们只是简单的想让孩子多个技能,她们坚定地认为,不学习,不接触,就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在她们看来,让孩子玩耍好像是浪费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不学点什么,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办啊! 家长们深信,认字、拼音、基础知识、逻辑能力,凡此种种的能力都是在入学前要做的准备工作。笨拙、散漫地玩、不愿意听从指令,这样的孩子让人无法容忍。在我们这个匆忙的文化中,我们忽视的是心灵的建设和让本能自己发展的耐心。 培育会思考、会梦想、会分析、会玩耍、会推测以及会交际的孩子,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给孩子美丽童年的承诺。把游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小孩,让他们为自己的快乐而活。不幸的是,我们可以制定各种测试来考察知识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学会了思考,是否拥有梦想,也不能指导他怎么去梦想,更不能用成人的梦想去取代他的梦想。 在父母的心中,他们也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当周围的人都处于狂热的教养模式中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可需要强调的是,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渴求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绝不是各种能力培养班和各种技能培养班里灌出来的。把时间还给孩子,让自己和他耐心成长。 父母是教育的第一线,而不是学校和老师 考试分数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句话是多数父母奉行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背后的焦虑不断升级,把这种压力从大孩子逐级下传,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放过。 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在电脑前为她的女儿精心制作简历,为争取一个名牌早教中心的名额。“找到一个好学校,我就放心了。”这是多数父母的心愿。什么是好学校、名校,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自然是以最终考试为考核标准,在这个学校里能有多少个孩子考进上一级的名牌学校? 父母被一种恐惧加焦虑的心理驱使着,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进名校做点什么。当他们把孩子送进这个门槛之后,他们觉得松了一口气,孩子学什么,能怎么样,我尽力了,有学校和老师呢!是这样吗?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忘了,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教育或许是顶太大的帽子,父母们或者可以更轻松一点,所谓的教育,让我们把它理解成陪伴——真正的陪伴。放下对教育“资优”孩子的渴望,DNA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请相信它。放下对学校教育的痴迷,孩子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父母。我们的生活永远有很多机遇,让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旅行,去寻找快乐,甚至去冒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更亲密,更和谐。认识世界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 压力之下,请从容一点。 《压力之下,在苛求的世界里养育子女》
卡尔·奥诺雷著 初丽岩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