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
2014/9/6   热度:251
从今年9月起,山东大学所有的全日制本科学生,不分文理工医,都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通识教育的国学修养模块中修读2个以上学分的课程,其课程以研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为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在山东大学,国学教育课程由此从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变为每一个学生必修的学习内容。
近年来,国学研究与教学推广在大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高校该如何推广和普及国学,开展国学教育呢?
该不该为国学“上户口”?
除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措施,建立国学学科、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和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等,也已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2009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4位大学校长,深入探讨“该不该为国学‘上户口’”这一话题,即国学学科能否建立、如何建立,将这一问题再次推上关注的焦点。
半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4年招收的第一届六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已经毕业;武汉大学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10年招生,武汉大学国学院也已成为国内仅有的拥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另外两所高校中,厦门大学于2006年复办的国学研究院也在致力国学的研究推广工作,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则重振旗鼓,以“学术特区”的方式倾力打造儒学高等研究院。徐显明表示,希望将来山东大学的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诵《论语》、吟《道德经》。
关于国学学科能否建立、如何建立的问题,学界意见纷争,莫衷一是。今年4月,山东大学“儒学学科建设”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将儒学学科如何建立的问题提上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议题。对于这一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不能仅仅将国学视为一个“学科”,而应视为一个“学科群”。作为“学科群”的国学是大国学,颜炳罡说,从“学科群”的意义上说,国学这个学科既成立,又不成立,故钱穆先生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颜炳罡主张,在“学科群”的意义上,国学相类于中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学科可能不成立,但可以在国学下面设立经学、史学、义理之学、中医、中药等许多学科,正像不存在“西学”这个学科,却存在物理、生物、化学、数学、西医、西药、外语等学科一样。在这种意义上,儒学是一级学科,道家与道教也可以成为一级学科,中国经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政事之学则可以成为儒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闭门锁校”的国学教育不适应当代需求
台湾高校长期重视儒学经典教育,并集中学界精英规划设计、设置专门的课程普及儒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文彬主张,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既要从学校教育着手,包括课程安排、教材编写,乃至伦理讲座等,也要从社会教育着手,使儒学深植人心,促进社会祥和,还要从媒体教育着手,广泛宣传孔子学说,以造福社会。
颜炳罡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高校的国学教育一定要突破校园,“闭门锁校”的国学教育已不能适应21世纪国学教育的需求。一方面,高校的国学教育需要社会善士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国学研究者走向大众,从事国学推广工作。只有学者走出象牙塔,社会关心高校的国学教育,国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悟教授则认为,应从细节处着手,外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可以读一些《论语》、《孟子》、《老子》等国学经典好的英文翻译版本,中文专业的大一学生读一些莎士比亚、柏拉图等西方学者的经典作品的中文翻译版本,形成多元视角,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国学的理解和推广工作。
传统的吟诵教学濒临失传
颜炳罡自1996年开始,十余年如一日,在山东大学义务带领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对儒学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身体力行。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颜炳罡认为,国学教育是陶冶,是熏染,是浸润,是润物细无声,君子不是一天塑造出来的,而是长期陶冶的结果。因此,家长的无声教诲、成年人的道德修为、学校的国学氛围、社会良好的风尚等等,远比机械地背诵经典更重要。
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诗文吟诵的抢救、研究与推广工作,并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传统诗文吟诵通选课的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建顺告诉记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吟诵既是汉诗文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国内的吟诵却濒临失传,只有几千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真正懂得如何吟诵。而要弘扬和推广国学,就要让现在的老师知道传统的吟诵教学方式。当前,国内高校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为数极少的学校开设了传统诗文吟诵教学的课程。徐建顺认为,虽然传统的吟诵大多采用方言,但人们一直在寻找相对统一的吟诵方式,因而推动普通话吟诵及教学,对吟诵的传承和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的价值很有意义。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