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寻道家始祖仙踪


2014/9/6    热度:546   

  霍山八景之一——船头石,亦名船头观日,乃霍山之巅。丹崖如削,峰近九霄,势若船头。船头观日,人生一大乐事,夏秋之夜,常有人宿于山上,以待日出。当年苏东波漫游至此,诗兴大发,吟道:“霍山佳气绕葱茏,势压循州第一峰;石径面尘随雨扫,洞门无锁借云封;船头昔日仙曾渡,瓮里当年酒更浓;捷步登临开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河源市龙川县境内的霍山,属丹霞地貌,又有“丹霞山第二”之称,与惠州罗浮山、南海西樵山、肇庆鼎湖山、韶关丹霞山齐名,享有循州第一峰的美誉。霍山占地面积方圆数十公里,主峰船头石海拔550余米。

  霍山宜晴游、宜雨游、宜月游,四时异态,有险峻峰峦三百七十二,著名者有七十二岩,四十八峰,十一泉池,八大洞府,时见奇花异草,真个处处奇观,步步胜景。

  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奇人异士与霍山结缘,或避乱于此修炼得道羽化仙去,或登山寻胜,或设坛讲学,留下许多奇闻传说、诗词文赋。

  两千多年来,登上霍山的道家人物有:秦时霍龙、晋时葛洪、唐时轩辕集与何二娘、宋时蓝乔等;前往霍山游玩并题咏的本、异地文士更有许多,有唐时曹松,宋时苏轼、苏辙兄弟及蓝乔,明时施儒、钱习礼、屈大均,清时潘耒等。

  霍山得名因霍龙

  霍山以霍龙而得山名,霍龙又以霍山传人名。

  据《广东通志》等载,霍龙,字灵阳,先祖自吴入越,世居龙川。霍龙“学宗周孔,循人之学,霍先之也”,是一个饱学之士,师法周朝学术及孔孟学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期间,天下兵荒马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困苦。霍龙便避乱隐居于太乙仙岩,读书赏景,好不悠游。也是霍龙有仙家夙缘,一日,霍龙在山上遇到一位异人,一番言谈过后,异人送给他“金液还生丹”,还教了他“秘精黄白导引之术”。自此,霍龙在山上吸取天地日月精华,吐故纳新,刻苦修炼,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

  岭南地气潮湿,常常生发瘴气,原先地广人稀,倒还不甚觉得瘴气凶险。霍龙上山后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山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彼时已是秦始皇末期,赵佗已然入粤,秦始皇“批”给岭南的一万五千位中原女子,亦已到粤,与兵士及当地土人成婚,带来了中原先进生产力,垦荒筑屋,人口亦渐渐地多起来。但每到天气温暖湿热之时,瘴气生发弥漫,不少人都病倒了。

  霍龙虽在山上修炼,但也常常四处云游的。一次下山时,见到山下生民多为瘴气所苦,便采药治病救人,驱湿祛邪,散结解郁,又教授他们避瘴法子,一时中瘴病人基本痊愈,霍龙大名便在生民间口口相传。

  后霍龙在太乙仙岩附近羽化登仙,生民怀念不已,便因其姓而名其山,霍山的名字,从此流传开来。

  葛洪曾在霍山修炼

  霍山大名在宇内不胫而走,连远在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的葛洪都听说了。这时,离霍龙羽化时已有近500年。

  葛洪(284-364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是炼丹家、医药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是道家赫赫有名的理论著作,现在仍是道家及国学爱好者案头必备或常备书。

  葛洪本来是官宦之后,自己亦曾受封为关内侯,自小研读儒家经典,但他同时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走上炼丹修道之路。

  西晋太安元年(302年),葛洪的老师郑隐预知不久天下将有大乱,于是负道笈、持仙药,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葛洪仍留在丹阳。第二年,葛洪镇压张昌、石冰扬州起义有功,被封伏波将军。但不幸遇上了“八王之乱”,北上不成,归家亦不成。这时,葛洪的朋友约他去岭南,于是留在广东多年,并在广东结了婚。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江南故乡。这时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他以葛洪带兵打败石冰的功劳为理由,封他为“关内侯”。但此时的葛洪对做官已无兴趣,当他听到交趾有丰富的炼丹原料时,就请求到广西的勾漏为官,好就近炼丹。《列仙传》里说到,晋代交趾二山俱属龙川地。就在这个时期,葛洪在霍山登仙岩作导养修炼。不久,葛洪又前往离霍山不远的罗浮山上修道,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后尸解仙去。

  霍山上的太乙仙人

  蓝乔是龙川本地人,宋仁宗时举进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进士及第”,隐居霍山。他常常携一管铁笛,闲暇时便吟诗作赋,家里到处都是经史子集各类书籍。

  蓝乔的出生也和霍山有关系。他的母亲婚后很久没有生养,于是到霍山求子,后果有孕,将要生下腹中孩儿时,梦见仙鹤集落于自家房子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满室祥光。这个小孩就是蓝乔。蓝乔自幼很聪明,又爱学习,12岁就能吟诗作文了。

  相传有一位相士看到蓝乔后大为惊奇,说:“你有异骨,入仕必定能作到宰相之位,学道术必定能成仙。”蓝乔说:“当官不是我的志向,我想学飞升!”从此,他在读书之余,致力于求仙访道。长大后举进士不第,干脆再也不去考了,隐居于霍山,一心习道,给自己取了个道号叫“阳明子”。

  蓝乔是个孝子,他想出外云游,先禀明并辞别了母亲,走江淮,抵京师,云游7年才归。他和母亲说:“儿子本想漂然云海四处云游,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娘在挂念我。”

  蓝乔曾写了首七绝:“太乙峰前是我家,满床书史足生涯。春深滞雨不归去,老却碧桃千树花。”表明学道心志。一日,他拿出一粒丹丸,让母亲吃了,可保其母长年无疾。他又拿出黄金数斤给母亲以养老。蓝乔方才放心上山修道去了。蓝母果然很长寿,97岁才寿终正寝。下葬之日,山野间牧童樵夫都听见了蓝乔的哭声。

  后来,有人在洛阳见到蓝乔,他穿着破烂衣裳,在一处酒家里喝了几斗酒。他常常放了百来张纸踏在脚下,让人一张张拽出来,却没有一张是破的。他对别人说:“我是太乙仙也。”又有一日,他仍放了许多纸张在脚下让人拽,那纸张都化成了片片浮云,一只仙鹤从南边飞来,蓝乔乘上仙鹤飞去,犹自长吟李太白诗句:“下窥天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明永乐十三年修《通志》,采集天下事迹,有名叫古琏、李选到霍山采访蓝乔遗事,见岩壁有两句诗:“人间富贵尘如海,虚度春三二月花”。龙川人李贵奇听说了,去找古、李两位,但没见着。李贵奇在岩壁间,又见两句诗:“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墨色未干。这四句诗合在一起,正好是一首七绝。

  传说霍山多“仙踪”

  据《惠州府志·舆地山川》载,霍山上有捣药石,上有两个石臼,常常能听到捣药声却不见人。霍山上有仙乐石,可坐数十人,每遇月夜,隐约可听见箫管的乐声。南汉的狄昭说,儒道佛三教的圣人曾在书堂石相会。相传吕洞宾曾游“碧桃洞”。唐时有人说唐宣宗(曾用年号“大中”)为皇太叔的时候曾在霍山灵山寺参禅。

  唐代诗人曹松吟咏霍山之诗云:“西土文殊曾印迹,大中皇帝旧参禅。”大抵名山多附会有传说故事,虽游仙之说不可信,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霍山给人们的印象,体现出霍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