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


2014/9/3    热度:712   

  藏传佛塔即喇嘛教所崇奉之塔,也就是中国早期“塔婆式塔”的发展。从元代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塔婆式塔便开始为喇嘛教所尊崇,并被俗称为“喇嘛塔”。这种类型的塔发源于西藏,其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凡与喇嘛教有关的地区,都建造藏传佛塔。藏传佛塔的发展与流传,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其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其二,西藏——云南——四川——广西——湖北。也就是说,藏传佛塔最先沿中华外围地区发展,然后逐渐进入中原。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约有30座之多,且全部分布在北京城的西部地区,其中主要建在喇嘛教寺院内,也有在寺院之外单独建造的。建造年代最早者首推妙应寺元代佛塔,此外房山一带也有三四座,但体量都不及妙应寺塔。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式样大体相仿。总体上说,每座佛塔都由4个部分组成:一曰台基、基座,二曰塔肚(窣屠婆),三曰塔脖子、十三天,四曰塔刹。其造型与外地塔的差异主要在塔肚部分,即塔肚不是一个,而是上下两个。另外,在塔脖子、十三天部位,还从上到下加4条曲线作为装饰。其具体造型为:

  台基:正常做法为1-2层,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高度为50厘米左右。

  基座:一般也分两种式样,一为须弥座,二为莲座。后者又分伏莲与仰莲两种,有的塔并不做莲座,有的则做两层莲座。

  塔肚:一般均做一个圆型体,偏上部分有圆肩,呈上粗下细状态。具体有矮圆型体,有细而高的圆型体,也有的塔肚上下细、中间粗、上部有收分,还有一种塔的塔肚下粗上细。这些均视具体情况做相应安排,由此于大同之中呈现小异。

  塔脖子:其上为十三天,此为佛教中相轮的变体。 一般来说,相轮的直径尺度都是相同的,但在藏传佛塔上却做成下粗上细的锥体形,由下至上逐渐缩小。

塔刹:即用金属制作的伞盖,正圆形,周围作出吊穗纹样。伞盖之上做成一个仰月,上为圆光,象征红日,所以称作日月刹。伞盖的意义在于表示对佛的尊崇。

  从全国范围来看,藏传佛塔所用材料有4种,即土材、砖材、石料和琉璃。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观。大多数塔表面都涂饰白灰,成为白塔。

  北京地区的塔婆式塔,自辽代开始建造,如房山云居寺塔即为塔婆式塔与楼阁式塔相结合的形式。金代塔婆式塔实物首推大延圣寺后殿双塔,它们位于昌平东北的铁壁银山,目前寺院早已不存,只有双塔较为完整地屹立于山上。双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式,由于水土流失,基座的下半部已埋人土中。基座之上再做圆形石座4层。塔肚做正常式样,其上端再设一小型方座,是为塔脖子。再上为13层粗壮相轮,但塔刹已经不存。该塔比例适宜,基座、塔肚和相轮三大部分各占1/3,形象稳重大方,为北京金代塔婆式塔的代表作。

  元代尊奉喇嘛教以后,将塔婆式塔作为该教的崇拜物而大量建造。据笔者调查统计,北京地区元代以后的藏传佛塔具体情况如下:

  1.妙应寺塔 位于阜城门内妙应寺,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此塔平面为十字折角形,建在一个方形台基上,基座上部做三重须弥座,其上再做莲层,以大型莲瓣做成伏莲;塔身外观为一个塔肚,其形象略扁而有肩,显得并不那么浑圆;塔脖子也用小型折角基座承担,上面做出13重轮,再上为风格别致的青铜伞盖,顶端做宝瓶为刹。塔全高50余米。据文献记载,此塔的前身是辽代建造的一座佛塔,后遭到毁坏。元世祖建造此塔时,曾在原塔内发现舍利子20多粒、香泥小塔2000余尊。

  2.护国寺塔2座 护国寺为元代建筑,坐落在北京城内西北的平安里附近。因破落已被陆续拆除。 寺内有东西两座舍利塔,均建在院内垂花门之北。西舍利塔:基座2层,伏莲1层,联珠线脚,塔肚、塔脖子做方型基座、13层相轮及宝珠,与妙应寺白塔形象相仿,惟缺青铜伞盖而已。东舍利塔:台基、基座均已毁坏,塔肚扁而圆,甚为肥大。塔脖子做方型基座,上枋位置每面做两个蕉叶直立。这两座塔体量虽小,但塔型却是元代藏传佛塔的优秀作品。

  由于东塔下部崩塌,曾发现塔内藏香泥小塔甚多,直径均在4厘米左右,它们虽然都是供养品,但也可视为藏传佛塔的雏型。(参阅《北平护国寺残迹》)

  3.妙峰山塔 位于京西妙峰山顶端偏南。塔基做须弥座式,尺度很大,座上再叠涩5层,塔肚周围刻佛像及流云,这些均为一般佛塔所无。相轮9重,铜制伞盖和宝珠。

  4.大觉寺塔 位于大觉寺后山顶,清代乾隆时期所建。塔下做八角形须弥座。图案雕刻美观,座上尚有圆形须弥座。塔肚、十三天比例协调,伞盖用金属制作。

  5.大觉寺南塔 在大觉寺南数百米的山腹中,附近无任何建筑遗迹,只有一座孤塔。

  6.颐和园后山塔5座 颐和园北门内的“须弥灵境”、“妙觉寺”等处,建有各式藏传佛塔5座。第一座:基座较大,双塔肚上下各一,每个塔肚平面均为锥体圆形外观,十三天上下收分甚为显著,有伞盖;十分协调;第二座:亦为上下两个圆形塔肚,肩为平顶斜边,塔脖子有小基座,十三天正常,有伞盖;第三座:十字折角基座,分上下双塔肚,鼓型,上施仰伏莲基座,十三天比较粗大,伞盖日、月刹;第四、五座:为石塔,须弥座式八角形基座,五重莲瓣座,塔肚较小,十三天外有4条卷云上下贯穿。这几座塔均造型新颖奇特,不墨守成规 ,特别是彩色琉璃的运用使塔更加美观。

  7.塔院塔3座 均已残破倒塌,至今只留“塔院”之名。

  8.橝柘寺塔 樟拓寺塔林内有藏传佛塔3-5座,其中有砖塔也有石塔,石塔为八角型基座,塔肚大,都有伞盖,其中一座砖塔已残破。

  9.北海永安寺塔 位于北海琼岛顶峰,基座甚大,塔肚尺度也大,十三天过细,有金属伞盖,日、月刹。此塔比例欠周。

  10.安定门外塔 安定门外满井对岸有3座清式藏传佛塔,三塔基座高大,其中两座塔的尺度略大,一座较小,塔刹已毁掉。

  11.悯忠寺塔 悯忠守(法源寺)内有道阶和尚塔一座,建在1.5米高的石台上,四周做围栏。塔的基座为须弥座式,上为仰莲、伏莲座。塔肚不太大,塔脖子做小型八角须弥座,上置十三天,再上为石伞盖及石宝珠。此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为较晚的一座藏传佛塔。

  从总体上看,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最早建于辽代,最晚为清代、民国时期建造的,前后历经900年之久。如同全国一样,北京的藏传佛塔数量较多,分布也比较普遍,其式样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其中全国最大的藏传佛塔在北京,用琉璃建造的藏传佛塔也是北京地区所独有。

文章来源: 中华文苑网
作者: 张驭寰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