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京剧的关键是继承


2014/9/6    热度:251   

继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两年前粤剧入选之后,京剧是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中的第3个戏曲剧种。虽然同样被列入非遗名录,但三个剧种历史渊源及现实境遇各异,自应采取不同的传承与保护方略。京剧既有昆曲那样经典化的追求,形成了相对凝固的深厚的历史传统,且深受主流文化青睐;同时也像粤剧那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全国各大小城市的公园和空地,常常可以看到戏迷票友们演唱京剧的身影,足以说明它的普及面;而在海外的艺术界和学术界,京剧往往就是戏曲乃至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代名词。京剧的传统剧目以及融汇在大量的经典剧目里的表演手法,虽然在近半个多世纪流失相当严重,但是相对于其他传统剧种,毕竟因为拥有众多有名望的表演艺术家,而得到特殊的眷顾,因而保存至今的形态与特征,尚属完整,传承至今的剧目仍相当可观。这是京剧比起昆曲和粤剧有可能更完整与全面地传承与保护的现实,当然,也使京剧的传承保护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推动力。

事实上,若干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主持,历经十七年方才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基于强烈的文化自觉理念的传承范例,它为京剧保留下了三百多出重要的剧目,而且是尽可能忠实地按照已那些久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呈现方式保留的;历经十多年的、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去年在此基础上新推出的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安排的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包括京剧在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均非易事。2001年昆曲入选首批人类非遗代表作之后,在如何传承与保护昆曲艺术的问题上,不是没有争议,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虽然国家为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投入大量公共资源,但至少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戏剧界的主流意见,仍然坚持要通过创作新剧目以推动传统戏剧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仍沿袭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新剧目创作这样的“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最好的“继承”。直到近几年,这样的状况才有所变化,致力于传统昆曲表演手法的完美再现的全本《长生殿》和江苏省昆剧院努力传承经典的一代中青年演员的成长,都让我们看到昆曲重振的曙光。

京剧也是如此。京剧表演的传统手法、尤其是最集中在体现了这些舞台表演手法在戏剧性情境中的运用的经典剧目,以及拥有特殊的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他们是活的最值得珍惜的遗产。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而对新剧目创作的过份关注,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京剧艺术家们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热情与保护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当政府越来越多的资助主要流向新剧目创作时,更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挫伤致力于传承的艺术家们的热情。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