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2014/9/3    热度:506   

  西北民族学院: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佛教的“佛”是遍知遍觉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真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和精神无比完美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佛教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信教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社会精神文明,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优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其中许多成功的经验不仅对佛教的教育,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建教一千三百七十多年来,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在建教初期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反对和排斥,九世纪中叶遭到郎达玛灭教的灾祸,近代以来又遭到洋教和邪教的入侵渗透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它始终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岗岩石山,在一次次历史风浪的冲击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在人类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普遍从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有的地方戒风学风沦丧殆尽,寺庙佛塔变成了历史遗迹、旅游景观。在佛教普遍下滑的历史条件下,藏传佛教的繁荣期却延长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直到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保持着传统的教风和学修模式,承担着培养人才、继承宏扬纯真法脉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藏传佛教在金钱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污泥浊水中能够保持寺院和僧人的优良传统;信念坚定不动摇,这和它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从藏传佛教的传统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必要了解藏传佛教教育的情况。本文就藏传佛教教育作一概括地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为根本的思想和尊师重教之优良传统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解脱成佛;利他是以佛法教育群众,以佛教精神为众生服务、要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懂得佛法,因此,藏传佛教把闻法学知识看做是入道、成佛、成办佛教利众事业的最根本的条件。这种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问和尊重善知识的传统

  藏传佛教重视知识学问,视知识学问为最宝贵的财富。在社会上,有知识学问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制度,但转世活佛的第一世必须是学修成绩卓著的大善知识,否则没有转世资格。其次,藏传佛教中善知识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受人尊敬的,如金座法王和各寺院的堪布(主持》、活佛的经师、传法的上师人选都从善知识中产生。即使是转世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就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

  在寺院中好学上进、有学问的僧人比一般僧人地位高,学习成绩差的僧人别人自然瞧不起,只能做寺院的后勤服务工作。

  在藏民族中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知识阶层,婚丧嫁娶诸事务中均离不开僧人,每户人家把子女成才的希望也寄托在寺院上。让子女出家,不仅是为了学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知识,成人成才,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及谋到较好的职业。有知识的僧人在寺院可以当经师、法师,还俗回家也可以同样得到社会的尊敬,可以承担教师、藏医、在家法师等知识性和技术类社会工作。

  (二)重视寺院的传统

  寺院在藏传佛教中不仅仅是修行和拜佛的场所,而且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学校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藏传佛教的寺院共有两种类型:一是学院式的寺院,一是禅院式的寺院。一二百人以上到数千僧人的寺院都是学院式的寺院,不足百人的寺院一般都是禅院式的修行寺院。学院式的寺院中规模较小的只有闻思学院.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学习显宗五部大论的闻思学院外,还有上下部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和印经院、藏经院等机构。各学院有比较统一的学制和教材,有考核和学位授予制度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小寺院都有各种法事活动和各种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如佛展、灯展、酥油花展、表演法舞、演出藏戏、暑假旅游节等。

  由于寺院具有继承发扬佛教和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各种人才及朝拜观赏佛教文化艺术。举行法事活动等功能,所以藏族非常重视寺院建设。藏族群众一般住房简陋,衣食朴素,但却会拿出劳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去修寺造佛,供养寺院。因此,藏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金壁辉煌的寺庙建筑和金银珠宝装饰的佛像佛塔,和藏区的群众生活形成了显著的反差。

  (三)视师如父与尊师如佛的传统

  在藏传佛教中把依止善知识、尊重上师看作学法修行和入道成佛的根本因缘.把经师和上师的地位看得无比神圣。在修行人的德性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尊重上师的德性,不尊重上师、尊重师教被视为道德的严重败坏,在僧俗群众中将会受到歧视和誉论的遣责,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很难找到背叛经师上师的事例。

  (四)终身受教育的思想传统

  佛教把佛门的事业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从入道到十地之末都称“学道’,成佛后才称“无学道”,这充分说明学佛不能靠“自悟”,要学习经教。藏传佛教三大学人之一的萨班曾说:“既使明日死,今日要学习,今生虽无用,下世自受用”。藏族格言说:“学到知识生存一天,胜过无知枉活百年”。在这种好学传统的影响下,在藏传佛教中曾经出过很多毕生追求学问,不惜生命,不怕困难,访师求学,最终获得卓越成就的大善知识。

  二、藏传佛被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守戒律、精通显密教义、热爱众生的德才兼备的四众弟子是藏传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设有如下教育内容:

  (一)戒行品德教育

  戒行品德是修行做人的根本,也是佛陀立教的根本,故称三学以戒律为本。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四众弟子的品德戒行教育,各寺院都有文字规定的和习惯性的僧教和寺院管理制度,有规定的戒学课和衣食住行等行为规则,并有奖惩制度。在经师法师等僧职的任职条件中戒行占第一位,坏戒僧虽懂经学,也无传戒传法资格。犯四根本戒的僧人就被开除僧籍.驱逐出寺。戒行不清净的僧人会受到社会誉论的遣责,守戒的僧人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这种信仰环境对僧人的教育十分有利。

  (二)文化基础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藏文拼读,书写和各教派各寺院日常念诵经文颂赞、仪轨的熟读和背诵。

  (三)内学基础理论教育

  “内学”也称“内明”,是指佛教专业知识。佛教专业知识分显学、密学两个体系。显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内学五部”,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波、律学、菩提道次第、判教理论、教派史等。密学学习的内容是密教原理,如密宗道次第、四续概论、二次第教理、修供坛城灌顶、开光、护摩仪规等。学习途经有两种,一是报考显宗闻思学院和密宗学院,参加正规学习,学完全部课程大约需要二十年时间;一种是单独拜师求学,学习的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没有时间限制,有三五年的,也有学十多年的。无论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主要还是靠精进自学、研读经论和闻思修全面结合。

  (四)外学广泛知识教育

  “外学”指除佛学以外的大五明、小五明知识。

  大五明是:内明、因明、声明(梵文和藏文文法)、医方明(藏医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如绘画、雕塑佛像,制作坛城法器供品,学习佛舞佛乐和手印类)。

  小五明是:数学(包括天文历法和卜算)、诗学(文学理论和修辞学)、词藻学、音韵学、戏剧学。

  十明中除了内明佛学外,其余都是世间知识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扩大知识面。打好佛教理论的广泛的知识基础,提高讲辩著述的能力和技巧,掌握为众生服务的知识和学问。这类外明知识,除了学医有藏医学院外,其余都没有正规的学习制度,一般都是自己拜师求学,按自已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科,进行学习。

  精通十明者称大班智达(博士),精通五明者称班 智达(硕士),精通佛学者称格西(经学博士)。

  藏传佛教非常重要经学传承,三藏、四续显密经典理论都有传承,没有传承的自学,特别是密法,信众不予承认,没有讲学和传法的资格。

  内学传承有诵读传承(隆)、讲学传承(赤)和灌顶传承(昂),外学如藏医和绘画也有不同的学派和画派的传承。佛教显学和密学的传承源头都是佛祖、弥勒和龙树、无著等印度的圣菩萨和开道祖师。没有传承的传法和传戒,被视为具备法脉戒脉的违法行为。

  三、寺院制度

  藏传佛教寺院他两类,一类是学院式的寺院,一类是禅修寺院。

  学院式的寺院是按印度那兰陀寺的模式建立的学修为一体的佛教学院。藏传佛教学院式的建制最初形成于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桑普寺,后来在萨迦派中也有相继建立,其制度的完善应归功于十五世纪建立的甘丹、色拉、哲蚌等格鲁派三大主寺。这三个寺院在鼎盛期学僧数量高达二万人,其中哲蚌寺学僧近万人,被称为雪域“那兰陀”。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显宗学院外,还设有上部密续学院、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等。

  显宗式的寺院的学制一般分为十三级。其中因明论五级(五学年),般若现观庄严论四级(四学年),中观论二级(二学年),俱舍一级(四学年),律学一级(二学年)。学完五大论,共需十七个学年。每一学年分四大学期(每学期30天)、四小学期(每学期20 天)。每年除了夏季和冬季年关放假十多天外,其余时间各班级学僧都要按规定听课和阅读。读完全10-12个学年的学僧,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格西学位预备资格。进入格西预备名单和学僧,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正式格西答辩的机会。处于格西学位预备期的学僧,还要按规定广泛研读有关经论,参加辩论。

  从显宗学院毕业后,可以进入密续学院,攻读密宗学位。密宗学院的学制一般是三至五年。 

  在显宗学院一般设有三级学位:一级然建巴,相当于硕士学位,读完十年就可以申请答辩;二级噶居、多然巴,相当于博士学位,读完五大论后成绩优秀者方可以获得;三级拉然巴,相当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是在西藏三在寺僧众集会的拉萨祈愿大法会上经过答辩选拔的前十名,由达赖喇嘛授予学位。

  密宗成绩优秀,通过答辩者,可以获得俄然巴(密宗博士)学位。时轮学院有宰然巴(术学博士)、藏医学院有曼然巴(医学博士)学位。如担任甘丹寺金座法王的任职者必须具备显密双学位,即拉然巴和俄然巴。各大寺的堪布、首席法座任职者必须具备拉然巴或者多然巴、噶居等学位。各学院高级班的教授由高级学位的著名的善知识担任。各学院的和班级教师由学院组织派遣,学员拜师的礼物只是一条哈达,学院和教师不收学费,教师没有工资,学院和教师学僧的生活费都靠社会信众的供养和布施。

  禅修寺院一般都是规模较小的寺院,这类寺院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以做法事活动和禅修为主。学僧采取单独拜师、分散学习的方式,有时参加经论讲座和传法、灌顶活动。这类寺院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来去也较自由。

  四、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

  藏传佛教无论是学院或禅院,都十分重视经文的。禅修寺院要求背诵日常会诵的经文、仪规,一般不允许在集体法事活动中带经典法本,显宗学院更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班级的基本课程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论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予答辩,不通过答辩,难以学精五部大论,也取不到格西学位。

  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背诵传统。据史料记载印度的世亲大师能背诵十万颂论九十九部。藏地噶当派格西夏热瓦能背诵一而零三函的大藏经<甘珠尔>。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七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有一次给一万多僧开讲经论十七部(约二十函),偈颂、疏论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诵经书讲解,共讲了三个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迹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诵经论六十四函(约一千九百万字)的优异成绩,曾传为佳话。像这样记忆力超常的善知识虽然不多,但能背诵三五部和十来八部的人不算稀有。背诵有学习方法对人记忆力的提高具有有利的促进作用。“把大脑知识的宝库”-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二)锻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深细智慧的辩论方法学习。

  辩论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辩规则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辩推理,加深认识,得出合理的结论的一种认识方法。运用辩论的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思想反应能力、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藏传佛教教育在方面积累了丰富和珍贵的经念,对开发人的丰富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推进深细理论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希腊苏格拉底的柏拉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

  在辩经学院学习的学员,入学后的前三年,要集中学习辩论规则和方法,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采取思辩推理的方法。每一个法相概念,每一个命题和理论观点,每个结论和论证过程,都要—一思辩推论,刨根问底,对每个问题的了解达不到精细入微绝不罢休。五大论的教材由本颂、注疏、总义、论证四部分组成。论证部分中提供对本颂和注疏的内容逐个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推理论证的模式,使每个命题、每个观点都建立在充分论证,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消除或然性、不确定性和歧义以及隐含的矛盾。

  经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取设题分析辩论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动脑筋进行推理分析,在师生的相互辩论中获得合理的答案。辨经院每个班级都按课程内容所规定的提纲条目进行辩论。辩论的形式有:同班辩论和不同班级间的联合辩论,有一般辩论和竞赛式的各班对抗辩论.有升级答辩和学位答辩.有各寺相同班级的联合辩论和游学参辩等等。在辩论中可以参照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打破教条框架,自由思考.发挥辩才机智,畅所欲言。在辩论场合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参辩者一律平等,进行学问和智力的较量,以理取胜。

  这种辩论方式,不但有利于深透掌握理论原理,而且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精细敏捷的认识和思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独立思考、自由辩论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能言善辩,在演讲和著作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等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佛教是重实践不尚空谈的宗教.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修行实践。把闻所得智、思所得智变成保证修所得智产生的先前因缘,把闻思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修行的实践中发挥闻思的作用。这是一切正宗佛教的学修道路。藏传佛教反对轻视经教的盲修瞎练,同时也反对不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世俗学者的纯学术作风,在学修的实践中创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学修结合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修并进,一种是先学后修。

  学修并进就是采取边学边修,学一点用一点,使学问和修练同步增进。先学后修是第一阶段集中精力学习经论,提高思想认识,打下坚实的修行理论基础,第二步转入修行阶段,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但学习和修行分阶段进行,并不是集中学习期间没有实修项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学习期间除了有行为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外,还有许多规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项目.还要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在集中修行阶段也不是不看书学习、不研究理论,只是有重点地看而已。

  一般正规学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学后修的模式,非正规学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学修并进的模式,但也并非没有例外。

  在宗喀巴大师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但是宗大师的历程,也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循序渐进的一种学修模式。

  在藏传佛教中讲辩著述人材辈出,研究著作成果也远胜于印度。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其学统和法脉传承源源不断,后继有人,这充分证明了它在教育方面的成功。

  藏传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对继承和发展佛教传统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佛教人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1年3月8日于兰州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