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藏传佛教发展管窥
2014/9/3   热度:853
台湾藏传佛教发展管窥
A Personal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aiwan
萧金松 Hsiao Chin-Sung
法光学坛 Dharma Light Lyceum
第六期 ( 2002 年 ) 页数102-116
法光杂志社 台北市
--------------------------------------------------------------------------------
p.102
摘要
有关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情形,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或从文献报导,或从问卷,或从实地访谈,或从著译作品分析,或直接评论等下手,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实在没有必要狗尾续貂。蹰躇再三,只能综合藏传佛教的各派特色,借助先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调查资料,以及个人长期观察所及,管窥藏传佛教初传台湾的形态分析,和近十年来藏传佛教在台湾稳健发展的情况,提出一些看法。
--------------------------------------------------------------------------------
p.1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scholars have penned valuable 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aiwan. Some of those are based on published reports, some on field work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or interviews, some analyse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literature, some engage in direct evaluation. Whatever approach was chosen, there is really no necd to pretend one would be able to add anything worthwhile. Thus it was only after long hesitation that the present writer decided to offer, with all its limit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o Taiwan and an assessment of its stabl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last decade. The ideas put forth herewith includ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rely on both the research and data published by previous scholars as well as long term personal observation.
--------------------------------------------------------------------------------
p.104
一、前 言
从公元前五百年起,到十三世纪之间,佛教在印度本土走过了成住坏空的流程,由绚烂归于沉寂,但释迦牟尼的教法,经过不同时期的向外传播,迄今仍能以大同小异的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殊形态,持续在境外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且目前正方兴未艾地,从各传统流布地区推向新世界,走出保守封闭的堡垒,开拓全球化的新格局。
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历史不长,却很热闹,从最先的神佛不分和斋教,到晚近日本佛教、汉传佛教的移驻,乃至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接踵传入,和当代新兴宗派的出现,都有不错的发展。像在一块沃土上,各种植物争荣,互依互存,争奇斗艳,无论远观近赏,呈现了多元与整体之美,犹如置身世界佛教博览会,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有关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情形,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或从文献报导[1],或从问卷[2],或从实地访谈[3],或从著译作品分析[4],或直接评论[5]等下手,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实在没有必要狗尾续貂。无奈为应2002年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第一届社会与文化发展研讨会’主办人之邀,嘱就这个题目撰写论文,蹰躇再三,只能综合藏传
--------------------------------------------------------------------------------
[1] 陈玉蛟〈台湾的西藏佛教〉,《西藏研究论文集》第三辑,页105-117,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黄英杰《民国密宗年鉴》,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5。
[2] 耿振华〈藏传佛教源流及其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第26期,台北市立师范学院,1996。
[3] 姚丽香〈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之初步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页313-339,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2000。耿振华〈台湾藏传佛教的现状与发展〉,《西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张福成〈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简介〉,《法光》第141期,90年6月,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2001。黄慧璃《藏传佛教在台发展初探──以台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团体为研究对象》,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4] 王惠雯〈近十年台湾藏传佛教夕法研究著译作品评析〉,《西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释如石〈再谈台湾的西藏佛教──以格鲁派为中心〉,《公元二千年两岸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页263-278,台北:蒙藏委员会,2001。
[5] 张福成〈藏传佛教在台弘传建言〉,《法光》第141期,90年6月,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p.105
佛教的各派特色,借助先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宝贵资料,以及个人长期观察的浅见,管窥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形态,少有新意,请多包涵。(本文完成于2002年1月)
二、藏传佛教的各派特色
宁玛派义为旧派,主要的经典翻译于八、九世纪,同时相当重视十二、三世纪陆续发现的伏藏,由多吉扎、敏珠林、噶陀、佐钦、白玉、西钦等六大寺传承(王森1987:p.47),分布于川青藏等藏族地区。宁玛派的主要教法,概括在九乘三部之中,共显教的有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外密乘有作密、修密、瑜伽密三乘,内密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三乘。其中三内密乘约当于新译密咒无上瑜伽密的父续、母续和不二续,又称幻、经、心三部。(刘立千1997:p.12)以心部的阿底瑜伽又称大圆满,为宁玛派的不共密法,分心、界、要门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心部著重心体本净的空分上,界部著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门部是二部的结合,为明空双重。(刘立千1997:p.28)虽然大圆满法主张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不假修造,即所谓全无功用法门。(刘立千1997:p.30)但基本上从九乘的建构来看,还是一个完整的先显后密,由外而内的修行次第。
噶举派义为语旨传承,从开始就分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二系,其中以达波噶举势力较大,又分四大八小等支系,目前还在传承的有噶玛、止贡、主巴、达隆等系,以噶玛噶举最盛,又分黑帽、红帽二支。主要语旨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刘立千1997:p.49)教法特色也是以此为主。其中属于解脱道的大手印有显密二规,显教大手印,是冈波巴大师依据阿底峡的空性大手印传规,为教化中、下根器者,从共小乘的出离心,大乘的菩提心,次第导引,依止观法门,证悟空性,但最后还是要显密结合,彻底达到心的明空两分,圆满现证三身。(刘立千1997:p.58-59)密乘大手印传自米拉日巴,冈波巴大师也为一类化机说密乘的明空双运实相大手印,提出顿悟顿修的法
--------------------------------------------------------------------------------
p.106
门,透过生起次第修天身瑜伽,净化蕴处界粗身,再依圆满次第修风脉明点,引最细之风心,现证乐空双运幻身。(刘立千1997:p.61)属于方便道的“那若六法”,是指修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中阴等成就法。(刘立千1997:p54)
萨迦派元代时最盛,寺庙遍于前后藏及蒙古、汉地,以后逐渐衰微,除萨迦本寺由彭措、卓玛二颇章轮流担任教主外,(王森1987:p.92)密法的传承则分鄂尔、贡噶、刹尔三个支派(王森1987:p.94)。萨迦派深受噶当派的影响,重视显教的学习,俱舍、龙树中观诸论、慈氏诸论、戒律和量论等,是必修课程。(刘立千1997:p.75)密教方面以建立在《喜金刚密续》的“道果法门”为特色,“道果”的内容包括:开圣教、传记、师决、觉受等四正量;缘不净、瑜伽、最极清净等三境界;以如来藏为因、修离戏见和生圆二次第为道,证三身五智为果等三相续;仰仗灌河不绝、摄受传承不绝、师要法则无误、以净信力充足自心等四耳传;外缘身轮,内缘脉轮、密缘脉字轮、真如缘界甘露轮、究竟缘藏智风轮等五缘会;乃至七要点和除障法等。(刘立千1997:p.75-80)萨迦派同宁玛、噶举一样,承认众生有佛性,轮涅无别,但凡夫障蔽很深,要通过先显后密的修道次第,逐渐转识成智,不主张顿修,这点和宁玛、噶举略有不同。(刘立千1997:p86)
觉囊派是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后藏拉孜摩囊建寺后发展出来的教派,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有真如本体,与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但直接承认为胜义有,则不为其他各派所接受,与持应成中观的格鲁派所主张毕竟空,形成尖锐的对立。(刘立千1997:p.113)觉囊派既破小乘微尘无分之说,又破唯识无有外境之说,又破一般中观空无所有—毕竟空之说,提出胜义有,自认是究竟了义大中观。在阐扬他空见方面,提出“自空”和“他空”的术语,说世俗以自性而空是自空,自体不空者唯胜义有,一切加在胜义上的其他二执等离戏皆空,是名为他空。(刘立千1997:p.102)其他显密教法,大
--------------------------------------------------------------------------------
p.107
部分来自萨迦派,显密修法方面与其他教派都无大差别,却特重时轮金刚修法。(蒲文成、拉毛扎西1993:p.19)历史上因受格鲁派的排拒,现在只有在边远地区如阿坝、果洛、嘉绒地区的34座寺院,有僧约四千多人,仍在讲习觉囊派教法。(蒲文成、拉毛扎西1997:p.2)
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初最后形成的教派,来自于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遥承噶当派的宗风,起先还被称为新噶当派,后来才定名为格鲁(此言善轨)。本派特别提倡戒律实践,贯澈先显后密的学习次第,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是首先必学的五种显教学科。宗喀巴大师撰有广中略的《菩萨道次第论》,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三主要道为主轴,从凡夫到成佛,分为三士道次第,主张“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需全修”(刘立千1997:p.127)的显教修行次第。以《密宗道次第广论》阐述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密续循序渐进的次第,均就前行、正行、结行广为解说。本派密法以大威德、胜乐、密集和时轮等本尊为主,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生起佛慢,修圆满次第,依父续修幻身光明,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永尽无明,证成佛身。(刘立千1997:p.134)
三、藏传佛教初传台湾的形态分析
(一)1980年以前来台的蒙古籍、藏籍活佛
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格鲁派一直执藏传佛教之牛耳,除了流行于全藏族地区之外,也获得各部蒙古人的虔诚信仰,因此最早追随政府来台的藏传佛教高僧,是蒙古籍的格鲁派活佛章嘉、甘珠尔瓦二位呼图克图,他们早期在台湾都有传法,其中甘珠活佛于1978年圆寂,有不少弟子。
第一次来台湾的的藏籍活佛,是格鲁派的格赖仁波切,和双具格鲁派萨迦派传承的明珠仁波切,于1959年连袂来台,先后成立格赖精舍、明珠精舍,以及西藏佛教学会、中华菩提学会,1994年明珠仁波切在云林县林内乡白马山创建菩提讲堂。近几年来,南印度下密院及色拉寺退职堪布果硕仁波切,也经常来台在该讲堂和台北道场驻锡弘
--------------------------------------------------------------------------------
p.108
法。
(二)宣讲藏传佛教显乘经论的汉籍喇嘛
1930年代陆续有汉僧进藏学法,也大多投入格鲁派在三大寺学经,其中居藏十八年后回到台湾的是君庇亟美格西(欧阳无畏教授),他在1952年离开拉萨时已被哲蚌寺果芒札仓推为当届的拉然巴格西候补人。后来在政治大学边政系所教授西藏语文、历史、文化和宗教课程,同时应宁玛派刘锐之上师之请,长期讲授因明入门、宗义宝鬘、印藏佛教史,及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释量论解脱道明疏等大论注疏,培养了一批人才,是台湾藏学界的活水源头,可惜未曾公开传授密法。
(三)弘扬藏传佛教的早期汉族上师
另有一批汉族居士早年在康区亲近宁玛派诺那仁波切、噶举派贡噶仁波切等藏僧学法,他们来台以后成为藏传佛教的弘法上师,如屈映光上师、吴润江上师、申书文上师等人。其中,诺那呼图克图之弟子吴润江上师自1958年起七度来台传授密法,其弟子钱智敏、朱慧华两位上师,1975年在台北成立“诺那精舍”,后又在各地成立七处分舍,1980年代中期开始,除弘法活动外,也开始成立多项社会福利及文化性事业。由于皈依弟子众多(据内部估计,皈依弟子约二十万),其影响深远且发展稳定,是汉人上师在台弘法的一种典型。宁玛派刘锐之上师,于1959年赴印度亲近宁玛派敦珠仁波切,先后在香港和台北、台中、高雄成立金刚乘学会,弘扬宁玛派教法,建立了汉地居土弘扬藏传佛教的法脉。此外,韩同上师在1972年接受宁玛派法王敦珠仁波切在香港举行的阿阇黎遥灌后,即在苗栗、云林、虎尾、新竹等地传法,并设“莲花精舍”,徒众颇多,盛极一时。(姚丽香2000:p.325)旅美藏密修行者陈健民的著作集《曲肱斋丛书》在台湾大量流传,也起了一定的影响(蓝吉富1999:p.245)。
早年随贡噶仁波切学法的申书文上师, 1959年在台北县中和建贡噶精舍,传噶举派教法,1963年成立台南分舍,1980年申书文上师由十六世大宝法王剃度出家,开始跟海外噶玛噶举派藏僧有较密切的交
--------------------------------------------------------------------------------
p.109
流,1982年,贡噶精舍与其台南分舍正式更名为“噶玛三乘法轮中心”,1992年在台南建贡噶寺后,甚至完全邀请海外藏僧驻寺弘法。此外,在宾州大学讲学的张澄基教授早年亲近贡噶仁波切八年,1976年来台期间曾弘大手印法(陈玉蛟1990:p.108)。
(四)1980年代来台弘法的海外藏僧
1980年代来台的海外藏僧很多,其中较早而且较多的是噶玛噶举派上师,他们首度来台的时间先后如下:创古仁波切(1980),噶塔仁波切(1981),迦鲁仁波切、巴都仁波切(1980),桑桑仁波切、达桑仁波切、贝鲁钦哲仁波切、夏玛仁波切(1982),蒋贡康慈仁波切、萨杰仁波切(1985),嘉察仁波切,天噶仁波切(1986),宗南嘉措仁波切(1987),泰锡杜仁波切(1989)等都先后来台。同期来台的主巴噶举派上师,有噶尔仁波切、拉康仁波切(1982),法王竹千仁波切、钦哲依喜仁波切(1985),旺度仁波切(1989)。止贡噶举派有安阳仁波切(1988)和法王姜贡仁波切(1989)。
宁玛派方面,最早来台的是1983年的蒋波罗曾仁波切,1984年敦珠法王、札珠仁波切、开初仁波切,1985年贝诺法王、乌金多杰仁波切,1988年丘竹仁波切。萨迦派方面,有1983年的德松仁波切来台传法,同年达钦仁波切也开始首次传法活动,1985年宗萨钦哲仁波切、嘉扬贡噶喇嘛,1986年萨迦学院院长阿贝堪布,1987年蒋扬西禄堪布,1988年塔立仁波切,1989年遍德仁波切。格鲁派方面,因为达赖喇嘛流亡政府的对台态度保守,直到1985年才有龙塔仁波切来台,1988年有梭巴仁波切、上密院堪布塔拉仁波切来台。(黄英杰1995:p.153-159)各派中心、学会纷纷成立,将台湾的藏传佛教带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四、近十年来藏传佛教在台湾的稳健发展
1987年政府明令解严之后,旅居印度、尼泊尔藏僧来台人数逐年增加,根据蒙藏委员会91年2月27日的业务报告指出,该会协助外交部办理国内佛学团体邀请海外西藏喇嘛来台弘法签证,去年
--------------------------------------------------------------------------------
p.110
(2001)一年计有1923人次(蒙藏委员会网页2002)。包括若干未透过蒙藏委员会申请以及长期居留或延期者,每年来台的藏僧约二千人次,国内藏传佛教团体多达200个,藏传佛教信徒和文化喜爱者约五十余万人。承袭先期的基础,近十年来藏传佛教各派在台湾发展迅速,而且仍然以宁玛和噶举二派的发展最快,然后才是萨迦派和格鲁派。
台湾的宁玛派以白玉传承的贝诺法王系统成立的中心最多,喇嘛最众,此外,像敏珠林寺的赤千法王,以及噶陀等其他传承的仁波切,甚至来自西藏、四川等地藏僧,都曾经来台弘法,成立中心。加上来自敦珠法王与诺那仁波切传承的汉族上师所领导的金刚乘学会与诺那精舍,成为台湾藏传佛教的最大教派。他们主要弘传“大圆满法”,经常有《入菩萨行论》、《普贤上师言教》、《隆钦七宝藏要》的传讲,以及“莲师荟供”、“隆钦心髓前行”、“绿度母”、“普巴金刚”…等等的传法灌顶和共修活动。
噶举派的泰锡杜、夏玛、迦鲁、创古、天噶等仁波切在台成立的中心较多,影响较大,但因对十六世大宝法王转世意见的分歧,导致在台各中心的分裂,分散了一些力量。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以“藏密本土化”为目标,由首位台籍转世活佛──洛本仁波切(1991年夏玛仁波切认定),在1986年创建的“噶玛噶居寺”,除了1993年成立“中国噶玛噶居协进会”及全省四个分会弘法外,也成立了“蒋扬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台南市戒瘾协进会”,从事各项慈善公益事业。该寺为了落实藏密本土化的理想,除了一般藏传佛教的法会、灌顶之外,也经常举办诸如朝山活动、大专佛学讲座、儿童夏令营、藏传佛教研习营等台湾佛寺普遍实行的弘法度众方式。目前信徒人数约有六千多人,已成为噶举派在南台湾的另一个大道场。(姚丽香2000:p.328)
止贡噶举派法王姜贡仁波切1989年来台之后,先后派朗钦仁波切、努巴仁波切来台常驻弘法,成立“直贡噶举显密精舍”,开示《解脱庄严宝》,指导初级实修四加行等,并经常安排其他教派仁波
--------------------------------------------------------------------------------
p.111
切来弘法,顿时道场成了四大派的传法中心。后来法王乃派长期闭关实修的滇津喇嘛常驻中心,教导直贡噶举传统的实修方式,目前已经有120人参加了直贡噶举基本课程共12天的四加行闭关。道场目前偏重在教理和实修的教学上,很少法会、灌顶。(张福成2001a)
萨迦派在台湾的发展系以多位仁波切所成立的道场为主,彼此之间也无紧密联系,也无统一规划,但各中心都以自己法脉上师为主,传播上较为单纯。计有蒋扬西禄堪布、庭杜仁波切、达千仁波切、禄顶堪布、赤钦法王、究给仁波切、遍德堪布、塔泽霞仲仁波切、塔立仁波切等,在全省设有十余处中心。其中塔立中心在台北、板桥、台中、高雄均有道场,活动力最大,经营上持续而长久。其他许多中心则时断时续。(张福成2001a)1999年初萨迦派察巴支派究给崔钦仁波切在台北举办大型“时轮金刚法会”,吸引了四千多人参加。萨迦崔津法王两度来台的系列大型传法活动,吸引了上千人参与,似乎有重新凝聚萨迦派在台湾各中心的作用。贡嘎旺秋堪布在菩提图书馆等地,完整讲述了《入行论》、《善显能仁密意》、《入中论》、《俱舍论》等大论,深获好评。以及宗萨仁波切传法活动以演讲为主,并针对时下藏传佛教发展的不正常现象与问题提出批判,颇受年轻一辈的台湾学佛者之欢迎。(姚丽香2000:p.330)
格鲁派梭巴仁波切来台创办经续中心,经常有格西开设相关经论课程,果硕仁波切经常驻锡白马山菩提讲堂弘法,以及多次赴达兰沙拉辩经学院学经的汉籍高僧日常法师,除了培养青年学僧赴印学经外,也在台北成立福智之声,出版经论、录制音带,推广《菩提道次第广论》,影响深远。此外,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也安排有学行俱优的格西,长期教授藏文经典和藏语会话。至于达赖喇嘛二度来台所掀起的旋风,取销了旅印藏僧来台的禁令,像桑东仁波切、甘丹赤巴洛桑尼玛、色拉杰堪布洛桑顿月等格鲁派僧人来台渐多,但大部份只是短期的停留。
基于稳定发展之所需,在台藏传佛教各派,都投入相当心血,在宗派教义、传承历史、修持方法、上师开示录、法本及修诵仪轨等传
--------------------------------------------------------------------------------
p.112
法资料的翻译工作上,一些传法讲经活动,实修指导场合的翻译,也逐渐舍弃间接透过英语,改以藏语直接口译汉语的方式,提高效率。(释如石2001:p.271)坊间介绍藏传佛教的专书、达赖喇嘛等藏传佛教高僧的传记、著述作品,也大量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广为流传,其中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更登上了畅销排行榜,开启国内生死学研究的热潮。(王惠雯2000:p.337)可见藏传佛教对台湾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代结语──对台湾藏传佛教发展的一些看法
就总体来说,台湾的藏传佛教发展,从早期的沉潜酝酿,到8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冒发,90年代的稳健发展,乃至迈向新世纪后,如何开展与主流汉传佛教的遇合与化新,值得观察,这里综合提出一些感想,多半也是从对先进学者的回应切入,不完全是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上我非常同意著名佛教史学者蓝吉富教授的看法:“藏传、南传二系的较大量传入,大多是信徒为修持目的而主动争取的。这二系佛法在修持方法上与汉传有显著的差异。台湾佛教徒之邀请藏传与南传名师来台弘法,显示出原本流传于台湾的汉传佛法,对不少有意深入修行的信徒而言,是有所不足的。”(蓝吉富1999:p.245)蓝氏举1997年3月达赖喇嘛在台湾桃园传授四臂观音法时,有为数甚多的显教信徒前往接受灌顶为例说:“专修藏传法门的信徒,较少兼修显教法门。相反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信徒前往接受藏密灌顶或兼修藏传法门的人,则为数较多。”(蓝吉富1999:p.246)对于这点,我提出少许补充,从藏传佛教各派特色来看,无不兼具显密,并以先显后密为次第的,也许可以用重显的程度为光谱,来给各派作定位。实际上汉、藏所传佛教,都是显中有密,密中有显,不能视“密”“显”为天堑。
(二)我同意姚丽香老师的这个看法:“藏传佛教的重要特征主要在上师──喇嘛的地位。……上师的功能不仅在于灌顶与传授教法,保证传承持续的正当性。同时上师是弟子在修法过程中,随时可以给予
--------------------------------------------------------------------------------
p.113
加持力量的人。”(姚丽香2000:p.322)因此,各派的“上师瑜伽法”是藏传佛教的修持入门甚至于重心。上师口诀是实修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如何深入经藏,如何领受口诀,藏语藏文的学习自然成为必要。回想当年要向君庇亟美格西求法的很多,他总是要大家先学好藏文再说,想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要期待所有台湾的藏传佛教弟子都学会藏语,是不可能的苛求,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立志悠游藏传法海的信徒们,学会藏语确实是有必要的。目前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弟子学藏语,一方面上师学汉语,然后双方结合起来,把常用的法本,甚至重要的经论,仔细翻译和讲解,使每一位学法者、修法者,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解行并重中,不断薰习,才能体验佛法的精髓。
(三)前项是就一般藏传佛教信徒最好学会藏语而言,至于藏、汉所传佛教经论的互补问题,除了期待更多、更严谨的译著作品,不断问世之外,也希望藏传佛教各派各中心、学会,加强横向的整合,先从本派教法史、重要教法论著,进行系统、计画的翻译,提供本派乃至派外人士的参考。然后如有余力,再扩大到跨教派的合作,甚至与汉传佛教的合作,就共同关注的课题,共同依据的经论及其相关注疏,进行系统、计画的翻译。至于翻译人才的培植和训练,是第一步要做的,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计画成立梵、巴、藏经典语文培训中心,开设基础、进阶、翻译的班次,配合汉藏经论对读、培养汉藏翻译人才,欢迎各中心、学会成员报名。接下来可以结合各界力量,大家共襄盛举,以统合或分工的方式,集中或分别在各地进行翻译计画。
(四)虽然一项试图打破教派藩篱,提倡不分教派的“利美”(ris-med)运动,也受到一些重视,但毕竟藏传佛教的教派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相信在台湾也不例外,仍然是各派竞争的环境。在资讯完全公开之下,各派的教法特色,中心、学会负责人的领导作风,乃至成员的互动气氛,上师仁波切、喇嘛的学问、德行、风范,都将面对信众的严峻检视,信徒本身也有越来越健康的观念,知道大乘佛法的实践,主要是大悲心与空性见,学佛修法的起码追求,是身心乃至周遭
--------------------------------------------------------------------------------
p.114
人事物的安和乐利。派内派外,甚至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间,信徒的流动是正常现象,要以平常心看待,其实不仅信徒如此,年轻的上师级人物,也要敞开心胸,作跨教派的学习,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理不依事”,不就是佛陀的教训吗?
(五)尽管藏传佛教大德们都引经据论这么说:显乘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累积资粮,密乘便捷可以即身成佛。但如果细看密乘成佛之道,不是不用累积资粮,而是要设法用更精进更有效的方法累积资粮,透过身心的净化,转识成智,证佛三身。藏传佛教各派教法都告诉我们:显密一贯,由显入密的不二原则,没有显教的密法,基本上就是外道,远比没有密法的显教,要来得危险。达赖喇嘛说“汉传佛教是大哥,藏传佛教是小弟。”本来就是同根而生,互相尊重、提携、砌磋、互砺,是非常必要的。
(六)台湾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与相关上师的海外寺院互动频繁,对印度、尼泊尔等地寺院的重建与扩充,僧侣的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帮助,是有相当贡献。要让藏传佛教在台湾扎根,光这样是不够的,应该集合力量尽快兴建本派本土道场,除了硬体以外,还要规划对应的软体措施,包括有制度、有次第的讲学和修法课程,甚至成立藏传佛学院,与海外母寺教育接轨,培育台籍僧才。如果因缘成熟,由达赖喇嘛出面号召,仿照瓦拉那西西藏高级佛学研究所的模式,在台湾成立跨教派的藏传佛教研究所,结合教学与研究两种功能,培育台湾藏传佛教学术研究与弘法人才,也是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王森
1997《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惠雯
2000〈近十年台湾藏传佛教夕法研究著译作品评析〉,《西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
姚丽香
--------------------------------------------------------------------------------
p.115
2000〈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之初步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页313-339,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耿振华
1996〈藏传佛教源流及其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第26期,台北市立师范学院,。
2000〈台湾藏传佛教的现状与发展〉,《西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
陈玉蛟
1990〈台湾的西藏佛教〉,《西藏研究论文集》第三辑,页105-117,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
黄英杰
1995《民国密宗年鉴》,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
黄慧璃
2000《藏传佛教在台发展初探──以台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团体为研究对象》,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福成
2001a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简介〉,《法光》第141期,90年6月,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2001b〈藏传佛教在台弘传建言〉,《法光》第141期,90年6月,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蒲文成、拉毛扎西
1993《觉囊派通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蒙藏委员会
2002 《蒙藏委员会业务报告》,网址http://www.mtac.gov.tw。
刘立千
1997《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
蓝吉富
1999〈台湾佛教之历史发展的宏观式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页237~248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
--------------------------------------------------------------------------------
p.116
所。
释如石(陈玉蛟)
2001〈再谈台湾的西藏佛教──以格鲁派为中心〉,《公元二千年两岸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页263-278,台北:蒙藏委员会。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