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学南腔 南人学北调
2014/9/6   热度:250
读过万绳楠整理出版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其实是1948年万氏的听课笔记,史料极丰富。近日又读到《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是程念祺评陈寅恪的弟子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的。学者都指出,陈寅恪高度评价王导对东晋、南朝三百年局面的关键作用。 王导是政治家、战略家,东晋在南京初建,他任丞相几十年,一言九鼎。后来是谢安代替他,世称“王谢”。所谓“王谢堂前燕”,就是他们家的。南北宋之交的大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只留下两句,就是怀念王导的:“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她也是把王导当作国家柱石看待。 西晋败亡,贵族统治者由北方迁到江南。江南富庶,北人必需与江南士人合作,以对付胡人的力量。所以统战工作极重要,王导也费尽苦心去做。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说几句吴语,以示亲切。 因为那时都是北人当皇帝,大官也都是北人。这样一来,南方话吃不开,南方人也就以学北方方言为时髦。西晋原来建都洛阳,说洛阳话;那时河南、陕西一带的话,也都高贵,其次是楚语。“楚”的范围难定,当时也就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北至鲁南一带的话,似乎也比吴语更高一级。江南士族以能作“洛下书生咏”为荣,就是学洛阳腔调来念书。还有可笑的是,家里死了人,要大哭,也学北方腔调,“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 那时南人把中原一带称“中国”,学“中国哭”就是学北方人的哭法。刘裕灭了东晋,建立刘宋,是南朝第一个皇帝。其实他是徐州一带人,说的是“楚语”。他先在江南过了几十年。《宋书》赞他“楚言未变,雅道风流”。可见他会说徐州话,也算“雅道风流”。 我是徐州人,一直说徐州话,我可没感到有什么“雅”味。总之,当时政治家王导看到这一点,以为这是联络吴人的好机遇。他就故意说一点吴语,叫吴人听了高兴。其实他说的也很简单。现在《世说新语》上记,他把石头凉的“凉”字,说成当地当时习用的语音“贖”(hong);他见胡地僧人,也能说两句胡语,像现在见老外说句OK一样。他一说,胡人也高兴。 当然,当时上层统治者,一方面自己说几句南方方言以示亲切,同时也教南方人说北方话。据《南史.胡谐之传》载:“上(即皇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豜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这里的“豜音”当时是指南方一般的发音。可见,就是皇上要为你联上一门贵族婚姻,也会因为你家的人说东南各地方方言而告吹。这位皇上好心,还派人到胡家去教北方话,也是表示关心、亲切。 在南北方言上,这都有一种统战作用。那时,南人学北语,北人说南腔,好像也成一时之风气,很有趣,漫记如上,以博读者一笑。
王导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