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14/9/6   热度:233
孔子在《论语》里有一段“指导”人们做事与求学的三个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去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动力,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去学习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好奇心强的孩子平时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父母往往把这些正常现象看作是捣乱、淘气,因而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搪塞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这些做法,往往会损伤孩子智慧萌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孩子的求知欲往往就来自于好奇心。 中国古人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对孔子的这句话是一以贯之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回忆自己读书时说:“……幼时,父兄驱率读书,祝甚若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学者顾颉刚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可见,培养兴趣在孩子的学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句在古代教育界流传甚广的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孩子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才会乐学、善求。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了兴趣,孩子的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中外教育对于兴趣在家教中的地位认识是相同的。不仅是中国的教育家,外国的教育家对此也持相同观点。在国外教育界就流传着“魔鬼苹果”的故事:马铃薯是一种家常食品,但是人们对马铃薯的认识,却有一段曲折的历程——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在德国做俘虏时,曾吃过马铃薯,他被释放归国时将马铃薯带回法国来,但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法说服任何人种马铃薯,因为法国的牧师称马铃薯为“魔鬼苹果”。医生认为它有害于身体,农学家则认为它会枯竭土壤。巴蒙蒂埃为了使法国人接受这美味可口的马铃薯,于是他决定实施一个计谋:1787年,国王批准他在一块以贫瘠著称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他要求国王派遣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田野里守卫。于是被禁的马铃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开始在晚上偷偷地把马铃薯挖去,种到自己的菜地里,并逐渐推广,这正是巴蒙蒂埃所企盼的结果。“魔鬼苹果” 的故事,反映了人们的好奇心,也揭示了学习动力的本质,那就是人们对事物越有兴趣,探究的欲望就会越强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遗憾地是,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孩子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枯燥的灌鸭式教育让孩子丧失了对事物探究的热情,逐渐养成了他厌学的习惯。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快乐的活动。但为什么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孩子逆反心理的反映。孩子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对待学习的行为反映,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情绪和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
家长不从孩子的兴趣特点出发,往往把自己的喜好或社会上流行的东西,不管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强加给他,然而孩子喜欢的东西却想方设法阻挡他;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随意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每天面对背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样样要考第一名,考取重点中学,上重点大学,读热门专业,孩子的成绩稍有波动,轻者训斥,重者打骂;也有的家长不顾学校的课业负担已经过重,强迫为孩子请家教,孩子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时间,不能看电视,不能看课外书!以上家长的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孩子的天真、快乐、活泼、好奇的天性,是以牺牲童年的稚趣和天真为代价的一种错误做法,而这样做只能给家长带来失望和悔恨。在孩子们看来,学习中获得的是苦累、紧张、乏味感、不愉快、失败感。相反,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利用好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则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那么该如何把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述运用到家庭教育当中呢?从幼儿开始家长就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爱护孩子好学、好问的天性。一旦发现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就要积极给孩子纠正治疗。家长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即使不能全部消除厌学心理,有一个会做人、身体健康的孩子也很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需要,他们也会自觉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那么我们的家长怎样才能学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其实,这样的方法唾手可得:学外语,最难的就是记住单词。如果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有的家庭把五颜六色的纸写满了单词,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不用家长提醒,孩子举手投足之间就看到、记住了单词。看来,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最好帮助,就是引导并帮助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一个持久的学习动机。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特别是在学龄前期或学龄初期。家长千万不能嫌烦,以免伤害、扼杀孩子的这种天性。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