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的彩云佛光——云南是汉传、南传、藏传佛教荟萃的圣地


2014/9/3    热度:1317   

  举世无双的彩云佛光——云南是汉传、南传、藏传佛教荟萃的圣地
  张一方
  引言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是一块神秘美丽的宝地。它的山山水水、一村一树似乎都充满了神圣的灵性。云南又是诸多民族和睦相处的聚居地,许多少数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具有虔诚的信仰和淳朴的感情。这一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汇集一地的云南佛教,此外,结合云南各地原始的本土宗教,还存在颇有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并且各种流派的佛教都有相应的广泛信众和建筑独特的庙宇。
  由于西南丝绸之路,佛教很早就传入云南。相传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周昭王时,守衣入定于鸡足山,等待弥勒佛到来。云南古代就称为“妙香佛国”。它和中原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故汉传佛教寺庙遍布于全省大部分地区;南部、西南部和东南亚水山相连,当地少数民族修建了不少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西北部为藏族、纳西族聚居地,于是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这种神奇的格局,荟萃了佛教三大语系(流派)、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纵观神州,放眼世界,这一神奇的佛教荟萃圣地,不仅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全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1996年以来,我们对此一直尽力做出论证。
  昆明地区的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寺庙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两大地区。昆明市内的圆通寺,始建于唐代,最初称为“补陀罗伽寺”,梵语“补陀罗伽”也称“普陀罗伽”,因此是中国最早的观音菩萨道场之一。圆通寺山、水、桥、殿交相辉映,独具特色。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彷徨水月宝殿之前,更能感悟“五蕴皆空”的佛理。
  昆明西山的华亭寺庄严雄伟,中国近代佛教高僧虚云主持华亭寺时,对寺进行了重修、扩建,由此形成华亭寺现在的基本格局。华亭寺的楹联极具文化品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著名状元杨慎(杨升庵)的名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太华寺古朴幽美,除传统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外,后有大悲阁(缥缈楼),左有鬟镜轩,右有思召堂,临滇池处建有一座“一碧万顷楼”(俗称“望海楼”),其余亭、廊、池、榭互相点缀,并由游廊彼此联接。同时,太华寺以名花荟萃著称,由此形成佛寺中深蕴园林的特点。大殿后的高台上建有两层的大悲阁,远望大悲阁耸立于绿树丛林中,因此称为缥缈楼。平台四周的汉白玉栏杆,雕龙画凤,不同凡响。这些材料来源于吴三桂的王府,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云贵总督范承勋用吴三桂王府的材料大修太华寺的结果。“一碧万顷楼”风景优美,登楼远眺,天晴则碧波浩淼,入夜则灯火万家。儒释道相融一处的三清阁更以危岩建筑闻名于世,远望悬崖绝壁上层层叠叠的建筑点缀于青山绿树之中。绝顶处由“别有洞天”的石隧道而进,整个工程依山凿石,包括石坊、平台、石室、神像、楹联、香炉、烛台、供品、神案等,全部在原生岩石上雕刻而成,集险、奇、雄、峻于一体,令国内外来宾无不惊叹。由此可达龙门,其中必经之路的慈云洞雕刻的就是观音菩萨。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塑像生动,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它一方面以降龙伏虎,握蛇驯象,长手揽月,长脚渡海,神通广大的佛法显示法力无边;另一方面又以千姿百态,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喜怒哀乐的五百罗汉,宣示芸芸众生各种色相;第三方面,这形象地说明众生即罗汉,罗汉即众生,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加上寺中的对联:“两手把大地山河,捏瘪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更使筇竹寺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阐明佛法的道场。
  昆明地藏寺经幢以雕刻精美、造型奇特而为稀世珍宝。始建于唐朝的东西寺塔耸立于昆明市中,它们与西安的小雁塔具有相同的建筑风格,表现出云南佛教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昙华寺不仅是传统的寺庙,而且具有朱德赠映空和尚诗碑,新建了瑞应塔、钱南园纪念碑廊、兰茂园和古滇联苑等人文景观,形成荟萃云南众多文化于一体的特色。观音山寺紧临滇池,面水靠山,风光秀丽。
  安宁曹溪寺的元代建筑有“天涵宝月”的奇观,每年中秋节,月光透过大殿屋橼下一个直径41厘米的圆孔,直达释迦佛像,以后随月亮上升,月光从释迦佛的鼻尖缓慢移动到肚脐。这一“月印佛像佛印月”的景象,令人赞叹。此外曹溪寺还有木雕华严三圣像,是国内少见的宋代造像。安宁法华寺石窟是大理国时期所造,其中最大的卧佛,神态安详,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石窟艺术之一。
  晋宁盘龙寺,山隐层层楼殿宝刹,香烟飘渺。云南这块风水宝地诞生过世界著名的大航海家郑和,他虽是回族,1403年又从奇僧道衍皈依佛教,名“福善”。晋宁还有石将军摩崖石刻,它是通高6米的大圣毗沙门天王。
  官渡古镇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金刚塔,而且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清末民国年间就曾经同时存在三宫、六院、七阁、八庙之盛。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宗教信仰的兴旺。至今还有法定寺、妙湛寺塔、五谷寺、燃灯寺、观音寺、兴国寺、土主庙及文庙、戏社等。
  大理地区的汉传佛教
  大理地区佛教自古盛行,寺庵林立。苍山十九峰过去峰峰有塔,据说当时村村寨寨都有数不胜数的风水塔、镇邪塔。明代张含在《写韵楼歌》中描述苍山“沿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 至今以崇圣寺三塔为代表的大理古塔,其风格和数量之多仍然举世闻名。
  美丽的大理具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风花雪月”的著名四景。其中下关风和苍山雪的民间传说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感通寺在苍山圣应峰麓,寺内刻有朱元璋赐无极禅师《归云南诗》;明朝著名状元、文学家杨慎曾和大理文人、高僧在此交往,因此留下“写韵楼”的佳话。苍山龙泉峰的普陀岩像展翅翱翔的凤凰,其上雕有八个精致的亭阁,每个里面雕刻有一尊佛像,称为“西佛像亭”。其他还有中和寺、宝林寺、弘圣寺、无为寺、罗荃寺、金圭寺、圣源寺、佛图寺(蛇骨)塔等。
  碧波荡漾的洱海中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八景。其中由一块巨大岩石构成的小普陀上建有观音阁,万顷烟波中恍如海天琼阁。银苍玉洱间蕴藏着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民间传说,从段赤诚为民舍身除害到守信按时的望夫云,这些优美的故事至今仍旧广为流传。观音堂又称大石庵,天井中突兀挺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有一座大理石建筑的玲珑秀美的观音阁。传说有一支敌军侵犯大理,观音化为一位老妇背负大石与敌兵相遇,结果吓退了敌军。这也侧面反应出大石崇拜。公元738年南诏王皮逻阁为供奉唐王朝赐给的金刚经,专门在都城太和城中建造了金刚城。此外,下关有与中原文化和本主崇拜复杂结合的将军庙。新建的南诏风情岛上也弥漫着佛教文化气息。
  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记载:隋末恶魔罗刹久踞大理,人民惨遭荼毒。唐贞观年间,从西天来的观音制服了罗刹,使百姓安居乐业。从此“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菜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因此三月街古称观音市。以后演化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三月街。
  剑川石钟山石窟不仅山形奇特,而且造像除了包含通常的佛像外,又有反映云南观音崇拜的独特的愁面观音、甘露观音,密宗的大日遍照佛、狰狞凶恶的护法神八大明王、大黑天神等造型,以及奇特的“象首人身佛”等,还有南诏王室全家福及其部属的造像。石钟山石窟还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它在庄严神圣的佛像和王者像旁,刻有表示女性生殖器的阿央白,这充分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器崇拜。石窟附近有建筑于峭壁上的宝相寺。
  巍山巍宝山具有规模宏大的佛寺、道观相混的建筑群。弥渡的铁柱庙反映了奇特的铁柱崇拜。
  宾川鸡足山曾跻身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列,盛时共有36大寺,72小庵,曾是东南亚、南亚佛教徒朝圣之地。元明时期的鸡足山已经出现“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的景象。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上鸡足山,并亲自重新编修了《鸡足山志》。在清末民初,近代高僧虚云主持期间,鸡足山再次达到鼎盛时期,全山庙宇辉煌,梵音不绝。目前鸡足山有规模宏大的祝圣寺,寺中有孙中山和梁启超题写的大匾“饮光俨然”和“灵岳重辉”。寺前不远有一棵空心树,树洞中空2.7米,相传曾有高僧在此修行伏魔。沿路还有特征独具的虚云禅寺,巨壁天开的华首门,法相庄严的迦叶殿,最后到达佛塔高耸的金顶寺。鸡足山金顶为四观峰,在此可以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南观祥云,北观雪山。除此之外,鸡足全山大小寺庙点缀于绿树丛中,形成鸡足山八景: 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廻岚、苍山积雪、重崖返照、飞瀑穿云、塔院秋月、万壑松涛。鸡足山还有一种神奇的念佛鸟,其叫声就像不断在念“弥勒佛”。
  星罗棋布的汉传佛教
  武定狮山正续禅寺,传为明建文帝避难为僧之处,颇具有皇家气派,后殿正中专门塑有建文帝的像,使人神思。始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的大姚白塔像一柄倒立的磬锤。它用印有梵文佛经和汉文佛教名号的两种青砖砌成,历经1200多年的暴风大雨,多次地震,仍然屹立至今。特别是明代的一次大地震,虽然使它从正中裂开一条缝,以后且神奇地自动复合,这能不令人称奇?
  玉溪玉泉寺,以规模宏大闻名于世。江川抚仙湖,水深浪碧,它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具有某些神奇的景观。抚仙湖与星云湖两水相交,但鱼不往来,似乎遵照某种戒律。在每年夏季六、七月间,艳阳当空的正午时,如果运气好,还能亲眼目睹壮观的鲭鱼阵,数以万计的鲭鱼,成群结队不避危险地围绕着抚仙湖中满布庙宇的孤山旋游,恰如转山朝佛的广大信众。环湖有碧云寺、云岩寺、大雄寺,及澄江万松寺、禄充观音寺等。
  通海秀山,山不大而庙宇林立,普光寺、天镜楼、清凉台、涌金寺等层层叠叠、金碧辉煌。全山建筑群与山势自然吻合、疏密有致,而且配以大量的富于佛理的优美楹联,更充分体现出人文景观与大自然的和谐。建水燕子洞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岩洞之一,它由水旱两洞组成。春夏之季,无数燕子出没洞中,形成“百万燕呼淝水战,一条浪吼浙江潮”的天下奇观。高大的旱洞中形成佛道混合的宗教文化,金光闪闪的丈八观音,面对高悬于钟乳石上的“佛光普照”匾。空中游廊旁石壁上奇特的鸟头文“诚求必应”,费人猜测。每年阳历3月21日的攀岩悬匾活动,令人惊心动魄。
  弥勒县的弥勒寺,塑有弥勒大佛。县名弥勒,寺称弥勒,山形如弥勒。其弥勒文化极有特点。此外,石屏秀山寺、诸天寺、翠云观音洞及个旧宝华山寺,无不各具特色。
  保山卧佛寺有一尊长约6米,重9.5吨的玉佛。这是中国最大的玉卧佛。保山10多个佛寺中供奉着大大小小的玉佛50多尊。数量之多,价值之昂贵,造型之精巧,堪称中国玉佛之最。保山远在公元前4~5世纪就已开拓出的博南古道上,曾经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在其附近不仅存在水云寺和观音阁等,而且东岸还留有“觉路遥远”的题词,令人回味。
  号称“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其来凤寺具有全国仅有的卞和祠,祠前对联:“莫忘逢人轻自献,窃怜抱璞有谁知?”生前历经冤屈的卞和,却在两千年之后,数千里之外,作为珠宝祖师供奉于佛祖之侧。卞和地下有知,应对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理解哀叹之情心存感激。著名的侨乡和顺,风光美丽,水环山抱中隐藏着鳌峰寺和元龙阁等。
  西双版纳等地的南传佛教
  云南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在这里村村有佛寺,处处有佛塔。他们相信佛祖曾经亲自到过自己的家乡。由此留下了许多地名,形成了贝叶经中的《佛祖巡游记》。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诞生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精美别致的曼飞龙佛塔,主塔高16.29米,它和四周的8座小塔,构成一座威武挺拔的笋塔。它的正面佛龛前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个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酷似人脚印的巨大痕迹,相传这是佛祖留下的脚印。附近的一泓泉水,相传是佛祖为使前来听讲佛法的群众不口渴,特意用禅杖戳出来的。由此而形成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傣族文化。傣族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请佛爷来诵经祈福。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每个家庭供有佛坛。老年人每天早上都要到佛寺去献花拜佛,晚上在家里的佛坛中焚香祷告,每个男子到10岁左右,便送到佛寺当一段时期的和尚。
  按照傣文文献《 帕萨坦 》记载,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西双版纳的寺塔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造型独特的景洪曼阁佛寺,总佛寺是西双版纳南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其他还有曼苏满佛塔、庄莫塔等。结构美观的勐海景真八角亭是为了纪念佛祖,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建筑的,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显示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文自然美。这里既是处理日常事物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和尚晋升佛爷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众多佛寺、佛塔及各种佛教建筑,不仅和当地的傣族水乳交融,而且和周围婀娜多姿的树木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幅绚丽神奇、环境清纯的民族风俗画。
  思茅地区的景谷仙人洞,相传是佛祖沐浴更衣过关门节的圣地,每年2月15日至3月初,傣族人民都要到此登山朝拜赕佛。景谷县城的猛卧佛寺还有闻名于整个傣族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的奇特多彩的,与左右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树包塔”和“塔包树”。景谷迁糯佛寺又称清佛寺,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云南最大的傣族佛教寺院之一。江城的贺井塔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是傣族地区和老挝具有较大影响的佛塔。此外还有孟连中城佛寺、芒中佛寺、澜沧下允佛寺、西盟南归佛寺等。
  傣族的关门节和开门节祀佛、念经、赕佛,欢快的泼水节盛典缘于纪念佛祖诞辰和“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其中的放“孔明灯”、“龙舟比赛”等又反映了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德宏等地的南传佛教
  德宏地区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中的傣撒都信仰佛教。潞西五云寺,金光闪烁,因此在傣语中名为“金寺”,规模宏伟的佛光寺呈园林式布局,16座小塔环绕着俊秀的主塔,形成壮观的笋塔群。菩提寺集大气磅礴和精巧华丽于一身,建筑结构结合了汉族和傣族的形式,十分独特,而且佛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是傣族打扮的男神“韦属从”和女神“洼送塔列”。寺内珍藏许多傣族的剪纸、壁画和经书,是傣族民间艺术的宝库。著名的树包塔是由一棵大榕树粗壮的根须紧紧地包裹着塔身,树中有塔,树塔合一,浑然天成,叹为奇观。风平佛塔以规模宏大和气魄雄伟著称,28座小塔环卫于高23米的主塔四周。
  瑞丽姐勒大金塔是东南亚五大名塔之一,占地148平方米,主塔高39.5米,四周环列16座小塔。17座塔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被称为“孔雀王宫”的大等喊装寺,相传佛祖传道时曾经在此住过,其建筑气势恢弘,坐落于凤尾竹中,云雾缭绕,形成景色如画的天然公园。喊萨寺富丽堂皇,是傣族建筑的精华和文化荟萃的宝库。
  盈江允燕塔由分为五层的一个主塔和40个小塔组成,四周悬挂286个风铃。旁边还有景颇族的“目脑示栋”,南传佛教的寺院和傈僳族举行节日活动的标志“花靶射日”。陇川玉兔塔,就以传说是释迦牟尼转世为玉兔时曾现身于此而享有盛名。每年浴佛节期间,中缅边境,甚至泰国、印度来赕佛、游览者可达万人。户撒皇阁寺,原为纪念明洪武年间征伐麓川大获全胜而修建,后演化为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道教于一寺的独特文化景观。此外还有陇川景罕广母塔、梁河香云寺、保安寺等。
  临沧地区的沧源广允缅寺,结合了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某些特点,建筑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独创之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庆石洞寺坐落于两块高10余丈的陡峭巨石上,远望如双鹤翘首,造型奇特。此外,耿马有官缅寺、南丁掌寺等。
  南传佛教已经融入傣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佛寺是傣族人民的文化和教育的发源地,是傣文的教学场所。因此傣族地区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傣族的各种活动和节日,甚至赶摆和边境贸易都与佛教密切相关,佛寺、佛塔周围甚至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迪庆地区的藏传佛教
  云南西北藏族集聚地区以香格里拉的人间天堂闻名中外。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赞林寺(归化寺)为云南藏传佛教之首,占地500亩,镀金铜瓦使古堡似的佛寺灿烂夺目。寺内珍宝壁画琳琅满目。此外还有中心镇经堂、大宝寺、承恩寺、云登寺等。
  维西有寿国寺和形似巨佛的达摩山,相传当年达摩祖师云游到此,见此地甚合佛意,便登山入洞,面壁十年,最后悟道成佛。为纪念达摩,在天生的祖师洞中,紧依崖壁,凿石架木,建造了达摩寺和来远寺,它们就像空中楼阁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祖师洞口的石壁上印有当年达摩面壁时形成的影像,洞外石板上还有相传是达摩成道后,“顿石成洼”留下的一对深深的脚印。每年农历四月间,祖师洞主办拜佛节,举行转山活动,僧侣们跳“羌姆”,观众成千上万,盛极一时。十一月间又有“格都节”的盛会。
  梅里雪山的主峰为高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它是藏传佛教徒朝觐的圣地,传说为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13座,被称为太子13峰。卡瓦格博峰旁边的亭亭玉立的缅茨姆峰,是卡瓦格博的妻子。卡瓦格博峰迄今还是人类未攀登上的处女峰。卡瓦格博峰藏语意为白色的雪山,原是九头十八臂的雪山煞神。后被莲花生教化,改邪归正,皈依佛门,从此成了统领边地,福荫雪域的一员剽悍神将。卡瓦格博神像常被藏族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执长剑,雄姿英发。每年秋末冬初,全国各地的藏传佛教信徒常不远千里,风餐露宿,前来朝拜卡瓦格博峰。著名的德钦噶丹东竹林寺(飞来寺)就位于卡瓦格博峰麓。神秘莫测的卡瓦格博峰常年云遮雾绕,相传只有在高僧、清官来时,才露出真容。
  丽江等地的藏传佛教
  丽江纳西族以世界一绝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东巴经举世闻名。丽江玉龙雪山有巍峨雄伟,风情万千的13峰。东麓的玉峰寺,以万朵山茶闻名于世。每年立春至立夏之间为花期,陆续开花20多批,开花多达2万余朵,荫地面积167平方米,堪称世界之最。玉龙雪山四周共有五大喇嘛寺,其余还有普济寺、兴化寺、龙潭寺、指云寺等。
  丽江的白沙壁画,特别是大宝积宫的壁画,把汉传佛教和道教、藏传佛教与东巴教的各种神像,甚至纳西族的生活情景,共列一处,而且把唐代、明代的内地佛教壁画和云南地方特色,及汉、纳西、藏、白等各族的画风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友好团结的象征。香格里拉的白水台,远看似一条白色的瀑布凝固于青山绿树之间,近观像层层白玉台阶直通天堂。相传远古时代,纳西族的阿普山东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经过此地,对明净秀丽的山水有所感悟,于是定居收徒,开创并传授东巴教。因此阿普山东被尊为东巴教的圣祖——丁巴什罗。从此白水台也就成为东巴教和纳西族的圣地。
  丽江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还有永胜的观音箐,位于风景秀丽的泸沽湖旁的宁蒗扎美戈寺。在怒江地区除了雄伟的三江并流的自然风光外,佛教名圣有兰坪大龙塔和金鸡寺,贡山丙中洛喇嘛寺和泸水的恩尹寺等。
  总 结
  佛教为云南众多民族和睦相处,并与中国内地、西藏同胞及东南亚、南亚人民的心灵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条黄金纽带。尽力保护和大力发展凝聚着数千年文化传统,具有浓郁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特色的云南佛教及其旅游资源,不仅将以奇异的魅力吸引全国各地及广大的东南亚、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的游客,而且是展示中国贯彻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的生动窗口,从而为把云南建设成文化旅游大省做出贡献。
  云南的广大民众具有淳朴的信仰。在昆明有正式成立的省市佛教协会;有居士林和莲华精舍,有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以挖掘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佛教文化为宗旨的昆明佛学研究会;有培养僧才、实施佛教教学的云南佛学院。这些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一个典型例子是,由李治霖大居士发宏愿,用每粒直径5公分的84000颗佛珠穿成的弥凡弘珠,长达4700米,总重4900多公斤,堪称世界之最。为此特填词:一斛珠——赞弥凡弘珠
  彩云南旋,妙香佛国今重见,弥凡弘珠供宝殿。八万四千,颗颗神天眷。
  重近五吨人惊叹,长过九里如星汉,万众敬仰举世赞。佛光普照,华夏河山灿。
  云南佛教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传佛教、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南传佛教、信仰非常虔诚的藏传佛教为不同特色,以五彩斑斓的神秘之光,成为宗教学、民族学、文化学、建筑学、民俗学的天然博物馆,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现于世界面前。
  参考文献:
  1. 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张淑静、车志敏著:《秘境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邱宣充、张瑛华等:《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 吴光范主编:《云南名胜大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张宝三主编:《奇境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李刚、张佐:《云南揽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张一方、张一鸣:《利用好云南的佛教旅游资源》,东陆时报1996年10月1日。
  8. 张一方、张一鸣:《丰富多彩的云南佛教旅游资源》,云南政协报1997年1月8日。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