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明知是空为何还要奋斗?


2014/9/6    热度:466   

刘长乐先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烦恼、快乐、悲伤、财富、贫穷,都会过去。请问大师:明知人生是一个“空”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星云大师: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也还会再来。像春夏秋冬,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像人生,生老病死,老病死了,还会再生。就如时辰钟“1、2、3、4、5、6、7、8、9、10、11、12”,转了一圈,它又会再回来。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环形,所谓因缘果报,前世、今生、来世都有关系,来的会来,去的会去,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所谓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命不死。在我们了解,人死亡的只是身体,物质的东西无常,但是心灵、生命不是,它等于木柴,这个木柴烧了,另外一个木柴又生长了,生命之火一直会延续。所以,为善事、做好人,不要灰心,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都落空了,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还会再流回来。
刘长乐先生:大师刚才所讲人之一生,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短信,叫“八然堂”: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褒则常然,贬则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大师一定还记得我那位得了肺癌的老友,当时医院诊断说他的生命只有四个月了。在疾病的折磨下,老友越来越烦躁易怒。无奈之中,他弟弟对我说:你和星云大师很熟,能不能带我大哥去见见大师,给他点拨点拨?我知道您非常忙,也很劳累,但人命关天,安抚一位垂危者也很重要,踌躇再三,还是向您说了,您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见面那天我感冒了,但不愿错过当面求教的机会,就戴着口罩和老友一起去了。
您当时对我们讲了两层重要的意思。
星云大师: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潇洒,悠游逍遥。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
刘长乐先生:您讲得泰然,朋友听得入神。回去之后,我这位朋友的情绪变化很大,非常和顺平静,甚至能用一种诙谐的豁达对待生死。一年之后,这位朋友走了,他的儿子和太太请我转告大师:他走得很安静很坦然。
星云大师: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尘的追逐里。世间什么是我们的?世间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所谓“真理”,必须符合“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这四个条件。“无常”,就是如此。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会精进修行;生理细胞有新陈代谢的无常,因此能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无常的变化,如此社会有机体才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所谓“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没有能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当然没有!
能够明白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任运逍遥。
刘长乐先生:大师所说,正如达摩祖师的教诲:如果你害怕生活的激流,总想脱离这个激流,表示你执著于激流。你越是与激流拼搏,你遇到的阻力就越大。怎么办呢?应该与生活的激流融为一体,万事随缘,让因果自作定论,这样反而能度过,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在万丈红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过不得不过的这一生。
心治
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