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传《中论》八不颂的意义
2014/9/3   热度:516
关于藏传《中论》八不颂的意义 任 杰 藏传《中论》四百四十九颂,二十七品,古印度圣者龙树菩萨造。梵语:巴甲(般若)、纳玛(名为)、母那(根本)、玛得玛嘎(中)、嘎日嘎(颂),名为《中观根本般若论颂》,或译《根本般若中论颂》,简称《中论》。 《中论》是正依《般若经》义,以正理破除一切外道实有师的邪执分别,于人法增益的自性所立宗;远离有无等一切偏见边执,悟入中道,即名为“中”,或名《中论》。如《般若灯论释》云:“能成立般若波罗蜜多之理趣,名般若灯。” 这是依所诠内容??以般若到彼岸义而立名。主要宣说断除有无等一切边执见,及主要显示不见有无边等的胜义中道,即得解脱生死轮回。如圣龙树《缘起心要颂》云:“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建立,于真性见真,见真即解脱。”是说证得胜义空性即得解脱。 般若义为智慧,即观察智或锐利智,以此智慧来观察一切事物的本性、特性、自相、共相,若去若取详细辨别之最胜心所,具有断除犹豫及邪分别的作用,即是抉择辨别好坏是非的智慧。佛菩萨阿罗汉缘觉都是以般若为母,从般若而生。所以圣龙树以般若为宗,即是以般若慧眼观察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体,最终达到证空性??胜义谛而得解脱与涅般的目的。例如《中论》二十七品都用“观”字其义在此。圣龙树观察世间法也是以般若为根本,如龙树《般若百论》云:“见不见功德,根本是般若,为成彼二故,应偏持般若。”这是一部世法论著,是说世间人要办成世间一切事业,最根本的要以智慧来分析辨别好坏是非得失。 佛陀所说修施等行所有利他的一切法,都是为开发众生的般若慧眼通达真性,未生起般若慧眼者令生,已生者令摄持安住,及令辗转向上增长的方便。如寂天菩萨《入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说般若义,故欲寂灭苦,而生般若慧。”是故佛经中所说一切法,都是为趣入般若,引导一切凡愚众生趣入智者所欲境,引向施等解脱涅般城,所以周偏寻求见缘起真性的般若眼者,即是一切智者所作的最胜事业(见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正理海论》)。 圣龙树如实亲证佛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为宣扬佛语,以正理破一切邪执分别,断除一切偏见边执见网,令其趣入般若证解诸法性空而得解脱故造此论。如《中论释·佛护论》云:“如是因缘,阿 黎为显诸法无自性故而造此论。”由于凡愚众生以实执无明暗昧遮蔽慧眼时,分别诸法实有自性,由此而生贪嗔,何时了知缘起真性境,即破除无明暗昧,以般若眼见诸法无自性,尔时则不生贪嗔等烦恼即得解脱。 圣龙树是大乘宗的开祖,造论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共同明处类,如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及世法论,与世间共同的论著。这方面的论著汉文论藏未曾收录,如《开元释教录》卷六:“龙树菩萨《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录之。”因此删之而不入藏故失传。藏文论藏多有翻译收录。二是佛教内明,可分三类:一是赞颂类,有十九种,多是赞叹三宝和赞缘起性空的赞颂类,有十九种,很少以正理成立缘起性空;二是密部仪轨等论著;三是以正理成立缘起性空的论著有六部,称作“龙树菩萨六部论”,这六部论中是以《中论》为根本,《七十空性论》和《回诤论》为《中论》的支论,可以称作一本二支。 《中论》传入我国有汉传和藏传两系,也就是一本有汉藏两译,其注释在古印度有八家,汉译三家,藏译四家,《中论》八不颂,汉有四译。这四家是: 一,《中论》鸠摩罗什译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二,《顺中论》无著菩萨造,元魏瞿县般若流支译为: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佛已说因缘,断诸戏论法,故我稽首礼,说法师中胜。 三,《般若灯论释》分别明(清辨)菩萨造,唐波罗颇密多罗译为: 不灭亦不起,不断亦不常,非一非种种,不来亦不去,缘起戏论息,说者善灭故,礼彼婆伽梵,诸说中最上。 四,《大乘中观释论》安慧菩萨造,宋惟净等译为: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等,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藏本只有一译,为了藏汉译本对照,今将藏文八不颂译出,以供参考研究。颂曰: 谁说缘起法,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一不异义,灭戏论寂教,顶礼圆满佛,诸说中最胜。 此二颂是造论前的礼赞文,礼赞包括:一佛说缘起离八边的二谛中道,二佛说二谛中道的所为义,三总上二义显佛功德。是论总义,如无著菩萨《顺中论》云:“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佛陀经无数劫修行亲证大觉无倒宣说缘起教法,说明宇宙万物的真理。)圣龙树观佛说缘起无自性义,对佛生起深厚的清净信心,为念佛的恩德,以佛说缘起无自性义而申敬礼。在古印度论师造论,凡属一部完整论著,论前都有礼赞文,无礼赞文的属于支论。但礼赞的形式很多,唯圣龙树以谁缘起法来赞佛功德。在龙树菩萨的其他论著中亦有赞佛缘起法的颂文。如龙树《六十正理论》云:“谁于生灭等,以此理断除,说缘起能王,于彼稽首礼。”又如龙树《不思议赞》云:“佛说缘起法,即是无生性,敬礼无等智,难喻不思议。” 论前礼赞的意义,一是显示龙树菩萨自己是依佛陀所说及随顺先代诸圣者所行故;二是为造论事业圆满究竟无障碍故。如《六十正理论释》云:“问曰:云何不由其余功德申赞,而唯由说缘起赞叹耶?答曰:这有三个方面:第一,赞叹的体性:龙树阿 黎自己由于通达真实性,获得殊胜欢喜,及了知由于通达缘起即是一切功德根源。第二,赞叹的行相:由所说缘起无自性,即远离一切边执垢染;由能说彼(缘起)法,故功德极为圆满。第三,赞叹的因:龙树阿 黎欲解说缘起,乃于宣说彼缘起者??如来,生起恭敬。” 谁说缘起法:佛是宣说缘起法者,不是创造缘起者,缘起法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客观规律,佛出世不出世,法尔如是。缘起法是佛教的精髓,与一切外道师的说教有其本质上的区别。佛教内部各宗虽然都承认佛说的缘起教法,但各各宗对缘起法的理解却不相同,本论所说的缘起性空远离八边义,标明唯属圣龙树中观宗,说明宇宙万物都是因缘所生而无实体这一规则,不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动物界,无不是因缘而生,在缘起这个范畴中生存,即所谓“缘具则生,缘缺则灭”,任何事物也不能违背这一定律。 此处所说的是有为缘起,有为法本身所具有生、住、变异和坏灭四相,显示有其功能义利。缘起的含义有以下十一种。一,无作者,是指无有大梵天、大自在等创造世间万物主的作者;世间作某种事,如泥木工修房屋,也称作者或作事者,这属于缘起的一个条件或因素;二,有因,凡是一个事物的生起,必定有因,无因无缘而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三,无有情、命者、养者等“我”体;四,依仗他缘自无主宰,如《撰集百缘经》卷十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生无主。”又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云:“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即得真实道。”是说“法无空性”必须依仗其他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自无主宰;五,有为缘起规律性不可动摇;六,无常;七,刹那;八,相续不断;九,因果相辅相成连续相顺而生;十,具有种种因缘聚合,种种形象变化,由因缘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十一,因果规律各各决定不乱,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这是因果的定律。以上的缘起义,说明缘起本身即无自性。 就缘起 名义讲,如《中论大疏》云:“此处所说的有为缘起,有和合(相遇)、相待、相依三种异名。”和合如《中论》观和合品说。和合或称相遇,例如水遇冷会结成冰,又遇热变成开水,铁遇热会熔成铁水等等。世间各种事物遇到不同条件会起各种变化,出现不同结果。二,相依义,这里是指所依,不是指能依,因为法无定性。世间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克制,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存在。所以“诸法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共作、非无因作,而是因缘所生,如三芦立,展转相依,独一不立”,(见《杂阿含经》卷十二)。例如房屋楼台,由砖瓦木石梁柱等各种条件相互连接,互相依靠,相互支撑,一有所缺,皆不能立。此义在一切经论中多处宣说。三,相待义,或称观待义,如《杂阿含经》卷十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又如龙树《宝曼论》云:“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有长故有短,非从自性有,如无有灯故,光亦不能生。”就观待义讲,无为法观待自分事,也说名缘起,这是中观宗的特殊法。这些称作观待缘起,因为无为是观待有为立名,涅般是观待烦恼断尽立涅般名,断尽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立名涅般四德。所以烦恼即菩提的不二法门之义,并不是说烦恼就是菩提。如本论第八品说:“依业有作者,依作者有业,除依缘生外,不见成就因。”诸法既是和合、相待、相依而有,即是缘起有,非自性有。 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义,八不胜义是依缘起事表现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属性或特殊不同的行相,这就是《中论大疏》中说的“差别事”与“差别法”的表明缘起事与八差别法关系。所以圣龙树依佛教义先说有为缘起-世俗,依缘起世俗事说八不。如本论二十四品云:“不依止世谛,不能说胜义,不证胜义谛,则不得涅般。”又如本论以“观缘品”为首,为了成立缘起无自性,首先否定外道所主张的四种生,这四种生法是违反缘起的,其后各品依事观察,以理智观察胜义而证空性获得涅般。这是龙树中观宗的根本宗义。 不灭等八,主要是观待圣者的根本无漏智观缘起真性境时,照见缘起不灭不生等,如《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并没有离开五蕴事而空,所以不灭等是就根本智缘真如境时而说的。缘胜义境时不灭,如《入二谛经》云:“天子,于胜义中,真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无有差别,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所以八不只是就圣者观胜义时的胜义境,不能把观胜义境与世间法混淆,如月称《入中论》云:“由名言(世俗异名)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但缘起世俗与胜义八不二谛义法微妙甚深,浅智凡夫极难理解通达。一是由因甚深,二是由性相甚深,三是由出生甚深,四是由住甚深,五是由生长甚深,故佛成道后暂且默然不说法。如《大方广庄严经》卷十云:“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灭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佛知此法甚深微妙,浅智众生难得了知,极难测量故,所以佛陀密意暂不说法。因为若倒执空性则有极大过患。不了知此二谛差别关系就会入于歧途。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