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充满象征意义的法器、法乐、法舞


2014/9/3    热度:593   

  清晨,当阳光照耀着寺院的金顶时,人们会听到从寺院里传出的喇嘛诵经声和伴随诵经声而起的鼓乐声、螺号声……经与乐的合声,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宗教的威严感。
  应该说,藏传佛教之所以充满五光十色的神秘主义,是与它触目惊心的象征、法事、法器分不开的。
  藏传佛教的法器,其式样基本上是悉仿印度佛教法器,但也加进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内容。藏传佛教的法器大致分为六类。
  一、藏传佛教法器
  礼敬法器:
  袈裟——凡佛教的僧侣都着袈裟。然而藏传佛教喇嘛僧人穿着的袈裟,与佛教其他支派的袈裟略有不同,藏传佛教的袈裟为长条状,裹于上身,袒露右肩,下部穿僧裙。在特定的场合有时上身加披黄色法衣。带上系有坛笔筒及漱口水瓶等。脚着长靴,长靴一般用牛皮或硬赤色兽皮、褐布制成,礼靴有锦缎做的,长达膝盖。由于藏传佛教分为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不同教派,所以藏传佛教的袈裟、僧裙,又因教派不同而有所差异。
  宁玛派僧人,身着紫红色的袈裟、僧裙;戴红色僧帽,称“万西”,形似莲花状。红教在家居士则穿白色衣裙。
  萨迦派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样式,颜色与红教没有什么区别。
  噶举派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
  格鲁派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的桃状帽和莲状帽。活佛一般着特制的袈裟、礼服。
  念珠——念珠是由不同原料串成的。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象牙、玛瑙、玻璃、海螺、桃核、檀木、柳木、龙柏、人头骨等等,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如:修观音菩萨,则用贝壳制成的白念珠;修降服魔鬼的护法神,则用人之头盖骨所制的念珠。
  念珠不论是用何种材料制成,珠数均为一百零八颗。作为修持念咒时计算数字之用。一百零八粒当作一百计。
  哈达——是用长方形绢布制成的礼敬法器。哈达长短不一样,一般为二至四尺,也有一丈多长的。大都为白色,系纯洁之意,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哈达的质料也有多种。但人们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对上尊者的敬意即可。这种礼敬法器如今已被沿用到民间,作为藏民族在礼宾交往中的一种表,示敬意的吉祥之物了。
  称赞法器:
  它们在庆典、宗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典等重大喜庆法事活动中用。
  钟——大小各式;
  铎——有金舌、本舌两种;
  鼓——有大鼓、腰鼓、羯鼓……等不同种类;
  铃——大小各异;
  铙钹——大为绕,小为钹;
  筚篥——花、白两种海螺;
  骨号——人骨为之;
  波浪鼓;
  铜号——大小各异;
  喷呐;
  九铃锣;
  供养用法器 专为供养之用。
  供养器—一瓶、盆、盘、钵、杯、碗……等;
  幢——用羽毛、宝石、绢丝制成的诸种幢,式样如旗节。
  幡——式样如船上的风旗,长短大小各异;
  华盖——式样种种;
  璎珞——用种种宝物做成,在头上的为缨,戴在身上的为珞;
  花鬘——长、圆两形,各种类型,以花宝做成;
  花笼——用金丝、银丝、竹丝、木丝等做成,用以盛花,形状式样种种;
  持验法器:
  在修持作法时用。
  颅骨钵;
  曼陀罗——坛场。有方、圆、半圆、三角型等四种形式,随作法内容不同而各有不同;
  跋折罗——即金刚杵。有一股、三股、五股、九股等,质地有金。银、铜、铁、香木之别。象征方便与慈悲;
  杵铃——也有一股、三股、五股之别。象征方便与慈悲应与之相结合的智慧;
  者吉罗——是一种轮子,其形式种类甚多;
  本巴——灌顶壶。灌顶时用。这是一种秘密水壶,分有嘴无嘴两种,有大小各种规格,质地有金、银、铜等。
  护摩法器:
  此类法器专门用以避邪、护身、镇宅、增福。
  熏炉——方、圆几种,随法而用;
  护身佛——金、银、铜制成,贮于金、银、铜制作的佛龛形、法lun形盒中。或顶诸于首,或佩带于胸。
  秘密符印——有方、圆、三角三种式样。有护身、护家、护部落、镇宅、驱邪、除灾、增福等不同种符印;
  祈祷法器:
  作祈祷之用。
  手嘛呢轮——手摇的嘛呢经轮。
  祈祷筒——嘛呢筒。置于寺院周围,筒上镌六字真言,中满贮祷告片;
  祈祷壁——金木板镌六字真言,挂之壁上;
  祈祷幡——经幡;
  祈祷石——刻六字真言的石子,置于山麓或途中。
  在藏传佛教的法器中,人们可清楚地发现,它保留着一些用人的身体某部分制作法器的遗风。当年,藏王赤松德赞的王妃蔡邦萨,在劝导王藏放弃佛教信仰时,曾这样描述佛教所用的法器,她说:“所谓噶巴拉,就是人头骨,所谓巴苏达,就是掏出来的人的内脏;所谓岗岭,即用人骨作的号;所谓辛且决希,就是展开的一张人皮;所谓热噶达,即在供物上洒人的鲜血;所谓金刚舞士,就是戴有人骨头作的花鬘的人……“这些令人感到残酷的法器和祭物,多少与莲花生所传的密宗有关,同时也保留了苯教文化的影响。采用这些残酷的法器,其目的在于镇慑三界的恶魔鬼怪,体现佛教抑恶扬善的宗旨。这些触目惊心的法器,也更增加了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在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和法事活动中,除了使用必不可少的法器外,还要配以法乐,以渲染宗教气氛、增强弘扬佛法的效果。
  二、藏传佛教法乐
  纯粹的宗教音乐,包括法器乐、诵经咏唱调和“嘛呢”调几种。
  诵经咏唱调,是诵经时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所转换不同的音调。纯粹的宗教音乐。由于受到内容束缚,只能按照宗教规范进行,显得有些古板、固定。
  而作为专院音乐的另一组成部分——“道得儿”,即佛殿乐,比起纯粹的宗教音乐来,却显得活泼、典雅了许多。
  佛殿乐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程式化的佛殿乐曲目,具有专门的乐队和训练有素的专职演奏员。
  这种音乐之所以被称为佛殿乐、是因为它是为配合寺院内礼仪制而产生、又仅限地寺院活佛起居、迎送、在佛殿举行盛大佛事活动时演奏。它的旋律优美舒缓、典雅肃穆,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那些形制各异、音色不同的演奏配合宗教仪典,既渲染庆典气氛,又给以人美的享受。
  藏传佛教的各寺院,都有自己的佛殿乐。
  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拉卜楞寺来说,它不仅有自己独特优雅的佛殿乐,而且有一支训练有素、历史悠久的专职乐队。
  拉卜楞寺院的佛殿乐,诞生于该寺初创的公元十八世纪初期。当时,该寺的寺主——一世嘉木样大活佛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亲王察罕丹津之请,从西藏东部返甘肃原籍时,途中连日的奔波劳顿使随从感到疲惫不堪,随从们生出了借演奏来消除旅途艰辛的想法,于是将这想法禀呈嘉木样大活佛。活佛沉思片刻,觉得连日行程确实使人乏马困,如能借奏乐调剂一下单调的旅途生活自然很好,便说道:“按佛规是不应奏乐的,然而现在奏乐既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又消除连日行程之劳顿,你们奏乐好了。”于是,随员们煨(火桑)祈祷,叩谢活佛慈悲之恩。此后旅途中每到一宿营处,随员们便奏乐自乐。这规程从那时起就相沿成习,做为拉卜楞寺院的规矩保留下来了。
  按惯例,活佛在寺院内进行的重大佛事活动,都有典雅的佛殿乐相伴随。祭把朝拜、册尊典礼、开光大典、受贺摸顶……等仪式,都有不同的乐曲相伴。渲染,把气氛推向高峰。活佛在寺院的起居、迎送,更是离不开佛殿乐的伴随。
  清晨,传统的宗教曲《黎明晨曲》和着阳光,缓缓升起;
  入夜,《卧宿曲》飘飘渺渺,将喧嚣的尘世,带人浓重的宗教氛围中……
  拉卜楞寺院佛殿乐的传统曲有五十余首曲调。很可惜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曲目已经失传,有的已被淘汰。继承下来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常演奏的佛殿乐曲谱有:《姜怀优索人》、《万年欢》、《五台山》、《孝卡麻尔》、《喇嘛达真》、《智布钦加居》、《仁钦恰尔帕》、《堆彭》、《巴华尔》、《投金千宝》等。
  佛殿音乐大都是在吸收丰富民间音乐营养和汉地佛教、其它兄弟民族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一首动听的佛殿乐曲《桑达格劳》,是拉卜楞寺第四世嘉木样大活佛亲自创作的。这位风度高逸、雅好音乐的大活佛还先后创作了《阿玛来》、《玛霞》、《米拉格尔达》等一批优美的佛殿曲。这些乐曲节奏稳定、优美动听,易记上口,同时又合乎藏族民间歌曲的填词即兴发挥的特点,所以深受寺内外僧俗人民的喜爱,至今广为流传,盛唱不衰。
  佛殿乐除揉进一些藏族民间歌曲、乐曲的风格外,还直接吸收了其它民族的音乐素材和内容。寺院中的传统曲目《万年欢》,就是来自其他兄弟民族的宫庭音乐。据史料《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迁·寺庙音乐》一书的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皇帝在避暑山庄住锡时,为他伺候吹打的乐曲中就都万年欢》。而佛殿乐中的另一曲目《日吾泽阿》则是来自五台山寺庙的曲目,汉语译为《五台山》。
  据说,拉卜楞寺第四世嘉木样四十三岁时(1897),在北京朝雍和宫,谒见光绪皇帝,并顺路去山西朝五台山,在五台山受到隆重的接待,乐队伴随佛事礼仪所演奏出的乐曲典雅、舒缓,使他倍受感染和启发。于是,他带回了一些乐谱。返寺后,他对原有的拉卜楞寺法乐队进行了调整和严格训练,亲自指导演奏,使寺院乐队发展很快,并创立了本寺院特殊的藏族乐谱——工尺谱。
  藏文工尺谱,称为藏谱。常见的工尺谱,将简谱1234567(小字一组)记为上、尺、工、凡、六、五、乙。藏谱译音为来、四、乙、祥(上)、切(尺)、工、凡。这与流行在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工尺谱合、四、乙、上、尺、工、凡在读音上基本一致。后来,因为对音乐符号的标记欠完整,加之在排练演奏时一般口授曲谱测不免会因人而产生变异。所以,现在演奏的曲子不完全同于原谱,已成了藏化了的音乐。
  佛殿乐的最初演奏,仅以唢呐为主。后来建立了具有多种乐器的法乐队。乐器的种类也有增加和调整。佛殿乐队的乐器一般分为.
  吹管乐器
  甲岭——唢呐;
  柴岭——横笛;
  雄岭——竖萧;
  岗岭——人腿骨;
  鹰骨笛;
  雁骨笛;
  杂岭——泥埙、陶埙;
  筒——螺号、法螺;
  筒钦一长号、大号;
  弹拨乐器
  毕旺——琵琶;
  毕旺居吉巴——单弦琵琶或琴;
  毕旺居松——三弦琵琶或琴;
  毕旺居芒——多弦琵琶或琴;
  札木年——弦子;
  竹质口簧;
  拉弦乐器
  牛角琴;
  札尼——牛角胡;
  铜胡;
  根卡;
  打击乐器
  札额——腰鼓;
  桑额——铜鼓;
  九铃锣;
  钹、饶、铃;
  止尔布(小铃择、摇铃);
  札如——鼗鼓、手摇鼓;
  串铃、盘铃;
  达玛如——拨浪鼓;
  达玛——碗形鼓;
  由于藏族乐谱的发明和乐队乐器种类的增加与调整,使佛殿乐的演奏技巧逐渐完善、成熟和动听。一过去那种单一的齐奏形式,开始由分工的演奏形式所取代。在乐队中,以管子作为乐队的骨干乐器,因为它最适合担任主旋律的演奏,它忠于原曲。不加花点;笙吹出含有和声因素的音符,使乐曲充实丰满;笛子加进较多的连贯性花音,使乐曲显得活泼、明快;云锣则强调骨干和强拍音;乐鼓和小钹一音地配合着全曲……
  这种演奏形式,每件乐器都可独立表现,又能发挥音色的长处,使整个演奏显得丰满而浑厚,听起来相当的和谐和整齐。
  目前,藏传佛教各寺院的乐队编制,大体与清朝宫廷的“中和清乐”编制相仿。各寺院乐队的演奏员,大多是属职业性的。演奏员都是由寺院统一挑选出的聪明、机智的青年僧侣,以师带徒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和乐曲演奏。学成者,就职担任演奏员。而一些年迈的演奏员则逐渐退居,继续修善……
  总之,从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佛殿乐,不仅是藏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为研究藏传佛教内涵、研究各民族文化交流史也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藏传佛教法舞
  在藏传佛教作法或举行盛大法会时,时常还伴以法舞的表演。那种戴着法神面具、随鼓钹莽号等法器的抑扬而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常能将法事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吸引大批信教群众争相观看,从而达到最广泛地弘扬佛法的效果。应该说,法舞是一种形象的弘法演示形式,是法事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舞,藏语称“钦木”,指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义的舞蹈。这种法舞也称为佛教的“跳神”
  法舞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记载,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在西藏山南扎囊落成了藏传佛教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当时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根据佛祖释迦牟尼所宏扬的密宗四部中的《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中有关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舞会,驱鬼跳神,为寺院举行开光典礼。在莲花生传记中又记载,译经师在桑耶寺译经完毕油高僧手持译经,绕大佛殿三周,排列成行,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位于阿里的古将王朝首领意希奥、降曲沃二人修建起了上定寺庙,并从印度梵文中翻译了许多佛教密宗经典。大译师仁钦桑波按照续部精神,发展了金刚舞种。从此,沿袭下来.成为藏传佛教各寺院普遍保留的弘法形式。
  在雪域,流行于各地的法舞形式,各有差异。一般旧法舞均源于印度,新法舞则各有发挥,在各地区、各寺院分别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在各寺院的法舞中,以札什伦布寺的法舞很有特色,堪称一枝独秀。相传,四世班禅在一次梦中曾畅游佛教理想王国——香格里拉(净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突然对此万分青睐,以此名为世界许多最高档饭店命名),他在这片净土中,看到了一种舞蹈,非常传神,于是就在扎什伦布寺创造了一种法舞程式。后来许多寺院都以这种程式去教授、训练和演示新法舞。
  藏传佛教的法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地程式化了。出场者所戴的护法面具角色,一般有:
  鹿——雌、雄鹿;
  狮——白身绿毛狮子等;
  载末尔(土地护法神)——红脸面具,身披铝甲,头盔戴五根头骨,外绘三睛,左手执旗,右手执矛,铠甲外技人骨念珠;前胸系圆镜,内有心咒字纹。
  法王——绿面水牛头面具,佩五头骨,一手持人骨棒,一手持绳,绳子一端为钩,一端为金刚,靴上有口及眼;
  法王妃—一绿头无角面具。一手执叉,一手执头骨碗,盛血,靴上有口及眼;
  财神北天王——红脸面具。右手持伞,转动即落宝,左手执鼠鼬,口中吐宝;
  “黑帽子”者——红教僧(藏语“下那禾”),黑帽平面作六角图案,各角绘头骨,顶彩绸,中有黑绒球,球上有头骨,骨上有金刚,金刚上绘金云,云下六轮触及帽顶平面。黑布盖嘴,面涂三条黑线.表情愤怒。服装大袍外,披人骨念珠。绒球,球上有头骨,骨上有金刚,金刚上绘金云,云下六轮触及帽顶平面。黑布盖嘴,面涂三条黑线,表情忿怒。服装大袍外,技人骨念珠。右手执金华柄的三棱刺,左手执骨碗盛血;
  死神阎王——有角;
  查事鬼——形如骨架,头无角,身着战袍;
  阿杂日——侍从者。藏螺纹顶鬼脸面具,面下有彩须,右臂系红带,执黑白相间棒;
  护法载米尔侍从阿朵日——绿旗袍,脸呈草绿色,顶光纹,左手执腿骨;
  土地神——戴黄色面具,白顶、白须,腰缠绳,绳结圈,圈相蛇,意为土地为龙。手持旗;
  猎人——红脸面具,白须发,翻穿羊皮衣,挂念珠。腰别宝剑;
  童子——黄脸面具;。
  武士——有黄脸、红脸、蓝脸、绿脸各种,帽上有三睛,配五头骨,手持刀、绳;
  勇士——有黄牛头,红牛头等各种,头上均有五头骨;
  妃——有黄妃、红妃各种、头有无顶头骨;
  阎王侍从——菜绿鹿头面具,不佩头骨,但有圆饰;
  犬;
  虎;
  牦牛;
  ……
  在法舞表演中,人们会注意到,狮和鹿的形象频频出现。这是有其含意的。狮子,在人们眼里是猛兽,但它被引入法舞中,是代表释迦佛的宝座而出现的,它在此象征着凶猛的野兽也能被佛驯化,并成为佛的护法,可见佛法无边,威力无穷;鹿,在民间是作为欲望强烈的动物,然而在佛教教义的感化下,它们却放弃了动物低级的欲念,升华为高尚的灵魂了,它们常伴在佛的身旁,皈依了佛门,也成为了佛的忠实护法……按此理推而广之,即:鹿、狮子这样凶恶、欲望强烈的野兽尚且能在佛的感化下弃恶从善、立地成佛,那么人类岂有不放弃恶念、劣行之理?!——藏传佛教的法舞表演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艺术化的演示,使教民们在艺术的感染中,去加深对教理教义的理解的。
  法舞表现的题材,是直接取自宗教并为宗教服务的。内容不外乎以劝善、正fa、禳灾驱邪为主题。在不同的法会上,演示;不同的法舞,非常严格。例如,在祈愿大法会上,演示庄重、严肃的法舞。许多寺院在祈愿大法会上举行“恰木钦”(意为法舞或大跳)此法舞参加者一般在三十人左右,乐队二十人。舞时,头戴面具,主角为死神的法王(系文殊化身)及其妃,还有饰作骨头架子的查事鬼、带角的鹿、牦牛等使者。场心置布给人形符,代表恶魔。在乐队伴奏下,舞者作出各种动作,泼血,或用种种手结契印及武器向人形符作刺击状,表示镇压阎王的凶暴。最后由寺院大法台率领舞者与僧众将一种以糌粑捏成的祭品“多日玛”,送至寺郊焚尽,法舞会即告结束。“恰木钦。最初兴起于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后来被藏区的许多寺院效仿,成为祈愿大法会的传统表演项目。
  在禳灾法会上,以跳禳灾法舞为主。禳灾法舞主角为护法土地“载末尔”、法王与明妃、护法财神“北天王”、十五名戴“黑帽”者等,配角为侍从、勇士、武士等。每一角色出场都以炉、香、乐器等迎送。诸法工轮番出场旋转舞动,象征着神的威力与灵通。最后一幕,十五名戴“黑帽”者群舞成圈,圈内两对持壶者将“金酒”和青棵,抛撒在场上,象征禳灾之日给神以吃喝,以保仿佛法。法舞在十五名戴黑帽者以三棱刺刺向人皮彩绘并割人皮黑包袱之肉分于侍僧骨碗中而结束。散场后,法舞中的角色——北天王、法王与妃、载末尔、黑帽者、荷枪武士等还将祭品抬出寺焚毁,才算诸灾已禳、诸恶已除。
  而在一般的辩经说法会上,则演示劝善为内容的法舞。这种法舞在内容上比较完整的当属《米拉日巴劝善》等《米拉日巴劝善》的大意,是叙述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收伏鹿犬和暴戾的猎人——贡保多吉的经过。全舞共五节。开场是阿朵日舞蹈以及阿朵日手执绣球彩带逗引狮子翩翩起舞,意为给圣者献花。随后二名土地神出场向全场抛洒青稞,意为进食前必先敬神。此后,身背经匣的僧人出场为米拉日巴念经。再后,二名阿朵日再向场心掷干果和鲜花(此物若被观众抢拾到。被视为吉祥)。这时,米拉日巴才出场。在土地神的引导下出现,他身背经籍,手持锡杖。绕场一周坐在场中的椅子上。当米拉日巴坐定后,他施法将两名跳舞的童子调伏。这时,翻穿皮衣的猎人贡保多吉出场,追寻鹿犬。当追到米拉日巴跟前时,米拉日巴已用法力将鹿和犬保护在膝下,贡保多吉射之,法神趁机施法将箭抛向空中。贡保多吉对米拉日色的神法大为惊异。此时,米拉日巴劝猎人不可杀生。在佛教教义面前,贡保多吉辩论失败,终于放弃了偏见和杀生职业,从此皈依佛教,从一个愚昧、残忍的人变为弘扬腑的佛教弟子……
  此外,在时轮金刚法舞会上,则演示为使时轮金刚喜悦的供养法舞,舞者十六名,由增人饰作头戴玉莲花瓣之少女(云娜)。此法舞规模虽不大,却允许教民观赏。
  在法舞的形成中,曾有许多藏传佛教的活佛和高僧亲自创作,为法舞的发展、定型作出了贡献。比如,在前面已提到四世班禅创造了以札什伦布寺法舞为代表的新法舞程式,被后来许多寺院效仿。再如《米拉日巴劝善》法舞,据说是拉卜楞寺贡唐仓活佛所编撰,拉卜楞寺每年照例表演,其他各寺院还不多见。此外,拉萨每年腊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布达拉宫跳神大会上演示的一段有趣的法舞,据说,有一段内容是十三世达赖加入的。其内容是:——当众神、鬼卒跳舞并手持糌粑口袋,不停地把糌粑抓给骷髅向空中抛洒之后,随即一名白发老人扶杖出场,这时场中又铺了一张布单,这老人在布单上卧倒,战战兢兢,累卧累起,显得十分衰老无力。忽从场外跑入一群小孩,纷纷在老人怀中取干果,老人显得十分慈祥。小孩散尽后,老人身后忽然放上一张虎皮,表示一只猛虎已跳到他身旁。这老人立即站起,抱着虎皮扭打,精神抖擞与前面老态龙钟的样子判若二人。结果这老虎终于被打死——据说,这段精彩的表演,是十三世达赖入京觐见清帝时,路过五台山曾亲眼看见的事实。他很佩服这位老人,认为是菩萨化身来感化他的,于是诗意把这故事加人跳神节目,作为纪念并教化教民……
  从法舞的创作和内容编排中,我们已十分清晰地看出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由于法舞具有弘扬佛法的明确目的,因而它对于扮演者的要求便十分严格。据称,一切表演者,死后均可住进佛教理想王国“香格里拉”。因而表演者必是个人道德修持好、对佛教虔诚信奉不二、并且口才流利声音宏亮的僧人。选中者先练习一年,确认合格后才能被正式吸收进法舞班中,按师徒传承的严格程序训练若干年。有些内容的法舞,要求由具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老表演者戴护法面具演出,因而在各寺院均保留一批富有经验的老表演者。他们的功德为人称道。
  为了正规化地培养、训练法舞表演者,许多寺院都设有专业化的“钦本札仓”(法舞学院)。比如从前在青海塔尔寺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禅定寺,就曾设有专习法舞的“钦本札仓”。在此学院修习的憎人,平时念经学法,临近法会时集中排练,由教师指导,禅定寺钦木札仓传授的法舞与许多寺院有别,其旧法舞源于印度,新法舞出自于西藏札什伦布寺。而在大多数没有设软木札仓的寺院准舞学员的训练一般由“喜金刚学院”等负责培养,在训练、滩上均有严格的程序。
  不难看出,藏传佛教信奉者倾注大量心血弘扬传播着自己的信念。他们重视并发展、丰富了法舞这一弘扬佛教的演示形式,试图通过看得见的驱魔镇邪的动作,现身说法地去抑恶劝善,使愚昧、残忍的灵魂升华到智慧、善良的境界,使苍莽的雪域高原最终成为佛教理想中的“净土”——香格里拉。这是愿望,也许很难实现,但他们却努力着……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