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耶寺看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
2014/9/3   热度:231
从桑耶寺看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
涂明谦
从建筑形式上讲,藏传佛教寺院大多不讲求绝对对称,总在错落有致中层进渐高,而又大都以塔为中心建筑寺院的各部主体,如青海塔尔寺就是这样的,先有塔而后有寺,故称为‘塔尔寺”。当然也不尽然都是这种情形,例如,西藏的桑耶寺,就是一座不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它不仅是藏区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备的寺院,又是讲求全局对称的特别寺院。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在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乡的哈布山下,周围河渠环绕,树木茂盛,密集成林。桑耶寺始建于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据说建寺当年,为了满足藏王赤松德赞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大师再展神力,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这让藏王赤松德赞惊呼一声:“桑耶!” 广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就取名 “桑耶寺”。此外,它还有许多名字,如古称“乌登勃来”,藏文寺名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还有“无边寺”、“存想寺”、“三样寺”等名称。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Z余平方米。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像中的“世界”结构设计而成的,一般认为它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 (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事实上,坛城的出现正是佛教想像世界的蓝本,而飞行寺是依此而建立的,应该说都是按佛经中宇宙的想像形式创建的。
“乌孜”大殿坐西朝东,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相类似的是大殿之顶作辉煌亮丽的镏金,在高原的日光之下显得格外的壮丽,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撑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坡度。不同之处则是镏金顶的四角上是四个有些像望楼一般的塔式建筑物,据寺僧介绍这是印度的风格。而笔者则认为它很有汉唐宫廷建筑的气息,它没有一般的藏式寺院之上的镏金饰物,整体显得简约而大气,华贵而庄重。大殿事实上是分成三层的,每层都高有五六米,大殿内有充足的光照,外观上则显得大气,最下一层是藏式风格的建筑,中间一层则是汉式(中国内地)结构,而顶层是印度式样的。三层三种建筑风格的结合,这正是桑耶寺之所以被称为“三样寺”的原因。佛教在藏地的传播是有着某种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则在这一建筑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也就是在佛教初传入藏地之时,是以藏地自有的宗教特征为主体而吸收汉地和印度佛教的特征,故而汉式与印度式的建筑虽然在二三层,占据了上位,但是其基础仍然还是牢牢地拥抱着藏地独有的气质。中心大殿建筑风格是都纲式的,一种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佛殿形式,这种常见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的建筑风格,是佛殿与经堂结合的产物,殿内不仅供奉佛像,而且进行诵经、举行法事。
”乌孜”大殿之外象征四大部洲的四方殿和象征八小洲的小殿,藏匿于巨大的建筑群中,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很难以块来分出它们的范围来。但在层次上却显得很分明,从外围的低矮到中心的高耸,似乎看得出这种高原气质,那就是对于落差和至大有羞极为深刻的认识,也正是高原民族所独有的。
中心建筑外围的窗户是标准的藏式窗户,即与藏族民居相同,多为长方形,单面开合,且较内地门窗用材小,这是由于藏区高寒气候,并且风速大的原因,藏族有崇黑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门窗上有檐口,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有防水、保护墙面和遮阳的作用,突出的椽上绘有眼睛状花纹,颇有着千手千眼的意味。
主殿两旁象征日、月的两座小殿,内涵丰富,耐人琢磨。世界上大多数的宗教对于日月都有着特别的情结,毕竟这是天空中肉眼可见的最大最明亮的两个天体。主殿四角红、绿、黑、白四塔代表四大天王,乃镇凶服魔之意。四座塔上的色彩都是矿石中得来的,所以在高原烈日的曝晒之下也仍然显得自然淳和,全然没有重彩相配时的不调和。四座塔均建在大殿四角中分线的延长线上,距殿角10米,形式都不相同。红塔用砖石砌成,下方上圆,白塔与北京的北海白塔相似,黑塔如覆锅三叠,绿塔则是琉璃砖砌成,上置相轮宝刹,最为精美。四塔以东西中轴线为中心在整体建筑中画出了一个大的:X”字,应是象征太阳的藏传佛教“卍”字符的最初形态,其实这种以太阳崇拜为特征的十字交叉形符号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例如甘肃、内蒙古地区出土的上古陶器之上的十字纹等,都有着很神秘的内涵在其中。
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使得整座寺院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其中一幅名为(宴前认舅》的尤为特别,据寺僧介绍,这幅图描绘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进藏后一年有孕,正宫拉朗嫉妒,亦称有孕,公主生赤松德赞,拉朗借机将太子夺去,声称为她所生。公主悲伤,众臣则疑,遂告藏王赤德祖赞。太子周岁,藏王开周岁之筵,邀请拉朗人和汉人来会,拉朗人带来诸多礼品。太子周诞之日,藏王坐于中央宝座,拉朗人列右,汉人位左。藏王以盛青稞酒之杯,交与盛装丽服之太子令其自献予亲舅,以决孰为之母,太子举步从之。拉朗人出华丽衣饰,炫耀而唤,太子未听,越汉人之侧,敬金杯于汉人,故而赤松乃汉之甥。金城公主雀跃欢呼,遂设筵宴,庆祝之。此外在“乌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在大殿门口左侧,更有古老石碑记录赤松德赞于779年发布的,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政令。
桑耶寺的建筑讲求对称与平衡,气质上华贵而庄重,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一个浓厚的缩影,因而泊来文化本土化的烙印显得很突出。其不但是因为重彩淳和、周正平衡的本土特征,也因为是原教旨主义之下建筑的种种象征意义,又从其中的建筑形制上体现出来的则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风格特征体现出来的有独立、融合、鲜明、兼容,更有祥和气息,正是藏民族的民族精神物化之结果。
(作者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