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


2014/9/3    热度:1761   

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
王宏利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朵奇葩——藏传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发展的。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为吐蕃时期,在汉地的兴盛时期为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并直接支持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塔在西藏和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修建,而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迎请印度、尼泊尔僧人进藏译经,佛教正式传入吐番,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佛塔的图样.后来佛塔就在西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覆钵式塔为主的藏传佛塔。
藏传佛教覆钵式塔,其塔身的半圆形覆钵基本上承袭了印度原始搴堵波坟冢的形式。后来由于其常用来供奉修行成就较高的喇嘛和活佛的舍利,故又被称为喇嘛塔、藏式塔或五轮塔。
覆钵式塔在藏地兴盛,一方面是供奉舍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塔是佛的代表,人们认为它具有镇邪、纳福的作用,所以藏族人民至今仍有绕塔的习俗,以消灾祈福。现在人们见到的塔多为菩提塔的形制,它在形制上更趋于简洁庄严、雄壮挺拔。这种形制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藏式佛塔的主流。
覆钵式塔自下而上由塔座、塔瓶、相轮、伞盖及塔刹组成。相轮通常以十三级为多,不同的相轮层级所含的寓意也不同。塔刹又由仰月、宝珠和塔尖组成,塔尖一般采用宝瓶形。覆钵形塔瓶正面通常开有焰光门,也有采用四面均开有焰光门的造型,焰光门内通常会供奉当地人较为崇拜的某尊佛像。
覆钵式塔的形制是依地、水、火、风、空五轮之相而修建的。藏传佛教认为,方形塔基表坚固的地基,通常为三层,象征佛法僧三皈依境,其上四层塔阶象征趣悟阶路的四念处观,塔瓶表流动的水,象征七觉支,十三天相轮表精进之火,象征十力及三念处,其上宝盖象征庄严的佛性,仰月表气息或风,象征诸苦悉灭,宝珠表空或精神,象征一切愿望皆得圆满。
覆钵式塔蕴含着深刻的密教理论,一座塔就是一个曼陀罗世界的缩影.《大日经疏》卷14说:“一切世界皆是五轮之所依持。世界成时,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即是曼荼罗安立次第”.”依密教理论,物质世界万物的本体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构成。五大具足众德,圆轮周遍而无缺,故称五轮。五轮在密教中又指五智轮.若就众生之身分而言,五轮即五体之意。-又色不离心、心不离色之故,故说五大即五智(法界体性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五智即五轮。五大又有其显色与形色,这些形状对应覆钵式塔的各部分,并与人体的五脉轮相对应:须弥式塔基代表地大,方形,对应人体的密轮:覆钵形塔腹代表水大,圆形,对应人体的脐轮;十三相轮代表火大,三角形,对应人体心轮;仰月代表风大,半月形,对应喉轮;宝珠代表空大,团形,对应人的顶轮。密教认为,若以众生肉身之支分与五大相应,即将自身之五处配于五轮五字,以便作观,称为五轮观。此系令行者体会肉身即是佛身之方法。
由于受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影响,西藏早期佛塔都带有印度及尼泊尔的建筑风格。公元七——八世纪,印度出现了呈十字折角形的佛塔,后来传至西藏,逐渐形成了西藏风格的塔。由莲花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修建,历时十二年才竣工的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内,修建有白、红、黑、绿四色塔。寺院结构融会藏、汉、印三地建筑风格,在藏式佛塔中独具特色.四色塔位于乌策大殿外的四个角上,其形制分别如下:
白塔即大菩提塔,其塔基及塔腹部分表面砌白色石板块.基座方形,其上砌有六层叠涩,上有扁圆形覆钵,钵顶方座上置有十七级细长相轮,相轮顶上设宝盖、仰月、宝珠等.
红塔以其相轮以下表面均砌有红琉璃砖而得名,八角形基座,其上有六层覆莲,覆莲之上砌有半圆形覆钵,钵顶方座上置两段细长相轮,上段七轮,下段九轮,再上有宝盖、仰月、宝珠。
黑塔以其相轮以下均砌有黑色条砖而得名,圆形基座二层,覆钵为覆钟形,其他与红塔相同。
绿塔的相轮之下砌有蓝绿色琉璃砖,三层十字折角形基座,半圆形覆钵,钵顶方座上置三段相轮,下段九轮,中段七轮,上段五轮,其上有宝盖、仰月等。
这四种塔的形制,是以纪念释迦佛八相成道的八大塔为基本原型并进行综合改造的。尽管四色塔后来被毁,但在藏汉两地多被仿建,如西藏后弘期阿里地区修建的托林寺迦萨殿和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均仿自四色塔,其四种形制至今仍能从许多现存的塔上看到相应的特点。
位于拉萨东郊的甘丹寺,是黄教第一座寺院,供奉有宗喀巴大师的灵塔。此塔基座呈方形,座上覆钵式塔身上侈下收,塔身正面辟有塔门,塔身上树立有细高相轮,其上有伞盖,伞盖上设仰月、宝珠,这种塔比常见的格鲁派祖师塔高而瘦,与夏鲁寺的布顿塔类似。而哲蚌寺措钦大殿文殊殿内的药师银塔,与宗喀巴灵塔相比,又有不同,其底座呈阶梯状分设三层,约占整个塔的二分之一,塔瓶较小,这座塔形制较古,应是格鲁派早期兴建。
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夏鲁寺,内有一座以夏鲁派创始人布顿之名命名的布顿塔,布顿塔由须弥式基座、塔瓶、十三天;塔刹组成,特别的一点在于其十三天细长,这种塔的形制在萨迦后期颇为流行,以后多为格鲁派寺院沿用,十五世纪后,成为藏传佛教修建最多的塔式。这种形制基本类似于菩提
塔。
与布顿塔迥然不同的是噶当觉顿式塔,西藏萨迦县的萨迦北寺西面有噶当觉顿式塔群。其中有一种形制的塔较为多见,其塔基座呈方形高台,于台上设立三层圆形叠涩,上置圆桶形覆钵,钵顶的方形台座上设细高相轮,上设宝盖、宝瓶及宝珠。
雪囊寺外有造型同萨迦北寺觉顿式塔较为相近的约为十四世纪前建造的觉顿式塔一座,其基座呈方形,向上逐层内收,共四层。最上层置圆桶形覆钵,覆钵开有一门,钵顶四层台座上设粗壮相轮,再上有同相轮底层大小的巨大宝盖。
西藏江孜白居寺贝根塔也为噶当觉顿式塔,它以汇聚汉、藏、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而著称。贝根塔高四十米,由塔座、塔瓶、塔斗和相轮组成.塔基平面为巨型十字折角形,有四面二十角,高四层,其上有圆桶形覆钵,四面辟有焰光门,钵顶上置十字折角形相轮台座,相轮粗壮且矮,宝盖巨大,上有塔瓶。贝根塔有塔中寺之称,塔内还设有佛殿及龛室百余间.全塔风格壮丽雄浑,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非常独特。
藏传佛教的塔还有宣旺塔、尊胜母塔、过街塔等多种形制,这里无法一一介绍。简而言之,这些塔大都基座较高,覆钵以半圆形和圆桶形居多,且较为矮小,覆钵上设有方形台座,宝盖较大。
藏传佛教在西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后,逐渐向北向东传播,先传到青海、四川及云南等地,然后
又发展至河西、陇右一带,再远传至内蒙、山西等地。宋代,西夏王室较为尊崇藏传佛教,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萨迦派和噶举派的祖师都被迎请至西夏王室传法,萨迦派祖师还被奉为国师,这就使得这两派较其他宗派在西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也为日后藏传佛教及藏式佛塔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打下了基础。
西夏前期的佛教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因此西夏境内的佛塔受中原佛塔的影响,多为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等综合多种塔式特点的形制。到了后期,藏传佛教传入西夏地区,藏传佛塔也随之迅速发展。后期的塔在形制上的区别主要是覆钵的不同:覆钟形塔身,仿桑耶寺黑塔而建,现存五台山显通寺内的一座铜塔,就是钟形塔身。高桶形塔身,仿觉顿式塔,半圆形塔身,仿桑耶寺红塔;扁圆形塔身,仿桑耶寺绿塔及白塔。这个时期的塔较为敦实、雄浑,相轮粗壮,宝盖较大,有些塔有十字折角束腰座,带有明显的西藏风格。在莫高窟壁画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塔的形制都与西藏佛塔接近。
元代,藏传佛教大量传入内地,元世祖将藏族憎人八思巴奉为国师,并将藏传佛教立为国教。由于元代统治者一直特别尊崇萨迦派,故萨迦派流行的噶当觉顿式塔修建颇多。
元朝攻灭南宋后,封杨连真伽为江南都统僧,恢复和发展江南佛教,稳定江南社会.他在大力复兴江南佛教的同时,也带动了藏传佛教在江南的传播.受元世祖的指示,杨连真伽在江南大举复寺.他掘取宋陵钱财,并在其上修建寺庙及佛塔,意欲镇压宋朝的反抗,因此杭州一带至今仍保留了许多藏传佛塔的遗迹.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当时汉地的藏传佛教就以北京及杭州一带为中心向外传播,故而这二处的覆钵式塔、过街塔等较为多见,例如北京的妙应寺白塔、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居庸关过街塔、镇江云台山过街塔、杭州飞来峰一带元代龛像以及尊胜塔龛等。元代的塔形制上与西夏时期略同。
元朝初年(1257)八思巴至山西五台山,将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被誉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唐代就已有较大规模,到了元明清,统治者通过对五台山佛教的庇护,以维护藏汉之间的和平,从而确立了五台山在佛教界的特殊地位.再者,五台山离京城北京较近,许多历代皇帝都巡幸五台山,并派藏族喇嘛驻锡于此,使其成为内地藏汉佛’教圣地.故而五台山的藏传佛教能和汉传佛教和谐地融为一体,而藏式佛塔与汉式佛塔也因此相互辉映,成为五台山的一大景观.
五台山塔院寺内有一座建于元大德五年的舍利塔,塔基八角形,周围设有围廊,十字折角形塔座较为高大,上置覆钵形塔身,钵顶相轮座也为十字折角形,十三级相轮粗壮,宝盖较大,上设仰月、宝珠,全塔高75.3米,为我国最高的覆钵式塔.这座塔为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一生中设计建造最好的一座建筑,如今大白塔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与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形制极为相近的还有圆照寺金刚宝座塔中间的大塔,其须弥座也呈折角形,相轮粗矮,从中可看到西藏早期佛塔的形制特点.圆照寺金刚宝座塔是明宣德九年为印度高僧室利沙修建的舍利塔。塔座为四方形,其上分立五塔,均为覆钵式塔,中间大塔比四个小塔更为高大.大塔须弥座呈十字折角形,覆钵形塔身上的相轮座也为十字折角形,九级相轮较为粗壮,上置宝盖、仰月.它仿自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而建,不同的是,圆照寺金刚宝座五塔均采用的是覆钵式塔身,而非原始的密檐式塔身。
藏传佛教传入汉地后修建的金刚宝座塔,受密教五佛五智思想的影响,大都采用了结合原始金刚宝座塔五塔的形式与藏传佛塔的形制特点于一身而建造的,如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张掖金刚宝座塔等。
元明清时期内地修建的覆钵式塔还有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塔、青海塔尔寺如意宝塔、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呼和浩特席力图召白石塔、武汉胜象宝塔、扬州莲性寺白塔等等,这些藏式佛塔大大丰富了汉地佛塔的形式,它不仅成为佛教的代表和象征,也为后人研究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覆钵式佛塔是伴随着藏传佛教在各地的传播而逐渐发展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它通常会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藏传佛塔发展到后来,就逐步演变为相轮较高,相轮上下收缩不大,须弥座呈方形,宝盖较小的形制,整座塔突出了覆钵形塔身,这与后来流行的塔葬有很大关系.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