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2014/9/6   热度:364
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是没有用的。
佛家有种种戒律,强制性地防非止恶,其中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戒之中,就有不妄语这一条,即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随便乱说,要努力做到句句实言,诚实待人。
佛经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只乌龟,有一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干旱,所居住的湖泊完全干涸了,自己也不能爬行到有食物的水草丰泽之地。当时有一群大雁居住在湖边,也准备迁往他方,乌龟就向他们苦苦哀求,要求把它带离此地。
一只大雁就用嘴叼着这只乌龟,往高空飞去。大雁经过一座城镇,乌龟忍不住气,向大雁问道:“你这样不停地飞,到底要飞到何处?”
大雁听了,只好回答,才一张口,叼在嘴里的乌龟就径直从高空落下,摔在地上,被人拾取,宰杀享用了。
乌龟多嘴多舌而致堕地身亡,恰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不谨慎口舌,就会招致恶果。
佛家的“正语”戒律在现在看来,对人们日常交往、交际仍有其积极的、可取的一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语言往往是他的思想的反映,是他的全部精神修养、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的最集中、最外在、也是最直观的表现。人们历来欣赏那种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谦谦君子,而鄙弃那些满口大话、妖言惑众的小人。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指出,对于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有更多过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灾祸。”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看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先辈们对言辞要忍耐的论述。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朝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被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庭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贺若弼对他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说,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务必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