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们的心


2014/9/6    热度:219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而是认识自己的性向,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短处等等。说得明白一点,是认识我们的心——认识我们身体的主宰,精神活动的主体,认识我们的心。

  我们此处所说的心,不是我人胸膛中的那一颗肉团心,那只是生理上压唧血液的器官;也不是我们的大脑,大脑中的脑神经系统,主司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其范围只及于我人的肉体。我们所说的心,是我们精神活动的主宰,生死轮回的主体,在佛经上称为“神识”的这颗心。此心又称为识,也称为意,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而它的功能(作用),不仅祗限于肉身,却及于全宇宙,我们知识所及的范围,都是它交涉的对象。或者说,宇宙万有,全包括在这一颗无形无相的心识之中。要认识这一颗心,世间科学对它还不够了解,要在佛法中去认识它。佛教中有一门学问,是专门分析心识的学问,可说是佛教中的心理学,那就是“唯识学”。

  说的是心,为什么扯出唯识学呢?原来“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心就是识,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唯识学是一门专为分析我们的心识的学问。科学领域中的心理学,只分析到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和我们的意识活动,而唯识学却探索到意识之后的潜意识。唯识学把心识分作八个层次,称为“八识心王”。这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中的末那识,是一个自我执着的中心,而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这是唯识学最精微的部分,我们在此只能就粗浅的地方略说,精微部分是专门研究者的事。

  在心识的八个层次中,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第六意识是我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第七末那识是自我执着的中心,第八阿赖耶识储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即由此生起。现在我们按顺序来分析它们的作用:

  一、眼识:眼睛的作用是见色,它是依于眼根,以色尘(红、黄、赤、白等)为对象的认识作用。

  二、耳识:耳朵的作用是闻声,它是依于耳根,以声音为对象的认识作用。

  三、鼻识:鼻子的作用是嗅香,它是依于鼻根,以香臭(如栴檀龙麝之香,粪便秽垢之臭等)为对象所生出的认识作用。

  四、舌识:舌的作用是尝味,它是依于舌根,以味(甘、甜、酸、辛、苦、辣等)为对象所生出的认识作用。

  五、身识:身体的作用是感触,它是依于身根(身体),以触觉冷暖、滑涩、坚柔等的认识作用。

  以上五种识,是我们身体上的感觉器官。此五种识,是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起。此根又有外根与内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只是肉体的一部分,不能生识。能生识的是内根,内根约指神经纤维和脑神经细胞,认真的说,这也是工具,因为这也是物质,不过是能生识的所在而已。

  六、意识:它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也可以说是思想行为的主宰。眼、耳、鼻、舌、身五识,所认识的色、声、香、味、触五境,即是物质世界。而意识所认识的对象是“法境”,宇宙间的一切事事物物,感受、概念、意志等。

  七、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曰“意”,为怕与第六意识混淆,所以保留梵文的原音。它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根——前五识各有根,第六识当然也有根,其根就是第七末那识,而末那识的根则是第八阿赖耶识。末那识是潜意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中心。由于它执着自我,自私自利,所以使前六识也受它的影响,成为“染污识”。我人自私自利、固执成见的习性,都是由它而起的。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曰“藏”。唯识学说,因为它藏着宇宙万法的“种子”,宇宙万法都是这些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叫藏识。这句话听起来也许很奇妙,但是请问:我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或所吸收的知识,多半都能记忆起来,这些东西究竟记忆在何处?我们称赞别人,说他“学富五车”、“胸罗万有”,这五车、万有又藏在身内何处?告诉诸位,所有的经验、知识、五车、万有,都变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

  那么,种子又是什么呢?其实,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潜伏的时候,叫作种子;此种子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就叫做心识。此心识除了八种主要的功能外,还有五十一种次要的功能,这叫做“五十一位相应心所”,就是配合八识心王发生作用的功能。这五十一种功能又分为六类,我们单就其中最重要的两类,来加以探讨。这最重要的两类,一者是善心所,一者是烦恼心所。

  什么叫善呢?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一、信心所:信是对佛教义理坚定的信仰。信有三种,一者于诸法实事实理深信不疑;二者于三宝净德深为信乐;三者于一切善法深信有力,能得成就。

  二、惭心所:惭者羞恶之心,做了坏事内心感到羞耻者月曰惭。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进之力,可以止息恶行。

  三、愧心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愧和惭一样,可以止息恶行。

  四、无贪心所:对于财色名利无贪着之心曰无贪。

  五、无嗔心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

  六、无痴心所:无痴是明达事理,也就是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等义理而言。

  七、精进心所: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可对治懈怠。

  八、轻安心所:身心安适轻快,谓之轻安修。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之必要条件。

  九、不放逸心所:对治放逸,断恶修善,曰不放逸。

  十、行舍心所:行者行蕴,舍即舍弃,贪嗔痴三法令心昏沉掉举,舍弃掉举等障,令心平等正直,安于寂静,曰行舍。

  十一、不害心所:不害以无嗔为性,是损恼有情之害的反面。无嗔是慈,予众生以乐;不害是悲,拔众生以苦。

  什么叫烦恼呢?烦者烦闷、烦扰,恼者恼乱、恼热,能令心烦作恼,故名烦恼。此有两大类,一者是根本烦恼心所,计有六位,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一者是随烦恼,是继烦恼心之后而生起的,共有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类。小随烦恼十个,名称是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个,名称是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正念、不正知。此处限于时间,只能讲述六个根本烦恼如下:

  一、贪心所:贪即是贪欲,贪以染着为性,与情欲的爱,欲望的欲是同义语。染是染污,着即执着,执着于我及我所,对于五欲六尘执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既有业因,来生自然要承受苦报。

  二、嗔心所:嗔者嗔恚,与无嗔相反,嗔恚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痴心所:痴是愚昧不明,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与无痴相反。痴又称为无明,无明即迷昧不觉,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导致造下恶业。

  四、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 <俱舍论> 把慢区分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疑心所:对谛理怀疑不定,曰疑。所谓谛理,指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言。对谛理犹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

  六、恶见心所:恶见又称不正见,也就是邪见。这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而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摄,染慧能障善见,招感苦果。恶见可开为五种,此处从略。

  人人皆有八识,人人皆有五十一个相应心所,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习性却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善良本份,诚恳勤俭,有些人贪婪自私、欲望无穷;有些人嗔恚、嫉妒,斗争心炽盛,有些人生性悭吝,耽着财法,不肯惠施。有些人生性懈怠,不知努力,蹉跎岁月,有些人行为放荡,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甚至于同是一个人,有时善良诚信,有时贪婪虚伪,原因何在呢?那是由于心识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因缘下,其善心或烦恼心作用增盛的缘故。

  当我们认识了心识的构造、心识的功能之后,我们要时时观察我们的心识,反省我们的行为,调伏恶念恶行,促进善心增长。这好比农夫耕田,拔去田中的杂草,禾稻自然生长行得茂盛;烦恼心被调伏了,不发生作用,善心的功能自然加强。当心识中消除了贪婪、嗔恚,调伏了忿恨、妒嫉、憍慢等烦恼后,你会感到人世间海阔天空,心中充满法乐。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