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藏传佛教寺院
2014/9/3   热度:112
访藏传佛教寺院 文/年永刚 不久前,我怀着憧憬和激动的心情,走访了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青海省的塔尔寺、西藏自治区的扎什伦布寺。它们都是藏传佛教的寺院。 香巴拉的神殿——拉卜楞寺 我从甘肃省兰州市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在快到夏河拉卜楞(意为僧侣的宫殿)镇上时,忽然看到路边出现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依山面河,有众多金顶的大殿,有鎏金的佛塔,还有绿色琉璃瓦顶的寺院。根据这个气势恢宏的建筑规模,我判断这里就是拉卜楞寺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这片建筑就是拉卜楞寺。来到寺院的大门前,我们发现有几个喇嘛在门前晒着太阳,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显得很感兴趣,但我们试图和他们说话时,他们却立刻跑掉了,显得很害羞。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年轻的喇嘛,他的名字叫扎西加措,他为我们解说得很认真,许多故事我们都是第一次听说。他介绍说,拉卜楞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6大宗主寺庙之一,建于1709年,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中心和最高佛学院,下属6个学院,即闻思学院(大经堂)、续部下学院、时轮学院、藏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学院(密宗院)。拉卜楞寺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划定了拉卜楞寺四至界限及保护范围。近几年,中央和省州地方政府投入了4500万资金,对部分殿堂进行了修建和维修。现在朝圣者终年不断,鼎盛时僧侣达4000人。 在扎西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拉卜楞寺的医学院,就是研究藏医药的学院。这是一个简朴的小院子,大殿挂着黑色的布帘,显得神秘莫测。扎西说,医学院的喇嘛每年都要自己到山上去采草药,做成藏药,治病救人 。 从医学院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由于有一点时差,这里正是阳光最灿烂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寺院的金顶上闪闪放光,黄色的藏式建筑墙壁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颜色鲜艳明丽,令人赏心悦目。我看到好多美术学院的学生正支着画架子在那里写生,五彩的颜色在他们手中变成一幅幅寺院的景色,这里的色彩的确是画家们的天堂。 又看过几个学院后,我们来到了寺里的最重要的佛殿――大金瓦殿。刚进山门,我就被殿前磕长头的朝圣者给震住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地看到磕长头,尤其是一位身着藏袍的妇女,她双手套着圆形的木板,围绕着大殿一下一下地磕着长头。她看起来很年轻,梳着两条辫子,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五体投地地磕着长头。围绕着大殿还有许多人在快速地走,扎西介绍说他们是在转经,他们走得很快是因为他们至少要走1000圈才行。 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也随着他们绕着大殿走了一圈,有几个转经的喇嘛很友好地和我打招呼,他们显得很轻松。当地人对我指着一位抱着孩子的男子说,他带着孩子已在这里转经7天了,他每天吃住在大殿外的走廊里,他的目标要在这里走上10万圈。看着这些行色匆匆的朝圣者,我不禁为他们的虔诚信仰所感动,他们那纯净的眼神让人觉得他们的心离天国很近。 出了拉卜楞寺,我们看到在寺对面的山上有一个很大的晒佛台,大夏河水就从山与寺中间流过。寺内的鎏金宝塔在河岸上看起来十分壮美。有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藏族老阿妈正在朝着金塔磕长头,夕阳的余辉给她的身影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彩。 寺对面的山坡上有许多喇嘛在草地上铺着餐布,打着阳伞,好像是在郊游野餐。我们的导游扎西说,寺内喇嘛的生活还是很清苦的,他们与内地的学生上大学一样,生活费和学费是要自己家庭负担的。这些喇嘛是在休息的时候出来散心的。 我问扎西想取得什么学位,他说他要在寺里再学习15年后去考试,至于能不能取得学位,那就要看自己的修行了。他说这句话时显得很淡然,看来他对功名利禄的事情已经看得很淡了。 离开拉卜楞寺,我觉得心灵得到了一分净化,在这一片金碧辉煌的寺院里面,藏着更为深奥的精神世界的光彩。 寻找心灵的菩提树——塔尔寺之旅 位于青海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在藏传佛教信徒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来到青海,要想了解青海地区藏、蒙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塔尔寺是必到之处。 来到塔尔寺的山门前,我惊讶于这里竟是如此的热闹。山门前不大的一块广场上,挤满了卖各种藏式手工艺品的小摊,而一队一队的国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使这座神圣的寺庙显得有些世俗气息太重。这就是我对塔尔寺的最初印象,担心这座寺院是不是被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宗教的神秘氛围,但在随后的参观中,我渐渐改变了这种看法。 塔尔寺的主持活佛西纳活佛接见了我们。我们来到寺院山门后的一个小院子里,这个院子的建筑风格是汉藏混合的,绿色琉璃瓦的屋顶,蓝绿色彩绘的斗拱飞檐,是汉族的风格,而红色的梯形柱子和墙壁、窗户则是藏族的式样。我们来到客堂里,看到了西纳活佛端坐在长凳上,他面容慈祥,体态雍容,身披紫红色袈裟,很谦和地与我们点头致意。由于西纳活佛不会讲汉语,所以由他的助手为我们介绍了塔尔寺的由来。我们知道了塔尔寺由显宗、密宗、时轮和医学院四大学院组成。寺中的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号称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曾多次出国展出。塔尔寺建寺以来,保护得很好,没有遭到任何破坏。中国政府近年来已拨款近亿元人民币用于维修寺院,目前,有10多个寺院正在修缮。 告别了西纳活佛,我们才开始塔尔寺之旅。走在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寺院中,虽然游客熙熙攘攘,但从斑驳的围墙和退色的彩绘中,还是能体味到一份历史的沧桑。据介绍,塔尔寺的由来,是先有一棵菩提树,然后在这颗菩提树的外面建了一座白塔,最后在塔的外面再建了寺院,形成塔包树、寺包塔的格局。这也是塔尔寺名称的由来,就是先有塔,后有寺的意思。 我来到由100多公斤黄金铺成的大金瓦殿前,来瞻仰传说中的菩提树和宝塔。与所有藏传佛教寺院的大金瓦殿前一样,这里的殿前的走廊里也有不少信徒在无比虔诚地磕着长头。他们常年累月地磕着长头,把身下的地板都磨得油光铮亮。寺院里的喇嘛介绍说,他们要在这里磕上10万个长头才算功德圆满。之所以要磕10万个长头,是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生长出一棵菩提树,有10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个佛像,所以他们要把这10万个佛像都拜到。为了不计算错误,信徒们在磕长头时都拿着一串佛珠计数。磕完这10万个长头,年轻人要用3个月的时间,老年人要用半年多。 看着这些信徒们衣衫不整,但无比虔诚地磕着长头,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心中的那份执著。在他们的心灵中,一定有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每片叶子上都有一尊佛像,这些佛像就是他们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不怕艰辛,以常人不可想象的毅力坚持着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 走进大殿,可以看到殿中有一座高大的包银的佛塔,据说佛塔中还生长着那棵菩提树。寺里的喇嘛说那棵树还活着,说着便指着殿外的一株有着尖圆形叶子的树,说这就是那棵菩提树从塔里面伸到外面的根长出来的新树。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看着这颗菩提树,我感到了生命的伟大与可贵,也与那些不分日夜、不知疲倦地磕着长头的藏族信徒们有了同感,即是他们的头没有白磕,这殿外的菩提树见证着一切。只要行事无愧于心,就是对佛的最大尊敬了。 我拾起一片落在树下的菩提树叶,并没有看出上面有佛的花纹。我想起了佛家的一句偈语,即“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苦惹尘埃。”我想在塔尔寺中的菩提树也起到这个作用吧。手持着这片树叶,我感到心灵很是平静,也失去了参观那些金瓦朱栏的寺庙的兴趣了。 从寺里出来,游客越来越多,但我却不觉得他们喧闹了。我渐渐体会到了寺中的喇嘛看人时那种淡然的眼神的含义,就是热闹是你们的,我有我心中的一片净土。我觉得来到塔尔寺的最大收获,是使我懂得了一个佛家的道理,就是保持平常的心境,守护住自己心中的一棵菩提树。 雨中听禅——访扎什伦布寺 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首要的任务就是拜访扎什伦布寺。作为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的人气十分兴旺,朝圣者络绎不绝。我带着朝圣者一样的虔诚心情,来到位于日喀则市南方尼玛山脚下的扎什伦布寺。天下着小雨,又正逢星期天,显得有些冷清。但正是这份清静,给了我仔细品味这座宏伟建筑的美丽、探访这座藏传佛教宝刹精妙之处的绝好机会。 扎什伦布寺建于1447年,是由一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的,以后为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现在寺内有五世到九世班禅的灵塔及殿宇,是后藏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 天空飘着的丝丝小雨使我感到些许凉意,从寺前开阔的广场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寺庙全貌。扎寺的布局很规整,低处是二三层高的白色藏式民房,这都是寺中的喇嘛居住的。高处则是红色的佛殿、灵塔殿,最高处是大金瓦殿,高高的金顶远远就可看到,金色的光辉照耀着寺庙的每个角落。 由于雨越来越大,我们一行人来到寺院入口处的一个门洞里避雨,进了门后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这里不仅有狭长的走廊通向其它房间,而且还有四、五个八、九岁的小喇嘛在里面玩耍。这些小喇嘛见我们进来,很好奇地看着我们,但却不和我们交流。当我们举起相机要给他们照相时,他们立即转身跑到另一间屋子里,还不时地探出头来看看我们。看着他们天真的举动,我想他们在艰苦的修行的时候,还保持着一颗童心吧。 雨小了点时,我们就沿着斑驳的石板路,向寺中的大殿走去。沿路可以看到一棵棵高大的杉树,枝叶繁茂,这样的树在青藏高原是难得一见的。 我们来到了扎什伦布寺最大的佛殿――强巴佛殿。殿里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强巴佛。强巴佛在中国内地又称弥勒佛,在佛教中他是主管未来世界的佛。这座强巴佛有30米高,仅佛头就有5米高。这么大的佛像全部是铜铸镀金的,站在佛前要仰视才能看见佛的双眼,那种景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强巴佛殿中的朝圣者不少,他们许多是举家前来朝圣的。他们来到佛像前,除了恭恭敬敬地磕头外,还要向佛前的酥油灯敬献酥油。佛像前摆着7盏大水缸一样的酥油灯,有两个喇嘛专门负责把信徒们敬献来的酥油添加到灯盏中去,他们的表情很严肃,对待每个信徒都很真诚,一视同仁。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被大殿中迷漫着的浓浓的宗教氛围所感染。 信徒们经常到扎什伦布寺朝拜。 离开强巴佛殿,我们又前往五世达赖的灵塔殿参观。这时雨下得大了起来,而却我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寺院里的排水系统非常有特点。每一条小路旁都有排水沟,而且由于寺院是依山而建,许多排水沟里的水都是流到下一层屋子的屋顶上,再经过屋顶的排水口流出,这种设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在五世班禅灵塔殿前有一个小小的楼梯间,那里有两架很窄也很陡的木制楼梯。这时候游客和朝圣者突然多起来,但大家在一个喇嘛的组织下,很有秩序地排队,从左边上,右边下,没有拥挤与喧哗。在这间暗暗的小房间里,只有一盏白炽灯泡发出柔和的黄色的光,把每个人的脸庞都映得暖暖的,使人心中也觉得暖暖的。 从楼梯口出来,是一个不大的天井,正面就是五世班禅的灵塔殿,两边是围成一个方形的走廊。在正对大殿门口的廊子上,悬着一口铜钟,来往的人伸手摇一下钟,就会响起清脆悦耳的钟声。钟声在这个小小天井中回荡,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显得分外的宁静与悠远。 我来到五世班禅灵塔殿中,看到殿中供奉的巨大的纯金灵塔,塔身镶满了各种宝石。殿的四壁画挂满了唐卡,朝圣者在灵塔前虔诚地祈祷。 我有幸采访了扎什伦布寺文物管理处处长多吉次仁先生。多吉次仁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喇嘛,近60岁,穿着迦裟的身体微微有些驼背,须发已经花白了。他十分谦逊地弯着腰和我们打招呼,并摊开双手请我坐在殿前的长椅上,待到我坐好后,他才肯坐下来。 多吉次仁不会讲汉语,所以我得请翻译,才能完成采访。多吉次仁向我介绍了扎什伦布寺的历史、特点及文物保护情况。他讲得很有激情,虽然我听不懂他的藏语,但是从他丰富的表情变化和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信徒在扎什伦布寺前磕长头。 这时已近中午时分,游客和朝圣者越来越少了。我坐在五世班禅灵塔殿前,听着雨声中不时传来的清脆钟声,看前雨帘后殿墙上朦胧的壁画,再看前身边这位在扎寺住了50多年的喇嘛饱经风霜的面孔,忽然觉得心里有一份出奇的宁静。这种心静的感觉使我十分留恋这个地方,不愿再走,眼前的灵塔、唐卡、壁画、钟声、雨滴、经文以及酥油灯的香味,都使我着迷,我甚至对这些身披袈裟的喇嘛有了羡慕之情。 不知不觉中,多吉次仁已经介绍完了,而我还沉迷于大殿前宁静的氛围里,不想回到现实世界中。是翻译把我拉回了现实世界,他说扎什伦布寺在1961年就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么多年来从未遭到破坏。近年来,国家每年都从中央财政拨款对寺院进行修缮,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听完介绍,已是中午,大殿里已经没有游人了。一名在灵塔前值守的喇嘛低着头走过来,低声向多吉次仁请示着什么,多吉点头后,他就走回去把大殿两扇厚重的大门关上锁了起来,原来已经到了休息的时间了。扎寺的喇嘛严格地遵守着作息时间,他们并不因为游客增多而延长参观时间,我想这也是这里显得宁静空灵的原因之一。 多吉次仁喇嘛一直把我送到寺院的广场上,一阵告别后,才弯着腰倒退着目送我离去。这时雨渐渐地停了,看着多吉次仁的背影渐渐隐入扎寺内参差的殿宇中,我耳边又回响起那和着雨点的清脆钟声,心中回味着那份安静的禅意。 扎什伦布寺,一个能让心灵平静的地方。 (作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记者) 来源:《人权》杂志 2005年第三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