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天台佛学的“叁一”实相观


2014/9/3    热度:265   

天台佛学理论的来源,上可追溯到印度.龙树的“中观实相”说,它主张“不落两边,直悟实相。”北齐.慧文禅师,开龙树之道,创“一心叁观”大乘观法,认为空、假、中叁观,可破时间、空间次第,一心俱得。门人慧思把慧文的“一心叁观”与《法华经》圆融思想相结合,立“定慧双开”的圆顿之旨。智者大师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创立天台佛学。
  天台宗的佛学思想集中他体现在“一心叁观”、“叁谛圆融”、“一念叁千”等典型的命题之中。如果我们对这些命题加以分析综合,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观修模式,即“叁一”实相观。
  (一)一心叁观
  “一心叁观”不仅总搅《摩诃止观》一书,而且统贯整个天台佛学体系。《大品般若经》言说的叁智是指“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将大品叁智能为叁观的是天台二祖慧文禅师。慧文认为《中论》的叁谛依次相当於叁种智的境界。既然作为“果”的叁智一心中得,作为“因”的观岂会分前後?因此,他恍然大悟,悟出了“一心叁观”。这一悟既开龙树之道(源於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又使天台“法门转改”(一心叁观统摄天台教观)。
  智者大师又进一步将叁观扩张为叁谛,把双遗中翻转为圆融的中道,把空、假、中同时论为“因缘所生法”的谓语,并通过“即”字的运用,把叁者贯通起来,“即空、即假、即中,虽叁而一,不相妨碍。叁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叁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叁者皆中者,即是实相故。”是叁智一心中得,叁观一心中发,叁谛一心中照,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时存在於一心中的,一心叁观的叁观是指次第叁观:
  第一:从假入空观又名二谛观。天台宗认为,名言概念并韭真实之体,要求人们破除世俗迷见,意识到世界一切性本空,所以此观叫“从假入空观”。
  第二:从空人假观,又名平等观。既应看到世界万物本性空的一面,亦应看到这个假有的世界万有,否则会堕入“空病”’,执迷於空。
  第叁:观名中道第一义观。天台宗认为,“初照用空,後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此观要求人们把世界万象的性空和假有圆融起来看,这样,认识才不落二边,走向片面。
  若用一图示剖析一心叁观的空、假、中叁观,如下:
  从假入空
  从空入假观
  中道第一义观(实相)(不思议境)
  一心[不次第观(“一”) ] 言语道断
  主客融一
  含摄周遍
  这种思维观修模式,先开方便之次第叁观,再会归直达实相之一观(不次第观),这就是“叁、一”思维观修模式。若用上图来剖析其中的含义,更是直观明了。
  次第叁观(“叁”)的特点是可思议的。即把主客体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并用名言要领加以描迷的。是认识的初级,是权且施设的方便说法,是为进入不次第叁观作铺垫的。要把握世界的实相,必须进入不思议境。进入不思议境
  有通过不次第观(“一”)才能达到。不次第观的特点是不必借助名言概念(言语道断)主客融一(浑沦圆具)、全部绝对(含摄圆遍)的一种证悟。
  (二)叁谛圆融
  “叁谛圆融”也是典型的“叁一”实相观。
  智者大师从龙树的二谛发展到天台的叁谛说,是受了叁论师兴皇法朗所传的类河旧说的影响,特别是吸收了借肇《不寞空论》中的“立处即寞”思想。认为一切法都有其在认识上所执着的别相(自性),比方色以质碍为自性,色空就是空去这种自性;受以领纳为自性。同时以假(资成)为契机,而认识法的本质(真性)就是中。智者大师在一与叁的关系上,遵循《法华经》“会叁归一”的圆顿之旨。无论叁观、叁智的“叁”都是方便权说,开权的目的是显实。因此叁谛归於“一实谛”,叁观归於“不次第观”,叁智归於一切种智。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叁归一”。
  第二层次的“叁归一”是“一实谛”、“一心叁观”、“一切种智”都归於一心,一念心中,叁谛、叁观、叁智同时具足。天台宗认为,空谛、假谛、中谛的叁谛次第修、次第证,那是方便权说。叁谛的关系是虽叁而一,虽一而叁。叁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叁种皆假者,但有名故;叁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这便是所谓“叁谛圆融”。圆融的叁谛,天台宗称之为“一实谛”。叁谛(“叁”)是次第的可思议境,“一实谛”(“一”)是圆融的不思议境,是直连实相的绝对寞理。天台示认为“叁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虽为次第证,次第修,这是方便权说。叁智实为一心中得。把次第的叁智会归於直悟於实相的一心,同样是“叁、一”思维观修模式。
  (叁)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说是天台佛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天台特色之所在。它被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中(卷五之叁》赞为“终究究竟极说”。一念叁千,从天台思想展开的逻辑上说,是观为“一心叁观”、境为“叁谛圆融”的“境观圆融”的必然结论。智者大师“一念叁千”的本意要解决的亦并非心、法的前後、根源问题,而是企图用“一念叁千”来打消心法的距离及对立,使这一关系摆脱语言分析的、可思议的理性途径,而成为圆融状态。我们不妨看《摩诃止观》卷五中释一念叁千的一段原文:
  “此叁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
  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不可把一切法归结为心,亦不可把心归结为一切法。“介尔有心,即具叁千”这“具”字的意义:把心化为一切法,倒过来看,可以说一切法也就是心。这样,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对立消失,而处於圆融状态的同一。
  “一念叁千”的一念,是非理性的整体主义的直悟,它表明主体把握无限客体的能力。在介尔的细心中,一念动处,就是宇宙整体,一刹那心中就有叁千性相,叁千世界,系於一念心。这一念心,是遍在一切的佛心、真如、法性。“叁千”分叁步构成:第一步,依《华严经》所说的十界,即六凡(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加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共成十界。由於十界互具,即成百界。第二步,百界再配以《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万百界千如。第叁步,百界千如再配以《大智度论》所说的“叁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五阴世界),即成“叁千”在智者大师看来,把大千世界作叁步划分、从叁个角度认识,把主体的“一念”和客体的“叁千”放在对立的集团上,这都是分次第的权且施设,是方便说法。作为实相的不思议境是不分次第、不分主客的圆融整体。像前面的叁观归於一心(不次第观)、叁谛归於一实谛、叁智一心中得一样,叁千也归於体悟不思议境的一念心。显然,这同样没有跳出“叁、一”思维观修的模式。
  【录自澳门佛教第叁十八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