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藏传佛教——王尧教授北京龙泉寺讲座
2014/9/3   热度:403
走近藏传佛教——王尧教授北京龙泉寺讲座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语系之一,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有着法脉传承、历史、文化等相互影响。2月7日上午九点,中央民族大学藏族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尧教授在北京龙泉寺做了一场藏传佛教史讲座。高龄82岁的王尧教授是汉人,他一生从事与藏学、藏传佛教方面研究,经历难能可贵,王尧教授从唐朝公主将佛法带进藏区的历史故事做开场,并对佛转世制度以及藏传佛教部派、译经等信仰、人文史地等方面,做了详尽介绍。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藏传佛教起源,与唐代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密不可分。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提出和亲政策,十八岁的文成公主远涉千山万水,花了三年时间走到了土蕃,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公主带着大唐文明入藏,其中,今天看来最有影响力之一,就是佛教传入西藏。 佛教初传藏地,建立寺院僧团与译经 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在一座称为“甲达绕木契”的佛堂之内,人们译为小昭寺。藏王并在今首府拉萨四周建立了寺院。藏族人不远千里,沿途三步一拜磕着大头(五体投地)走到拉萨,为的就是在一生中能朝拜释迦牟尼佛等身像,那是藏民心目中最神圣之地。 藏王派了16位青年到印度学习,16人当中只有“屯米桑布扎”一个人活着回来,他就是藏文的创造者,藏文字的创造,为后来的译经事业奠定基础。 公元710 年,唐中宗年代,大唐金城公主又远赴藏地与赤德祖赞联姻。在金城公主的参谋下,藏王令高僧译了不少汉地佛经,又派藏人赴汉地取经,唐王赐经千卷。 此后,藏王二次迎请印度寂护大师及莲花生大师入藏兴佛。这一位著名的藏王赤松德赞即金城公主的儿子。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莲花生大师首先为佛教建立了第一座剃度僧人的寺院——桑耶寺。最初的小昭寺是为了供奉释迦牟尼佛等身佛像而建的殿堂,还不能称是一个具足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桑耶寺建成后,藏王请莲花生大师灌顶,并剃度贵族子弟七人出家,史称“七觉士”,接着王室大臣子弟相继为僧者300人,从此,藏地才有了正式的喇嘛僧团。 八世纪时,佛教在藏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赤松德赞大力扶持下,创办译场,三大译场为秦浦(mchims-phu)、庞塘(phang-thang)、登迦(ldan-kar),分别从汉、梵文中译出佛教典籍四千多部,并编定目录,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基本形成。 藏文大藏经(Tibetan Canon)包括:甘珠尔(bkav vgyur),即一切经,皆佛所说;丹珠尔(bstan vgyur)即一切论,皆佛弟子及后人所说。 佛教给藏地带来了文明时期。两位汉地公主完成了汉藏融合的神圣使命,同时也为佛教弘传做出巨大贡献。王尧教授认为,56个民族之一的藏族人口虽只有560万,藏族对佛教的贡献可以与汉地13亿人口的佛教影响相匹配。王尧教授曾经长期地在藏区工作,从年轻二十多岁就接触了藏传佛教,在藏区亲近了很多位仁波切。他的开场词说:“藏族的人民大众,让我丰富了藏区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后来在海外,又更广泛地和藏传佛教界的海外人士接触。我的一生到现在为止,觉得这是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在宗教上应做的事情,尽我的力量。刚才我和学诚大和尚说,中华民族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这一辈人都有一种使命感,尽量地能够适应了民族复兴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藏传佛教部派发展 佛教传入土蕃之后,曾遭到代表本土传统思想的苯教的攻击,后来莲花生大师在藏地传播密宗,吸收当地护法神作为佛教护法,取长补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达玛灭佛,部落联盟解体,破坏寺院,僧人被迫流方,四处讲法。直到二次佛教复兴时,藏地佛教渐渐分化演变成有同有异的若干教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宁玛二字即为古、旧之意。该派以莲花生大师为鼻祖。噶举派,在藏语中,噶举意为言传,因该派注重师徒间的口传而得名。噶举僧人多穿白衣,所以又被人称为“白教”。萨迦派,因萨迦寺围墙上涂有红(代表文殊菩萨)、白(代表观音菩萨)、黑(代表金刚手菩萨)三色花纹,故此派又被称为“花教”。格鲁派,俗称“黄教”。15世纪初,由宗喀巴大师成立,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幼年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年,16岁时到西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造诣颇深。宗大师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于是建立体系,以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阐明显密两宗修行次第,提倡不分显密都必须恪守戒律,形成一代宗风。明永乐七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建立甘丹寺,正式创建了格鲁派。法嗣采用历世达赖、班禅的活佛转世制度。 王尧教授过去曾是十世班禅大师的藏文翻译秘书,对格鲁派传承的祖师大德们的功德有近距离的体会与观察。 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三大特点是:活佛转世制度;密教与全民信仰。 最初尝试“活佛转世”制度是噶玛噶举派。奠基人都松钦巴是第一世,其弟子噶玛拔希为第二世,再传让迥多吉,再传乳必多吉为第四世,到了第五世得银协巴才确立了“大宝法王”封号。目前已传到第十七世乌金赤列多吉(1984—,1992年确认坐床) 在明王朝的因势利导、多封众建,清王朝的介入、干预,最有名的就是乾隆的“喇嘛说”,于是有了“金瓶掣签”(《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各派视本身条件,在活佛转世制度上采取制度化、规范化过程。格鲁派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噶玛噶举派的黑帽、红帽两大活佛系统。 王尧教授认为,活佛转世制度是一种“优选定向培养接班人制度”。在寻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灵童转世过程中,国务院副总理罗干、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都前往西藏参加掣签、坐床典礼。学诚师父是汉传佛教唯一一位受邀观礼的法师。 王尧教授最后分享其恩师费孝通的教授做为结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呼应了讲座最后半个小时的问答中,提问者提出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藏传佛教教义不理解,普遍对活佛转世与上师相应等密教充满好奇,间接衍生出很多弊端和偏见。 最后,XC法师做了总结:“王教授一生研究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文化与藏学。藏传佛教是我们国家的三大语系之一。三大语系分别是藏语系,巴利语系和汉语系,构成了中国佛教的完整体系。中国佛教协会这个佛教徒共同的、最高的组织里,僧众弟子包括了三大语系,各个民族,就是要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之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长期以来,大家所学的可能只是某一个宗派,或是跟某一位法师在学,我们对整个中国佛教的认识还是非常地不足,往往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的认识当中。王尧教授从学术界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介绍藏传佛教,让我们对藏传佛教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当中的种种状况,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对一个佛教徒来讲,如何能保持正见、正知、正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种种的现象,我们去了解就非常有必要。今天的讲座就告此一段落,我们再次感谢王教授。”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