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粉彩观音壶
2014/9/3   热度:238
民国粉彩观音壶 集雅轩主 水壶,古亦称甈、康瓠。盛器,细颈的盛液汁,粗颈的盛粮食及其他物品,部分器物亦可作卫生用具。其陶制品在新石器时代及商至秦汉的遗址墓葬均有出土,特征是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圈足或附三足;瓷制品自汉以后开始流行,器型多样,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代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多系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唐宋时称注子)、水壶、茶壶、卤壶等,成为盛液体的敛口深腹器的通称。 粉彩,瓷器釉彩名,以颜料配合“玻璃白”绘成。清代康熙年间创始,盛行于雍正年间,按写明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乾隆以后,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改变了以前简单的渲染手法,各种色地的粉彩品种增多,图案花纹趋于繁缛,以乾隆末至嘉庆初盛行起来的红地、绿地凤尾纹的粉彩瓷器为甚。 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梵文Avalokites‘Vara(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本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称观音,玄奘译《心经》时,改译观自在。佛经说此菩萨为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观”。在我国民间,将菩萨和众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观世音”菩萨为最。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还是以“伟丈夫”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中国民间流传的观音有龙头观音、滴水观音、自在观音、送子观音、持经观音等30多种,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 两年前,我去上海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培训班。最后一天是星期日,会议安排去黄浦江游轮船,因我多次游过黄浦江,就给老师请假不参加集体活动,老师应允后,我独自一人去古玩市场“淘宝”。在上海友谊商店的古玩柜台,我猛然发现了这尊设计别致、造型奇特、妙趣横生的瓷水壶,甚是可爱,与店员协商后很轻松地请到了此物。一般人们把洒水观音称作“滴水观音”,大致造型为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此壶高16厘米,宽11厘米,厚5厘米。菩萨垂脚而坐形成壶身,壶持和流各为左右,左为入水,右为出水。右手持如意,色彩搭配自然。这尊观音是民国民间瓷塑工艺美术匠的杰作,作者以娴熟的手法,把整尊塑像塑造得神完形备,栩栩如生,把外观形象美、内在气质美、工艺技法美有机地融于一体,达到了思想意蕴与艺术效果的高度和谐统一,可谓经意之作。观音仪态大方,面庞丰腴,五官端正,两弯淡淡的眉毛下,上睑下覆,使双眼作俯视状,头部稍向前倾,意在表现居高临下、俯瞰尘世众生的意境。天庭和两腮丰满圆润,鼻若悬胆,双唇抿成短短的弧线,嘴角略微上挑。头发下层梳理后拢,上层团挽成髻,顶披软巾。胸部露而不袒,衣着宽松肥大,胸前打结,上半部紧身裹贴,既显示曲线之美,又同下半部和两袖的密密迭褶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十分自然得体。整个外观形象显得清秀俊逸,素雅洁净,雍容大度,灵气毕现,既亲切可爱,又庄严神妙,既慈祥和蔼,又超凡脱俗。塑像上身丰厚凝重,面部椭圆稍宽,腰身粗壮有力,脚掌硕大,有男子的阳刚之气,有别于女子的纤弱柔嫩,这种寓男性的英俊刚健于女性的婉约婑媠之中的处理手法,是观音的特殊身世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