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五号石窟:愁面观音
2014/9/3   热度:212
石钟山五号石窟:愁面观音 □ 董增旭 该窟造像题材来自佛经《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师利问疾品”。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维摩诘造像,在中原的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邻近的四川重庆大足石窟中都不得出现。而敦煌莫高窟晚唐时期所出现的四个维摩诘造像,都是奢华富贵,资财无数,坐于帐中,神情闲雅,娓娓而谈,有美髯,文殊师利穿着华贵。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川大足北山的维摩诘均有美髯,凭几坐床,虽面带疾容但精神矍铄,整个造型安祥而宁静。唯剑川石窟的维摩诘面带愁容,无美髯,也未凭几坐床,而是坐于山间岩石上;文殊师利只是披袈裟,脚穿拖鞋,形若苦行僧。左右附属龛又是观音菩萨和阿嵯耶观音,这在中国其他石窟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据佛经记载:维摩诘是一位在家的大乘居士,是和释迦牟尼同时期的人。家中豪富,财产无数,妻妾成群,但他精通大乘佛理,神通广大。虽然过着世俗的贵族生活,却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他拥有大量的财富,却视为“无常”,“实无所食”;他虽然妻妾成群,围绕其左右,却“远离五欲污泥”;他虽然身着华贵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却“内常如禅”。他之所以过着世俗的贵族生活,只是为了“善权方便”,更好地利用他的身份地位财富和智慧来教化众生而已。他善于应机化导,为佛教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维摩诘常现居士身,常“托疾兴教,助扬佛化。”就其说法即“菩萨为救众生而示现生死,我见一切众生病,所以自己生病。由于众生病起,菩萨悲心随起,就是法身起病。众生病灭,菩萨悲心随灭,就是法身病灭。”第五号石窟就取材于佛派文殊师利和舍利佛“问疾”维摩诘这一宗教故事。就整个剑川石窟来说,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维摩诘是雕得最为成功的一尊。维摩诘身体微向前倾,双目微蹙,眉宇之间带有忧郁之情,像是在凝视着人间,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的悲苦和苦难众生的怜悯。把维摩诘的“由于众生有病时,菩萨慈悲心随起,忧愁成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难怪古代的白族先民一直把他称为“愁面观音”。剑川石窟中雕刻的维摩诘造像,说明了剑川石窟和中原西北各地的石窟既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具有自己独特创造性的一面。 审视这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思维有了太多的疑惑,不得不使人们想起千年前给予他们生命的艺术匠师们,石头存在于大自然中本是僵硬永恒的,当一块块深藏于山中僵硬冰冷的石头通过智慧的石匠雕凿后赋予了它们艺术生命,石匠和石头成为了最为忠实的“信徒”,虽然他们也许连为什么信仰或信仰什么都来不及思考与表达,但在父技子承,师徒相授的承传中,却令人吃惊地显示着他们的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宗教修养,他们用手中的锤子和凿子准确地抓住心中信仰偶像的“精髓”,极其虔诚地使心中的偶像在他们手中重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