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第十二世大司徒(泰锡度)仁波切解答
2014/9/3   热度:468
解惑——第十二世大司徒(泰锡度)仁波切解答 问:未达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要,如何去遇明师带领众生修行证悟? 仁波切: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如果你是真心想修习佛法,你一定会有缘遇明师,但是你必定持有信心及虔诚心才能遇见。 问:在四加行当中的上师相应法,是如何相应? 仁波切:在四加行当中,上师相应法修行是由佛陀传下来之后,代代经由上师传下来,这整个的传承,没有间断,你经过上师得到传承,在修行时你透过观想、咒语及祈祷文的念诵,你得到加持不只是从上师那儿得来;而是包括整个传承,从佛陀代代相传到现在,这就是上师相应法。 问:我看到有些人非常好,又时常行善,为什么他们还会遭遇不好的后果? 仁波切:首先我不能肯定你说的是对或错,在我的经验里,不论是所谓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同样有着幸与不幸的时候,但有一件事我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不善的人遭受打击或伤害时,他们所感受的痛苦更强烈,他们会说,为什么是我在受苦而不是别人?这些人就算是在幸运的时候,依然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并不满足,他们也不会将其幸运与别人分享,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善应用在别人身上,为别人。于是他们的幸运对他们而言,有时却变成折磨。同样的,好人也会受到不幸,但比较起来,他们所受的苦是较少的,因为当他们真的是好人的时候,在其受苦时,他们不会怪罪别人,他们也不会令自己的痛苦扩大。当他们有财富及能力时,他们会用其财富和能力去帮助别人,用在善的方面。所以我们可以说有些好人,他们也遭遇不幸,但相较之下,他们所受的苦就不是那么强烈了,因为他们不会把他们的苦发泄在别人的身上。 问:我们接受仁波切很多的教导,如持戒或控制自己不好的念头等等的修行,但根据心理学家的报导,长期压抑自己的心识会造成精神上或生理上的问题,这应该如何解释? 仁波切:我想任何修行者要去实践持戒或修行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尽自己可能的范围去做。你要一步步的做,一地地的进步,由现在的状况开始去做我们人的身体所能承受的,我们不能做超过它的范围,你可以慢慢的进步。如果有个老师在你身旁指导,时时纠正你的态度,无过之与不及是最好的。我可以了解心理学家所说的,因为事实上任何的压抑都不好,但对自我的训练或持戒并没有不好。如一个人最初想成为全村最富有的人,当他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又想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之后又想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但之后呢?我想他会发疯。贪得无厌,最后也可能会精神崩溃。所以我说要小心谨慎的修行,也就是要依着自己的能力而定。 问: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解脱,要得到解脱就得发菩提心,但有些人具足菩提心,却没有很多的时间修行,有些人不见得具足菩提心,却将修行仪轨一一完成,请问那一种人可以较快证悟成佛? 仁波切: 我以为要一世成佛的想法是深具野心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世成佛当然很好,但我们应实际点。如果我们在这一世进步百分之一,每一世都比前一世进步百分之一,那么在一百世之后,我便能达到佛的境界了。但谁知道我们已在六道轮回中经历了多少世了呢?难以计数。但由于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善业才能一世为人,才能生为佛教徒,才能修持菩提心。而如能如前所述每世进步百分之一,然后一百世后成佛,自然非常好。以我个人来讲,如能一百世后成佛,我已经非常高兴了。如果要说我能在这一世成佛,那我应该什么事都不要做光去修行禅定就好了。但我们应实在的想想,我们到底能做到多少? 一旦我们真心向道并具菩提心,而又说没时间修行的话,那是矛盾的。那是因为我们虽然信佛,但并未深思修行的精义。因只要你是生在地球上,就和大家一样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的时间。也许你无法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修行,但每一刹那你都可以修持,可以施以悲心。它甚至比走路聊天还简单。也比一个人单独冥想还实际。我们可以看看工厂里几百人在污染的环境里,老板高高在上的看着员工,同事之间充满着争执与怨恨,在这种环境时间下是最好发展慈悲心的时候了,因为此时此刻,你正身处其中。所以说没时间修行是不实在的。任何时间地方都可以修行,而非仅有修法念咒才是修行。我们应将我们的修行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有实际的体会。所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一天就有二十四小时那么多的时间能修行(仁波切的玩笑话)。 问:今天所讲诸法缘起性空,的确是至理,我能了解。如看花一事,就要视人而定,不同之人看同一朵花,所见并不相同。我想要请教仁波切的是,许多科学家对宇宙的形成等问题,也有其理论,我们是应该接受这些理论呢,还是应该不予理会? 仁波切:我想我们当然应该接受他们的理论。科学家也有深研佛法的。我有很多朋友是科学家,他们发现佛法的原理可以解决很多科学的问题。有时读一读显经或密续,便能获得通常需要大笔花费才能获得的启示。 亚洲在资讯方面,发展较晚。例如,在印度有一个时期,年青一代都把佛教看作迷信,尽管他们对佛法一无所知。后来,他们又突然变得对佛教有兴趣了。我去跟朋友讨论此事,才发现这些青年是因听说西方有些着名的影星、歌星皈依了佛教,心想连这些名人都信佛了,佛教想必不错,自己也应跟进,由于这种原因而信佛,实在令人失望,但确有此事。 我想各位都该知道,佛法早已在世界各地被尊为最深奥的哲理和最深奥的宗教了。所有已开发国家的精神治疗医生,也大多将佛法的原理用于医疗。这种情形不是新近才有,而是二十年前就有。 问:我们怎样才能随时保持无分别心? 仁波切:我想你若如法修禅,则在短时间内可以保持无分别心。在理论上,不起分别心,并不太难。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无分别心,随时观照佛性,可没那么容易。一有所见,一有所作,杂念即生,佛性就无法观照了。所以我认为,不谈理论,单谈实行,我们最好是无论做什么,都尽力保持悲心,但须明智,不可愚智;坐禅时,尽力观照佛性,尽量保持无分别的不二境界,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随时注意,而以最明智、最慈悲、最高尚的方式为之。这是我们当下即可切实去做的,也是能让我们在修道上渐入佳境的。 问:婆竭罗龙王之女,八岁成佛,其转化过程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转化过程是否一样?根据上述二例,我们应如何了解佛陀的启示和正确的修行? 仁波切:我们要知道,说法的佛是无限的,而闻法的人则只是闻其所当闻。任何一种法教都不可能涵盖一切。根器利的人,成觉当然快;未深解脱的人,成觉就费时了。有人烦恼多,有人烦恼少,所以成觉有快有慢。佛陀因材施教,依受教者的程度说适合的成觉之法。因此,我们要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佛法,不应以狭隘之见视之。譬如,人的身高不同、相貌不同。不同之人,在修行方法和成觉速度上,当然会有差异。 问:倘若犯戒,如何涤罪? 仁波切:这要看你犯的是哪一种戒。戒有多种,详载律部,如小乘戒、大乘菩萨戒、金刚乘戒等。各种犯戒之过,都有佛所明示的改正之法,但要看你犯的是什么戒,以及怎么犯的,才能确定应用何法改正。一般原则是,诚心发露忏悔,决心永不再犯。 问:心起恶念,如何制止?健康不佳,该怎么办? 仁波切:制止恶念之道,唯有发展善念,让恶念没有生存空间。起恶念时,你不要理它。处于轮回的我们,事事有限,不像佛那样一切无限。在同一时间,我们心中只能起一种念;念善就不会念恶。 健康不佳时,你要重视你的身体,予以必要的照顾。各位都知道,健康不佳的原因有多种,必须确知其因,才能设法改善。 问:诵咒有何功效?应怎样诵? 仁波切:咒中多是佛陀和菩萨的梵文名号。在诵某佛名号时,要对该佛或菩萨起虔诚心,也要对众生起慈悲心。如是,诵咒可令人起虔诚心和慈悲心,多诵多起,善心自然增长。诵咒必须先得上师传,了知此咒为何、为何要诵及如何诵,然后才能如法诵咒。 问:如何对治昏沉及睡魔? 仁波切:昏沉必有其因,也许是你吃得太多,电视看得太晚,这些问题要先解决。坐禅时,你若昏昏欲睡,可以把头稍往上抬;如果杂念丛生,那就把头稍往下垂。通常,昏沉都是有原因的,诸如身体太胖、吃得太多、睡得太晚之类。 问:请问外道所显的神通,乃至天魔之能力,是属于魔术,还是出于证悟? 仁波切:我们永远要记住,做为信奉佛法的佛教徒,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只有一个。是否佛教徒,并不重要。在有佛教徒之前,佛是怎样成佛的?佛于二千五百年前所说之法是真理,称为佛教。但这并非说,除我们佛教徒之外,别人都不能获得真理。其他众生也有可能成为佛陀或菩萨,因佛亲口说过,在此世间结束之前,会有成千的佛陀出世。佛也曾说,过去之佛甚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根据佛法,我们不能说外道不能经由证悟而得神通。就我个人而言,我无法有把握的回答你的问题。我研究佛法多年,可以讲讲佛法,但我没有研究过其他宗教,仅约略知道一点,所以无法在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作个比较;我若妄加论断,结果可能全错,就算只错一半,也很不好。因此,在这方面我不能加以评论。外道的神通可能跟佛教的神通相等,也可能比佛教的神通小。我们不能说外道什么都不行,我们什么都行。佛没教我们这么说。 问:是否因修持与愿力的不同,密乘的圣者,如噶玛巴大宝法王(指处应是指第十六世大宝法王(1924-1981年,编者编注),在圆寂之前也要受痛苦的困扰? 仁波切:我想我们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具有血肉之躯的人,他的骨头会断,皮、肉也会出毛病。如果某位大师病了,我们首先要知道,那是因他有身,身会生病,并不是说他的心有病。此外,一定还有许多其他原因,但我不是他们,不能代他们说明。 问:我们所讲的证悟与禅宗所说的开悟有无不同? 仁波切:所有佛教徒之悟,应该都是相同的,因其皆为同一佛陀所教。 问:如果“心意”为法身、“言语”为报身、“身体”为化身,那么无明属于何者? 仁波切:无明指的是你不知自己的心意是法身、言语是报身、身体是化身,当然与三者都有关系。但若依名词而缩小范围,则无明就是不懂,故属心意或思想。其实,我们的言语与身体全是我们的心意和业力等的表现。因此,深入观察,三者不分;粗浅的相对而言,三者可分,无明属心,不属身、语。当你得正觉而成佛时,不能说你只是心觉,而身、语未觉。没有这种事,所以说,三者不分。 问:请问仁波切,从修行以至证悟,是否往昔所造诸恶业都一一呈现,而且要我们完全承担?抑或我们可藉修行之力和上师的加持而超越过去,不用受那么多的苦? 仁波切:我想我们必须与问题保持相当距离,才能看清问题,否则置身其中,当局者迷,便难有持平的正确之见。我们今日能了解一点佛法而愿修行,乃是由于过去的业力。我们必定是历经多生多世才达到目前的阶段。无论我们造过何业,当然都须负责解决,但解决的方式不是像换钱那样一对一。得一次大灵悟,发一次大悲心或虔诚心,即能克服多生多世的业力。造一次大恶业,便能摧毁多生多世的善业。何以故?原因就在业是空。 我们可从多方面去看业,最简单的看法是业即因缘。 我曾多次被人问这样的问题:“我有困难,是不是业?”我虽尊重他的发问,但我仍旧要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我若不用“业”这个译自梵文的佛学名词,而用普通话来讲,上面的问题就等于是问:“某事发生,有无原因?”原因当然是有;若无原因,怎会有事?事出必有因。我知道这种问题是因不解业义才有。若知业即因缘,这种问题自然就没了。倘若有人问我:“我的头痛,是否与业有关?”我会这样回答他:“与你头痛关系最密切之业,就是你有个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