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2014/9/3   热度:337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一心具有二用,何者二用?即不变也,随缘也。不变是体,随缘是用。体常空而不变,用繁兴而随缘。体者用之体,用者体之用。体假用显,用以体有,体用不二,一心所具。心体等虚空无有分别,故恒常不变。心用横遍竖穷应机便起,故性能随缘。
一心随缘,故世间一切法相,皆唯心所现,唯心所造,唯是一心。以如是故,一切诸法,皆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无体可得。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欲修佛道,应修自心。无上佛道,无边功德智慧,一心中自然具足。心净则法净,心染则法染。心净则四圣法现,心染则六凡法现。故十法界,唯是心现。
一心清净圆满,湛寂等同虚空,应缘横遍竖穷。等同虚空而非无,横遍竖穷而非有。非无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非有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故论其体,一切法唯是一心。论其相,一切法唯心所现。论其用,一切法唯心所造。
众生如欲体此清净心,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若无所住不取相,自然不生贪瞋痴慢。无如是烦恼,便不造十恶业。无恶业因缘,便不堕苦道。
如果心有住着,取着于相,便妄生攀缘。一念攀缘,便有执着。以执着故,便分别人我是非,以憎爱心造诸恶业。故三界六道乃至世间一切染业果报,皆依众生一念攀缘心而得建立。
若心不造,法则不现;若法不现,唯是一相。一相无相,唯是一心。故诸法缘起,唯是一心也。若不明唯心之理,则不识缘起之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悉由缘起,缘起无性,无性则空。空则诸法非为实有,其相如幻。何以众生睹其幻相,却执为实有呢?无他,唯心所造,唯识所现而已。
譬如我用的这张书桌,我们见实有书桌,而究其实,却是木材的因缘、油漆的因缘、铜器的因缘,以及人工的因缘。我们见到这些因缘,心中便现出书桌的相。其实并无实在的书桌,只是诸因缘起的假相而已。如果实有书桌,应该离开木材、油漆、铜器、人工等诸因缘,仍有一张书桌才对。然而离开这些因缘,实无书桌可得。故知一切法一切境界相,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也。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故一切外法,全是心性。心性以外,更无一法可得。所以心性无外,摄尽一切诸法。由于心性摄尽一切诸法,万法一心故,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界一切有情,体性悉皆无二。
一切法皆由心现,离心无法,故见法即是自见其心。心空则十方湛寂,心有则万法缘兴。自心清净,十方国土皆净,自心染浊,则一切境相皆昏。故染净由心,非关余物,罪福自招,岂是他赐?所以行人若不自净其心,心外无有一法可得。若于心外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磨砖,徒劳无功。若是心外另求佛道,真可谓将心求心,以佛觅佛了。
若有人欲观自心,当知寓目皆是。如果了悟自心,即可成佛,终非心外有法可得也。故《阿差末经》云「常正其心,不尚余学」。修道人若欲道合于心,心合于道,便应心常正直。若欲心常正直,便应心无所住。若能心无所住,便得一切清净,清净即佛也。如果心有所住,便不清净便不正直。若不清净不正直,势必内被结缚,外被缘牵。于是起惑造业,受苦无穷。所以修学佛道,乃令志净心正,不尚余学也。
故于内净心无住,于外知缘起性空。以无住心,体性空法,心与道合,便成无上菩提。
所谓理唯一心,事收万法。事收万法者,缘起法也。约事相言,统归于缘起;约理体言,则曰性空。以性空故,乃随缘而起。事相随缘起,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曰性空。何谓性空?非是别有性空,而是以法无自性故谓性空。何谓无自性?以诸法缘起,故无有自性。当知缘起无自性则空,空无自性即是缘起。非谓缘起以外另有性空,若谓缘起以外另有性空,则其空即是有也。故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者,总而言之即缘起也。
空是无,缘起是有,故「有」无自性即是无,「无」无自性即是有。以有无皆无自性故,所以智者见有则知是无,闻无则知是有;闻有即知非有,闻无即知非无。约前二句说,即是亦有亦无;约后二句说,即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俗谛中道,非有非无是真谛中道。所以离有无二边即契入中道。
世间人谓有是生,谓无是灭。不知生者缘生,无有自性,生无自性即是无生。灭亦无自性,既无自性即是非灭。故智者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智人误以为生外另有无生,无生外另有生,致落二边而生邪见。
说缘起时,性空则隐缘起则显;说性空时,缘起则隐性空则显。然而显者非生,隐者非灭,如秤之两端,虽有低昂,而理实一体。无智之人不如实知不如实见,误以显为生而隐为死。不知一真法界,湛然空寂无生无灭。众生以不觉故,妄随六道生死。
谈到法性,有二种说法:一者无性为性,二者以自体相用为性。一切法皆从缘起,缘起无性,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这是第一种说法。然而缘起诸法,各自具有相用,例如火热、水湿、地坚、风动,是故一切法各以自体相用为性。这是第二种说法。
同一缘起,从理边说,则曰无性为性;从事边说,则曰自体相用为性。说无性为性是理圆,说自体相用为性是事周。然而事外无理,事全是理;理外无事,理全是事。事理圆融互摄互入,故事周即是理圆,理圆即是事周。是之谓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者也。
理为佛道之本,事为修学之行。因本而起行,由行而会本,是谓真修行者。因本起行者,全性起修也;由行会本者,全修在性也。如是则始觉合于本觉,事相一于理体。
菩萨虽知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然菩萨深达无自性毕竟空即是甚深缘起,故为度一切众生而建水月道场、行如幻佛事。菩萨如实知甚深缘起即是毕竟空,故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不着众生相。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菩萨行空不证,涉有不着。行空不证者,不住涅槃也;涉有不著者,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者,如实知空即色也;不住生死者,如实知色即空也。而此「无住」,即是菩萨自性清净心。
众生只为不了一切法无性,而迷惑执为实有,以致于毕竟空中,虚妄受诸业报。若能翻然觉悟,知一切法缘起性空,因而不造诸业,是即踏上菩提大道也。
所以一切诸业,皆由心生;邪之与正,皆由心造。心若不正,一切行业亦必不正;行业不正,必招苦报。其心若正,一切行业必正;行业若正,定受乐果。故知邪正由心,罪福自招。苦乐之报,还是自受,岂关他人?行人若能心无所住,无取无着,即是自己本来清净心地也。
当知缘起事相,皆是实相,实相之理,即是汝心。若人欲见实相,无劳远求,只须自净其心。如此用功,日久功深,此心若能与实相理相应,便是直心深心。所以我人修道,即应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也。
自心本来清净,自心清净则外境寂灭。只怪众生不识缘起,以致虚妄念起。念起法生,故起惑造业。由惑业因缘,乃有诸苦。
所以若能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即是一切法正。如果取着于分别想,便事事皆乖,一切法邪矣。亦可以说,心起想取相便邪,心无想离相便正。邪则违理乖事,正则理事如如。
若心无住则明,住着则暗。何以故?因为心若无住,便如净镜无尘,能照万物。心有所住着,便如镜中有像,被像所遮,不能为照。所以心无所住,则朗朗寂寂,寂寂朗朗,能分别一切。此心寂寂,无遮无染,即是不变;此心朗朗,能分别一切,即是随缘。
一心不变者,无分别智也;一心随缘者,差别智也。故行人若以心无所住而修,便是无分别智;若得无分别智,自然朗朗寂寂,寂寂朗朗,便能分别一切。
心无所住,是不取于相之谓。心不取于相,自然如如不动。所谓「如如」者,不二不异也。心与一切法不二不异,与一切法无碍,是谓如如。怎样才能与一切法无碍呢?空其心也,心无所住也。故心无所住,即是不变。不变始能随缘,随缘始能不变。
随缘者,非是染于缘也,而是遇一切诸缘无碍无染,不失正性,不随缘转,谓之随缘也。如果遇缘则染,或者遇缘生碍,此非随缘,而是染缘也。
例如恶人打骂于我,我不生瞋恚,是随其打骂缘。不生瞋恚者,乃不变也。再如有人赞叹于我、供养于我,我不生欢喜、不生骄慢,是随其赞叹、供养缘而不变也。如遇打骂则瞋,受赞叹则喜,便非随缘,而是染缘了。
心无所住,则是无心,无心则不碍万法,故能随缘万应。于是舒之则能应万法,卷之则会归一心。一不碍于无量,则理不碍事。无量不碍于一,则事不碍理。无量不碍无量,一一法各不相碍,则事事无碍。如此一切无碍,谓之如如不动,不动如如。
知一切法如幻皆空,于是心无所住。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于是虽见而无所见。见而无见,则可不动于念,不生分别想。于一切法不生分别想,便可以平等心分辨一切法了。一心平等,便是不住一切法,则此心曰「正」;能以空寂照一切法,便名「遍知」。
所以学佛人,但能心无所住,不染诸缘,不生分别妄想。不见有人,不见有我,莫生贪,莫生瞋,莫生憎,莫生爱,亦无争胜负之心。但这样除去许许多多的妄想,于是心无所着,还我本来清净,如此便是修学无上菩提也。故此心但除却妄想,不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便可与佛齐等了。
如此之法,唯证乃得,不在言语文字。但须心无所住,则不见同异、彼此、是非,一切诸见皆空。即此「空见」亦空,不寄言,不着迹,绝一切对待,是则与菩提相应矣。故若得顿悟一心,须是行起解绝,契合相应。非是言说文字之功也。故古德云,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可怜众生迷倒,不知心本无住,无住则净,净则明。却妄自动念生想,起惑成暗。于是明反成无明,觉反成不觉,此皆由执幻染心故耳。所以修道人,但能凝然心无所住,则见自性湛寂。若觉自性湛寂,则菩提朗月,涅槃净空,自然显现。
但能心中不染无物,便是心无所住。此心凝然无寄,不寄妄,不寄觉。妄、觉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则是心无所住也。若能心与无住相应,方会诸法寂灭,取证真如。这样才是了脱生死之道也。
虽然心无所住有如此之大利益,但是我等具缚凡夫,乱心难制,惑业难除,欲求心无所住,实是难上加难。若不假方便,难望成此功德。今有念佛法门,世尊以无上悲愿传于世间,欲度罪苦众生,速离苦海直登觉路。故我辈众生,勿负佛旨,当信受佛语,依教奉行而修持也。
云何谓念佛法门,能取证无住呢?凡夫无量劫来积诸惑业,故妄想散乱,难得净除。若借念佛功德,即得乱心顿止。故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当我们念佛时,一句佛号须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话虽如此讲,学佛须取其法要。这一句佛号,只要至诚恳切,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了。因为耳根一摄,六根都摄。只要将一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必然:有目不睹;有耳不闻,祇听佛号故;有鼻不嗅;有口而无妄语,唯念佛号故;有身不觉;有意不乱,唯观佛号故。如此一句佛号当下,散乱心即止,因为六根都摄故。故持名念佛,为辟散之捷径,证一心之坦途。
当此之时,便得心无所住。何以故?若心有住着,势必驰散也。心不驰散,即是一心不乱也。正以心无所住,故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正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曰寂,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曰照。斯即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故曰常寂而照,常照而寂。常寂故曰寂寂,常照而是惺惺。虽惺惺而不乱,虽寂寂而不滞。故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则无念,惺惺则心念分明,是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则性空,心念则缘起。是知以缘起故,乃有念佛法门也。何止念佛法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无不是依缘起而立。若非缘起,便无一切法门。
虽然由于佛号听得清楚明白,而得心无所住,但是此时,心亦不住于佛号。何以故?若心住于「阿」,便听不清「弥」。心住于「弥」,便听不清「陀」。心住于「陀」,便听不清「佛」。乃至心住于第一声佛号,便听不清第二声佛号。今句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知心无所住。不仅如此,而此时即此「无住」,亦复不住也。
所以念佛法门,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一念甫起,便是始觉,阿弥陀佛,即我本觉也。若能念到照而寂,寂而照,一心不乱,便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若求心无所住,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十法界本来清净,然随心而现。心染则现六凡,心净则现四圣,故十法界中凡圣两道,不出一心。是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法因心生,是无法也;心因法生,是无心也。故十法界唯是一大缘起,无法无人。修道之人,但须自净其心,勿须他求。
佛得法界心,故与一切众生心同。何以故?法界者无界也,佛心者无心也。以无心会无界,故曰法界心。虽然法界无界,但须以无心契合。如果心落有中,必生取着,若生取着,便成魔业。若以无心契合,则境智相应,能所冥合,于是能获解脱,而顺乎无生。佛是无心道人,以无心故,与一切众生心同。故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以如是故,佛能化一切众生心,转六凡成四圣。
凡夫迷于法界,落十八界中。于十八界中,取着于我,妄自取相分别,妄见心境有二。于是取四相起三毒,以惑业因缘,落诸苦道。凡夫若能如实知见,当缘境之时,即知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变之相分。便能离四相、去三毒,于是业报自息矣。
十法界即自心性,我心能见,还见我心。故能见所见,能造所造,皆是一心。离一心以外,更无一法可得。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无非缘起,而缘起性空,故心外无一法可得。而此一心,亦是缘起性空。以心空无自性故,所以能与一切法相应。以与一切法相应故,是曰灵知不昧。以灵知不昧故,始名之为心。此即无心与无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灵知者其实也。
于此可知,以缘起故,始成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因为缘起故,一切法性空。而众生迷惑,于性空中,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故,于是起惑造业。
谈到这儿,必须提醒大家。佛法所谓空者,非是绝对的无也。若谓是绝对的无,那便是断灭空。当知佛法所谓空者,即是缘起也。缘起名空,空名缘起,是为佛所谓空者也。凡明白缘起者,见外境之时,便知外境悉是自心所现。自心所现之相分,还与自心作缘。由于境缘现前故,心法当即由之而起。所以十方法界中,「空」者法尔如是,「缘」亦法尔如是。因为「缘」无性,缘无性则不碍空,是故对缘说空。「空」无性则不碍缘,是故对空说缘。
如果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知法无性,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与无性法冥合。如此则智境如如,一切无碍,是名曰佛。所以修道人若能一心不起,当下即是根本智也。是以若能对境一念不生,便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万法自然无咎矣。
一心起观,观无性之心也。随缘而遇,缘无性之境也。无性随于净缘,即成佛道;无性随乎染缘,即成六凡。故无性外不见纤毫之法;无有纤毫之法,非无性所摄也。
故谈缘起,必归于唯心。一切差别法,无非因缘而起。一切差别法,亦无非唯心所造、唯识所现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
既知一切唯心缘起,缘起唯心,而唯心即是诸法实相,而缘起即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便是无量即空,实相诸法便是空即无量。是故因亦实相,果亦实相,实相无相,终不妄起分别。如此平等一心,不生执见,终成圆因满果。
故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也;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也。
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遍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以空即无量故,所以法界缘起,诸佛法身化现无量身。是以诸佛身者,从法起报,从报起化。报者报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既然报化二身皆是法身,而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三身,可于众生一心中得。
故诸佛法身即是空义,报化二身即缘起义。约缘起言,一切诸法,无不是佛法身所化。若总言佛法报化三身言,则诸佛皆是法界身。
诸佛法身无有定相,以度生方便故,随种种缘而示现之。故经云,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依正,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法界身横遍竖穷,横遍故假名无量光,竖穷故假名无量寿。
所以从众生以至于佛,无有自相,无有他相,悉皆因缘而起。故缘起法者,无欠无余,无得无遗。以如是故,我人修道,只须一心平直,不修一法,不证一法,即是性净天真佛也。云何能得性净天真?虽然法门八万四千,要以念佛最为直捷也。念佛法门,约性实是无相,随缘贵能应机。
成佛在乎一念,若得一念清净,任他事起纷然,更无余杂后念。此即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也。
故若得一心湛然,便成寂照不二。虚含万法,万法任缘。任缘者起而无起,照全是寂。含虚者无起而起,寂全是照。如是则虚灵而不昧,虽然不昧,却又不立知见。这便是天真佛,亦是法身佛。
五阴随缘而有,色受想行识五者,无非随缘而起。既是随缘而起,所以五阴皆空。五阴皆空,即是法身。法身随缘现五阴身心而非有。虽然非有,而常不碍事相之缘成。是以相虽虚妄,但常不异真如而显现。虽然法界空寂,却不碍随缘常现六道轮回。虽然众生以惑业因缘常随六道,却是恒常不改不动本际。
所以五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现。是知有而非有,万象森罗而不有;无而不无,毕竟空寂万法由生。莫说无有三途,须知由集则生苦。莫道无有四圣,修道便可证真。于第一义中,真亦无假亦无,佛亦无生亦无。于世谛门中,若集有作,苦报宛然。此所谓佛事门中,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也。
以如是故,我人处世,切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若能诸恶不作,自然恶道门闭。若能众善奉行,自然功德藏满。若能自净其意,自然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究竟佛道也。
若究竟自净其意,可得两种清净。此两种清净,总名自性清净。那两种清净呢?一者得一切法毕竟清净,亦即得自性清净心。二者得妄染清净,亦即离垢清净。离垢清净即断德圆满,自性清净即智德圆满。断德圆满,则过无不尽也。智德圆满,则德无不圆也。若如此者,谓之究竟无上菩提。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所谓法界者,即一心之异名,万法之所归趣。一切诸佛诸菩萨,皆以法界为果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悉以一心而为因地。质实言之,若谓因之与果,总唯法界可;若谓因之与果,总唯一心亦可。
虽然心法不二,唯是一真,然众生得之为凡,诸佛得之成圣。此犹同是一水,牛饮之则成乳,蛇饮之则成毒也。
佛三德具足,四相皆离,心得大自在,识性清净,无罣无碍,无染无着。虽遍入六处,却不被六处染污转动。故佛之识性,虽遍止住于六根六尘五烦恼阴,然却净如晴空,皎若丽日。此所谓诸佛法身,随缘起于大用者也。
何谓五烦恼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众生五阴,以烦恼及业之因缘所成,故曰烦恼阴。所谓烦恼者,于过去世者名无明,于现在世者名爱取。所谓业者,于过去世名行,于现在世名有。
以过去世的烦恼业,而有现在世的识。识者曰心,即受想行识是。六入者六根也,六根者指身言,即五阴中之色。名色者是总约五阴言,名者受想行识四阴也,所谓色者即五阴中之色法。以此身心于现在世受诸果报,故又曰五受阴。
于果报中,复生爱取烦恼,复造后有之业。以受后有故,轮转六道。因为于未来世受后有故,是以名五受阴。
诸佛世尊则不同,诸佛已无明破尽,永绝惑业,故虽遍入一切处,而非业报身,乃究竟法身。以清净妙法身,示现遍入一切,示现种种色。故曰诸佛妙色身,无上不思议。
一心随缘成万法,万法殊途归一心。故说法者,无非言心。三藏十二部经,佛立教旨,祖师言诠,悉皆明一心之旨。于一心以外,更无纤毫之法。一心横遍竖穷即是法界,法界收摄即是一心。故佛从悲心流出一切言教,以大悲心为体,以一代时教为用。
而大悲心从后得智流出。佛成等正觉以后,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以迷执故,妄入生死,于是起大悲心,普度一切。故知大悲心从后得智出。后得智从根本智出。后得智者,差别智也。根本智者,无分别智也。佛证无分别智,妙湛总持一切法,故能知一切差别法。而根本智者,即从法界流出。法界一真,清净无二。以清净无二故,所以圆摄无余,成佛根本之智。而法界者,即一心之异名也。是故一心者,横遍竖穷,即一切法也。
故一心者,即大乘法,即一乘法。约因曰佛乘,约果谓妙觉。斯则即心即佛之妙旨,实相无相之玄宗。
众生不了一心之旨,昧乎清净本性,不知一心随缘能成十法界,竟翻真为妄,离净随染,起惑造业,随于生死。若有人一念回心,翻妄心而成真心,投诚念佛,于理则归命自己一体三宝,于事则忏悔业障,广修功德,然则何虞不出离乎?
若一心坚持净戒,狂乱自息。若息狂乱,则内心便能安住于正奢摩他。若能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舍那。于毗钵舍那久久善修习,便能引发如实觉了。
云何如实觉了?如实觉了者,知一切法相皆是因缘而起。既知一切法相因缘而现,则知一切法相如幻。若知一切法相如幻,则知一切法悉毕竟空。若如是知者,谓之智母。如果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成所知障,障于无上菩提。
故若欲如实觉了,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于相离相,便是如实觉了。取相则见起,依见则相生。不知见者自心之见分也,相者自心之相分也。自心现诸法相,还以自心生见而取着。不知实是自心还见自心,自心还取自心,致令心体不得清净,宝觉不得圆明。故须如实觉了,诸法缘生,缘生悉皆无性。如是觉了,决定是诸法正义。诸佛证此清净一心,则曰法身。诸佛证入清净法界,便名净土。故知诸佛依正,不出清净一心。
所以若得如实觉了,须离一切法相。离一切法相者,非谓无一切法也。而是如实觉了一切法相如幻非实也,不取于相也。
例如真金性本不变,然随缘可现种种金器。金器不一,其相各异。而金性常住,不改不易。故不变之金性,随缘能现种种器相。器相历历而不碍金性湛然,金性不动而不碍器相宛然。如此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不碍多,多不碍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故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众生执我,以致性相不能相融。所以诸法以一心而现,亦以一心造种种业。依自心之业,落自心之六道。若知自心本来清净圆明,则知生死本空,六道无有,是名出离世间。以自己之佛心,还成自己之心佛矣。
众生若能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名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于是一心便是大圆镜智,一心便是一切法藏,一心便是智慧藏。一心便是清净法身。
若得一心清净,便不起贪恚痴,不造十恶业。以不造十恶业故,便无诸恶道苦报,国土清净。故曰欲净佛土,先净自心。自心若净,则一切清净。自心若染,则遇境皆昏。
如果自心清净,便处处自在。身虽处娑婆,心早登净域。所以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清净,不着不染,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我们现在处此娑婆世界,处处浊恶充满。若欲发愿净化人心,淑世导俗,切莫从他着手,须得先净自心。别人心生染着,然我心却必须要净。别人有过非,我却不能有过非。别人贪名利,我决不染于名利。
如果人人皆能如此自净其心,身口无犯,则人人自然离恶向善矣。如果自心不净,却责他人有染,自身不正,唯见他人之过。如是交相责难,是非纷起,是己非他,善恶不分。欲以如是之心淑世导俗者,无有是处。故学佛之人,只宜低头,不宜扬目。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