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永光寺禅七开示


2014/9/3    热度:427   

 

永光寺禅七开示

1998/10/07于大甲永光寺

永光寺主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不合掌):由于主人菩提心的勇猛,举办禅七,我们可以在这里集会,修学圣道,应该说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我们非常感谢主人的慈悲!

我现在想要讲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在这里集会,学习禅的规矩;第二件事,就是学习禅的方法。

关于在禅堂里边静坐的规矩,我们拟定了一个功课表。早晨三点五十分钟起板,四点二十分开始经行,经行十分钟,到四点三十分钟我们就止静了,这第一支香止静一小时。经行的时候,打两下木鱼;我们坐在那里,打了两下木鱼,放腿子站起来,就经行。

经行,是先由主人领班,这两面同时出班。同时出班向前面走,也可以插班。我们分成三个地方经行,我们画出来一个标志:有第一、有第二、有第三。第一这个地方是黄色的标志,第二是红色,第三个是蓝色的标志。第一区,经行是稍微快一点,第二是中等的,第三是慢的。但是也随你自己的意思,你若愿意快,就在第一这个区,你愿意慢在第三个区,愿意不快不慢就是第二个区。如果你愿意慢,不要在第一个区,因为第一个区限定是快步经行的地方,你若慢步就阻碍了,对别人有妨碍。但是可以变化,你由慢、愿意快,就到第一区;你快步经行之后、又愿意慢步经行,你到第三地方去。打过禅七的人应该知道这件事。

开始经行的时候,由维那师父打两下木鱼,就放腿子,出班经行;到时候,由维那法师敲一下大磬,大家就立在那里不要动。我们现在是在这里打禅七,在这里修止观,你听见了磬声的时候,就是立在那里不动,你就要观心了,使令这个心不要动,愿意修止也好、愿意修观也好。实在,时时要修止观,不是说听见了磬声才修止观,不是这个意思。什么时候都要令这个心不要虚妄分别,不要散乱,不要有杂念,叫它寂静住,叫它明静而住,或者是思惟法义。

但是,经行忽然间要停下来,我们的信号是敲一下大磬。这个磬的声音是非常好,它这个声音由大而逐渐地微小、逐渐地微细,你也可以因此而摄心不乱。这时候是有声音的时候,假借这个声音而令心里面不乱。等到逐渐地声音听不见了以后,没有声音的时候,你还可以继续听声音;虽然声音没有了,你继续听这声音,心里面叫它不要有杂念。等到听见维那法师打一声木鱼,就归位了,自己要记住自己在什么地方坐。

这是第一支香,坐一小时,五点三十分钟就开静了。开静的时候,早晨第一支香的开静,维那是用引磬开静。开静了之后,然后再打两下木鱼,再经行,经行二十分钟。在经行的时候,你自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你需要到厕所去,这时候要去。到了五点五十分钟的时候,就停下来,就默诵《金刚经》;默诵,你能背下来是更好,不能背就照本念。

我们念《金刚经》是什么意思呢?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修止观用的,就用它来修四念处的,是这么意思,所以要念《金刚经》。但是你若愿意像《俱舍论》上说的,或者是《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其它的阿毘达磨论上说的四念处,如果你熟悉,感觉到相应,也可以那样用功。但是《金刚经》说的四念处,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修行法门!是南传佛教所没有的,而又是能够迅速地令你得无生法忍的法门!

这是读《金刚经》,我们是预备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若是背《金刚经》,不用太快的话,一刻钟就背下来了;若是照本子读,当然你也可能慢一点。不管是背也好、是照本读也好,不要太快,这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读,这样子才能够发生作用。到六点十分钟的时候,维那打两下木鱼,大家站起来,当然要有人负责收本子,就搭衣在大殿排班,到斋堂去用早斋。这是早晨的情形。其它的时候,希望各位注意看看这个功课表。其它的,七点到八点出坡,八点又开始经行,八点一刻到九点是第二支香,九点到九点二十是经行,九点二十到十点是第三支香,十点钟到十点二十分钟这个时候拜佛。

我以前在香港的时候,中国大陆的金山高旻寺的这些大禅师,在香港打禅七,我也参加过,他们就是坐禅、讲开示,没有拜佛这件事;但是现在我想加上拜佛。加上拜佛的原因,我也说一说。

这个老参师父、坐禅相应的人,没有这件事,拜佛也可以、不拜佛也可以。但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禅的人,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坐禅坐得不相应,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但是自己想要有成就,止不来也要止、观不来也要观,就勉强自己。勉强的情形,这当然是你有道心,使你自己要这样子。但是你这样做的时候,在你的生理上,你这个地水火风的生理上就造成了一个矛盾。造成了矛盾,初开始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但是若由微而着,由微小而逐渐的重,就会有问题,就会使令你不正常了,就说:「这个人着魔了!」其实不是着魔,是你的生理上有问题,你自己不能自主了,就可能有问题。若是我们拜佛的时候,你出声念佛,又能去拜,这一动,身体这一动、又拜,就能够疏解造成的困难,就能使令你生理上恢复正常,有这样好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有业障;前生或者今生做什么错误的事情,有业障,这业障障碍你,你不能够相应,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有的时候,忽然间止得很好,一支香还嫌不够,一下子坐五个钟头,感觉到很好了,真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但是忽然间又退掉了,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你想恢复过来,不行,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现象。所以,我们若是拜佛的话,向佛求忏悔,忏悔业障,使令我们用功顺利,容易相应,容易得圣道,所以加上拜佛这件事。说是拜佛,实在就是忏悔,是这个意思。

第四支香,十点二十到十一点,就开静了,这时候也是搭衣在大殿排班,然后到斋堂用午斋。其它的事情就不必说了。

再就是,我们也安排小参的事情:我们是今天晚间开始,明天是八号,八号、九号、十号,在禅七的第三天以后,每一天的下午四点钟到五点一刻有小参。小参,预先要登记,有人负责登记,然后我们按照次第,在这个时间内,在右手边那个房子,图书室里面,就小参。

到了圆满那一天,就是晚间七点钟,每个人作禅七的心得报告,我们禅七就结束了,就圆满了。这个规矩就是这么多。

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上,他说的规矩,分身口意三业,身有动静的不同,口有语默的不同,身口意,意论止观的不同,这身口意是这样子的规矩。我们经行,这就是动;你坐在那里,就是寂静。口有语默,打禅七,尽量的你不要说话,在禅堂里不要说话;在斋堂里、在寝室里面都不要说话,不要说闲话;若是在小参的时候,你可以说话,其它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说话有什么不好呢?说话令你心容易散乱,心一散乱了,就妨碍你用功,所以尽量不要说话。第二个原因,说话会劳神、会伤气,这个身体太劳了,你静坐也受影响,所以不要说话。第三个,说话有时候说错了引起烦恼,也妨碍你用功,所以尽量不要讲话。有非常特别的事情,你非要表达出来,写纸条好一点,向负责的人来陈述这件事,尽量地不要说话。这是口的语默。意论止观,就是你的第六意识只有两件事:一个止、一个观。从早晨起来开始到晚间休息,完全是在止和观里面,不是观就是止,不是止就是观,不要有其它的虚妄分别,要这样做。这个规矩简单说到这里。

其次,我们再说一说修禅的方法,修禅的方法就是止观。我们中国的禅宗,本来也不是看话头的。从《高僧传》上看到达摩禅师的传,他实在是修止观的,是根据《楞伽经》来修止观。《楞伽经》里面有唯识的道理、也有中观的道理,也就是根据这样的佛法来修止观。六祖的时候,就重视《金刚经》,《金刚经》也是很好;跟六祖学禅的这些人,也都是根据经论学禅。大概是在北宋末年、南宋的开始,这个时候就是看话头了,话头也是很多种,不只一种。如果学过经论的法师,若学得有心得的法师,看话头也可以,话头就是止观,没有差别。若是你经论学得一知半解,没有什么成就,你要去看话头,那就和止观不同了,就是不一样。越往后来,对于经论没有学的人出了家,也就是去看话头,这个时候禅宗就衰了,是那么回事情。但是禅宗本身的人不承认这件事。

我在虚云老和尚的法语、他的年谱上看,有人问他,说是:我们学习禅,就是看话头,但是有说修止观,那是怎么回事?虚云老和尚说:那是古法,古代修禅的方法,现代是不修止观。其实不是!这是人的根性的问题,就是你没有条件修止观。修止观,就是要对经论深入地学习,才能修止观;你没有学习,你不知道怎么修观,只好看话头了,是那么回事儿。这是人本身的利根、钝根,你在佛法里面,学、没学习佛法差别的地方,不是有古、今的问题。这是一件事。

我现在想要说一说究竟怎么样止观?究竟怎么止观?就是四念处。玄奘法师的翻译是四念住,鸠摩罗什法师翻个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是按照这个方法来修止观,这也是佛陀所教导的。我们若读一读《阿含经》、读阿毘达磨论、读这些《般若经》,我们就会明白佛教徒应该怎么修行得圣道,它说得明明白白的,不是像我们禅宗的祖师说那个话很难懂,「万里无寸草处去!」这句话怎么事情?这句话很难懂。但是你若看看这些《阿含经》、看看《金刚般若经》、看这些论上,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怎么修行,就是四念住,就是四念处,就是应该这么修行。

我说一个譬喻,譬如说是走路,告诉你这条路很宽、很平坦,没有土匪,很安全的从这里走到目的地,这条路是这样子;那条路有危险、有土匪,并且不平坦,你若在那条路走有危险,说得明明白白的。然后,你就选择容易走的这条路,从这里走。修止观、修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不好吗?这个方法不好?所以,我主张我们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直接地对治你的烦恼!经论上就是说两件事:一个生死的缘起、一个涅槃的缘起,就说这两件事。你看所有的经都是说这两件事:怎么样是生死的境界?为什么会有生死?惑业苦;怎么样得涅槃?戒定慧。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样子,我们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生死流转的贪瞋痴。所有的在生死里流转的原因,就是贪瞋痴,就是你内心里有烦恼。贪瞋痴的「痴」,当然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一样就是执着,我们执着都是真的:现在看见这里有一个房子,这是真的;看那里有一个车,这都是真的;看有人过来,都是真的。我们不知道这都是假的、如幻如化的,不知道。你执着是真的,从这里再引起贪、引起瞋,这时候有了烦恼就有业,有业就有流转生死,就惑业苦流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我想要得涅槃,想要解脱生死苦!」那你就得要对治你的贪瞋痴,对治贪瞋痴就不造业,那么就不流转生死了,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来对治贪瞋痴呢?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我的欲心很重!」那么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来对治。但是,修不净观来对治这个欲心,实在不能断,这欲还是不能断的,只是能够叫它不动,能降伏这个欲,它不动了;不动了的时候,你这时候修无我观,观我不可得。你若真能通达了我不可得,那就是圣人了。凡夫是执着有我的,凡夫和圣人有什么不同?凡夫就是有我,圣人是无我的,所以你就观察我不可得,成功了,这贪瞋痴就没有了,那么你就是圣人了。这样说,所以应该修无我观。

怎么样知道是无我呢?因为无常: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色受想行识也好,这一切有为法通通是无常的,这就是无我观。因为我是常住的,所以你若能修无常观,就是我没有了,观察我不可得,所以要修这个。如果一个人,他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心里没有什么欲,那他不用修不净观也可以,就不需要。你没有欲的时候,心里很太平、很平静,那么你这时候,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修唯识观都可以,这样子,慢慢相应了就得圣道,你就是圣人了,就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直接对治!我有这样的问题,我就用这个方法对治,就是这样子。你一对治,就像有病似的,医生看你的脉,听你自己的介绍、说明,你有这个病、有那个病,然后对症下药,把这个病就治好了,就是这样子。说「我有病,我不管它;我的贪瞋痴在那儿放着,我去看话头!」你看话头能对治你的病吗?能不能对治?能对治也可以,若不能对治,你不是白辛苦了!所以,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四念住,就是让你修行的。譬如说,前面有一段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上就是告诉你修无我观,是这样意思,很明白的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和,师兄弟不和、师徒也不和,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不和,看见别人有光荣的事情就嫉妒,这很普遍的事情,谁也不用笑话谁,「啊,你嫉妒!」你笑他,你不嫉妒?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贪瞋痴!但是你若修四念处,观察我不可得,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如幻如化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还会嫉妒吗?就没有这件事了!所以,就是我们要反省自己,有什么烦恼,就用佛法来对治它,这就是我们应该修的法门。说是我住的房子里边来了毒蛇了,那你住在这儿会安吗?你应该把毒蛇请走才对;不!来个乌蝇,把乌蝇打走,毒蛇留在那里,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你做得对不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当然,你们各位法师可能已经提出反抗,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你主张修四念处呢?怎么不念阿弥陀佛呢?念阿弥陀佛好,我同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很好。但是我认为,净土法门也是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为什么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呢?这句话怎么讲?就是因为你修四念处修不来,那么你也要了脱生死,这件事怎么办呢?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当然,这件事也不是说那么容易,你也要付出来代价的,你要特别地努力,一心不乱地念佛,你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愿还要强,还要厌离娑婆世界,你念阿弥陀佛才能容易一心不乱,才有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到了阿弥陀佛国干什么?还是要修四念处的,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讲《金刚经》,讲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

你修四念处…,《观无量寿佛经》那个下品下生,那上面说,那个有罪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有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国了。到了阿弥陀佛国,莲华开了以后,观世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法门,他要修这个法门来灭罪,得无生法忍。所以,就看出来,就是到了阿弥陀佛国,还是要修这个法门的。

当然,我们现在说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阿弥陀经》上不是这样子;《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在大本的《无量寿经》说念佛,这里面有点问题,什么?说念佛是观想,这个「念」是观想的意思,说是我们念佛名号的时候,是用执持名号这个字,意思还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我不要多说。

当然,现在还是这样意思,如果四念处修不来,那只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是不错的,是可以,求生阿弥陀佛国成功了,也很好嘛。若是你现在能够修四念住,你就修四念住,修四念住什么呢?就是现在令你得圣道,不用等到阿弥陀佛国去,是这样意思。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不多说了。

我是说用止观的方法来修四念处。这个止怎么修法?怎么样修止?我想你们各位都是参加过禅七,可能知道,但是我想我还是说一说。

这个止,就是要你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把心停在那里不动,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这就叫做止。选择一个所缘境,什么所缘境?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息作所缘境,我们有出入息,用息作所缘境。这个息,我们这口气有出、有入,呼出去以后,也没有立刻地吸,一呼、一吸,我们呼,呼、呼,它就不呼了,但是没有吸,这里面有个息,息过去了就要吸,气就要吸进来,吸、吸,又不吸了,可是也没有呼,这里又有个息,这是有出息、有入息。这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得最详细,这口气呼出去叫「出息」;呼、呼,不呼了,又有个息,叫「内出息」;然后就往里面吸,这个气向里面吸,这叫做「入息」;吸、吸,又不吸了,但是也没有呼,这叫做「内入息」。所以加起来是四个息: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是四个息。

修数息观,就是你要知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知道你现在是出息、内出息,知道是入息、内入息,就知;以息作所缘境,是知,就是注意,注意这个息的相貌。注意息的相貌,息有什么相貌呢?就是有出、有入的不同,有冷、有热的不同;出息是温的,温暖,入息它就凉。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全身都有出入息,出息感觉不冷,入息就感觉到凉,你常常静坐有这个感觉。就是注意这个出入息,其它的什么事情都停下来。

《金刚经》上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的心同一切法不发生关系,湛然独立,这一念心叫它独立起来,不要有所缘境,应该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佛给我们个方便,你把其它的所缘境都停下来,选择一个所缘境,你心住在这儿不动,这作一个前方便,得定的一个方便,是这么意思。

用息作所缘境这件事,我们正常是应该把口合起来、嘴闭起来,然后由鼻至脐,这是入息;由脐至鼻,这是出息,是这样子。所以,你若注意的时候,这个息就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就是这样动,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如果你感觉到相应,就这样就好了。

但是,我们无始劫来,这个虚妄分别心习惯了,散乱,想这个、想那个,你叫它不要妄想,这个事很难,违背了你原来的习惯,这个事情很困难。所以,虽然说叫你注意息,事实上又不能,又是乱了。所以,佛又加一个办法,教你数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数目一、二、三、四它有个连贯性,所以我们就可能会寂静住,就能没有一切的妄想。

我曾经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出家人在寺庙上,寺庙里面,到佛殿上看到供着佛像,到图书室就看见佛经,到禅堂来就是看见这些大家共同用功的修行人,到讲堂去看见法师,看见我的师长,看见都是同学,大家都修学佛法,这都是清净的境界。我们就算是静坐时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情,另外你没有妄想,不是有其它的妄想,就是这些妄想。就是你经验过的事情,就是你妄想的来源;你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你没有这个妄想。这些清净的因缘、这些妄想,执着性不大,执着性不是那么大,容易回转。我忽然有个妄想,「昨天吃午饭的时候,什么菜很好吃…」,感觉「不、不要想!」立刻地知息出、知息入,就能回转。

在家人,在家人在色声香味触里面活动,这个贪瞋痴活动得厉害,让他静坐的时候,「不要妄想,修数息观!」困难!因为他执着得厉害,这个想就是把他黏住了,就像那个胶很厉害,黏住了,你想解脱很难。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可以静坐修止观,但是在家人困难,出家人容易,所以修行还是出家好。出家多少年了,佛学院都学过多少年了,答复人家问题的时候:「不出家也可以,也可以修行!」这个人是胡说八道。在家人修行也可以,怎么能和出家人比呢?是不能比的。就算是在家人也能修行,能够成功的是少数。出家人都能成功吗?也未必,但出家人成功的可能性大一点,就是因为出家人那个境界是清净的,执着心轻,你就容易修止,是这样意思。

这个止,如果只是知道息的出入,你心能够寂静下来,也可以;如果有困难,你要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这个方法,的确是有力量,使令心就没有妄想。这是一个说法。

其次,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一个有漏业的果报,不是个好东西,它有时候会有问题,你要将就它一点,不将就它,它有时候就反抗你,你就或者是头疼、或是吐血了,就不能修行了。这里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修数息观的时候,有的人注意鼻端,当然你一天静坐半小时、静坐一个钟头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静坐八小时、静坐十二个钟头的时候,那就有问题!你若注意鼻端,你这个注意力在鼻端,你就容易上火,这个血就集中在头部,集中多了的时候,就要爆血管也可能,再不然就吐血了,就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这样子说,这就得要改变一下,注意腹部的起落。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上告诉:观丹田也可以,观脐轮也可以。我们这一呼、一吸,这个腹部就是一起、一落,你注意起落,这个注意力在腹部的起落,这个血就集中在腹部,而不会集中在头部。这样你头部血不会太多,头部清明。

但是另外有个事情,就是结跏趺坐;但是经上说,女众不要双跏趺坐,单跏趺坐。单跏趺坐若太松,当然初开始静坐也是有问题;你若是坐久了,这腿子熟了,你可以稍微紧一点,单跏趺坐紧一点。紧一点有什么好处呢?这个血向上来。而你的心注意腹部的起落,血向上来,但是又不太多,就正好是个中道。你血向上来,这头部有血,人有精神。你睡觉为什么失眠,睡不着觉?就是头部的血太多了,精神。头部血少了,太少了就昏沉、睡觉。所以,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血集中在胃里边,头部的血少了,就要睡觉,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你若是盘腿坐,稍微紧一点,这个血就向上来,但是你这个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它又会降下来一点,使令头部的血也不多、也不少,这样子你就能修止观。太少了就会睡觉,太多了你要吐血,就是不容易,你要将就这个身体。这样子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么你就能够明静住,明静而住。

如果说这个方法也不合适,你就另外用个方法。另外用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可以有两个方法。你两个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这个手里边,你观想有一个圆的光明体,圆的光明。我们在铺头(注:店铺)里面看见一个水晶球,你把那个相取下来,手里实在什么也没有,但是你观想这里面就是有一个水晶球,你观想它是个…,你愿意它是黄色的也可以,愿意它是白色的也可以,你就注意它,注意这个水晶球。如果能够注意使令心里面不散乱也可以;如果还是有困难,你在水晶球上观想它有一、二、三、四、五,现在现出个一来,在水晶球上有个一,隔一会儿现出个二、隔一会儿现出三,现出三的时候二就没有了,现出二的时候一就没有了,这样子也还是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也是可以。

或者是你观想这个脚趾头,观大母趾那个地方,如果你修不净观的时候,观察那个大母趾膨胀了、青瘀了、脓烂了、散坏了,骨头露出来了,你观这骨头,观这个白骨,注意这个白骨。你初开始的时候,用手指头帮助一下也可以,就用手摸这个大母趾,也可以。说是「我观这个腹部的起落观不上来」,你用手帮助一下,用手摸着这个肚子,也可以。这样子,使令心里面寂静住,不要有其它的杂念,那么你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容易得定了,就是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得到初禅。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一段是一个关,这个关不容易过;等到得到了未到地定,再到初禅就容易了,就不是难事了。

我看古代的祖师他们坐禅的方法,那个禅师告诉你:先念佛,「念佛净心」,清净的净,心意识的心,用念佛来净心。实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念佛把一切的妄想都停下来,心里面没有杂念,使令心明静而住,这就是净心,用这个方法。等到这个心静下来了、没有杂念的时候再参禅,他是这样办。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你初开始的时候,你感觉到用数息观不合适,你也可以念佛,念一会儿。

一开始、腿子一盘上,你立刻地要抓住它!要把你这一念心抓住,叫它不要有妄想。如果你这时候一疏忽、一打妄想,非常快,一下子一刻钟过去了。你在那儿打妄想,一下子一刻钟过去了,一下子半小时就过去了,等你觉悟了,「哎呀!不要打妄想!」已经过去半小时了。所以,你一定,这维那师父一打三下木鱼一止静的时候,你立刻地要注意,就要叫心寂静住,你不要疏忽这一点,立刻地寂静住。如果你一开始,你没有注意,一疏忽打妄想了,这一坐都不容易坐得好!你说「我收回来」,你有功夫可以,你功夫没成就,有困难,就困难。

所以,你静坐的时候,我们姑且这样说,维那止静这个时候,你若感觉到修数息观有困难,你先念佛也可以,或者你念大悲咒也可以;不念佛,念大悲咒也可以。「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是《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忏有这句话,就是念大悲咒能帮助你得三昧、得辩才!那么这不是正好吗?所以你念大悲咒就帮助你容易静下来。但是你不能念太多,顶多念三遍,然后你心就寂静住,用数息观的方法,或这个光明的轮,有个光明轮,有个圆的光明在你手上,你心里面注意这个光明,还是用这个方法,叫它心里寂静住。

总而言之,熟能生巧;常常静坐、修数息观,久了它就自己会出来一些方法,使令它心里不妄想,能对治一切散乱,使令你心里面寂静住,就容易成就欲界定。欲界定也是很不错的,得到了以后,你若成就了欲界定,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心里面明静而住。这时候,有声音都听见,但是心里面没有杂念。等到有一点相应了,有一点相应的时候,这个身体感觉到轻,不是那么重,所以也是不错的。这是非要从这里经过不可,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初禅,一定是要这样经过。

我就是简单说到「止」,这个「观」现在没有时间说,但是我们现在规定是讲《金刚经》,讲《金刚经》的时候,我再说修观。我的这一段说话就到此为止,由维那打两下木鱼,我们就经行。 

--------------------------------------------------------------------------------------------------------------------

扩展阅读:

妙境法师佛教文集

妙境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