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


2014/9/3    热度:298   

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1)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我们简单看看慧远大师是何许人也。也许我们都了解,他是一位高僧大德——净土宗第一代祖师。那么深的层面来看,他确实是随宜应化的一位祖师:他跟鸠摩罗什大师往返的信件当中,鸠摩罗什大师就称他为“震旦护法菩萨”,而且是有经典依据的;当时天竺国的沙门每天向庐山顶礼,说这个地方有大乘的开士应化。所以慧远大师由本垂迹,本身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物了。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儒、道、释三家非常通达,教内在般若的经典、禅学的造诣方面,也是登峰造极,心量极为广大,密护各宗,对外交流,护持那些来中国翻译的三藏法师——护持力度很大。同时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启建白莲社——专修念佛三昧。他在五十岁那一年来到东林寺,三十余年足不入俗——足迹都不过虎溪呀,专修念佛三昧,一生有过三次定中见阿弥陀佛的宗教体验。所以他的道德、学问,确实令后人非常仰慕。特别是慧远大师作为教内的高僧,在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里面的地位非常崇高。他所涉及的面也确实非常广,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同时宗教情怀又非常深厚,所用的功夫又登峰造极,所以这确实是东晋的时候,所出现的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位祖师。中国净土宗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和全力的推进,才能够在我们震旦国生下根,开花结果。

   ……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好,先看这一段。“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好,“三报论”建立,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来创立,这是依照经典在《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这个“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这个“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会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所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就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的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这个业啊,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是承认这种“业”的存在。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那么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这一看呢,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像这个天主教、基督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如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好,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做的呢,由于这个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好,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宿命通他没有,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有一天,佛就问舍利弗——指着一个鸽子:“你看这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这就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最后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这个果报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好,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不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嘛,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要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这个“受之无主”。你接受这个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这种掌控的功能。那么这样,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这个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这个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这个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个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你外部的条件。这个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这种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定业”,有些“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呢: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这个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这种感应的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但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这种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这个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来的报就来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对八两哦。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我们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啊,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那种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那种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你看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

  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这就是我们原来学存在主义哲学,沙特讲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样,因为你是自由选择的主体。你既然是自由的,是你选择的,那你就得要承担这个行为的责任。当时甚至有人跟他讨论:“如果我被国家征兵到战场去打仗,我是被迫去打仗,难道我还要负战争的责任吗?”那存在主义他认为你要负责任的:因为你尽管是被征兵上战场,在这过程当中仍然有你选择的自由,你可以装病不去呀。他说:“装病装不了呀。”“那你可以逃跑哇。”“逃又逃不掉啊。”“那你可以自杀呀。”你又不装病,你又不逃跑,甚至不自杀,那你上了战场就要负战争的责任了。所以这种责任是严峻的,是不可推卸的。当时存在主义热——原来我也是读本科的时候——七九年、八零年,当一接触到这种学说,感觉到别开生面。它能够把一种主体性显示出来,比那种要好:社会上碰到什么事都是“我是没办法,我是被动员的,我是……”,他都能够推得一干二净。整个的民族的灾难、整个“文革”的罪责,这些红卫兵他也可以推:“这是动员出来的。”造反派也可以推,推推推,那推的就是“四人帮”负责任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哪!你红卫兵去烧啦,去抢啦,造反啦,你能说没有责任吗?所以我们中国人要建立一种责任的意识啊,这是不能推卸的。你只要做了,只要参与了,你是推卸不了的,这是自然的赏罚。你看“文革”那些砸佛像的,最终都没有好结果,实际上他已经得到现报了。

 

         ——2009年8月大安法师讲《三报论》于东林净土文化夏令营

 

 

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2)

 

(因果同时之莲花)

 

   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

  “大义既明,宜寻其对。对各有本,待感而发。逆顺虽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是使事应之际,愚智同惑,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书,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 

   好,看这一段。前面谈到“三报”的内容以及它的感应——“感事而应”、报有迟速轻重的基本原理,然后世间人根据生活的现象,对这个因果报应提出了质疑。这质疑体现在两种疑点,主要是恶人没有现报,反而得到了好报,善人反而潦倒。好,那针对这个事情怎么去应对?慧远大师说,前面阐释“三报”的大的义理既然明白了,那还要具体地去寻究它这种因果表现形态的细微之处——“宜寻其对”。早期慧远大师的这些著作啊,很多都是受老庄的著作、传统的典籍的影响,所以一些概念不一定就是像后面法相唯识的一些概念。当时候很多人对佛经的概念不了解,很难把握义理,那么慧远大师在讲经的时候就会用老庄的一些概念来比附,帮助大家理解佛教的概念,这就叫“格义”。

   那么这个“对”在这里理解为:就是这个因果的现象表现出来了,用法相宗的话来说就是“起现行”了。那么这个现行的果报,它不是凭空来的,它有它的“本”——“对各有本”,“本”就是它的种子。这个法相唯识宗对这方面的诠释的系统应该是更为明晰,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一念无明妄动就转化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表现为前面的七识,一共就是八识。那么阿赖耶叫藏识,它有两个基本功能就是受熏、执持,接受前七识的熏习,熏习过后就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了它的种子,这个阿赖耶就会保持、储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对外部世界就好像一个照相机,什么都能够照进来,一照进来就储存在那里作为种子。所以我们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在阿赖耶里面有它的功能,有它的种子。那么这个种子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它就起现行,所以任何现行的果报都有它因地上的种子。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起现行,什么种子起现行,或者什么时候起现行,现行的轻重迟速,这要“待感而发”。“感“就是这个业感,等待这个业感的成熟,事境和合了它才出来。比如这个种子,它本来有长成树的这样的因,但不一定这个树的种子就一定能够长成一棵树,它要等待几个缘,比如外部的土壤、水分、阳光、肥料,等等这些。所以这个“感”——“待感而发”,这就是谈到因缘问题了。如果这个业感在一个事境当中没有发出来,它的果报也不会起现行。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门当中常常谈一个悟达国师受果报的公案。悟达国师在唐代是个高僧啰,国师啊,皇帝都把他作为老师——拜他为师,就叫“国师”。这皇帝就给他赠送了一个沉香木的椅子,这个沉香就很贵了,一点沉香都贵得不得了,要把它做成讲经说法的一把师子椅——这个价值连城。悟达国师这时候就生起了一念自傲的心,这一来,马上他这个膝部就生了一个人面疮。就是一个疮,里面有眼睛,有嘴巴,你给它东西吃,它还能吃。非常疼痛,找了所有的名医都治不好。那悟达国师原来作比丘——年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奇异的僧人,当时那个奇僧是个病僧——生了病,这位悟达国师曾经照料他的病。最后这位比丘说:“如果你有什么难,可以到四川的某地方来找我——一棵松树底下。”所以悟达国师在非常痛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他就到四川那地方去找,果然在黄昏的树下见到了这位比丘,就把这个病情告诉他。但那个比丘不是一般的人啰,是迦诺迦尊者——阿罗汉应化的,这位迦诺迦尊者说:“没关系,明天我让你洗三昧水就能解决。”

   第二天早上,那么在洗之前人面疮说话了,这时候告诉悟达国师,他说:“你读没读过《汉史》啊?”这个悟达国师:“读过。”他说:“我们的冤业关系是什么?”就是在西汉的时候,当时这个藩王的力量很大,有个大臣叫晁错,就建议皇帝削藩。这一削藩呢,下面的这些地方的藩王就不答应,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这个皇帝就害怕了。当时另外一个大臣叫袁盎,就说:“出现这个祸端,就是由于他原来那个建议,应该要把他杀了。”——把晁错杀了来安抚地方的藩王。好,皇帝果然听了话,就把晁错杀了,这就是一个冤业。那么袁盎以后十世都出家修行,都是高僧,这个晁错在十世的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就找机会要报复——找不到,因为他的持戒呀,修道哇,力量很大,不能进入。哎,这一世袁盎正好作国师的时候,得这个沉香木的太师椅生了一念的名利心,他找上来了。他说:“现在迦诺迦尊者来解我们的冤,我不跟你做对头了,我们就了结吧。”悟达国师就一洗,疼痛啊——痛入骨髓,但是好了。所以你看这个——那么久远:十世以前的种子,直到十世以后才发起来,等待这个“感”——业感。这个业感是悟达国师傲慢心上来了,名利心上来了,道心淡薄了,这个冤亲债主就能上得身来了。

   这些事情是“逆”。还有“顺”:你的好种子,在某个因缘条件它显现出来了。无论是逆的还是顺的,虽然它们有差异性,但是它们的因果的法则——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的因果报应的法则是相同的,不会改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祸和福是有一个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你在享福的时候,可能你的祸端、灾祸就潜伏在那里;当你在遭灾的时候,可能否极泰来的机缘也快到了。所以祸福之契,“定于在昔”——决定在以前你的行为的种子。我们中国上古的《尚书》也谈这个祸福问题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么这个义理以后用在《太上感应篇》作为开章的两句话。这个祸和福,是谁来决定的?不是神和上帝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是你的念头、行为所召感过来的;你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就好像影子随着你的形体一样——“惟影响”。这个《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你随顺这样的天道去做就是吉祥,你违反天道去做就会遭到灾殃;这样的关系就像如影随形,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太上感应篇》它谈这个问题,这个祸福之门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我们的念头决定的。我们起的这一念,就打开了或者是灾祸、或者是幸福的门。

   有一个公案讲一个官员叫卫仲达,他有一天被摄到阎王爷那去了——阴司、阴间。阎王就命这些下面的人看看他的善恶的记录怎么样,很快就把他的档案找出来了。记录恶业的卷子非常多,堆满了这个庭院;然而记录他的善的档案很少,就一卷——像筷子粗一样的那么一点卷子。这个阎王一看脸就马上变色了:“啊!你的恶这么多,善这么少。”但是又拿称来称一称,看看善恶的重量怎么样,这一称,反而那个善的很小的一卷,能够压得起记录恶业的卷子,而且就在称的时候,地都震动。哎,说明他的善业还不得了呢,还很大了。这个阎王爷一看就很高兴:“你可以出去了——可以放你出去了。”这卫仲达就说:”我还不到四十岁,为什么就造了这么多的过恶呢?”这个阎王说:“不是你事上造,你只要有一念不正,马上就记录下来,不必要你在行为上去造。”——那一念啰。卫仲达就说:“那么那一小卷里到底是写的什么东西呢?”阎王说:“曾经有一次朝廷准备做一个大的工程,做大工程都会劳民伤财了,你呀,曾经上了一个疏文来劝谏不要去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上表劝谏的那个文稿。”卫仲达说:“是有这回事,我虽然上了这个劝谏之文,但朝廷没有接受我的建议呀!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还有这么大的善的力量吗?”这阎王爷说:“朝廷虽然没有接受你的建议,但是这个善念是出自你这里。如果朝廷接受了你的建议,最后还付诸实施了,那你善的力量还不止这个样子,还会更大呢!但是你的一生还是恶念太多了,所以你的善报已经减少了很多。命中你有做宰相的命,但是你今生还是做不上。”后来果然这个卫仲达只是做到了一个史部尚书——史部尚书相当于部级干部啰,就做到了部级干部,没有做到宰相。那你看看,这个卫仲达的恶——只是在念头上,都能够损他命中有宰相的福报。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又有恶念,又有恶行,那你看看他的后果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个因果呀,到细微处是看念头啊,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决定了是祸是福的门怎么打开的。所以古人修心养性为什么他要用功过格啊,甚至他用黑豆、白豆,起一个不好的念头就会放一颗黑豆子,起一个善的念头放一颗白豆子:在这个细微之处来修心养性。还有的每天把自己的行为记录下来向上天禀告,如果不能去禀告的就不敢做。这都是古人深信因果之后的切切实实的这种修心养性。现在我们一谈功过格,都好像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了。什么叫功过格?每天要记录,还有加减乘除。不信因果的人根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啰。但是我们现在想想,我们每天——一天到晚的念头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每天打什么念头,就建议你参加一下东林寺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你如果十天闭关,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一定会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等你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的时候,你一定头会低下来。所以我们常常比喻:进关的时候昂首阔步;出关的时候就得低着头出来——惭愧感你会出来。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暗箱里面充满着染污的念头、罪恶的念头,善的念头太少了。这些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祸福的果报。

   所以这里面我们讲“惑业苦”,由于我们有惑,有这个无明的心,我们就会被鼓动去造业——身、口、意三业,业里面最重的是意业,然后这个业造成了,就会导致这样的苦果。这个苦果又会加重我们无明的这种烦恼的心,这种加重的烦恼心又加重了我们的罪恶、恶业,我们总是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不能出来,所以在轮回过程当中的众生是每况愈下的。轮转的这个生命阶段,下次比这更低,下次比这更低,从苦入苦,从黑暗滑到更深的黑暗。如果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相信了因果,开始回心转变念头,勉强自己去持戒,去修善,这里就是一念的转机,你的福报可能就会开始回升。所以这个业力的种子和现行相互熏习、互相影响的过程,就会导致这个善恶、因果、祸福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所以它就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身心,有时候是善的果报,就是比较幸福,比较顺利,有时候恶的逆境过来。

   你如果做了一个大的善行,马上转变自己的不好的情况。原来有一个沙弥,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知道他的寿命只有七岁。沙弥很小,寿命只有几天啰——只有八天。就告诉他:“你回家看自己的父母。”意思就是说让他死在自己的家里,叫他第八天再回来。这沙弥他不知道自己的寿命,以为是师父交待他,给他一个待遇。他很高兴回家,回家的时候——他在回家的路上,正好发山洪,洪水很大,就有很多的蚂蚁被这个水冲下来。他一念的善心,觉得这些蚂蚁他要去救,他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顺着那个水流把那蚂蚁都引到他的衣服上,然后把这个衣服就放在岸上,救了很多蚂蚁的生命。这样他回去以后,哎,没事。第八天他又回来了,他的师父很奇怪:“哎,怎么你回来了?”再入定一观察,原来他救了几万条生命,所以他就长寿了——转短命为长寿。所以这些善恶之报,它是交替的出现的。

   但是这些果报的现行,就是果出现之后,往往跟他的现世是善人是恶人,这里面不一定能够对应的上的。你说今生你是善人,怎么能保证你的前生、前多少生是一个善人呢?你难道原来就没有做恶行吗?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往往这些人都会迷惑。比如说有些行善的人得到不好的果报。前天有一个家属过来——我们在三年前,2006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东林大佛指挥部有一位建大佛的居士——张建东居士,只有三十六岁,他去世了,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人也很善良,很有信心,但是他就是由于在九江住嘛——租了一个房子,冬天非常冷,他就生那个炭火,生炭火门窗都关得很紧,那个炭火就把地板烧着了,就这么煤气中毒去世了。因为他一个人住了一套房子,等到两天后才发现。一发现,人已经躺在地板上了,他试图从床上爬下来开门,但已经没有力气了。这个事情呢,我们最后才听说,他曾经也跟朋友说过他算命啰,说:“今年是本命年,有个坎很难过。”已经快到元旦,他以为这个坎会过去,谁知道恰好就没有过去。这就是定业难转啊。前天他的姐姐也过来,他的姐姐也是佛弟子。他姐姐说听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她甚至对佛教都有退心啰,说:“我弟弟这样子,还惨遭这样的结果。”但最后她也深入了解了一些佛理,她现在倒没有退心。确实他的命中是有这样的一劫啊,他修行的力量还没有大过这样的业力,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一个果报了。

   别说一般的人,就是大修行人,有时候他也得要痛苦啊。这个戒贤论师——玄奘大师的老师哦,那烂陀大学的一位高僧,他就是得了一种重病。这种病,病到什么程度呢?痛苦到要自杀的程度。他就几次想自杀,这是一个高僧啰——在整个五天竺都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个高僧。就是他想自杀的时候,哎,观音、文殊、普贤现前了,告诉他:“你不要怀疑,这是你原来曾经作过大国王,伤害过很多众生,按原来的业力你要下地狱的,就由于你今生修道,德行高,转你地狱的果报为今世的这种病苦。”但把地狱的果报转为病苦,他都受不了哦,想自杀啰,三个菩萨来安慰他。“你耐心等待,”说,“三年之后,震旦国会有一个人向你求学,你好好地作他的老师。”这时候这个戒贤论师的心才安定下来。果然三年之后,玄奘大师就拜他为师了。当时玄奘大师拜他为师的时候,那戒贤论师的几个学生来描述这个戒贤论师当年病苦的样子,连这个描述的学生讲都讲不出来呀,泪流满面哪:实在是太苦了。他也得经受这果报啊,但是这种果报是好事,这叫重罪轻报哇。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遭受一点逆境是不好的事情——我们一般的人会这么看,但实际上可能一个行善的人,遭受一种不好的事情恰好是一件好事。有个信众在给僧团送饭的过程当中,被牛一下子撞死了,然而他的神识却到了天上去啦——他是个横死。

   有一个这样的公案,说有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他的老爷子去世的时候,把他的儿子找过来说他们家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就给他一个传家宝。什么传家宝呢?一杆称。这个称是灌水银的称,称进来的东西会轻,称出去的东西会重。就用这根称——本是公平的称,他在这里做了手脚,他以为自己发家致富是这杆秤。所以临死的时候就把他的儿子找来:“你以后就用这个做生意,就能够发家致富。”好,这样这老爷子就死了。但是他儿子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很善良的人,觉得:“原来自己的父亲这样干事,这不能这样干哪!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就把这杆秤折断了。当时折断的时候,那杆秤里面就有两股烟冉冉上升,还很奇特。他就想:“我要公平的做生意。”这本来是一个善的行为,哎,不久出问题了: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得病去世了。于是这个人就觉得很愤愤不平了:“我那老爷子做不道德的事情,我把他改正过来,你看看我这个善行反而得不到好报——我两个儿子都死了。”他就觉得上天不公。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天神过来告诉他:“你不要愤愤不平,你家的财富本身是你的父亲命中有的,但是他用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来做这个事,上天已经注意他了,就派了两个耗星,就是耗财的星——破家的,做你的儿子,这两个儿子是要败你家的,最后你的家是一把火都烧掉。就是你把这杆秤折断了,你回转了心,所以上帝把这两个破你家的败家子给召回去了,再重新给你两个好儿子。现在你感恩都来不及,还怨天尤人吗?”这个人梦中得到这个话就很高兴了:最终还是善有善报啰。果然以后相继又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很好的——能够光宗耀祖。

  所以我们凡夫的眼睛看那些表面,是看不清楚它里面的东西的。碰到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无论是愚痴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同样会有怀疑,同样会有迷惑,就会说:“你看看,行善没好报,造恶也没什么灾殃。这个神明、上天哪有什么公平啊?”怨天尤人,感慨为什么这个灾、天殃就集中在善人身上,恶人为什么得不到报。所以都认为圣人的这种典籍——圣贤之书,在因果的问题上有漏洞,是有怀疑的。这是一般人的看法,这样就使古圣先贤因果的大道,被世间小小的好像不能对应的善恶祸福,给掩盖掉了。把这个圣人的正确的言语,作为权巧地引诱人来行善的一个借托。很多人会以为:“哦,这个话不错,但没有这个事,这是劝诱人来行善的。”没有这回事——这一说就麻烦了:这不是真理啰。所以我们平心静气地来考核、审视善恶因果的这种真理性,它实事求是来说,在因果法则这样的一个至真的真理面前,是没有那些前面提出的嫌疑的。这就是“必至理之无此”。“无此”,就是那个“善人遭殃,恶人得庆”——没有这回事。

 

         ——2009年8月大安法师讲《三报论》于东林净土文化夏令营

———————————————————————————————————————————————————

扩展阅读:

大安法师佛教文集

大安法师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