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二)


2014/9/7    热度:224   

◎如何修持不执著?
  看的时候,只是看;听的时候,只是听,嗅的时候,只是嗅;尝的时候,只是尝;触的时候,只是触;想的当下,只知想;不加入任何自我观念,分别心。‘我’不存在就是苦的熄灭。
  守卫六根——佛法的核心!
  ◎法可以比喻作什么?
  ‘法可以比喻作筏’——渡河的工具。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研究经,就是如来有关空的一切教法。’
  ◎什么是不死法?
  ‘熄灭贪嗔痴是不死法。’
  ※节录《学佛释疑》一书,佛使尊者讲,郑振煌译。
  慈悲与智慧(五)
  ◎‘十来偈’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以佛法讲,世界人类之所以黑暗、纷乱,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
  佛法就是要在这黑暗中指出我们一条光明之路。
  ◎现在大家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的意思。而佛救济人类有两种光明,大智慧光与大慈悲光。
  ◎随顺佛的大智慧光去了解人生真正的意义。
  ◎有了绝对的信心,就会得到佛的大慈悲光,心理就会非常平安,没有忧郁和苦恼的感觉。
  ◎佛法能使我们生活在光明当中,得到两种好处:飗成就事业;飘充满希望。
  ◎佛法为救世之光,释尊是为救度我们而来。
  ◎悲心殷重的佛陀,来这苦难的人间,拯救众生的方法是什么?(1)带来‘光明’;(2)带来‘温暖’;(3)成为我们的‘皈依处’,使心中即增长了‘力量’--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给与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
  (1)佛的慈悲,不受阶级的限制。
  (2)佛的慈悲,没有狭隘的偏私性。
  (3)佛的慈悲,不是情感的爱,而是通过理智而发动的。
  (4)佛的慈悲,著重于彻底的救济。
  ◎佛救护众生,决不抹煞世间的因果律,这是慈悲中的理性表现。此外,佛的慈悲是有理智配合的慈悲行,不但不违反世间的因果事理,在佛陀的心境中,即出世间的真理也完全吻合。
  所以佛的慈悲,是悲智平等的,慈悲而能体验真理,智慧而又能救护众生。
  ◎佛把感情与理智,能合成一体,不偏向任何一边,而到达悲智平等与究竟的最高峰,这是佛教慈悲的尊贵处。
  ◎唯有证悟法性了脱生死的佛陀,才是万德圆具的幸福者。
  ◎佛法虽方便主张布施救济等,而根本却重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苦痛,要由自己努力解决。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学佛法者,每能从佛法中,照著实行而获得痛苦的究竟解脱。
  ◎学佛应注重如实的依法奉行,能切实的奉行佛法,自会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难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家佛弟子,怎么也一样的可以远离烦恼欲呢?要知道,系缚生死的根源是爱(不单是YIN欲),而出离烦恼,解脱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经一期的精勤修持,暂离YIN欲,可能达到见道悟入的地位。见道,只是断除自行的烦恼,彻了法性,不再会犯重戒,如非法行YIN等。而YIN欲是爱行烦恼,见道的也还不能断以此彻悟法性的智慧,数数修习,以智化情,断尽了欲界修惑,证不还果,才不会再以染污心行YIN。
  ◎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离烦恼欲。
  慈悲与智慧(六)
  取自印顺导师‘佛法为救世之光’
  放下你的忧苦
  ◎‘环境不顺’、‘思家心切’、‘心情低沉’,弄得‘身体日坏’;这些苦痛,不单是个人的悲哀,是共业所感的时代苦难。
  ◎身经从共业而来的时代苦难,首先不应该专为个人打算。
  ◎身体的健康恶化,是果,是从环境不顺,心情不开而引起的;这是无义利的忧思。
  ◎学佛,应从高处看,大处想,从佛法的信解中将这‘徒自忧苦’的无意义事,彻底放下。运用慧眼,在三宝的恩威中,得到光明与安慰。
  ◎‘顾恋过去’,是众生的烦恼--爱缚,使我们在过去的回忆中,增加了失望与悲哀,低落了克难精进的努力。
  ◎从业缘而成的当前境遇,应该随遇而安,渐求进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艰苦,可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退中改善。佛法有‘少欲’、‘知足’法门,‘随缘而住’法门,可以修学。
  ◎经上说:‘(财物)积聚皆销散,(名位)崇高必堕落,(眷属友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是有名的‘四非常偈’,也正是迷梦中的晨钟。
  ◎佛说:‘爱生则苦生’,忧思是于事无补的,应该老实放下来!这不是无情,而是不为愚痴的情爱所迷。
  ◎为个人的家庭的情爱所系缚,是苦痛的主要根源。学佛,首先应扩大心胸去我去私。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彻底的推而大之,慈悲心由此激发;个己的爱缚,便可从此开脱。
  ◎不要说你没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决非有无问题。那怕是一点一滴,都是无比的功德。
  ◎共业所感的苦难,要从共同努力中去改变!佛法是从因果中去解决一切的!
  ◎佛法的一贯精神,是以智化情。在这转化的过程中,有两点可以日常修习,这是以清净情而代替染情的方法--
  (1)忏悔:应该早晚在佛菩萨前,痛切忏悔自己的业障。一种深切的忏悔,充满信愿而恳切的忏悔,是走向新生的无比力量。
  (2)称念佛菩萨圣号:以清净心称念清净的圣号,将杂念排挤出去,杂念自会停息下来。心地一清净,顿觉无边光明,喜乐充满。那么情绪、身体,都会不求好转而自然好转过来!
  总之,忧思是愚昧的、无益的!学佛应为众生--人类的苦难而发心,不可拘蔽于狭隘的私我!
  祝大家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之中,洋溢著正法的喜乐!
  慈悲与智慧(七)--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佛说:‘人生是苦’,这是大家所能深切体会的。佛说:‘人身如病、如痈、如疠’,佛说何等彻底!一切生死众生,是从来不曾离得了病苦的。
  ◎切勿对照别人,渴想那无苦的快乐,无病的健康,因而增加无谓的痛苦。
  ◎在这无边苦迫的世界,唯有佛法是我们的安慰,是我们的光明,是我们的依怙!除了佛法,我们还指望什么?
  ◎大家一向在病苦中,而现在的病苦更深。这唯有彻底放下,向解脱生死的大道迈进,向不病不死的境地迈进!
  ◎说到苦痛,有身苦、有心苦。所以从过去业报,或现在违缘所招来的身苦,我们固然要谋求相对的救治,而从现缘或宿习而来的心苦,我们在佛法的修持中,更应充分的控制他,解除他,做到‘无有恐怖’,‘忧悲苦恼灭’。
  ◎既染上重病,那唯有安命,切勿愚痴而增重心苦。反之,心苦的解除,却是自己作得主的。
  ◎了生脱死的阿罗汉,还免不了身体的病苦,但却能没有心苦。佛曾说‘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我们应特别的顶戴奉行!
  ◎身与心--精神与物质,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身苦会引起心苦,心苦也会引发身苦。
  ◎从心不苦而做到身不苦,这才是佛陀最彻底的救济!可作为我们的理想而努力去实现。
  ◎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智者,身苦不会引起心苦,决不因心苦而引起身苦,小苦不会变成大苦,反而大苦化小苦,小苦成无苦。这主要的关键在———
  (1)通达因果事理,深信业报,不为苦痛所扰乱,不颠颠倒倒的自作疮疣。
  (2)忏悔罪业,求佛菩萨加被,多集善根来减轻苦恼。
  (3)修习禅观,这是由心转身的有力方法。
  ◎禅观的力量--有位出身富贵的某女郎,美丽、聪慧,嫁得一位如意才郎,婚姻美满,不料却染上疠疾--麻疯,不得不隔离关在小屋里,有如闭关。她在屋里整天想她的病相,对自己一幅丑恶不净的身相越看越丑恶,越看越可厌!丑恶不净的身相,时刻的不离心念,连饮食便利时也如此。后来,她见不净丑恶的病体脱落,仅剩一付雪白的骨骸,不再有秽浊。忽而从白骨中放射光明,照满小室,她的恶病也就从此完全好了!她厌离这世间的色身不净,就一直住在这小屋中,过她的自由生活。--这一传说的故事,吻合佛法中从修不净观到净观的过程。由于心得定慧力而引起色身的转变,是可能的!
  ◎念佛,是求得身心清净而往生净土的法门。这必须厌离此世间,彻底的看为丑恶不净,这才有可能。古人说:娑婆的厌心不切,难于舍娑婆而生净土。娑婆是五浊恶世,色身是五蕴毒聚,如彻底的观为不净,自有从不净转为清净的可能。
  ◎佛是人间导师,是大医王!信佛、学佛、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太看重现在,还有无限的未来,不要太执著色身,还有自在的精神。
  ◎祝愿大家:从身苦而心不苦,走向心净而身净的前途!
  慈悲与智慧(八)
  ◎所谓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一切皆无本质的智慧。
  ◎精神的清明化(正定),是透过道德的自我训练而来的。
  ◎贯彻著八正道的基本精神,则是中道精神。
  ◎执著并不在对象中,而在各人的心中。对象本来离执著、离分别,是清净的。由此可见,爱执的对象,原本是觉悟的对象。
  ◎事物自身若远离思惟所区别出来的本体,即是空。倘若我们对事物不起区别,而就其本质来理解它的空性,则所有的东西,就其空性而言,都是平等的、一体的。
  ◎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不黏菩萨,却黏著在声闻身上。舍利弗尊者不以为然。天女劝告舍利弗说:‘天花是合乎佛法的,没有勉强震落它的必要。天花不起思考,不起区别,只有你舍利弗才一意地去思考去区别,去执著哩!’
  ◎信仰的主体性并非在客观的对象,而是主观的内心,故首先应以信仰己身之心理为基础。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主观心性上体会出真理,而不是客观的对象问题。因此,礼拜的对象基本上必须看作是礼拜众生的己心。
  佛教本来是建立在以内心的修炼改造转苦恼而得安乐之上的。‘以般若真智故得无畏。’换言之,观音自在的神通性乃是众生主观的忌的灵性,众生至心唱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当中,已酝育了自我的菩萨性,一念三昧中已发酵出本性中的光辉。
  ◎‘念与声合为一体’、‘一心称名’乃是‘称名观心’、‘称名三昧’。‘入我我入’,进展为三昧时,三昧成为自内证的表现,得以解脱烦恼苦闷。
  ◎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绝对空性的解脱涅槃之故。
  ◎观音是般若的证悟者,以真空为家宅,乃是毫无挂碍,普门示现神通的菩萨。
  ◎瞻仰观音其圣洁慈颜温容,不仅内心感觉充裕;唱念名号时,血液循环畅顺,身体健康,因而自然保持长寿。朝夕一心称名后,己心充满观音之回音,不知不觉己身便会柔和而慈祥,成为风范高洁的拥有者,世上人们爱慕他,世间福乐亦随缘而得。
  因此对观世音菩萨念念不疑,一心一意地信其实在,全身心地诵念大慈大悲者,任何人都能获得珍贵难忘的亲证体验。
  ◎信仰观音菩萨的人们自体入于称念三昧,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不知不觉成为观世音菩萨,在现实社会中应现自在的活动,发出久远以来永恒之光。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一者,寿命长远。--慈心不杀故。
  二者,具上妙色。--常施衣灯故。
  三者,身具大力。--常施饮食故。
  四者,具好种姓。--常坏憍慢故。
  五者,多饶财宝。--常乐说法故。
  六者,具男子身。--诃责女身故。
  七者,言语辩憭。--至心持戒故。
  八者,无大众畏。--供养三宝故。
  ◎从情感中解脱出来是生活的大目标。
  ◎‘一心念道,爱欲自灭。’
  ◎基本法教:对他人仁慈,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痛苦。
  慈悲与智慧(九)--菩萨行愿
  ◎菩萨生命的本质就是为实现誓愿。
  ◎大乘菩萨乃是为救世大愿而现身的。
  如观世音菩萨立大誓愿‘一切众生中即使一人为苦痛所烦恼,彼即永远不住安乐世界。’如此,以誓愿为本体,为誓愿而生,为誓愿而活,以完成誓愿为使命,这就是大乘菩萨。
  ◎由救度众生誓愿而生的慈念,便叫做菩萨精神。
  ◎如同佛陀以大宇宙为家宅,以一切众生为亲子之大慈悲者故,立下大誓愿,若不能救渡一切众生永不休止。
  ◎‘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经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心地观经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诘经
  ◎观世音乃是誓愿‘不度一切众生苦恼,绝不休止’的菩萨,以慈悲为心性,忍辱柔和为本相,与愿施无畏为印契。
  ◎大乘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所以提出了‘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口号,而‘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的菩萨是这个口号的具体实施者。
  ◎胜鬘夫人十愿:
  ‘尔时胜鬘闻授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慢、恚、嫉、悭四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菩萨的修行叫‘菩萨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之中。立志修‘菩萨行’的修行者们修习无量法门,以期‘究竟涅槃’。那么,这‘无量法门’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六度波罗蜜。
  ◎大智度论:‘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此人名菩萨。’
  ◎菩萨于人中立志高洁实修净化人间的德行。
  ◎(1)自赞毁他(2)见苦不救(3)嗔不受悔(4)似法愚人——四胜处法:菩萨之特种戒法。
  慈悲与智慧(十)
  ◎‘这是我在人间最后的受生,我是为了成佛而才生在人间;我要做人中最伟大最尊贵的觉者佛陀,我要广度救济一切众生!’--悉达多太子
  ◎‘我是为了解脱老病死的痛苦,不再沉沦;以及推翻阶级的制度,使众生平等;所以我毅然的出家学道。我曾三禀父王,父王不允。我爱父王,我更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请你们打消要我回去的念头。’--悉达多太子
  ◎‘无怨恨之教,是为佛教;无诤讼之教,是为佛教;无诽谤之教,是为佛教。’(宝藏经)
  ◎‘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愈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经)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大智度论)
  ◎‘宁当少闻,能解义味,不愿多闻,不了于义;愿作心之师,不以心作师。’(涅槃经)
  ◎‘虽多闻,若不修行 ,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正法念处经)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虽极疲劳,不敢顾左右;离出淤泥,乃得苏息。人之情欲,甚于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众苦。’(四十二章经)
  ◎‘有一切行为之功果者,虽从舍世欲根生。’(增一阿含经)
  ◎‘福业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车,得生天上,须知一切事,由行而得,不依祭祀而得。’(杂宝藏经)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骂意经)
  ◎‘佛告沙门,慎勿信尔意,意终不可信。’(四十二章经)
  ◎‘只求万事如法,不求万事如意。’
  ◎‘宁自破骨破胸,终不随心作恶。唯力士不为多力,能自端心者,胜于力士。佛与心诤已来,其劫无数,不敢随心,勤力精进,自成佛也。’(涅槃经)
  ◎‘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盗贼、大火。’
  ◎‘此身动作,皆由心起,故应先调心,莫苦于身,身如木石无知,何故随心苦体。’(佛本行经)
  ◎‘游心之士,非无后悔,纵心之祸,重若须弥。’(忍辱经)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无量寿经)
  ◎‘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师利问经)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经)
  ◎‘由观五义,以灭嗔恚:(1)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2)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3)观唯法而无有众生,何者有能损所损。(4)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以苦。(5)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摄大乘论)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
  ◎从地狱的若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深信三宝应从正见中来,依正见而起正信乃能引发正行而向于佛道,自利利人,护持正法。’--印顺导师
  ◎达到声闻初果(须陀洹,预流、逆流)的条件是: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4)不违犯五无间罪。
  ◎修证声闻果的初步法门: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住心一处。
  (4)安住于正知正见。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原始佛教解脱道的思想,强调自律、自制。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佛陀、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生命存在的真相。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如尘埃。
  ◎想要真正不死,应该思维四法--
  一切诸行无常,不起贪恋,如是修行。
  一切有为皆苦,厌苦欣乐,如是思维。
  一切诸法无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灭三毒火焰,涅槃为安,不依神通,如是证得。
  ◎‘所在之处,以法为导为护。’
  ‘自皈依,法皈依,莫异依止。’
  ◎‘真正胜利的人,是止息贪嗔痴的迷乱,能勤修戒定慧三学,杀掉六贼造作;能正观五蕴如芭蕉不实,以八正道为指标,证入大般涅槃为寂乐。背诵千章万偈,不明自心,于解脱何益?’
  解脱与菩提
  ◎学佛,应学佛陀以身作则,示现知足、忍辱和毫无私心的为他人服务。
  ◎人类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以悲心谋求人类的改善。发挥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
  ◎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亦有责任控制我们自心的恶念。(杀贼、布魔)
  ◎开始修行时,应以克制自己为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一切宗教的精义无不针对人类的根本问题(见与欲)。
  ◎闻、思、修的结合与保持均衡发展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把修行和自身的行为连在一起。佛法中常说你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道、果、涅槃于此世、现在、眼前就可证得。
  ◎涅槃是贪、嗔、痴的止息,也是人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工作就是修行,以空心来工作。
  ◎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佛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这世界上有四种真实:(1)举凡一切生物,都因无明而生;(2)大凡能构成欲望的对象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变迁的;(3)凡是存在的物体都是无常的、苦的、会变迁的;(4)没有我,或属我所有的事物。(巴利本增支部)
  ◎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现生证得涅槃的。
  ◎报由业感,业从惑起。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
  ◎‘但见于法,不见于我。’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念不生,则大悲生。’
  ◎菩萨若要圆满利他,必须先除二障--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及障碍一切种智的所知障(去除自性有的观念)。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与爱心的利他。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佛教要发利他之心的方法有二:
  (1)自他平等易位法;
  (2)因果七要义。
  因果七要义的修观法分七个步骤:
  (1)认一切众生为母
  (2)念其亲切的行为
  (3)发报恩心
  (4)发爱心
  (5)发悲心
  (6)发殊胜的利他心
  (7)发为利他而成觉之心
  为了修行此种认知,必须先有舍心(平等心)。
  智慧的生活
  ◎佛陀问我们每天看人有没有用慈悲的眼光,我们每天有没有和人水乳交融。每天我们如果培养自己身口意的慈悲,那么,样子会可爱。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别人的想法。
  ◎法在那里?在心和在有关于身的。到处都是法。佛法是不离身和心的。
  ◎我们要当心的主人,带领心,整天降伏心,而不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隶。
  ◎父母和儿女之间只是有关系而已,没有资格占有。
  ◎人和人相处,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执。
  ◎身体属于你多久?死之前。
  ◎现在人类普遍的观点--占有物质,以为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我的;让物质变成自己,而为物所役,成为物质的奴隶,事实上,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制造的。而且,不认识自己的成分,随外境的改变喜怒哀乐。
  ◎要真正去深入经藏,现代的人看经书都意思意思,这样不会成长。
  ◎克服对鬼的恐惧:鬼回答:‘你常常叫我,常常想我,怀念我,真是烦死了。拜托你别再叫我,不要想我!’
  ◎修行的智者,把死亡当作最大的休息。
  ◎修行的智者,对每件事都能如实观,也了解每一个人生命的目的都是等死。一切靠自己,无明的人才要靠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航海商人临终受戒)
  ◎〈亲近善知识的茉莉卡〉舍利弗对他们说:‘会破的东西就破了,不必要难过。’又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单的,任何人不属于任何人。父母亲不是你的,你也不是他们的。’
  ◎〈老实的沙弥〉沙弥说:‘我已经答应过你们,我就不妄语,因为诚信比父母、亲友更为重要。’‘出家生活是简单中有不简单,不必抢夺即能提供给人们喜悦快乐。’
  ◎〈吉祥经〉‘远避愚痴的人;亲近有智慧的贤圣者;尊敬值得尊敬的人;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虔诚恭敬又谦逊;知足且常怀感恩心,随时随地听闻正法;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忍辱、和蔼,乐于亲近(贤圣)沙门们;随时随地听闻正法;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所谓高品质的快乐,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种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较容易接近真理。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从过去到现在的苦都交给无常,让苦在无常中转化掉。
  ◎真理也就是空。一个五蕴皆空的人,是不生烦恼的。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继续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录自印度加尔各答的儿童之家墙上(德蕾莎修女)
  ◎做我们的母亲吧!“Be a mother to me.”--德里孤儿院墙上。
  ◎你们给我们的不是钱,是‘爱心’,这个世界需要爱心。
  ◎修女劝我们不要用昂贵的东西!
  ◎或许你付出的只要一小滴,但是大海中需要你这一小滴。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苦难与不平,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温暖的手。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坚持己见;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不难看出从内疚、恐惧和自我解脱出来会感觉像是重生一样。
  ◎爱是一种关系,而爱如果没有他者来爱是不完全的。
  ◎爱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一般。
  ◎你要人对你做什么,你也要对他们做什么。
  生命的智慧
  ◎由五蕴而生起的贪欲、爱染和执著是痛苦的根源(苦集);去除贪欲、爱染和执著即是去除痛苦(苦灭)。
  ◎由渴爱所产生的渺小肉体,永远不能当作‘我’或‘我的’,也不能以‘是我’的观念来思维它。即使肉体被殴打或受伤时,修行者会想:‘色身本来就有这样易于受伤的特质。’(象迹喻大经)
  ◎世尊在《锯喻经》上说:‘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什么事,都要耐心地承受所有的痛苦。’而且此时要加强忆念佛、法、僧三宝,以保持平静。
  ◎舍利弗尊者说:‘朋友!只要有五取蕴,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只有当五取蕴不存在时,才不再有痛苦。’
  ◎‘善知识,善伴党和善随从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在此生亲自验证了梵行的最高目标,就是圣弟子舍家出家的目标;他明白:‘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成就八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其八法为:(1)有信(2)有戒(3)多闻(4)说法(5)以众为境界(6)无畏而于众中说法(7)随乐欲得四静虑(色界四禅)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8)依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在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增支部)
  ◎‘狮子吼’是一种语气强而有力,且带有信心的说话方式。
  ◎人的一生受两种力量所左右,那就是业力与念力。业力是累积因果报应的来源,念力却是由己身发心修持的转移力量,一念至诚也可转化业力的牵绊而超尘入道。
  ◎菩萨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而能广利众生的三本领--
  (1)‘坚定信愿’。
  (2)‘长养慈悲’。
  (3)‘胜解空性’。
  ◎‘法不孤起,仗缘乃生。’
  ◎升华的感情就成为慈悲,慈悲是不要报偿的,不要报偿的感情就是智慧。
  ◎人可以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彻底的自由(涅槃)亦会带来那个彻底的生命。
  ◎引火的燃料断绝,火即熄灭,这就是‘涅槃’。它意味著「退去’或‘熄灭’,并不是火移向他物,而是火本身的止熄。
  涅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熄灭的是什么?那只是有限‘自我’的界限。从反面讲,涅槃是一捆‘我欲’木柴的燃尽,一切抑制无限生命的事务悉已消灭的状态。从正面讲,涅槃就是无限生命的本身。
  ◎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涅槃是贪、嗔、痴三毒的涤除。
  ◎佛陀说:‘是大喜悦!朋友们!涅槃是大喜悦!’
  业报
  ◎人若用武器伤害无害且不应被伤害的人,将会很快受到以下十恶苦:
  (1)极端痛苦;   (2)身体伤害;
  (3)失心狂乱; (4)重大刑罚;
  (5)财产破灭; (6)灾害;
  (7)病痛; (8)国王惩罚;
  (9)眷属离散;轳  (10)火烧家宅。
  死亡后,更往生地狱。
  ◎目犍连尊者劝告大众:‘慎莫不孝父母师长,口业以及心恶念不可不慎。否则,自作自受,业报难逃。’ ‘神通抵不过业力’
  ◎‘乐修十善因,于他无损害,诸天常护持,得生四王天。
  于父母三宝,恭敬随能施,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
  自不乐忿诤,劝他令和顺,纯善修净因,得生焰摩天。
  乐多闻正法,专修解脱慧,喜赞他功德,得生兜率天。
  于施戒诸行,自性常爱乐,起精进勇猛,得生变化天。
  是最上有情,具沙门梵行,增长解脱因,得生他化天。’ (六趣轮回经)
  ◎五百世常为人作苦工的贫生口业:‘比丘不事生产,不做苦力,为什么要给他吃饭?’
  ◎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尚、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需。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信僧中多有功德,修习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像似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旛,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趋向菩提,其心坚固?’‘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常乐出家。’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
  ◎一切善恶,皆因我身。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嗔恚。……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般若波罗蜜多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节出。
  ◎‘波罗蜜多’--(1)事业成办,圆满成就。(2)到彼岸,即‘度’之意。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名之曰波罗蜜多。
  ◎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佛法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进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依佛法,社会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
  ◎须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
  (1)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
  (2)消灭苦痛的根源。
  ◎度苦、除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
  ◎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
  ◎释尊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
  ◎致苦的原因,主要是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欲、见),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行为的错误。
  ◎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六波罗蜜多。
  ◎不要做思想的奴隶,做欲望的奴隶。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
  ◎从过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么由现在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这三世流转的生死,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而引生的。
  ◎我们要消除苦痛,非从内心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为的改善,也就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
  (1)布施: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
  (2)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
  ‘施、戒、忍’著重在行为的改善。
  (4)精进:对于善的事情,抱定决心去作。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
  (5)禅定: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这确是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
  (6)般若:即智慧,‘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只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
  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不致发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般若慧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
  ◎依佛法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凡是假合而成的东西,它底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佛法简称之曰因果系。 而得‘三法印’。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是充满革命的积极性--‘大乘之革命’!
  修行
  修行者本质
  ◎慈悲是在人间实现的。
  ◎慈悲不是脱离污浊的世间,而必须向这生死罪恶的世界中投入。
  ◎把他人的痛苦引为自身的痛苦,是献身爱他人的极致。
  ◎慈悲行的实践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
  ◎‘菩萨为诸有情,于生死堪受一切苦’。
  ◎菩萨行者须立誓做他人的替身。
  ◎‘愿我念他所爱,如念自寿命。
  愿我念众生,万倍胜自爱。
  愿彼所作恶,于我果报熟’。——《宝行王正论》
  ◎‘是故大人王,于一切众生,当起慈悲心,施与无怖畏,当满世尊意,广起舍利塔’。——(比丘劝阿育王)
  ◎‘行慈心者,即得见文殊’——《文殊师利涅槃经》
  ◎慈悲的完全俱现者就是佛。所以佛不会惩罚恶人,且对恶人更加怜愍。因而恶人得救,乃是惟有佛教才有可能的事。
  ◎自己的救度,存在于不断实践修行之中。
  ◎信仰应成为行为上的努力而显现出来。
  ◎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平等,叫做上求菩提,
  悲怜众生迷妄无知,故名为下化众生。
  ◎在佛前发誓,要实践大慈悲!
  ◎出家者,必须亲身体现佛慈悲的人!
  ◎‘但学佛祖行履,菩萨慈悲,惭愧于诸天善神所冥照,任佛制而行,一切无所谓苦’——道元禅师《正法眼藏随闻记》。
  ◎慈悲会由于修行而与身俱。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
  ◎道心第一,身体第二,学业第三。
  ◎大乘佛教彻底强调实践必须以空观为基础。
  ◎所谓‘高僧’者,不犯YIN爱之不YIN,不食嗅肉之不洁,坚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道大道,大悲心与佛菩萨相等,怜一切众生,日夜愿救之,谁不敬之。
  ◎僧从父母受其宝贵身体,奉佛祖,修大道,继续慈悲广大愿行,永远不惜自己身命。入佛法大海,为扶助多身众生,投舍我一身,称为舍身,是为弃恩入无为时真实报恩。是名出家之孝。——铁眼禅师
  ◎被称为高僧的人是生身佛,为信徒所崇拜。
  ◎慈悲为六种完全之德(六波罗蜜)之根基。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娑婆苦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大悲为本,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
  ◎‘以慈悲、正直、堪忍等三劝自身,则人也见习,不教而自然导进’。——白隐禅师
  ‘不如平日安易,持慈悲心、正直、堪忍三项,努力以使出息入息,无所勉强。’
  ◎身体受苦也要修行,为大众说教,才是真慈悲。
  ◎佛教既然是一个思想体系,就得靠传授才能弘扬,所以传法就是慈悲。
  ◎说法是慈悲行,也是宗教的社会性实践的开展,‘扇慈风于当代’。
  ◎佛法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即是守戒律,行八正道。
  用智慧经营生命
  ◎持戒的目的,是成佛的阶梯,而依持戒至成佛的过程,目的就是在圆满、净化凡夫的身、口、意三业。
  ◎‘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初入菩萨位,以戒为入门;戒者,是一切善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道果一切菩萨行之根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所谓断一切见慢、执著心。
  诸根(六根)不具者,一切黄门、YIN男、YIN女、奴婢、变化人皆得受(心地)戒,因皆有心向故。一切众生持心地戒,必感未来六根具足、清净。’
  ◎‘戒以心为体’、‘以智慧为本的心地戒。’
  ◎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根本无明。
  ◎‘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的事行,以闻、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印顺导师
  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一切都不染著,却充满了爱心--莲花心。
  ◎真正永不褪色的美--一颗解脱自在且慈悲柔软的心。
  ◎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不嗔得两种胜利!胜过自己,亦胜过对方。
  ◎情绪→情感→情操→慈悲。
  ◎正思惟--我们必须有坚定而热切的愿力,超越我们的孤立,并视众生的幸福有如自己的幸福。
  ◎在佛陀的心目中,真理的价值不是道德的,而是如实的。欺骗不是好事,因为它减损我们的实性。应立即断然舍弃所有矫饰性的虚言、妄语。必须明了躲在围墙后面过活,是使生命沦为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脱下假面具吧!
  ◎佛陀将‘创造’追溯到原始的无知(无明)与意志活动(行)。
  ◎佛陀要每一人在沉默中正视自己,以求达到正觉的路。
  ◎人们经常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职业、副业、嗜好,有规律地训练自己。至于为生命本身去接受训练,则往往不被重视。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我于诸法无所得’
  ‘如来无量不思议,普现世间无所依。’
  ◎人仍可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亲近善士’,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好的象拴在一起。
  爱心与悲心─人性的中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对他人的爱心,对他人痛苦的关心,以及自私心的减退。
  ◎你若能奉献自己,尽可能为他人服务,则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对他人的真正悲心与爱心,全发自这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你若日常过著善良的生活,诚实、有爱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么这种生活就会自动导致涅槃。
  ◎发展爱心与悲心是根本之道。爱心是最主要的动机,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须有善良的动机,我们必须分担他人的痛苦。
  ◎动机非常重要!单纯的宗教观是爱心,尊重他人和诚实,这不仅限于宗教,也包括政治、经济、商业、科学、法律、医学等各行各界。动机纯正,各行各业都能利益人群;动机不正,则反之。
  ◎心存狡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与诚实。内心自私还要利他,也是办不到的事。
  ◎内心的转化虽不易完成,但绝对值得一试。我们应试图以爱心──真正的爱心──和较少的私心为基础,建立一个较佳的人类社会。
  ◎一切全靠善意来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悲心与利他的心态,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
  ◎佛教为发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名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种名为因果七要义。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
  ◎因果七要义:(1)承认一切众生为母亲(知恩)(2)思维一切有情众生的恩德(念恩)(3)观修回报众生的恩德(报恩)(4)观修慈心(发爱心)(5)观修悲心(6)发殊胜的利他心(7)发为利他而成正觉的菩提心。
  菩萨行
  ◎菩萨之十种修行─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众生苦。 (3)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无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4)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 (6)知经书,指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 (7)知世间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 (8)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 (9)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 (10)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菩萨地持经)
  ◎十行摄善法
  (1)慈悲行(不杀生) (2)少欲行(不偷盗)
  (3)净梵行(不邪YIN) (4)谛语行(不妄语)
  (5)明慧行(不饮酒) (6)护法行(不说人过)
  (7)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8)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
  (9)忍辱行(不嗔恚) (10)赞三宝行。
  ◎财施为众生所爱,法施常为世间所敬重。财施为愚人所爱,法施为智者所爱。财施坏财之贫穷,法施坏功德之贫穷。此二种施,谁不敬重。财施能与现乐,法施能与天道涅槃乐。乐爱悲者,能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者,即是爱己。(大丈夫论)
  ◎说法者,应行四法:
  (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
  (2)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
  (3)得禅定与智慧,随顺诸经法而无诤。
  (4)不增不损,如所说法。(十住毗婆娑论)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
  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二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优婆塞戒经)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