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教育


2014/9/7    热度:204   

音乐与教育
  文 / 中山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现任新竹光复中学 
  音乐老师、普亲精舍禅修班学员 陈怡如(传谱)
  前言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教育”可转化、提升生命,使人生臻于圆满,两者关系密切。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就重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并藉由音乐调剂心灵、教化百姓、抒发情感及展现丰沛的生命力,足见音乐与教育在久远之前即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及贡献。
  古今中外对音乐与音乐教育的重视及看法
  对于音乐的重视,古今中外皆然,希腊哲人柏拉图主张国民应该学习的科目有七:“文法、修辞、逻辑、天文、算术、几何、音乐”,可知“音乐”一科即为当时西方的国民教育所重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人文、社会文化各方面皆有可观的成就,其中在汉朝独尊儒家后,原本即为思想大家之一的儒家思想更位居主流地位。在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内容中,“音乐”是儒家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孔子提倡“乐以教和”,实为儒家藉“音乐”达到提升品德涵养的情意教学之最佳例证。此外,在丰富而宝贵的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诗经》是反映上古社会的现实生活与人们思想情感的最早诗歌总集,其诗序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言:“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由此可知“音乐”可反映群众的心灵及社会治乱,且“音乐教育”确实具有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效果。荀子在《乐论》中提及:音乐令人愉悦,可直诉内心导人向善,达到移风易俗的目标,以礼乐教导国人,可使人人和洽相处。孔子曾在《论语》泰伯篇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在说明音乐与音乐教育可作为达到圆满人生的宝筏,也表明古哲对音乐的重视及教化功能的肯定。
  清末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开设学堂,将“唱歌”列为普通教育科目之一,并提到歌唱可以“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意志。”近代梁启超在其著作《论幼学》中主张“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可见近代学人也同样推崇音乐的功能,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现今世界的文化潮流趋向多样而复杂,审美标准遂呈现多元观点,因而现代音乐的发展无论是创作或演奏的形式均呈现百家争鸣之盛况,其中不乏藉由音乐来达成陶冶性情、教化民众功能的作品。名作曲家黄友棣教授甚至在著作中提及现代创曲者应尊崇历代圣贤的音乐思想,将之发扬光大,并且从三方面来阐释这样的音乐观:
  1.“顺应自然,在生活中歌颂爱与和谐”
  2.“偏尚伦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3.“修德为重,音乐是由内而外的心声”
  音乐思想中修德为重之表现,正符合传统教育思想最重要的目标。近十多年来,黄教授更认为可用音乐教育来达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音乐以种种面貌影响心灵之例举
  在从事中学音乐教职的工作岗位上,观察著学子们在一次次团练过程中藉著具体旋律的乐音飞扬,凝聚著众人的情感,提升在行动中培养合作、真诚、友爱、愉快的正向互动,因此深刻体会到:音乐确实能影响人心、融和与教化群体;其他师长们亦亲见音乐对下一代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净化感情、涵养正向品德的功能。然而,音乐在不同的时节因缘,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其教化及陶冶性情的目的,以下列举数例:
  1.童谣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里,“音乐”是美育教学最基本的项目之一,而“童谣唱诵”更是幼教音乐中重要的一环。在一片赤子纯稚真诚的歌声当中,歌颂著对亲情、朋友与大自然万物的爱,最能启发幼童情志、抒解情绪、培养愉快和谐的人格特质。
  2.民谣
  民谣来自民间,是代代相续的生活流风余韵,反映出现实生活和精神的民间艺术,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民谣大都是未见记载,流于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与地方文学的产物,往往词曲皆非出于知名音乐家或文人手笔。由于与现实生活相配合,依据地方现实需要而表现,所以大众容易产生怀乡念亲的绵长感情与民族的亲切感。
  中外音乐家们都曾企图从历史的资料中,发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歌宝藏,其创作手法大体来说先把乡野的民谣俚谚经过正规音乐理论与技术,透过编配伴奏或曲调模仿,修改节奏或速度等方式赋予新生,使新作品具有民族的风格。
  音乐创作迈向现代化与未来化的发展中,民谣担任部分文化传承的角色,透过乐教得以向下扎根,承先启后开拓音乐发展新方向,也为传统文化风格及精神开启新视野。因此,民谣对发扬民族精神、丰富国家文化确实具有卓著的贡献。
  3.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之流传较之其他乐种的流传范围更形广泛,其创作的角度与目的是从迅速普及化、大众化的原则进行创作,务能使一般男女老少琅琅上口,大街小巷普遍流传,达到与众乐乐的效果,其内容较简单,易为众人学习与接受,激发众人热情的效果较为快速。
  有些流行歌曲具有正向敦品励志的内涵,但某些歌曲的歌词具色情爱欲导向或教导不当的人生观,令人对国家社会的前途甚为忧心。在此呼吁乐界人士万不可因贪图商业利益枉顾社会道德良心,以负面、不健康的劣质流行歌曲,误导、伤害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国家未来的栋梁;反之应对社会音乐教育承担起教化责任,为社会国家尽一己之心力,多创作倡导正向陶冶性情、带动社会良好风俗的音乐。
  4.佛教梵乐
  宗教音乐最能净化人心,其乐音的效果宽远而宏大,有使人情性与天地同合、心灵与万物齐一的感受,最能产生净化感情、智力开发、开阔视野的功效。笔者身为佛弟子,于欣赏佛教音乐的经验,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聆听中台山法师们齐声唱诵炉香赞,第一句“炉香乍爇”才唱出,庄严肃穆之情立刻升起,真诚稳重,崇高而伟大的感受,令我顿觉内心震撼与感动,泪水于刹那间夺眶而出;另一次是聆听由现代乐所创作“莲池海会”的佛曲(注一)。从音乐素养深厚且整齐的台北爱乐合唱团员们口中唱出:“莲池海会”,音色优美,音质清雅嘹亮且气势恢宏,令人产生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联想,顷刻之间即得到心灵洗涤的感受。
  结论
  音乐之于人类心灵影响钜大,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及身为佛弟子,深以为国家培育音乐人才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甚高,身受父母恩、师长恩的我们焉能不思及利益人群、报效社会及回馈。尤其倡导与发扬正向音乐及实践乐教的行动中,更是要藉助佛法清净的智慧与慈悲。
  古人曾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性的表现是人性本来具备的自足之德,不假外求、不需强求,是一种天赋之性,加上乐教的和谐特性,往往可以激发人群向往美善、追求美善的理想,从而化解暴戾与私利之心,是乐教对人群社会所揭橥的崇高理想。浸YIN在音乐世界即将迈入第三十年的我,益发能体会与深信:音乐的学习,不单只在于技巧的本身,音乐的极致是引领我们探索真善美的境界,让热爱音乐、亲近音乐的人,从中领悟爱与和谐的真谛。
  注一:此曲由钱南章先生所作。钱先生现为文化大 学音乐系理论作曲组专任教授。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 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