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铭著: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7)


2014/9/7    热度:529   

陆《慧琳音义》与古籍整

  一、《慧琳音义》与校勘
  在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王引之说:“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注解:王引之《引义述闻》卷三二“形讹”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说明校勘是关乎训诂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40年代,杨树达先生就指出:“经籍文字之扞格有二:一曰文字之通假,二曰误字。明通假赖乎小学,订讹误赖乎校勘。……窃谓宜取古籍之有异文者,以及清儒说经诸家之卓然可信者,将其说通假之处逐字胪列,为《经籍异文假字考》一书,令学者得此可以触类旁旁通,或者文字之阻碍可以少减乎!……应取古籍中误字一一录之,附诸《异文假字考》每字之末,此通经之助出。”(注解: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第312~313页,中华书局1983年。)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不见有此类著作问世。差堪慰藉的是,《慧琳音义》一书广泛收录佛经经籍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异文汇录的作用。利用其中的材料,可以校正现行古籍的不少讹误。今天的古籍整理,理应重视《慧琳音义》。(注解:早在二十世纪初,黎养正就已经认识到,《慧琳音义》“可据以证今错脱者,尤难指屈数”。见《重校一切经音义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第932页,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事实上,不少学者也已经比较自觉地利用《慧琳音义》解决古籍整理中的某些问题。不过,这方面还有待干进一步的努力。下面,我们以具体的实例,说明《慧琳音义》在古书校勘中的作用。
  (一)《说文》
  早在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马叙伦先生的《说文解字研究法》。马先生指出:“许书在唐以前,附诸缣纸,传写易讹……陆德明《经典释文》、李善(文选注)、玄应、慧琳、希麟《一切经音义》引录至多,其他如《玉篇》、《切韵》,凡宋以前群籍所称举者,亦每与铉、锴二本显有违殊兹损;戴侗《六书故》所引唐本、蜀本,莫友芝所得唐写本木部残卷,亦多异录……是以学者治许书,必先知其本然。而宋以前旧本,不可复睹,必于群所征引者求之。昔钮树玉、钱坫、严可均、朱士端、李咸、沈涛各有意于其业,然如慧琳、希麟之收,诸家未见,况今古失书又时出,拾遗正谬,资证者多。宜借前人之功,成不刊之业。苟能追复本来,其于许书,亦思过半矣。”(注解: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第1~2页,中国书店1988年据商务印书馆版影印本。)曹先擢先生也指出:“研读《说文》要注意其讹误,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研读水平,也能培养我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注解:曹先擢《研读〈说文〉释义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说文解字研究》第一辑第15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确实,《说文》作为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性著作,由于长期辗转传抄,很多地方恐怕已非许氏之旧。我们今天研究《说文》,自应将匡正讹误作为第一步。在这方面,《慧琳音义》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说文·手部》:“擪,一指按了。从捭厌声。”清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玉篇》、《广韵》作‘指按也’,《庄子·外物篇》释文引《字林》:‘擪,一指按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一指当作以指。”
  今案:朱说是。考《慧琳音义》卷六一“反擪”条云:“《经[当作说]文》:‘以指按也。从手厌声。’”又卷八一“擪在”:“《说文》云:‘以指按也。从手厌声。’”足证《说文》本作“以指按也”。
  《说文·糸部》:“缛,繁采色也。从糸辱声。”段玉裁改为“繁采饰”,云:“饰,各本作色,今依《文选·西京赋》、《月赋》、《景福殿赋》、《刘越石答卢谌诗》注正。”
  今案:段氏所改极是。《慧琳音义》卷九四“缛锦”条:“《说文》云:‘缛,繁采饰也。从糸辱声也。’”又卷九八“挂缛”条:“《说文》谓繁采饰也。从糸辱亦声也。”又同卷“愈缛”条:“《说文》:‘繁采饰也。从糸辱,辱亦声。’”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糸部》:“缛……《说文》:‘繁采饰也。’”(注解: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第147页,中华书局1985年。)《后汉书·延笃传》:“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李贤注:“《说文》曰:‘缛,繁綵饰也。’”凡此足证《说文》本作“饰”。
  《说文·疒部》:“痋,动病也。从疒虫省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云:“动病也者,病当为痛。”
  今案:桂说是。考《慧琳音义》卷二八“疼瘮”条:“又作□、痋,徒冬反。……《说文》:‘痋,动痛也。’”又卷五九“疼痛”条:“《说文》:‘痋,动痛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痋即疼字。”《慧琳音义》卷七三“疼痹”条:“《说文》:‘疼,动痛也。’”足证《说文》本作“动痛”。
  《慧琳音义》可以校证《说文》的地方还很多,要利用《慧琳音义》校勘《说文》,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注解:施俊民《〈慧琳音义〉与〈说文〉的校勘》,《辞书研究》1992年第1期。)本文仅举三例,旨在说明《慧琳音义》在《说文》校勘方面的作用。
  (二)《玄应音义》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25卷,又称《大唐众经音义》,此书流传至今,有单行本,大部分内容又收于《慧琳音义》中,由于《慧琳音义》失传较早,至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我国,因此其间传抄刊刻的情形远没有《玄应音义》复杂,从而比较容易保存原貌。有鉴于此,我们今天研究《玄应音义》,自然不能对《慧琳音义》视而不见。
  《玄应音义》卷二O《孛经钞》音义“□蜂”条:“巨仪反。《声类》云:‘多足虫也。关西谓蛷螋□蛷。’蛷音求俱反,下所诔反。”庄炘曰:“下‘所诔反’不解,蜂当是敷容反,螋当是以周反。此未知何指。”(注解:玄应《一切经音义》第640~6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宛委别藏本,1988年。高丽藏本《玄应音义》此条作“关西谓蛷溲为□蛷。’蛷音求俱反,下所诛反。”不误。)考《慧琳音义》卷三上“□蜂”知“螋”作“溲”,“诔”作“诛”。今按:作“溲”作“诛”是。《慧琳音义》卷四六“□蜂”条:“巨仪反。《通俗文》:‘矜求谓之□蛷。’关西呼□溲为□蛷。音求。溲,所诛反。《声类》云:‘多足虫也。’”《集韵·虞韵》:“螋,蠷螋,多足虫也。或作□。”音“双雏切”,与“所诛反”同音。“蠷螋”与“蛷螋”音义并同,则此“下”当指“蛷螋”之下字(即“溲”这)而非“□蜂”之下一字“(即“蜂”字)。又“叟”即“叟”字,“溲”与“螋”同音相通。此为据《慧琳音义》校正《玄应音义》之一例。(注解:清陆湉《冷庐杂识》卷一:“蠼□音矍搜,虫名。《玉篇》曰‘蛷□’,《博雅》曰‘□蛷’,昌黎诗‘蜿垣乱蛷□’,即此。”(第16页,中华书局1984年)“□”即“□”之形近讹字。)
  《玄应音义》卷四有《五千五百佛名经》,《慧琳音义》卷四三亦有《五千五百佛名经》之玄应音义,两相比较,《慧琳音义》可以补正《玄应音义》的地方不少。该经卷一的“孕王”条、卷七的“系多”条、“爱觚”条、卷八的“法葩”条均不见于今本《玄应音义》。(注解:不过,这些也有可能是慧琳所增。然而,即使这些可以忽略不计,下面的几条仍可说明《慧琳音义》对于校正《玄应音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卷三“□帝”条下《玄应音义》作“□□□”,当据《慧琳音义》补入“除栗反”;卷四“呵□”条下《玄应音义》作“□□□”,当据《慧琳音义》补入“[下]音留”;卷三“佶易”条下《玄应音义》作“苛乙反”,当据《慧琳音义》改为“奇乙反”(《集韵·觉韵》“佶”字音“极乙切”和“其吉切”,均为群母字,而“苛”为匣母字,“苛”盖“奇”字之形近而讹);卷四“地碑”条下《玄应音义》作“音蜱”,当据《慧琳音义》改作“音埤”。
  (三)《高僧传》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中华书局有汤用彤先生校注本。(注解: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年。)汤先生的校注屡引《琳音》(即《慧琳音义》),间有失引之处。
  《高僧传》:“明晨还返,路穷幽梗,止有一迳通行。”(第88页)校注:“《祐录》卷十五、《开元录》‘幽’下有‘深棒木荒”四字。“考《慧琳音义》卷八九有”幽梗“条,明唐本《高僧传》“幽”下无此四字。
  《高僧传》:“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第99页)校注:“《祐录》卷十五、《开元录》‘散’下有‘出关仍’三字。”考《慧琳音义》卷八九有“散憩”条,明唐本“散”下无此三字。
  《高僧传》:“时任城彭丞著《无三世论》,含迺作《神不灭论》以抗之。”(第276页)校注:“三本、金陵本‘城彭丞’作‘彭城函’;《洪音》‘丞’作‘函’。”考《慧琳音义》卷九O作“彭豳”,云:“下悲旻反。人名也。《说文》:‘从山豩声也。’”则唐本《高僧传》作“彭豳”。
  《高僧传》:“唯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乍出乍入。”(第485页)考《慧琳音义》卷九O作“蝘蜓”云:“上於典反,下田典反。《尒疋》云:‘蝘蜓,守宫也。’《传》文作□,或通,若作□,非。”“蝘蜓”古籍习见,《荀子·赋篇》:“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皇。”唐杨倞注:“蝘蜓,守宫。”《淮南子!精神》:“视龙犹蝘,颜色不变。”汉高诱注:“蝘蜓,蜥蜴也。或曰守宫也。”《文选·扬雄〈解嘲〉》:“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唐李善注引《说文》曰:“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则当据《慧琳音义》作“蜓”为是“蜓”盖形近。而讹。
  (四)《大唐西域记校注》
 由季羡林先生著名专家学者点校、注释,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以其丰富的材料、精审的注释赢得了学术界的一致赞誉。这样一部“非常专门甚至有些冷僻的学术著作”(季羡林先生《大唐西域记重印后记》语)不仅我次获奖,而且在短短十年间印数突破11000册,实属不易。校注者在校勘时曾参考了《慧琳音义》,但在利用《慧琳音义》时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文字讹误。校注者引用《慧琳音义》,但文字有讹误。
  睠  《中本》作□,字形之误。《金陵本》作□。《慧琳音义》作眷,云:“或作□、□。《序》作□,俗字也。”(第3页校勘(13))
  案:“《序》作□”之“□”,《慧琳音义》作“□”。按《慧琳音义》的体例,□、□为睠之或体,属文字学上问题,与版本、校勘无关。“《序》作□”,表明慧琳所见片本作“睠”,慧琳以为正字作“眷”,“睠”乃“眷”之俗字。
  穈……《慧琳音义》作穈,云:“《声类》云:‘穈,穄也。’《说文》:从黍,麋省声。今俗用或从禾从麻,并非也。”则穈乃当时俗字。(第48页校勘②)
  案:《声类》乃《考声》之误。
  《慧琳音义》逌尔作哂尔,云:“借用字,古文作弞……音与哂同,小笑皃也。《记》中作逌尔,未详音调。”(第266页校勘③)
  案:“《记》中作逌尔”之“逌尔:,《慧琳音义》作“逌尒”,“尒”即“尔”之俗字。“音调”,《慧琳音义》作“音训”校勘者引误。“音训”者,音与训也,音为音切,训为训释。“未详音训”即谓不明其音义。
  《慧琳音义》妖作□。《干禄字书》有妖妖二字,云:“上妖冶;下祆祥,今亦用上字。”□又祆之或作。(第585页校勘①)
  案:“□”字当作“□”,从示不从禾。《慧琳音义》卷八二正作“□”。又卷八九“□诬”条云:“《传》”(引者按:指《高僧传》)中从女作妖,通也。”又卷一二“妖魅”条:“上於骄反,正体从礻从芺(於骄反),今通作妖。”足证妖、□相通,□乃□之形近而讹。
  二是文字漏略。校勘者引用《慧琳音义》,但文字上有疏漏。
  《慧琳音义》云:“《字统》云:‘匾□,薄阔皃。’二字并从匚(音方)。有从厂,或从辵,并非。匚作为正。(第55页校勘⑧)
  案:《慧琳音义》卷八二“音方”前有“匚”,“从辵”后有“作逼遞”,“匚作为正”前有“从”字。短短数十字略去五字,未作任何标记,我们只能认为是引用时有漏略。
  《慧琳音义》湊作辏云:“辐辏,轂也。有从水作轂者,误也。”(第120页校勘①)
  案:此处引文之首缺“《韵英》云”三字,其中“辐辏,毂也”为《韵英》之文。“湊”字当作“□”。“□”为误字,若作“湊”,则固可与“辏”相通。《慧琳音义》卷一二“所湊”条:“亦作辏,辏,聚也。”又卷九O“辐辏”条:“顾野王云:辐辏者,毂也。《说文》:湊,聚也。”可知“辐辏”亦可作“辐湊”。校勘者改“□”为“湊”,会令人误以为慧琳不认为“湊”、“辏”可通。这样,与校勘者的结论——“湊、辏通用,相习已久”亦相矛盾。
  三是应校未校。
  马主之俗,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张穹庐,鸟居逐牧。(第43页第5行)
  考《慧琳音义》卷八二作“毳帐”,云:“下张亮反。”则慧琳所见本“张”作“帐”,校勘者失校。案:“张”为“帐”之古字。《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张与帐同,古以张为帐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曰。”裴骃集解引张晏曰:“张,帷帐。”
  伽蓝虽多,僧徒寡少,诸窣堵波荒芜圯坏。(第220页正文第5行)
  考《慧琳音义》卷八二亦作“圯”,云:“皮鄙反。《考声》:‘毁也,摧也。’《韵诠》云:‘岸毁也。’”据其义,则字当作圮。作“圯”才音yi,义为桥,《说文·土部》:“圯,东楚谓桥为圯。从土巳声。”又第233页第7行“颓圯”当作“颓圮”,第506页正有“颓圮”,可资参证。另第1025页第1行“荒圯”当作“荒圮”,义与“荒芜圮坏”、“荒芜颓圮”正同。  
  四是不必校而出校。
  贪婪,《慧琳音义》云:“(婪)或人心作惏,又作□,音同,训义一也。”(第142页校勘②)
  案:上为不明《慧琳音义》之体例所致。《慧琳音义》多列异体,而大多与版本、校勘无关。与异文有关者多云“《经》(或《论》、《传》、《说》、《律》等)作某”,其余则多为罗列异体。卷三O“贪婪”条:“亦作惏。”卷四八“贪婪”条:“又作啉、惏二形,同力南反。”卷九五“贪婪”条:“亦作惏、□也。”凡此皆为罗列异体,而非异文,与版本、校勘无涉。
  《慧琳音义》云:“(虧)从亐,或从兮。”(第170页校勘⑧)
  案:此亦与异文无关。《慧琳音义》卷一一“虧微”条:“《说文》云:‘气损也。从□(□音呼)亐即于字。或从兮作虧。”又卷四五“虧於”条:“《说文》:‘虧,缺也,损也。从亐从□声。凡此皆为罗列异体而非异文。
  《慧琳音义》云:“(狷)或作獧。”(第203页校勘①)
  案:此亦与异文无关。《慧琳音义》卷四六“狂狷”条:“古文□、□二形,今作獧,同俱面反。”此亦罗列异体,与异文无涉。
  《慧琳音义》云:“(憩)《说文》从心作愒。愒亦歇也。”(第517年校勘②)
  案:此为列《说文》字形,非《大唐西域商》之异文。《慧琳音义》卷二六“憩驾”条:“《说文》作愒字,《苍颉篇》作□,古字,今不用也。”又卷三一“遊憩”条:“或作□,亦作愒。”又卷四二“停憩”条:“又作愒,《苍颉篇》作□,同墟例反。”又卷七一“憩无”条:“又作愒,《苍颉篇》作□,同袪例反。”又卷八O“憩于”条:“或从户[当作尸]作□。”又卷一OO“憩七觉”条:“《毛诗传》云:‘憩,息也。’《文字典说》义同,从心作愒,训用同。”凡此皆罗列异体,与异文无涉,校勘者实无需引用。
  五是误解《慧琳音义》。校勘者引用《慧琳音义》,但偶有误解。
  《慧琳音义》作舄卤云:“(舄)或从水作潟。……(卤)或作□,□泽也。盖为人所远弃,故曰□。”(第164页校勘④)
  案:校勘者引文有省略。其省略处为“《考声》云:‘卤地也。’《韵诠》云:‘卤咸地也。’”“故曰□”后尚有”卤。下音鲁,义训同上。”据此,“或作□”之主语非:“卤”,而为“舄”。正因为“舄”或作“□”,故“舄卤”或作“□卤”。又卷四八“舄卤”条:“又用潟卤二形,同齿亦、私亦二反,下力古反。”“齿亦反”正与“□”同音,足证“□”为“舄”之异体。另一个旁证是《大唐西域记》“舄卤”条注云:“又作斥卤,指盐碱地。《汉书》卷二九《沟洫志》:‘终古舄卤兮生稻梁。’颜量古注:‘舄即斥卤也,谓咸卤之地也。”(第165页)可见“斥卤”即“舄卤”,“斥”非“卤”之或作。校勘者省所不当省,致使误解慧琳愿意。(注解:[日]源顺《倭名类聚抄》卷一“天地部·水土类”:“潟,《文选·海赋》云:’海滨广潟。’”狩谷棭斋笺注:“按:《海赋》云:‘襄陵广舄。’李善注:‘《尚书》曰:海滨广斥。《史记》以斥作舄,古今字也。’是李善引《禹贡》‘海滨广斥;,司马迁《夏本纪》载作‘海滨广舄’,以证《海赋》‘广舄’字所出也。……按古无潟字,借用斥,故《禹贡》云:‘海滨广斥。’《释文》引《说文》云:‘东主谓之斥,西方谓之卤。’郑玄云:‘斥谓地咸卤。’又《管子·地员篇》:‘乾而不斥。’注:‘斥,潟卤。’《汉书·刑法志》:‘除山川沈斥。’注:‘斥,咸卤之地。’或借用舄,见《海赋》,李善所见《夏本纪》亦作舄,《汉书·沟洫志:”‘终古舄卤兮生稻梁。’注:‘舄即斥卤也,谓咸卤之地。’《史记·河渠书》:‘溉泽卤之地。’《索隐》:‘泽一作舄,本或作斥。’“(《笺注倭名类聚抄》第33页,全国书房版1943年)“□”即“斥”字,“舄”为“斥”字,足证“舄”当为“□”之异体。)
  《慧琳音义》卖作□,云:“《说文》正体作□。……从士者俗字也。”(第258页校勘⑥)
  考《慧琳音义》卷八二“鬻□”条原文作:“上融宿反,俗字也。《说文》正体作□,衒也,□也。从贝□声。□,古文陆字也。赎这折卖[当作□]从贝,从卖者俗字也。下埋懈反。从出从□,从士者俗字也。”据此,“《说文》正体”云云当是指“鬻”字,而非“□”字。考《说文》“鬻”字作“□”云:“衒也,从贝□声。□,古文睦。读若育。”段玉裁注:“按□隶变作卖,易与卖相混。”“卖”字作“□”,云:“出物货也,从也从贝。”据此,校勘者实混此二这。此二字因隶变关系,形体至近,极易致讹。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说文解字注》后附四角号码通检,其中“卖”字两见,一为出部,一为贝部,后者实际上也是混“卖”(mai)为“□”(yu)。
  六是以讹传讹。
  《慧琳音义》□□作□□,云:“从目,《韵英》云:小合眼也。”按□□出《诗·大雅·□》“周原□□”,慧琳说非。(第1042页校勘⑤)
  考《慧琳音义》卷八二“□□”条云“音无。《考声》云:‘田美皃也。’又平声,从目。《韵英》云:‘不合眼也。’”我们注意到,“无”亦平声,慧琳何以云“又平声”?思考再三,我们以为此处慧琳实际上在考辨□、□二字之不同,□□音无,义为“田美皃”;□□为小合眼,从目。既云“又平声,从目”,则“田美皃”不当从目。今本作“□□”,盖承“从目”而误改。《慧琳音义》卷九八“□□”条云:“《毛诗传》曰:□□,美也。《韩诗》或作□字。”字正从月(肉)不从目。这是《慧琳音义》屡经传抄,造成讹误,校勘者不加考辨,遂以讹传讹。
  原本弑篡作篡□,今从《古本》、《一本》、《碛砂本》、《明南本》、《径山本》改。《宋本》、《资福本》作纂弑,《随函录》作篡殺。(第200页校勘①)
  案:此处校勘者未引《慧琳音义》。考《慧琳音义》卷八二作“篡弑”,云:“刍患反。《说文》云:‘逆夺取曰篡,从厶篡[当作算]声。’下尸至反。《白虎通》云:‘弑犹煞也,言臣子杀其君父曰弑。”《说文》亦云:’臣煞君也。从殺省式声。’”据此,则慧琳所见本作“篡弑”。校勘者云“原本作‘篡□’”,□即弑这俗体。弑字从殺省式声,殺字或作煞。□字即从煞省式声。《集韵·志韵》:“弑或作□。”《干禄字书》有“□”字,《龙龛手镜·弋部》:“□□,二或作,式志反。大逆也,臣虐其君曰□。”字从煞不省,可证“□”即“弑”。另外,古籍中“篡弑”屡见,《汉语大词典》“篡弑”条有四例,可参看。《宋本》、《资福本》作“纂弑”,则误“篡”为“纂”;《随函录》作“篡殺”,义亦可通。此三本及《慧琳音义》皆“篡”前“弑”后,可见当以“篡弑”为是,不必校改作“弑篡”。
  (五)其他
  《慧琳音义》中有许多讹字的辨析,这些讹字的辨析对于校勘古籍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锳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语辞各考录》:“《太平广记》卷一五五《郭八郎》:‘郑奇汉且久,因记一小书之抄。’下文云:‘明年果登上第,二人姓张,名崇,同年郭八郎,名植,因又附于小书之末。’据此,则‘抄’、‘末’同义,似提书尾空白部分。按‘抄’字不见于《说文》、《玉篇》,《康熙字典》‘钞’字下引徐铉曰:‘今俗别作抄。’又引《管子·幼官篇》注:‘钞,末也。’”遍检辞书,均未见“抄”有“末”义。考《慧琳音义》卷二七“杪”字条云:“初教反。应作抄,或作钞。《玉篇》‘抄,掠也,强取物也’是也。“顿悟”抄”训“末”,“抄”盖“杪”字之形近而讹,手收扌木易混,收于《慧琳音义》卷二五的释云公《大般涅槃经音义序》即云:“字体仍含于真伪,遂使挑桃浑于手木。”复检《康熙字典·金部》,“钞”字下正云:“又与杪同。《管子·幼官篇》注:‘钞,末也。’”“杪”本为木之末,《说文》:“杪,木标末也。”《后汉书·马融传》“杪标端”李贤注:“杪音亡小反,标音必遥反,并木末也。”段玉坟《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之,凡末皆曰杪。”敦煌文献中也有灯似的情况。《敦煌变文集》卷二《舜子变》:“舜子抄手启阿耶:’阿耶若取得计(继)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贰!’”校注云:“抄手:即叉手,双手供在胸前示敬之礼仪。《孔子项託相问收》:‘叉手堂前启娘娘。’‘叉手’辛卷作‘杪(抄)手’,可证‘抄手’同‘叉手’。”(注解: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205页,中华书局1997年。)辛卷之“杪”即“抄”字之形近而讹。《佩觿》卷中:“抄秒杪,上初交翻,抄录,亦初教翻;中、下并弥小翻,中禾芒;下末也。”(注解:郭忠怒《佩觿》第46页,《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综此,则“抄”为“杪”之形近而讹,盖元疑义矣。
  明方以智《通雅·谚原》:
  今人呼鍫,必呼秋萧切,及见鍫字,反读为秋音;呼刈获之钩刀为鎌刀,音近廉,及见鎌字,反读若缣。《诗》曰:“以薅荼蓼。”《汉律》曰:“疁,田□草。”《唐书·陆龟蒙》:“□刺无休。”人皆知芟草为□,□音近篙,与薅同,及见菇字,反读若耨。甚矣,世人读书之浮也。木鍫曰杴,虚严切,今俗亦呼之。《急就》注有“曲把锹□”:“□,下瓜切。”前未见此字,亦颜氏所耳熟之乡语也。(588)(注解:方以智《通雅》第588页,中国书店1990年。)
  案:《急就篇》:“疆畔畷伯耒犁锄。”颜师古注:“耒,手耕曲木也,古者作耒。今之曲把锹,其遗象也。……□,下瓜反。”(注解:史游《急就篇》第239页,岳麓书社1989年。)其字亦作“□”。考《慧琳音义》卷五二“若铧”条:“古文□、鏵二形,今□,古文奇字作鋘,同。下玄瓜反,犁刃也。《说文》:’两刃臿。’”此字《说文》已见。《说文·木部》:“□,两刃臿也。”段玉裁注:“按□、铧古今也。”(注解:源顺《倭名类聚抄》卷五引《兼名苑》:“鍫,一名铧。”狩谷棭斋笺注:“按:《说文》又痣:‘□,两刃臿也。从木,□象形。宋魏曰□也。’《方言》云:‘臿,宋魏之间谓之铧。’则知□、铧古今字。”字《笺注倭名类聚抄》第271页,全国书房版1943年。)《玉篇·木部》:“□,胡瓜切。两刃□也。亦作铧。”《集韵·麻韵》:“□,《说文》:‘两刃臿也。从木,□象形。宋魏曰□。’或作□、□、鏵。”(注解:《宋刻集韵》第61页,中华书局1899年。)“□,下瓜反”之“□”当为“□”字之形近而讹,方氏不察,遂以为颜氏之“乡语”。

  (二)《慧琳音义》与辑佚
  张舜徽先生云:“辑佚的来源,应该多方发掘,不可局限于少数书或一本书,特别是搜辑唐以前的古书,更非依据比较早的书籍不可。大抵辑佚工作者用力的途径和方法,有下列几方面:
  一、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
  二、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
  三、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遗说;
  四、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遗文;
  五、取之《经典释文》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诂书;
  这些,都是辑佚的资料来源。古注中,以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慧琳《一切经音义》这最得要。这些书都保存了许多佚书。“(注解: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197页,中州书画社1982年。)
  黎养正较早谈到《慧琳音义》在辑佚方面的价值。他认为:“(《慧琳音义》)引汉已来各家经注,并《苍颉篇》、《通俗文》《埤苍》、《广苍》、《字林》、《字统》、《字指》、《字典》、《字书》、《声类》、《韵略》、《纂韵》、《韵诠》、《韵英》诸书,及《桂苑珠丛》、《古字正字》、《文字集略》、《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今皆原书久佚,堪资补辑。”(注解:黎养正《重校一切经音义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第932页,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陆宗达先生也指出:“是书[案:指《慧琳音义》]征采极博,凡玄应、慧苑、云公、基师等各家音义无所不包,而唐以前音释古训之书今已不传者,如《苍颉篇》、《通俗文》、《埤苍》、《广苍》、《字林》、《字统》、《字指》、《字典》、《字书》、《声类》、《韵略》、《韵诠》、《纂韵》、《韵英》、《桂凶珠丛》、《古今正字》、《文字集略》、《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书,独赖其征引,足为补辑之资。”(注解:陆宗达《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跋》,《正续一切经音义》卷末第56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确实,《慧琳音义》以其保存资料之丰富,获得了学术界的交口赞誉。刘叶秋先生认为:“在古代辞书中,征引古籍的种类之多,保存佚文的内容之丰富,是没有超过这部《慧琳音义》的了。”(注解: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107~108页,中华书局1983年。)钱剑夫先生认为:“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不仅结合了许多当时的方言俗语和语音,所引书证也较《玄应音义》更为广泛,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书古义,都赖以大量地保存,实在是对于中国文化史的重大贡献。”(注解: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第208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黄坤尧先生也指出:“《一切经音义》诸刻杂引唐[前?]代的字书著作,极具辑佚价值,亦跟《经典释文》的贡献相近。”(注解:黄坤尧《音义阐微》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如果单纯从辑佚的角度来说,《慧琳音义》的价值远在《经典释文》之上,因为一方面,它在佚文的数量上要远远超过《经典释文》,另一方面,它的重新发现,在清人在规模辑佚之后,它所保存的资料,正有待于今人去挖掘。难怪丁福保先生发出感慨:“余统观慧琳全书,宏博无涯,所引群籍,如许慎《淮南子注》,郑康成《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以及《仓颉》,《三仓》,葛洪《字苑》、《字林》,《声类》,服虔《通俗文》,《说文音隐》等,多不传之秘册,一字一缣,未足相喻也。”(注解:丁福何《佛学大辞典例言》,《佛学大辞典》第8页,上海书店1994年。)
  《慧琳音义》能够用于辑佚的资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小学书和古书注解更为丰富。小学书方面,今佚者有40余种(《一切经音义征引书目》外尚有“字书”等);古书注解方面,如《论语》即有孔安国注、王肃注、何晏注、马融注、郑玄注、包咸注,今仅存何晏注;《汉书》有晋灼《汉书集注》、《汉书拾遗》、《汉书训纂》萧该《汉书音义》、文颖注、如淳注、孟康注、臣瓒注、杜要注、李奇注、李斐注、服虔注、韦昭注、张晏注、项岱注、刘熙注、刘兆注、晋灼注、应劭注、颜师古注、苏林注、邓展注、胡广注等,今仅存颜师古注及其所引各家注,其中杜林注、胡广注、项岱注、刘熙注、刘兆注颜氏未引。颜师古《汉书叙例》列诸家注释,书名仅有晋灼《音义》及《集注》、臣瓒《集解音义》,《慧琳音义》所引尚有《汉书拾遗》、《汉书训纂》。由此两例,足见《慧琳音义》引古书注解资料之丰富。
  以下我们分类谈谈《慧琳音义》在辑佚方面的功用。
          (一)小学书的辑佚
  1.《字指》
  《字指》二卷,《隋书·经籍志》曰:“晋朝议大夫李彤撰。”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据《文迁》李善注、《玄应音义》等辑得17条,考之《慧琳音义》,尚可补辑如下12条:
  屎,粪屎也。(二·2)
  蕉,生交趾,中如席,煮可纺绩为布,汁可以沤麻也。(四·1,三一·17,七六·16)
  澡,盥也。(一O·9)
  仡嶷,山峰皃也。(一三·9)
  謦欬,通咽喉气也。(一四·6)
  映,不明也。(二二·又12)
  榓,取香皆当预斫,久乃香出。(三九·5)
  □,取牛羊乳也。(五三·5)
  椰子,南方果木名也,出交趾广州,其名曰椰木。十丈,叶在其末,实如巨瓠,疗饥正[止]渴。(八一·16)
  驶,如濬流也。(八一·17)
  嵰嶮,不平也。(九九·9)
  □崺,卑而长也。(九九·11)
  此外,《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尚有可据《慧琳音义》予以补正者。例如:
  鹧鸪鸟,其鸣自呼,但南不北,形如雌雉。
  案:此据《善见律》玄应音义回辑。考《慧琳音义》卷六五亦收此卷之玄应音义,“但南不北”上有“飞”字,表述较为完整,于义较长,当据以补正。
  2.《要用字苑》
  《要用字苑》一卷,《隋书·经籍志》不载,《旧唐书·艺文志》著录为葛洪《要用字苑》,一卷。《颜氏家训》屡引之,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34条。考之《慧琳音义》,尚可补辑如下6条:
  □胀,烂坏也。(一八·15)
  榓,民一反。香木也。(二七·9)
  皱,面皱也。(四一·5)
  □,头上也。(五四·14)
  辢,《字苑》作荻[荻?]。(七O·18,七三·2)
  彗,□星也。(九O·4)
  此外,《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尚有可据《慧琳音义》予以补正者。例如:
  袂,褾也,衣袖也。谓揎衣袖出臂为攘袂也。
  案:考《慧琳音义》卷四九“攘袂”条同,然依音义体例,仅“袂,褾也”三字为《字苑》原文,“衣袖也”为释“褾”之义,“谓”以下则为释“攘袂”之义。马氏不察,误将玄应释义之语阑入《字苑》正文,当改正。
  凹,陷也,凸起也。
  案:此据《玄应音义》。考《慧琳音义》卷五O“凸出”条:“《字苑》:‘凸,起也。’”又卷五六“凸腹”条:“《字苑》作凸。凸,起也。”又卷五八“匈凸”条:“《字苑》云:‘凸,起者也。’”卷五O“拗凹,陷也。”卷五八“匈凹”条:“《字苑》云:‘凹,陷也。’”卷七三“则凹”条:“《字苑》:‘凹,陷也。’”综此数条,上述条目应分为两条:“凹,陷也,凸,起也。”马氏误合为一条,乃释“凹”为“凸起也”,可谓大错特错。另外,马氏还辑有“□,突也”一条,据《慧琳音义》卷五O“凸出”条:“《苍颉篇》作□,徒结反。《字苑》:‘凸,起也。’‘□,突也。’”又卷五六“凸腹”条:“《字苑》作凸。凸,起也。《苍颉篇》作□,不平也。”据此,则作“□”者为《苍颉篇》,并非《字苑》,此条当删。
  3.《字统》
  阳承庆《字统》,《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1卷,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39条,考之《慧琳音义》,尚可补辑如下91条:
  杨承庆《字统序》云:虫因风生,故风字有虫。(二·15)
  珪,殷礼封诸侯有三等,公侯伯皆有重土,枚执珪;子男无重土,故无珪。(一·4)
  熙,和也。(一·7)
  足后曰跟。(一·7,一二·11)
  □,粗穅也。(一·11,一四·13,四一·6)
  髓,骨中脂也。(二·2,四·13)
  在皮内宍[肉之俗字]外曰膜。(二·3,五·3作“皮内肉外为之膜”)
  兇,恐也。(二·11)
  飞不动翅曰翔。(五·14)
  濡,小湿也。(八·3)
  猫,狩名也。“(一一·7)
  谷熟曰稔也。(一二·5)
  酢,仓固反。(一二·10)
  脍,细切生肉也。”(一三·8)
  卑,称甲立于左者卑也。(一五·11,一四·6“甲”误作“卑”)
  贸,从贝卯声也。(一五·4)
  皱,从刍。(一五·10)
  鈇,莝刃也。(一五·13)
  谷,续也。谷名百数,总归于五,所谓稷黍豆麦麻也。稷属谓之穗谷,黍属谓之散谷,豆属谓之角谷,麦属谓之芒谷,麻属谓之树谷。(一六·2)
  贩,买之贱卖之贵,朝买而夕卖。(一六·3)
  鈸,乐器名也,形如小瓶,口对而击之。(一七·7)
  枨,触也。(一七·7,五九·20,八一·9)
  婬,私逸也。从女□声。(一八·9)
  讵,未知而疑语辞也。(一八·15)
  穟,禾黍盛皃。(一九·3)
  蝡蝡,虫动皃也。(一九·12)
  霸,长也。(一九·17)
  氛氲,阴阳和气也。(二四·6)
  洁,清也。(二九·2)
  以鼻就臭曰齅。(二九·8)
  龟,水介虫也,外骨而内肉也。(三一·2)
  奥,从宀□声也。(三一·4)
  □。啮人飞虫也,以昏时而出,故字从昏也。(六七·3)
  匾□,不圆。(三五·5)
  自破曰坏。(三五·9)
  扠,搰也。(三六·4)
  辋,车□也。(三七·4)
  硙,鲁班初作硙。(三七·7)
  稕,束秆也。(三七·9)
  玷,缺也。(四O·9)
  扑,手搏也。(四O·11)
  拌,从手半声。(四O·15)
  赩,赤皃也。(四二·12)
  腠,肤理也。(四二·12)
  透,从辵秀声。(四二·19)
  撮,以手取物也。(四三·17)
  撰,具也。(四九·8)
  罐,亦取水器也。(六一·3)
  穅,从禾康声也。(六一·5)
  糕,餌也。(六二·4)
  □,斗剈也。(六二·6)
  杌,断木也。一云:枯木也。(六二·8)
  唼,唼血也。(六二·8)
  脆,肉耎易断也。(六二·9)
  瘙,疥也。(六二·11)
  袒,肉袒也。(六二·14)
  抟,圜也。(六二·14)
  擸擸者,破声也。(六二·21)
  癞,恶病也(六四·11)
  橙,机橙也。(六六·16)
  捶,杖击也。(六八·11)
  阃,从门困声。(六八12)
  罥,施绳于道也。从网□声。(六九·3)
  鸱,鸟也。(七二·2)
  确,击也。(七二·4)
  入口曰□。(七二·7)
  翠,青羽雀也,出郁林。(七七·2)
  段,物也。从殳耑省声也。(七九·11)
  坌,尘也。(作O·8)
  怼,犹怨也。(八O·10)
  凚,寒也。(八O·15)
  敛,犹收也。(八O·17)
  芜,荒□也。(八O·21)
  矗,长直也。(八一·12)
  □,海中大鱼也。(八一·13,九二·9)
  鎗鎗,踵[鐘]声也。(八九·1)
  汧,西北入函谓也。(八九·2)
  髫,小儿为饰也。(八九·2)
  坞,古城也。(八九·8)
  竖木如墙曰栅。(九O·4)
  椷,木箧也。(九O·9)
  其形谓之船,其头数谓之艘。(九O·9)
  彦,美士有文者。(九二·8)
  浙江出会稽郡。(九二·9)
  仆,顿覆也。(九三·9)
  潺湲,水流貌。(九四·1)
  斑驳,文杂也。又云:彣章貌。(九四·2)
 淋,以水沃地也。(九四·3)
  反可为叵。(九四·6)
  阕,事上[止]也。(九四·14)
  □,马浅黑色也。(九九·8)
  此外,《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尚的可据《慧琳音义》予以补正者。例如:
  □,懒人不能自起,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瓜。
  考《慧琳音义》卷五九“瓜瓠”上有“如”字,当据补。
  4.《文字集略》
  《文字集略》,《隋书·经籍志》曰:“梁文贞处士阮孝结绪撰。”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册房辑佚书》辑得51条。据《慧琳音义》,尚可补辑如下142条:
  嚬者,嘁眉也。(一·7,四一·17)
  □,胫之腹也。(一·7)
  赜颔,颏也。(一·8)
  颇,犹可也。(一·12,二八·17)
  以金革蔽身曰铠。(一·16,五·10,一七·1,三O·5,三三·9)
  耵聍,耳中垢也。(二·3)
  将,军主也。(四·2)
  匘,头中实也。(四·4,一一·17)
  疥,《文字集略》从虫作蚧。(四·7)  
  逮,徒耐反。(四·15)
  称者,知轻重也。(四·15)
  箧,箱类也。(四·18)
  驱,《文字集略》作駈。(五·10)
  熟,合食也。(六·15)
  霑,《文字集略》作沾。(三·13,七·2)
  瘦,肌肉减秏也。(七·6)
  氛氲,香气盛也。(五三·9)
  瘂,口不能言也。(一二·3)
  髆,肩胛也。(一二·11,一五·6“胛”作“甲”)
  癫,贼风入藏病。(一三·7)
  癕,内殒疮也。(一三·7)
  疖者,小癕也。(一三·7)
  久癕为疽。(一三·7)
  □,《文字集略》作蜫。(一三·10)
  轴,持轮也。(一三·16)
  髁,髀上骨也。(一四·13)
  瓦器未烧曰坏。(一五·3)
  膈,匈内也。(一六·9,七五·19,“匈”作“胸”)
  艳,美色也。(一七·2)
  枷,穿木枷颈令不得自在。(一八·5)
  锁,连铁环以拘身也。(一八·5,三二·11)
  缬,缚缯染之解为文。(一九·7)
  瞖,目障也。(二一·8,二三·6,四一·6)
  兼,并也。(二一·19)
  顿,损也。(二二·4,二二·8)
  淡,胸中液也。(二三·11,四O·4“淡”作“痰”)
  漏,刻。(二三·12)
  短,《文字集略》或从手作□。(二四·9)
  梢,正船头木也。(二四·13)
  袨,盛服也。(二四·15)
  钢,金之精者也。(二六·22)
  恼,心内结恨也。(二九·15)
  嗄,声败也。(三O·8)
  □[当作□],麦皮也。(三O·9)
  蛘,或作癢。(三O·13,三三·11)
  癞,恶病也。(三O·14)
  □谓手屈指不展也。(三O·15)
  怨,深恨也。(三一·22)
  懊,懊憹。(三四·9)
  械,穿木加足也。(三二·11)
  曗,光盛皃也。(三二·11)
  罐,汲水器也。(三二·21,六二·5,六四·12)
  楼,城上守御屋也。(三三·15,六九·16)
  橹,城上守御者露无覆屋也。(三三·15)
  痫,小儿风病也。(三五·3)
  箸,或作鐯。(三五·11)
  爆,火灹。(三六·4)
  萎悴,怀忧惨戚皃也。(三七·4)
  掐,爪甲也。(三七·5)
  槵,木名也,子堪为数珠也。(三七·9)
气结为癖。(三八·3)
  镞,镝也。(三八·10)
  瘰,肉不平也。(四O·6)
  冒,《文字集略》从巾作帽。(四一·6)
  拣,择也。(四一·6)
  婬,谓男女野合也。(四四·10)
  嚫,施也。(四四·19,五七·19,八三·3)
  摈,徒之远也。(四五·4)
  裔,四远也。(四五·11)
  技,巧也。(四七·17)
  不方正曰邪也。(四九·1)
  髀,股外也。(四九·7)
  □,《文字集略》作鉾。(五一·17)
  舆,载也。(五三·9)
  钗,叉髻也。(五三·12)
  敖,遨遊也。(五四·6)
  礙,《文字集略》作□(五四·10)
  欶,以口噏之也。(五四·17)
  搒,打拍也。(五五·4)
  □,相牵掣也。(五五·7)
  绊,系马足绳也。(五七·5)
  麨,妙麦屑也。(六O·3)
  鬻,淖煮米为稀鬻也。(六O·3)
  伛,体不申也。(六O·16)
  哕,气牾也。“(六O·16)
  赛,酬福祭神也。(六二·15)
  髫,小儿髪也(六二·17,八九·2作“从周作□,小儿髪也”)
  襻,裙系也。(六二·20)
  拗,以手摧折物也。(六三·5)
  痔,虫食下部漉血也。(六三·8)
  痤,小肿也。(六三·8)
  缕,合线也。(六四·4)
  褺,犹襞捲衣也。(六四·6)
  肴,谓杂膳也。(六四·12)
  嫌,心恶也。(六五·4)
  悭,谓爱惜财也。(六六·10)
  蜇,痛也。”(六六·10)
  頿,唇上毛也。(六六·11)
  橙,方机也。(六六·16)
  盾,持板自蔽也。(六八·5)
  糜,厚粥也。(六八·10)
  鞅,制牛马首前也。(六八·11)
  蚬,水壳虫也,似蛤而小也。(六八·15)
  橹,大楯也。(七四·8)
  髪,头毛也。(七五·3)
  □□,面上黑斑点病也。(七五·4)
  □,小视也。(七六·8)
  薦,菰蒲蓐也。(七六·8)
  涨,河水涨急也。(七六·8)
  溅,污不尽也。(七六·11)
  嗁,哭而无节也。(七六·19)
  □,黑山宝也。(七七·10,八一·2作“黑色玉也”)
  爆,火炷也。(七八·2)
  弶者,施罥于道路也。(七八·8)
  儜,恶也。(七九·1)
  檥为整船向岸也。(八一·10)
  耿,忧也。(八二·9)
  瘿,颈肿风水气结为病为。(八二·10)
  湮,沈于地下。(八二·20,九二·11作“从水[作]洇”)
  镳,马勒也。(八三·1,九八·9)
  烹,煎水熟食民。(八三·5)
  □,舟数也。(八三·9)
  老耼,姬周时李老子名也。(八五·5)
  櫩,《文字集略》作簷。(八八·7)屋前后垂也。(九八·6)
  坞,小城壁也。(九O·4)
  邮,境上舍也。(九一·7)
  湔,洗污衣也。(九二·3)
  糇,乾食也。(九二·11)
  瞥,暂见也。(九三·4)
  泻,水行貌也。(九四·4)
  睒,《文字集略》从毛作□。(九四·9)
  獽,戎属也。(九四·11)
  枻,皆檝属也。(九八·9)
  黮,黑皃也。(九八·11)
  黮,状云皃也。(九八·11)
  铍,剑而似刀也。(九八·12)
  榭,台上屋也。(九九·3)
  □,两曹大舟也。(九九·8)
  弦,谓引弓也。(九九·13)
  惘,亦切诬也。(一OO·8)
  颡,面上也。(一OO·17)
  此我,据我们考证,《文字集略》或简称《字略》(详《〈慧琳音义〉与辞书编纂史研究》一节),《慧琳音义》引《字略》尚有15条“
  惋叹,惊异也。(九·2。二四·12,七四·9)
  港,水分流也。(一O·5,二八·14,三四·18)
  罣,《字略》作罫。(二O·10)
  罣,谓网碍也。(二一·8)
  《说文》作□,《字略》为刹。(二七·8)
  睑,眼外皮也。(三二·8,三四·16,七O·1,七O·9作“目外皮也”)
  诀,绝也。(三三·5,四六·12)
  ,异牛名。(四四·12,六五·10作“牛名也”)
  □,以□贯肉齐[当作脔]也。(四六·10)
  钿,金花也。(四八·5)
  炀,释金也。(六五·2,七O·12)
  痱癗,小肿也。(七一·4)
  不朽曰殭,物坚曰鞕也。(七一·7)
  断首曰刎。(七一·13)
  堋,射的也。(七三·18)
  5.《韵略》
  《韵略》一卷,北齐阳修之撰,今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10条,其续编辑得1条,共计11条。考之《慧琳音义》尚未可补辑如下37条:
  瞖,目障也。(三·4,三一·14,四一·21,五一·4,五一·7,七二·2,七六·16)   俦,匹也。(一六·19,八四·9)
  皱,面皱也。(二四·18,四一·5)
  □,嗍也。(二五·4)
  诀,亦别也。(二六·23,九二·1)
  镩,小矟也。(三O·6)
  蛘,《韵略》或作痒。(三O·13,三三·11)
  谜,隐语也。(三六·4)
  怕,怖也。(三七·8)
  镴,亦锡也。(三九·7)
  倣,学也。(三九·9)
  躃,倒也。(四O·4)
  鏊,作饼烧器也。(四一·16)
  躄,跛不能行也。(四五·4,九二·10)
  杌,树无枝也。(五O·14,六二·8,六八·2)
  伺,候也。(五一·7)
  □,入口也。(五三·8,七八·15)
  欶,口噏也。(五三·8,七八·15)
  礙,《韵略》作硋。(五四·10)
  詃諀,诱引也。(六O·14)
  铰,刀也。(六三·3)
  凸,高起皃也。(六九·4)
  燋,乾也。(七四·5)
  驮,亦负物等也。(七六·8)
  横,非理来也。(七八·8)
  唳,鹤鸣也。(七九·5)
  澓,水旋流也。(七九·6)
  湑,沈民。(八八·7,九八·5)
  濠,梁也。(八八·8)
  歟,《韵略》作□。(八八·9)
  畟,陈设器物盛貌也。(九二·5)
  荏苒,草色貌也。(九二·8)
  恰,用心也。(九二·12)
  连洏者,泣泪流皃也。(九三·3)
  枨,亦触也。(九四·4)
  墌,亦基也。(九八·5)
  杻,木名也。(九八·6)
  6.《广苍》
  《广苍》,《隋书·经籍也》曰:“梁有《广仓》一卷,樊恭撰,亡。”陈鱣叙录曰:“樊恭撰《广苍》一卷,魏江式《论书表》所谓埤文缀拾遗漏、增长字类,封演《闻见记》所谓《埤苍》、《广苍》之类互相祖述,名目渐多者也。”(注解:谢启昆《小学考》第136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广苍》一卷,共辑19条,据《慧琳音义》,尚可补辑如下11条:
  冷,寒也。(四·10)
  □,脂肪也。(十七·8)
  □,短矛也。(一O·2)
  □,亦诃也。(十三·8)
  搓,以手搓丝为线。(三七·12)
  叆叇,《广苍》从日作暧曃。(三八·7)
  □,《广苍》作薑[?]欸□。(七五·23)
  掩,《广苍》从雨作□。(八O·5)
  惫,疾也。(八一·10)
  嗄,《广苍》从欠作□。(九四·10)
  □,惩者也。(九四·15)
  此外,《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尚有可据《慧琳音义》予以补下正者。例如:
  瘭疽,癕成为瘭疽。
  案:此据《玄应音义》辑。考《慧琳音义》卷四九《十住毗婆沙论》第一卷玄应音义云:“瘭疽,俾遥反,下且余反。《广苍》:‘瘭,癕成也。’《说文》:‘久癕也。’”又卷六四《十诵要用羯磨》音义云:“《广苍》:‘瘭,癕成也。’”足证“癕成”及“瘭”字之义,而且非“瘭疽”之义。
  肪,脂也。
  案:此据《禅法要解》卷上玄应音义辑。考《慧琳音义》卷七五《禅法要解》上卷玄应音义云:“肪□,下桑安反。《说文》:‘肪,肥也。’《广苍》:‘脂肪也。’”与今本《玄应音义》卷二O同。又同页《达磨多罗禅经》下卷玄应音义云:“肪□,府房反。《说文》:‘肪,肥也。’下先安反。《广雅》:‘肪脂也。’”案:此外”肪脂也“”脂肪也“并为释□之义,上引《慧琳音义》卷一七可证。
          (二)史  部  书
  1.《汉书音训》
  服虔《汉书音训》,《隋书·经籍志》等著录为一卷,今佚。据统计,其遗文见于颜师古《汉书注》者575条,《史记》三家注178条,《文选》李善注135条,《水经注》28条,《原本玉篇残卷》10条,《玉烛宝典》3条,《北堂书钞》2条,敦煌残卷《汉书·刑法志》2条、日本古钞本《汉书》及《太平御览》各1条。去其重复,约得725条。(陈建梁《服虔〈汉书音训〉钩沉》,《中国典籍与文化认丛》第290页,中华书局1997年。)
  考《慧琳音义》卷二二”袨服庄严“条:服虔注《汉书》曰:袨谓大盛玄黄之服。”又卷九八“佽飞”条:“服虔注《汉书》云:‘周时度江越人成舡下负舡将覆,佽飞入水杀之。汉因以为材力官名也。’”这两条不见于上述统计,当据以补辑。
  2.汉唐方志辑佚
  我国方志编纂源远流长,今人刘纬毅先生继承前人优良传统,“近十余年来,踵王谟辑志大业,增广其例,博取四库载籍秘籍,尤重从书、类书、子部之他人未曾寓目或忽视者,麟光片羽,亦所不遗,因此所获达四百四十五种,倍蓰前人,涉及二十三个省市之广。”(注解:傅振论《汉唐方志辑佚·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据我们统计,刘先生征引书籍达42种之多,辑得汉至唐代的失传方志440种,可谓收获颇丰。不过,百密难免一疏。《慧琳音义》屡引汉唐方志,刘先生未加征引,实属憾事。
  《南州异物志》云:“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呜自呼。身如猿,犬面,通有白色。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四尺余,反尾度身过其头。视其鼻,仍见两孔,作向天,其毛长,柔细滑泽,色以白为质,黑为文。”(46~47页)
  《慧琳音义》卷一一“狒猴手”条引《南州异物志》云:“九真骨浦县交州日南山父林薮中皆有此狩,其名果然,猿狖之类,其鸣自呼,身如猨,面如犬青色,或通身白色。胁过有黑斑文,其身不守三尺,尾长四尺有余。反度身过于头。视其鼻,见两孔仰向天。毛长柔细也。”两相对照,不难发现,刘先生所辑有待刊正者不少。如“其呜”,《太平御览》卷九一O“以名”,(注解:清英浩辑《字雅》云:“猓□,兽名,禺类。……《南州异物志》:交州以南有之,其名自呼,身如猨,犬面。”(阳海清、褚佩瑜辑《小学稿本七种》第253页,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鸣”字亦作“名”。)《慧琳音义》作“其鸣”,“名”与“鸣”音同,足证当以“鸣”为是,作“呜”者形近百讹。“通有白色”,“有”显为“身”字之讹。“作向天”之“作”,《太平御览》卷九一O作“仰”,与《慧琳音义》正同。
  《慧琳音义》卷五六“兕犀”条云:“音似,又徐□反。……《南洲异物志》也为角长二尺余,形似马鞭柄,其皮坚,可为铠甲。”此条不见于刘先生辑本,可据补。
  《慧琳音义》卷八一“荳蔻”条引《南方异物志》云:“荳蔻,辛香可食,出交阯郡。”又卷六五“翡翠条引《南方异物志》云:“翡大于燕,小于乌,腰身通黑,唯胸前背于翼后有赤毛;翠,通有青黄,唯六翮上毛长寸余,其飞即羽鸣翡翡翠翠,因以名焉。”此两条不见于刘先生辑本,当据补。
  《慧琳音义》卷一六“豫樟”条引《志中异物志》云:“(樟)生七年方知,若作船,必与龙斗。”又卷七三“□藤”条引《志海志》云:“□,藤名也。”又卷九O“樊阳”条引《地志》云:“古之小国名,周地邑号也。”
  以上三条均不见于刘先生辑本,当据补。
           (三)子  部  书
  《山海经》,晋郭璞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子部小说家类。今人袁珂撰《山海陆空校注》:“于旧注则郭氏全录,以其古今而无多。”(注解: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序,巴蜀书社1993年。)担据我们的考察,郭璞注似有阙佚。《慧琳音义》引用《山海经》及郭注较多,我们可以根据《慧琳音义》加以钩稽。
  《南山经》:“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袁本“桂”下无离璞注。考《慧琳音义》卷一“桂生”条:“《山海经》云:‘招摇山多桂。’郭璞曰:‘桂,叶似枇杷,长尺余,味辛,花白。’”《尔雅·释木》:“梫,木桂。”郭璞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据此,则慧琳所引郭氏《尔雅注》。可知袁本脱郭注。
  《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袁本“白猿”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一三“猨猴”条:“《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白猿。’郭璞曰:‘似猕猴而大,长臂便捷,鸣则声误哀。’”又卷九八“猱猨”条:“郭注《山海经》云:‘似猕猴而臂长便捷,色有黄者黑者,黄者鸣,其声哀也。’”《尔雅·释兽》:“猱暖善援。”郭璞注:“便攀援。”陆德明释文:“暖音袁。”“暖”即“猿”。据此,则慧琳所引非郭氏《尔雅注》。可知袁本脱郭注。
  《南山经》:“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袁本“象”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一六“象马”:“《山海经》云:‘祷过之山多犀、象。’郭璞曰:‘兽之最大者也。’”可知袁本脱郭注。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袁本“鹦□”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三一“鹦鹉”条:“《山海经》曰:‘黄山有鸟,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郭注云:‘今鹦鹉舌似小儿舌,脚指前后各两爪,扶南外出毛羽五色者,亦有纯白地者,白者稍大如鹰,’”又卷一一“鹦鹉”条:“《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其状如鴞(为骄反),青羽赤喙(呼秽反),人舌,能效人语,名曰鹦鹉。’郭璞曰:‘今鹦□舌似小儿,脚指前后各二。扶南之外出五色者,亦有纯白者,大如鹰。’”又卷一四“鹦鹉”条:“郭璞注《山海经》:‘扶南外有五色鹦鹉,亦有纯白者,大如鹰,足有四指,前后各二,能学人语。’”可知袁本脱郭注。
  《北山经》:“神囷之山……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袁本“滏”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八五“漳滏”条:“下音滏”条:“下音□。郭注《山海经》云:‘滏水出临水县西滏口山,经邯郸入漳水,其水热如□汤。’”又卷九二“漳滏”条:“下扶武反。《山海经》云:‘滏水出神圂[当作囷]山,至临水落石出县西滏口,经邯郸北入漳,其水常热,故名滏水。’”可知袁本脱郭注。
  《中山经》:“煇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袁木“鹖”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一六“鹖鸡”条:“《山海经》云:‘晖诸之山多鹖鸡。’郭璞曰:‘似雉而大,青色,头上有毛角,若斗,一死乃止。’”又卷一七“如鹖”条:“《山海经》云:‘辉诸之山多鹖。’郭注云:‘似雉而大,青色,头有毛角,斗死乃止。出上党郡。’”又卷五七“如鹖”条:“《山海经》:‘辉诸山多鹖。’郭璞曰:‘似雉而大,青色,头有毛负[当作角],斗死乃止也。’”又卷七四“鹖鹎”条:“郭注《山海经》云:‘鹖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一死乃止。’”又卷九五“鹖旦”条:“《山海经》云:‘辉诸之山……多鹖。’郭璞云:‘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死乃止,出上党郡。’”可知袁本脱郭注。
  《中山经》:“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袁本“礝石”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九九“碝石”条:“《山海经》云:‘扶猪之山碝石,’郭注云:‘今雁门山中有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可知袁本郭注。
  《中山经》:“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袁本“鲛鱼”下无郭注。考《慧琳音义》卷三O“鲛鱼”条:“《山海经》云:’漳水多鲛鱼。’郭璞曰:‘□属也,皮有文而坚,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皮可以饰刀剑也。’”又卷五四“鲛鱼”条引略同。可知袁本脱注。
  《大荒西经》:“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袁本“□鸟”下引郭璞注云:“音触。”考《慧琳音义》卷四“□□”条:“《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鸟,黄头,赤足,六首,名曰□□。’《尔雅》云:‘鸀,山鸟。’郭璞曰:‘似乌而小,赤觜,六[今本《尔雅》作穴]乳,出西方。’郭璞曰:‘鸀□,似鸭而大,长□赤目,觜皆绀色。’”前一“郭璞曰”为《尔雅》注,后一“郭璞曰”为《山海经》注。可知袁本脱郭注。
  《慧琳音义》可据以补辑的佚文远远不止上面这些,限于篇幅,只能略辑数种,以见一斑。

柒余论

  一、《慧琳音义》的特点、影响及其不足
  (一)特点
  任何特点都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拿《慧琳音义》与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相比,就可以发现,《慧琳音义》至少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大量收录外来词
  《经典释文》是解释儒家、道家经典的著作,它的诠释对象是中土文献,因此它所收录的基本上是汉语的固有词,而《慧琳音义》则不同,它的诠释对象是佛教文献,其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这些佛教词语往往又是音译的,这就造成了《慧琳音义》在收语上的最大特色——大量收录外来词。据徐对仪先生统计,《慧琳音义》收录外来词约3200条,约占全书词条总数的12%。
  2.大量收录复音词
  《经典释文》诠释的都是时代较早的经典及其注解,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以迄秦汉,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说,那时尽管也有复音词,但从数量上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它所诠释的大多是单音词。而《慧琳音义》则不同,它所诠释的是从东汉到唐代的佛教翻译文献,“梵汉对译所产生的新词,无论其为音译、梵汉合璧或意译,均以复音词为主。”(注解: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第12页,杭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这就势必造成《慧琳音义》大量收录复音词。徐时仪先生指出:“《慧琳音义》早于《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复音词的丰富资料。”(注解:徐时仪《慧琳音义研究》第70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可以说,《慧琳音义》大量收录复音词,既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词为主向复词为主过渡的真实写照,同时又为复音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张永言先生甚至认为,《经典释文》是字本位的,而《一切经音义》基本上是词本位的。(注解:张永言《训诂学简论》第106~107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虽然不一定很贴切,但至少能说明《慧琳音义》收词上的一大特点。
  3.音义兼释,以义为主
  《经典释文》诠释经典时音义兼释,但以音为主。它的体例是“摘字为音”,摘录经典正文或注文的音字加以音注,广泛征引汉魏六朝诸家音切(凡130余家)以考证字音为主,兼及辨别字义。而《慧琳音义》有所不同,它也是音义兼释,但以义为主。它同样征引丰富,但主要是征引大量的字典、词典和古书注解进行释义,因此从训诂研究的角度说,《慧琳音义》的价值当不在《经典释文》之下。难怪何仲英在《训诂学引论》中说:《慧琳音义》“是唐代最有价值的训诂书……在训诂学史的价值上说,他却可与《尔雅》、《说文》并驾齐驱,我们不能不说是唐代的光彩”·(注解:何仲美《训诂学引论》第52~55页,商务印书馆1933年。)
  4.引证丰富,释义完备
  《慧琳音义》是注释每一部汉文佛典中出现的某些字、词的音义的词典性质的著作,体例跟注释儒家、道家经典的《经典释文》相似,但解释更详,征引更博。(注解:张永言《训诂学简论》第106~107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慧琳音义》广泛征引各种典籍进行释义,征引的典籍达700多种,除征引典籍外,还博采通人,屡屡引用注释名家的说法。另外,《慧琳音义》虽为解释佛经而作,属随文注疏的训诂,但它不限于解释佛经,往往能够提供一字一词比较完整的意义,从而使该书训诂学上更有价值。(注解:拙文《试论〈慧琳音义〉的价值》,《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
  (二)影响
  研究敦煌俗字的重要参考书——“《龙龛手镜》对发展敦煌学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六朝以至唐五代时期人们使用俗字的情况,对于研究汉字流变的重要意义”。(注解:刘尚慈《阅读敦煌写卷的工具书——〈龙龛手镜〉》,《辞书研究》1987年第3期。)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就曾深受《慧琳音义》的影响。
  最为直接的证据是,《龙龛手镜》引用了慧琳的说法。《龙龛手镜·心部》“惒”字:“和、祸二音。琳法师云:‘僻字也,今作和字。’”罗振玉《龙龛手镜跋》云:“琳法师即慧琳,著《一切经音义》百卷。”其言甚是。称慧琳为琳法师,正犹称玄应为应法师也。考《慧琳音义》卷三八“提和[当作惒]”条:“音和,古人僻用字也。”又卷七八“惒竭”条:“上镬戈反。梵语也。《经》文惒,案字书并无此惒字也。”正可与《龙龛手镜》相印证。
  此外,《龙龛手镜》还间接引用了《慧琳音义》的材料,留下了曾经参考过《慧琳音义》的蛛丝马迹。例如:
  《龙龛手镜·杂部》:“纛,《集训》云:‘左纛,形如竿,以牛或氂牛尾为之。’”考《慧琳音义》卷二六“毛纛”条:“《集训》云:‘形如竿,用羽饰之,军中为表也。’蔡邕《独断》云:‘纛者,以氂牛尾为之,大如斗,在最在騑头上也。’”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