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的创作论研究——诗歌与佛教的综合分析
2014/9/7   热度:991
唐代诗僧的创作论研究——诗歌与佛教的综合分析
彭雅玲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99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1999年
【文章标题】唐代诗僧的创作论研究——诗歌与佛教的综合分析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Buddhist Poet''''s Creation Theory in Tang Dynasty :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oetry and Buddhism
【文章作者】彭雅玲
【指导教师】罗宗涛
【文章页数】285页
【中文关键词】唐代|诗僧|禅诗|意境|诗魔|佛教|皎然|齐己
【英文关键词】Tang Dynasty ; Buddhist Poets ; Zen Poem ; yijing ; Poectic devil ; Buddhism ; Jiao-ran ; Qi-ji
【中文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前学界研究中国佛教文学者,处理的焦点多集中在小说、散文,而诗歌是较缺乏的一部份,尤其对诗歌理论的关注更少。笔者着眼于“诗僧”兼具诗人和僧人双重身份,因此借着唐代诗僧创作论这个课题的考察,具体探索唐代诗歌与佛教间的交互关系。
本文所尝试的研究和进路,只是一个起步,正如副标题“诗歌与佛教的综合分析”所标示,笔者是希望建立一个诠释佛教诗歌理论基础模式,并呈现诗歌与佛教二者间动态的发展关系。
本文的写作不单旨在透过唐代诗僧的创作论探索语言与真理的关系,以呈现文学与宗教间的互渗情形。笔者亦尝试藉用当代思潮中对于语言的研究的方法,去探讨诗僧的创作论及语言观,从而指出诗僧在理论及作品背后所彰显的理论意义。以下简述本文各章的重点:
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动机、方法和范围,并回顾唐代诗僧的研究史,检讨历代对于唐代诗僧的研究,首先回顾古人对于唐代诗僧的批评,其次整理当前学界对唐代诗僧的研究,并根据学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分类,作一概览性的分析。最后说明本论文的架构。
第二章“诗僧一词考辨”,本章旨在辨析诗僧与僧诗的不同,为本文立论选材时的基本依据。本章考察了诗僧一词的出现,及“诗僧”一词的内涵,并根据诗歌与偈颂的发展,区别诗僧与文人的不同,而对于“诗僧”一词的操作定义,则是根据察唐宋人使用“诗僧”一词的原初概念来规范的。
接下来几章分别从诗僧的诗格著作和诗歌创作筛选出诗僧在创作论上的论述或表现,其目的是溯及宋代“以禅喻诗”的理论渊源。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首先从内容方面检讨诗僧的创作论,就唐代诗僧的诗格著作内容言,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论述,莫过于皎然的“境”论了,所以本章集中处理皎然的“境”论。而分析皎然“境”论所处理的问题,用现代的理论语言来说,便是创作主体如何摄取、呈现创作对象,以及创作对象如何刺激创作主体的问题。
第四章“创作手法与创作内容”,相对于第三章从诗格著作内容检讨诗僧的创作论,就形式意义而言,本章主要整理诗僧在诗格著作中有关诗歌创作的技巧。第一节“创作方法的基本形态”,整理诗僧以那些术语总结诗歌创作方法,并反省诗僧所使用的诗学术语与佛教名相有无因承关系;第二节“创作手法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则进一步反省诗僧提出的诗歌创作手法与当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创作与信仰”,是从“诗歌的作用”这一层次反省诗歌创作与宗教修悟的关系。而诗僧就这一个问题所持的反面及正面的立场,正好具体表现在“诗魔”和“诗为儒者禅”这两个命题的提出。本章借着上述两个命题的分析,其实可以进一步印证宋代“以禅喻诗”理论发展痕迹的唐代渊源。
第六章“语言与真理”,则从“语意层次”探讨诗僧的诗歌语言与最高存有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佛教的一般观点,进而分析诗僧使用诗歌语言在追求、体验、领悟、表述宗教的终极意义(真理),是兼采“对应”和“开显”二种表现方式的,然后从诗僧的实际创作,可分析出诗僧具体展现诗语言的宗教向度,至少有“明道”、“证道”、“悟道”三面,在这些向度?,我们又可充份说明“生命”、“诗语”、“存有”三者之间彼此对话与辩证的关系,此亦可证唐代诗僧熟知一般语言的困境,以及对于语言困境的超越。
第七章“唐代诗僧述评”,首先归纳诗僧的对诗论的贡献,反省诗僧的诗学观念在诗禅文化脉络中的理论意义,最后从文学史及禅教史两方面总评唐代诗僧的成绩和贡献,并给予唐代诗僧应有的历史定位。
【英文摘要】This dissertation is an exposition of the creation theory of the Buddhist monks who were themselves also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t also helps to throw light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oetics and Buddhism as reflected in the Tang period.
--------------------------------------------------------------------------------
【论文目次】
封面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研究的目标
第三节研究的进路
一、类型研究
二、语言研究
第四节研究史的回顾:关于唐代诗僧的研究
一、古人对唐代诗僧的批评
(一)文人的看法
(二)僧人的看法
(三)小结
二、今人研究唐代诗僧概况
(一)辑校诗僧诗歌
(二)批注赏析诗僧诗歌
(三)研究专著及论文
1. 诗僧分类与分期
2. 诗僧的生平
3. 诗僧的诗论
4. 诗僧的诗作
第五节本文的架构
第二章“诗僧”一词考辨
第一节“诗僧”一词的出现
第二节“诗僧”一词使用背后的含义
第三节当前学界对于“诗僧”一词的定义
第四节唐宋人使用“诗僧”一词的历史考察
一、(唐)严维、皇甫曾、刘长卿、 卢纶、李端、钱起、顾况
二、(唐)刘禹锡
三、(唐)高仲武
四、(唐)白居易
五、(宋)赞宁
第五节本文对“诗僧”的定义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以皎然的“境”论为中心
第一节“境”字的意义:从一般用法到佛教唯识的转变
第二节创作主体对于创作对象的呈现
一、取境说
二、造境说
第三节创作对象对于创作主体的触发:缘境说
第四节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辩证关系:境象的虚实二义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创作手法与创作内容 --以皎然、齐己、虚中三人的诗格为代表
第一节诗僧重视诗法的文学背景
一、初唐声律学的继承与发展
二、受到科考重视声律的影响
三、因应诗会联句品第的需要
四、从雕饰到放荡的文学风潮
第二节诗法术语与佛教名相的关系
一、“门”的意义及转变
二、“势”的意义及转变
第三节创作技巧举隅
一、切题的要领
二、对仗的方法
三、构句的经营
四、题材的掌握
五、象征与比兴
六、用典的原则
七、模仿的层次
八、俗语的操作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创作与信仰--诗歌与修悟的关系
第一节反面的立场:“诗魔”问题的提出
一、诗魔释义
二、诗魔的概念源自小乘的传统
三、诗僧于诗魔问题的对治
第二节正面的立场:诗禅理论的趋型出现
一、诗禅相妨到诗禅互济的转变
二、模拟性的理论思维及诗禅理论的发展
(一)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
(二)诗禅对举的大量出现
(三)诗为儒者禅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语言与真理--诗语、意义与存有之间关系
第一节语言与真理:佛教的观点略述
第二节诗僧直接论述语言与真理的关系
第三节诗僧展现诗语言的宗教性向度
一、悟道
二、证道
三、明道
四、小结:诗僧运用诗语言的策略
(一)对话场域的开启
(二)符码语与感兴语的交替运用
第四节诗僧所呈现的对应/开显的真理观:存有-诗歌-生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结论
第一节唐代诗僧的创作论综述
第二节唐代诗僧对诗论的贡献
一、发展创作主体的审美理论:从诗格的内容反省
二、对于诗歌创作技巧的整理:从诗格的形式反省
三、奠定宋代诗禅理论的雏型:从诗作反省-理论与察际的并进
四、超越语言表述真理的困境:从诗语反省-对话与辨证的双轨
第三节唐代诗僧创作论的定位
一、就文学批评史而言
二、就禅教史而言
第四节研究成果及未来的发展
附录一唐诗僧名录及其存诗数量
附录二现存僧人著作一览表
附录三中唐江左诗僧的地理考察
附录四从“诗”、“偈”的发展看诗僧的创作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中文部份
壹、古籍(原始资料)
一、经部
《十三经注疏》。台北:大化书局,1982年10月据清阮元校刊本影印。
(汉)许慎着,(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2年12月初版七刷。
二、史部
《二十五史》。(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类编)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12月点校本第一版,1986年10月初版三刷。
(清)章学诚着:《文史通义》。台北:汉声出版社,1973年4月增订二版标点本。
三、子部
(一)诸子类
《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光绪中浙江书局辑校本影印。
(二)笔记小说类
(唐)赵璘着:《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一版点校本。
(唐)李肇着:《国史补》三卷。台北:中央图书馆,1989年影印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津逮秘书》本。
(五代)王定保着:《唐摭言》。《学津讨原》第二十三函,《百部丛书集成》续编第四十六,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影印。
(宋)计有功着,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8月第一版。
(元)辛文房着,陆映达校注:《唐才子传校注》。遵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元)辛文房着,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至1990年9月第一版。
(清)顾龙振辑:《诗学指南》。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1月影印本。
(三)释家类
(唐)惠能着、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一版。
(唐)智炬编撰:《宝林传》。京都:中文出版社(柳田圣山主编:禅学丛书之五),1983年10月初版二刷,据宋藏遗珍本影印。
(南唐)静、筠禅德合编:《祖堂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台一版,据日本中文出版社1983年景刊京都花园大学藏版影印。
(宋)王随删定:《传灯玉英集》。京都:中文出版社(柳田圣山主编:禅学丛书之五),1983年10月初版二刷,据金刻大藏经影印本影印。
(宋)赞宁着:《宋高僧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据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影印。
(宋)释道原编着:《景德传灯录》。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六刷标点本。
(宋)普 济着:《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10月第一版,1992年11月初版四刷。
(清)续法辑:《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76年4月第一版。
(清)瞿汝稷、聂先编集:《指月录.续指月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10月初版。
(清)续法辑:《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76年4月第一版。
(清)瞿汝稷、聂先编集:《指月录.续指月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10月初版。
大藏经委员会编:《大正大藏经》一○一册。台北:大藏经委员会印行,1957年第一版。
四、集部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影印清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90年8月初版四刷。
(唐)皎 然着:《诗式》。目前的注本有三种:
许清云着:《皎然诗式辑校新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
李壮鹰着:《皎然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3月第一版,1987年7月初版二刷。
周维德着《诗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唐)刘禹锡着,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点校本。
(唐)独孤及着:《毘陵集》。《四部丛刊》正编第三十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亦有生三校刊本影印,台一版。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四部丛刊》正编第九十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嘉兴沈氏藏明刊本影印,台一版。
(五代)韦縠编:《才调集》。《四部丛刊》正编第九十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据上海涵芬楼景印德化李氏藏述古堂影宋钞本影印,台一版。
(宋)释惠洪着:《冷斋夜话》。《学津讨原》第二十函,收在《百部丛书集成》续编第四十六,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影印。
(明)胡震亨着:《唐音癸签》。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年7月台一版点校本。
(清)钱鎌益、季振宜辑:《全唐诗稿本》七十一册。台北:联经文化公司,1979年第一版。
(清)圣祖御定:《全唐诗》十二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10月台一版。
(清)黄宗羲着:《南雷文定》。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年4月第一版,据清咸丰刊本重排标点本。
(清)沈炳巽着:《续唐诗话》八册。杨家骆主编:《历代诗话长编》第六种,台北:鼎文书局,1971年3月第一版。
释虚云着:《虚云老和尚诗歌偈赞集》。多伦多:詹励吾编印,1959年8月第一版。
丁福保编:《清诗话》。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12月第一版。
(日)空海编,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汪泛舟着:《敦煌僧诗校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常振国、降云编:《历代诗话论作家》四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9月第一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一版。
台静农编:《百种诗话类编》三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第一版。
贰、研究专著
一、思想方面
(一)现象学、诠释学
谷 方着:《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汪文圣着:《胡塞尔与海德格》。(人文科学丛书;24)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12月第一版。
李幼蒸着:《结构与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殷 鼎着:《理解的命运》。(沧海丛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1月第一版。
张汝伦着:《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1987年6月初版二刷。
叶秀山着:《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1994年4月初版二刷。
熊 伟编:《现象学与海德格》。(人文科学丛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10月第一版。
刘小枫着:《逍遥与拯救》。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谢 龙着:《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演讲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
Sccheler, Max谢勒着,陈仁华译:《情感现象学》。(西方经典丛书;13)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原题The Nature of Sympathy)
严 平着:《高达美》。(世界哲学家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4月第一版。
Palmer, Richard E.〔美〕帕玛着,严平译:《诠释学》。(新知丛书;55)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5月台一版。(原题Hermeneutics :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 Dilthey, Heidegger, and Gadamey,据美国1969年MacMurray College英文版译出)
(二)语言哲学
涂纪亮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涂纪亮着:《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涂友渔、周国平、陈嘉映、尚杰着:《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黄宣范着:《语言哲学——意义与指涉理论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12月第一版。
张美兰着:《禅宗语言概论》。台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一版。
杨士毅着:《语言.演绎逻辑.哲学——兼论在宗教与社会的应用》。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1年3月第一版。
褚孝泉着:《语言哲学——从语言到思想》。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1月第一版。
潘知常着:《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一版。
陈永怡着:《从宗教语言的特质看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6月。
谢孟锡着:《禅宗对语言与真理的看法——一个西方哲学的理解进路》。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6月。
Cassirer, Ernst〔德〕卡西勒着,于晓真译:《语言与神话》(台北:久大与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第一版。
Heidegger, Martin〔德〕海德格着,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德〕海德格着,孙周兴译:《走向语言之途》。(近代思想图书馆系列)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93年8月第一版。(原题Unterwegs zur Sprache,据德国1986年Verlag Guenther Neske Pfullingen第八版,及Hertz, Peter D. On the Way to Language,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1年英译本译出)。另大陆有孙周兴据德国纳斯克出版社1993年第10版所翻译的译本,《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第一版)。
Macdonell, Diane〔英〕麦克唐纳着,陈墇津译:《言说的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3)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原题Theories of Discourse : An Introduction)
─〔德〕海德格着,成穷、余虹、作虹等译:《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
(三)人类学、心理学
庄耀嘉编译:《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之父》(新知丛书;1)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2月第一版。
黄光国着:《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论释》。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黄应贵主编:《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当代思想人物系列)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6月第一版。
(四)宗教学
马焯荣着:《中西宗教与文学》。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傅伟勋着:《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当代思潮)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一版,1996年11月五版四刷。
辅仁大学外语学院编:《文学与宗教——第一届国际文学与宗教会议论文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9月第一版,1988年7月初版重刷。
罗竹风、陈泽民主编:《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Babour, Ian G.〔美〕伊安.巴伯着,阮炜、曾传辉、陈红炬、陈昆路译:《科学与宗教》。(何光沪主编:宗教与世界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原题Issues in Science & Religion,根据美国1966年 Prentice Hall Inc.版译出)
Dupr ? Louis杜普瑞着,傅佩荣译:《人的宗教向度》。(沈清松、傅佩荣主编:世界哲学经典名著)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第一版,1988年12月初版二刷。(根据The Other Dimension.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2年版)
Gardner, Helen〔英〕海伦.加德纳着,沈弘、江先春译:《宗教与文学》(何光沪主编:《宗教与世界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第一版,1991年4月初版三刷。(原题Religion and Literature,根据美国1983年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版译出 )。
Macquarrie, John〔英〕约翰.麦奎利着,何光沪、高师宁译,曾庆豹校:《二十世纪宗教思潮:1900-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5月台一版。(原题Twentie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根据1981年 London: SCM Press & N.Y.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版译出)
Streng, Frederick J. 着,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西方学术译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1992年5月初版二刷。
(五)佛学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一版。
方立天着:《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方立天着:《法藏》。(傅伟勋、韦政通主编:世界哲学家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7月第一版。
方东美着:《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7月第一版。
方东美着:《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7月第一版,1986年6月初版二刷。
冉云华着:《宗密》。(傅伟勋、韦政通主编:世界哲学家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5月第一版。
印 顺着:《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三)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第十三刷。
杜继文等着,任继愈主编:《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刑东风着:《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杜继文、魏道儒着:《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1995年2月初版二刷。
吕 澄着:《中国佛教总论——中国佛教史论、中外佛教关系史略、中国佛教宗派源流》。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1月台一版。
吕 澄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85年1月台一版。
吴 怡着:《生命的转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一版。
吴汝钧着:《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3月第一版,1989年初版二刷。
吴汝钧着:《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2月第一版。
吴汝钧着:《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吴汝钧着:《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吴经熊着,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11月第一版,1986年4月初版十三刷。
沈剑英着:《因明学研究》。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洪修平着:《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马定波着:《印度佛教心意识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1975年8月初版二刷。
马定波着:《中国佛教心性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11月第一版,1980年7月初版二刷。
郭 朋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6月第一版。
郭 朋着:《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8月第一版,1981年4月初版二刷。
郭 朋着:《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1985年4月初版二刷。
郭 朋着:《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1985年4月初版二刷。
郭 朋着:《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1985年4月初版二刷。
郭 朋着:《坛经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5月第一版。
郭 朋着:《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郭 朋着:《中国佛教史》。(刘如仲、李泽奉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第十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张澄基着:《佛学今诠》上、下册。台北:慧炬出版社,1973年10月、1983年4月第一版。
南怀瑾着:《禅宗与道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1992年4月初版三刷。
汤一介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一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一版,1988年3月初版二刷。
—— :《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9月台一版。
—— 选编:《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
陈沛然着:《佛教哲理通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0月第一版。
傅伟勋着:《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4月第一版,1996年3月初版三刷。
傅伟勋着:《从创造的诠译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7月第一版。
杨惠南着:《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第一版。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2年8月第一版,1990年10月初版三刷。
杨惠南着:《惠能》。(傅伟勋、韦政通主编:世界哲学家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6月第一版。
杨惠南着:《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第一版。
葛兆光着:《门外谈禅》。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1997年4月初版二刷。
葛兆光着:《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廖明活着:《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0月第一版。
蒋义斌着:《宋儒与佛教》。(傅伟勋、韦政通主编:现代佛学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
霍韬晦着:《佛家逻辑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1991年2月增订再版。
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赖永海着:《湛然》。(傅伟勋、韦政通主编:世界哲学家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3月第一版。
释恒清着:《佛性思想》。(傅伟勋、韦政通主编:现代佛学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第一版。
释法舫讲述,释慧莹、张仪模记录:《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3月第一版,1988年12月初版二刷。
释昭慧着:《如是我思》。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1990年6月修订版。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11月第一版。
〔日〕川田熊太郎等着,李世杰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日〕木村泰贤着,巴壶天、李世杰译:《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58年4月第一版。
—— ,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4月第一版,1990年9月六刷。
—— ,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9年11月第一版,1991年9月初版二刷。
〔日〕木村清孝着,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傅伟勋、杨惠南主编:现代佛学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2月第一版。
〔日〕中村元主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9月第一版,1987年11月初版二刷。
〔日〕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5月第一版。
〔日〕玉城康四郎等着,许洋主译。《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6月第一版,1987年4月初版二刷。
〔日〕池田大作着,潘桂明、业露华译:《我的佛教观》。(何光沪主编:《宗教与世界》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1991年7月初版三刷。
〔日〕宇井寿伯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70年6第一版。
〔日〕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井野口泰淳、冢本启祥着,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日〕阿部正雄(Abe, Masao)着,王雷泉、张汝沦译:《禅与西方思想》(根据Zen And Western Thought.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年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第一版。
〔日〕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南宗禅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7月第一版,1991年4月初版二刷。(原题《中国禅宗史の研究——南禅成立以后の政治.社会史的考察》。据1963年3月东京诚信书房初版,及1986年2月东京研究出版社增订版译出。)
〔日〕忽滑谷快天着,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日〕柳田圣山着,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5月第一版,1985年12月初版三刷。
—— ,毛丹青译:《禅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1 月第一版。
〔日〕高崎直道等着,李世杰译:《唯识思想》。(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六十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日〕高楠顺次郎、木村贤泰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11月第一版,1991年初版六刷。
〔日〕枆山雄一等着,吴汝钧译:《空之哲学》。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
——,许洋主译:《般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日〕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人人文库)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第一版,1989年12月初版六刷。
—— ,郑钦仁译:《中国佛教通史》。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5月第一版。
〔日〕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初版三刷)。
─ ,转瑜译:《天台思想入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三刷。
─ ,慈怡法师译:《华严经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1994年1月初版二刷。
Chatterjee, S. C.恰特吉&Datta, D. M. 达塔着, 伍先林、李登贵、黄彬 译:《印度哲学概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
Saddhatissa, H. 着,姚治华译:《佛教伦理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第一版。
Singh, Jaidev 着,赖显邦译:《英汉对照中观哲学概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12月第一版。
Suzuki, Daisetz〔日〕铃木大拙 &Fromm, Erich〔美〕佛洛姆着,孟祥森译:《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9月第一版,1989年3月初版二刷。
Suzuki, Daisetz〔日〕铃木大拙著,刘大悲译:《禅与生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 ,谢思炜译:《禅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8月第一版。
(六)佛学辞典
任道斌主编:《佛教文化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
吴汝均编着:《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7月第一版,1994年5月初版二刷。
佛光编辑部:《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袁 宾主编:《禅宗词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二、文艺方面
(一)文学原理
九 歌着:《主体论文艺学》。(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王元骧着:《文学原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杜书瀛着:《文学原理——创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李传龙着:《文学创作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陈植锷着:《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1992年11月初版二刷。
吴 晓编:《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1993年4月初版二刷。
夏之放着:《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陈宪年着:《创作个性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毕桂发着:《文学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董小玉着:《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严云受、刘锋杰着:《文学象征论》。(文学新思维丛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二)西方文艺理论、文艺方法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朱栋霖主编:《文学新思维》上中下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胡经之、张首映着:《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1991年12月初版三刷。
陈鸣树着:《文艺学方法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Fokkema, Douwe〔荷〕佛克马、Ibsch, Elrud〔荷〕蚂布思着,袁鹤翔等译:《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Atkins, G. Douglas〔美〕 阿特金斯 & Morrow, Laura〔美〕 莫洛编,张双英、黄景进编译:《当代文学理论》。台北:合森文化公司,1991年9月第一版。(原题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Eagleton, Terry〔英〕伊果顿着,吴新发译:《文学理论导读》。台北:书林出版社,1993年台一版。(原题Literary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据英国1983年Oxford : Basil Blackwell Bookstore第一版译出)
Staiger, Emil〔瑞士〕施塔格尔着,胡其鼎译:《诗学的基本观念》。台北:书林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原题Grundbegriffe der Poetik ,据德国1983年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第五版译出)
Todorov, Tzvetan〔法〕托多洛着,王东亮、王晨阳译:《批评的批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6月第一版。(原题Critique de CCritique ,据巴黎1985年aux Editions du Seuil第一版译出)
(三)美学、审美心理学
王一川着:《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文体学丛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王一川着:《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孟辉、丁冰主编:青年美学博士文库)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王文宏着:《现代心理学与文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牛宏宝着:《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李泽厚着:《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第一版,1989年8月初版三刷。
祁志祥着:《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陶东风着:《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心理美学丛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童庆炳着:《中国古代诗学心理透视》。(心理美学丛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庄严、章铸着:《中国诗歌美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张 法着:《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马奇主编:美学教学与研究丛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1989年11月初版二刷。
陶东风着:《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北京:庄子与中国美学,1995年10月第一版。
杨安仑着:《中国古代精神现象学——庄子思想与中国艺术》。(王朝闻主编:艺术美学丛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张 法着:《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1997年2月初版二刷。
潘知常着:《中国美学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潘知常着:《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一版。
刘昌元着:《西方美学导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一版,1991年6月初版四刷。
〔日〕中川作一着,许平、贾晓梅、赵秀侠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1996年8月初版二刷。(原题:《目と绘の社会心理学》,据日本1984年法政大学出版社译出)
〔日〕笠原仲二着,魏常海译:《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文艺美学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Lentricchia, Frank〔英〕兰特利奇 & McLaughlin, Thomas〔英〕麦克列林编,张京媛等译:《文学批评术语》。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文初版。(原题: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据美国1990年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第一版译出 )Sartre, Jean-Paul〔法〕萨特着,李一鸣译:《想象心理学》。台北:结构群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6月台一版。(据英文版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 译出)
Maritain, Jacques〔法〕马利坦,刘有元、罗选民等译:《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10月第一版。(原题:Creative Intuition in Art and Poetry, 系作者1952年春应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梅隆美的艺术讲座”的讲稿,1953年出版 )
Read, Herbert〔英〕里德着,王珂平译:《艺术的真谛》。(李泽厚主编: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原题The Meaning of Art ,据英国1954年Richard Clay and Company Ltd.第一版译出)〕
Wolfflin, Heinrich〔瑞士〕沃尔夫林着,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李泽厚主编: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英译本题为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据美国1950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英文版译出)
(四)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王元建着:《现象学与中西雄浑观》。(比较文学丛书;9)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2月第一版。
金元浦着:《文学解释学——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的生成》。(程孟辉、丁冰主编:青年美学博士文库)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郑金川着:《梅洛——庞蒂的美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人文科学丛书;13),1993年9月第一版。
郑树森编:《现象学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丛书;5)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7月第一版,1991年4月初版二刷。
叶维廉着:《历史、传释与美学》。(比较文学丛书;1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3月第一版。
Ingarden, Roman〔美〕英加登着,陈燕谷、晓未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评论丛书;5)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台一版。(原题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Juhl, P. D. 〔美〕却尔着,吴启之、顾洁洪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二十世界艺术边缘学科译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原题Interpretation :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Criticism,据美国1980年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一版译出)
Langer Susanne K.〔美〕郎格着,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台一版。(原题Feeling and Form,据伦敦1953年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英文版译出)
Hoy, David Couzens〔美〕霍埃着,兰金仁译:《批评的循环——文史哲解释学》。(李泽厚主编: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原题The Critical Cricle ,据美国1982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第一版译出)
Jauss, Hans Robert〔德〕姚斯 & Holub Robert C.〔美〕霍拉伯着,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李泽厚主编: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原为二书:前半部原题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据美国1983年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英文版第二版译出 ; 后半部原题Reception Theor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据英国1984年London and NewYork : Methuen, Inc.第一版译出)
(五)对话理论
董小英着:《再登巴比伦——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第一版。
滕守尧着:《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滕守尧着:《对话理论》。(孟樊主编:文化手边手册;11)台北:扬智文化公司,1995年2月第一版。
刘 康着:《对话的喧声——巴赫汀文化理论述评》。(王德威主编:麦田人文;6)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5年5月第一版。
(六)符号学、结构主义
高名凯着:《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1月第一版。
高宣扬着:《结构主义》。(人文科学丛书;1)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4月第一版,1993年2月初版二刷。潘知常着:《中国美学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俄〕波利亚科夫编,佟景韩译:《结构.符号学文艺学——方法论体系和论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据莫斯科1975年进步出版社第一版译出)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着,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一版,1996年4月初版四刷。
Chase, Richard蔡斯等合着,陈炳良等合译:《神话即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2月第一版。
Eeremuhcku ? E. M.〔俄〕梅列金斯基着,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0月第一版。(原题Hayka ,据莫斯科1976年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第五版译出)
(七)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杨大春着:《解构理论》。(孟樊主编:文化手边手册;9)台北:扬智文化公司,1994年第一版,1996年8月初版三刷。
陈晓明着:《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Norris, Christopher〔美〕克里斯多福.诺利斯着,刘自荃译:《解构批评理论与应用》。台北:骆驼出版社,1995年6月中文第一版。(原题:Deconstruc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据美国1982年Methuen Co. Ltd第一版译出 )
(八)比较文学
叶维廉编:《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有限公司,1977年10月第一版。
叶维廉着:《比较诗学——理论架构的探讨》。(比较文学丛书;1)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2月第一版。
郑树森、周英雄、袁鹤翔合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学术丛书;60)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80年2月第一版,1986年8月初版三刷。
郑树森着:《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学术丛书;61)台北:时版文化公司,1982年11月第一版,1986年10月初版二刷。
郑树森编:《中美文学因缘》。(比较文学丛书;7)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10月第一版。
郑树森着:《文学因缘》。(沧海丛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1月第一版。
郑树森着:《从现代到当代》。(三民丛刊;68)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2月第一版。
钱林森编着:《中外文学因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九)中国文学批评
王运熙、杨明着:《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王梦鸥着:《初唐诗学著述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第一版。
王梦鸥着:《古典文学论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2月第一版。
王梦鸥着:《传统文学论衡》。(文化丛书;69)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87年6月第一版。
王梦鸥着:《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文化丛书;141/王梦鸥晚年自订稿;1)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95年11月第一版。(该书原题《文学概论》,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年2月第一版,1975年12月修订再版)
成复旺着、黄保真、蔡钟翔着:《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991年9月初版二刷。
成复旺着:《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艺术评论丛书;7)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周裕锴着:《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1月第一版。
周 宪着:《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3月第一版
胡晓明着:《中国诗学之精神》。(东方文化丛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1993年9月初版二刷。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着:《中国诗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徐志啸着:《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许清云着:《皎然诗式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
张伯伟编撰:《全唐五代诗格考》。(傅璇琮主编:唐诗研究集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黄景进着:《王渔洋诗论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
黄景进着:《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陈旭光着:《诗学:理论与批评1996年卷.理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1997年3月初版二刷。
陈应鸾着:《诗味论》。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叶 潮着:《文化视野中的诗歌》。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5月第一版。
刘若愚(James J. Y. Liu)着,杜国清译:《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6月中文第一版。
刘若愚着,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9月中文第一版。(原题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社版1975年版译出)
霍 然着:《隋唐五代诗歌史论》。(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史论丛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
萧华荣着:《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谭 帆着:《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诠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罗根泽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9月台二版。
罗宗强着:《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十)古典文学研究
丁成泉着:《中国山水诗史》。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卞孝萱着:《刘禹锡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1月第一版。
卞孝萱着:《刘禹锡丛考》。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7月第一版。
王小舒着:《神韵诗史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王仕菁着:《唐代文学史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王明居着《唐诗风格美新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第一版。
王国璎着:《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10月第一版。
〔日〕中西进、王晓平着:《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一版。
朱德发等着:《中国山水诗论稿》。(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研究项目)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伍蠡甫着:《山水与美学》。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1月台一版。
任仲伦着:《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李文初等着:《中国山水诗史》。(饶芃子主编: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 :《中国山水文化》。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李曰刚着:《辞赋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李丰楙着:《魏晋南北朝文士与道教之关系》。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78年6月。
吴企明着:《唐音质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林文月着:《山水与古典》。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6年10月第一版,1981年初版三刷。
柯庆明着:《境界的再生》。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5月第一版,1993年12月初版六刷。
胡晓明着:《中国诗学之精神》。(东方文化丛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1993年9月初版二刷。
胡晓明着:《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世界》。(中华文库)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一版。
南怀瑾着:《禅宗与道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1992年4月初版三刷。
马铭浩:《唐代社会与元白文学集团关系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6月第一版。
高木森着:《中国绘画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罗青主编:沧海美术丛书之三),1992年6月初版。
孙昌武等着:《意境纵横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徐复观着:《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新亚研究所丛刊),1966年2月第一版,1983年1月初版八刷。
徐复观着:《中国文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新亚研究所丛刊),1974年第一版,1985年1月增补六版。
徐复观着:《中国文学论集续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新亚研究所丛刊),1981年10月第一版,1984年9月初版二刷。
张松辉着:《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陈慧剑着:《寒山子研究》。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68年10月第一版。
傅道彬着:《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傅璇琮着:《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一版。
傅璇琮着:《唐代科举与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8月台一版。
傅璇琮着:《唐诗论学丛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台一版。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主编:唐诗研究集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葛晓音着:《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葛晓音着:《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钟林武、李文禄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1993年1月第一版。
杨玉成着:《陶渊明文学研究》。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6月。
杨建国编着:《全唐诗“一作”校证集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贾晋华着:《皎然年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蒋长栋着:《唐诗新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蒋述卓著:《山水美与宗教》。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蒋述卓著:《在文化的观照下》。湛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蒋 寅着:《大历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蒋 寅着:《大历诗人研究》上、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一版。
欧阳光着:《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丛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刘国瑛着:《心态与诗歌创作——大历十才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钱钟书着:《管锥编》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一版,1991年6月初版三刷。
谢思炜着:《白居易集综论》。(唐研究基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萧占鹏着:《韩孟诗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魏士衡着:《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1994年8月初版二刷。
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上、下册。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5月第一版。
〔日〕松浦友久着,陈植锷、王晓平译:《唐诗语汇意象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5月第一版。
〔日〕松浦友久着,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王元化主编:海外汉学译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Nienhauser, Jr, William H.〔美〕倪豪士选编,黄宝华等译:《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王元化主编:海外汉学译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Owen, Stephen〔美〕宇文所安着,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王元化主编:海外汉学译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原题Remembrances :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根据美国1986年Cambridge & 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版译出)
—— , 贾晋华译:《初唐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原题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根据美国1977年New Haven &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版译出)
(十一)工具书
吴汝煜、胡可先着:《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吴汝煜主编:《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章银章编:《山水描写词典》。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
张碧波主编:《中国诗学辞典》。大连: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蒋祖怡、陈志椿主编:《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十二)佛教美学
王志敏、方珊着:《佛教与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王海林着:《佛教美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祁志祥着:《佛家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张文勋着:《儒佛道美学思想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9月第一版。
曾祖荫着:《中国佛教与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潘知常着:《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十三)佛教文学
王敏华着:《中国诗禅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与佛教关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7月初版。(“文学与佛学关系研讨会”论文集,中坜:国立中央大学,1993年5月28-29日。)
巴壶天着:《艺海微澜》。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10月第一版,1987年3月初版二刷。
—— :《禅骨诗心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9月第一版,1990年3月初版二刷。
〔日〕平野显照着,张桐生译:《唐代的文学与佛教》。台北:业强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日〕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原题《中国佛教文学研究》,1969年9月加地哲定著作刊行会第一版,1979年10月京都同朋舍增订一版。)
杜松柏着:《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年第一版。
杜松柏着:《禅与诗》。台北:弘道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杜松柏着:《中国禅学——中国禅诗欣赏法》。台北:金林文化事业,1984年6月第一版。
杜松柏编着:《禅诗牧牛图颂汇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5月第一版。
李 淼着:《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吉林:长春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台一版。
吴美铃着:《由禅的“解构”义探讨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5月。
何香玖(云门居士)着:《佛家唐诗三百首》。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周裕锴着:《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金丹元着:《禅意与化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季羡林着:《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东方文化丛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1993年9月初版三刷。
姚仪敏着:《盛唐诗与禅》。(中国佛学研究论文大系;13)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
孙昌武着:《唐代文学与佛教》。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孙昌武着:《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1991年2月初版二刷。
孙昌武着:《诗与禅》。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8月第一 版。
孙昌武着:《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 版。
孙昌武着:《禅思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8月第一 版。
郭绍林着:《唐代士大夫与佛教》。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9月台增订一版。
黄河涛着:《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际公司,1994年8月第一版。
黄卓越着:《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张锡坤、吴作桥、王树海、张石着:《禅与中国文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张伯伟着:《禅与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1993年10月修订二版。
陈 洪着:《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台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
陈允吉着:《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1993年12月台一版改题为《唐诗中的佛教思想》。
陈允吉,陈引驰编:《佛教文学精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覃召文着:《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11月第一版。
葛兆光着:《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1991年6月初版六刷。
葛兆光着:《门外谈禅》。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1997年4月初版二刷。
廖振富着:《唐代咏史诗之发展与特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5月。
蒋述卓著:《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东方文化丛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1993年9月初版二刷。
蔡荣婷着:《唐代诗人与佛教关系之研究——兼论唐诗中的佛教语汇意象》。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7月。
赖永海着:《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钱学烈着:《寒山诗校注》。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谢思炜着:《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萧丽华着:《唐代诗歌与禅学》。(傅伟勋、杨惠南主编:现代佛学丛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
参、期刊论文
一:佛教方面
方立天着:〈洪州宗心性论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页145-160。
王泽龙着:〈废名的诗与禅〉。《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页54-58。
尤俊成着:〈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页94-99。
皮朝纲、董运庭着:〈“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天府新论》1991年第1期,页76-81。
皮朝纲着:〈马祖道一——洪州宗禅学及其在禅宗美学思想史上的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20卷第2期,1993年4月,页39-45。
皮朝纲着:〈石头禅、“参同契”与禅宗美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页14-19。
任晓红着:〈禅与士大夫的生活情趣〉。《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页62-69。
吴汝钧着:〈海德格与禅〉。《狮子吼》31卷第1-3期(1992年1-3月),页24-29、25-31、26-31。
杜松柏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诗中的禅趣〉。《国文天地》7卷第2期(1991年7月),页25-30。
杜道明着:〈禅宗的审美趣味与封建社会后期审美风尚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页231-236。
李志夫着:〈佛教与中国文学——兼比较中国文学在佛教传入前后之异同〉。《鹅湖月刊》第17卷第12期(总第204号,1992年6月),页7-21。
李建昆着:〈皎然与吴中诗人之往来关系考〉。《古典文学》第12集(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10月),页91-114。
李学勤着:〈禅宗早期文物的重要发现〉。《文物》1992年第3期,页71-75。
林继中着:〈漫说唐人田园山水诗的画意与禅趣〉。《禅学研究》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158-166。
尚永亮着:〈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大学报》第22卷第2期,1993年5月,页116-121。
周述成着:〈论“悟”及其特征——禅体验和审美体验之异同〉。《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页65-71。
周群、沐金华着:〈试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盐城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页54-58。
洪修平着:〈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南京大学报》1991年第4期,页87-93。
洪修平着:〈略论宋代禅学的新特点〉。《南京大学报》1993年第1期,页29-34。
姜光斗着:〈论唐代浙东的僧诗〉。1994年11月22日浙江新昌“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范海波着:〈白居易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殷都学刊》1993年第3期,页52-56。
范 琦着:〈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页94-98。
高林广着:〈浅论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页88-94。
高华平着:〈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页152-163。
徐庭筠着:〈唐五代诗僧及其诗歌〉。《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页177-193。
徐传武着:〈漫说“学诗浑似学参禅”〉。《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页32-34。
徐复观着:〈皎然诗式“明作用”试释〉。《中外文学》第9卷7期,页28-32,1980年12月。
陈尚君着:〈义净诗小考〉。《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页164。
陈国球着:〈诗的体认:皎然诗论初探〉。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1997年5月第一版),页509-522。
曹 汛着:〈淡然考〉。《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页165-178。
曹 虹着:〈佛学修养与山水文学——谢灵运研究之一〉。《禅学研究》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167-179。
黄景进着:〈唐代意境论初探——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主〉。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文学与美学》第二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页1-25。
黄景进着:〈王昌龄的意境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10月第一版),页77-110。
黄景进着:〈从韩愈、孟郊的文学思想看中唐险怪诗派的两种风格〉。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二辑——中国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页142-164。
黄新亮着:〈汉唐僧诗发展述略〉。《广西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1995年3月,页22-27。(未寓目)
黄宝生着:〈佛经翻译文质论〉。《文学遗产》1994年第6期,页4-11。
张 弓着:〈唐代佛寺群系的形成及其布局特点〉。《文物》1993年第10期,页40-45。
张世英着:〈超越自我——关于禅宗和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点体会〉。《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页93-100。
张伯伟着:〈略论佛学对晚唐五代诗格的影响〉。《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页57-77。
张 菁着:〈唐代僧侣的游方与文化〉。《江海学刊》1993年第4期,页117-120。
张达人着:〈晚唐第一诗僧齐己〉。《生力》第8卷96期,1975年9月,页24-26。
敏 泽着:〈论魏晋至唐关于艺术形象的认识——兼论佛学输入对于艺术形象理论的影响〉。《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页33,39-40。
冯耀明着:〈禅超越语言和逻辑吗——从分析哲学观点看铃木大拙的禅论〉。《当代》第69期,1992年1月,页64-81。
贺秀明着:〈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页128-132。
程裕祯着:〈唐代的诗僧和僧诗〉。《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页34-41。
葛兆光着:〈禅意的云〉。《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页77-86。
葛兆光着:〈从出世间到入世间——中国宗教与文学中理想世界主题的转变〉。《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页3-41。
董 平着:〈唐宋时期的浙江禅学〉。《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页82-86。
杨应龙着:〈禅宗与净土宗成佛论比较〉。《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页54-58。
廖蔚卿着:〈论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从“登楼赋”与“芜城赋”探讨“远望当归”与“登临怀古”〉,《幼狮学志》17卷3期。
赵昌平着:〈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学人》第4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页243-266。
赵海洲着:〈“茶禅一体”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页115-119。
蒋述卓著:〈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总第36期),页78-83。
蒋述卓著:〈佛教心性论对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学术研究》1992年第1期,页98-103。
蒋述卓著:〈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通俗化倾向的推进〉。《阴山学刊》1992年第2期,页9-15。
蒋述卓著:〈禅与诗〉。《禅学研究》第1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页116-125。
蒋 寅着:〈皎然诗禅论〉。《学人》第3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页397-416。
邓子美着:〈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页64-67。
刘 石着:〈佛禅思想与苏轼文学理论〉。《天府新论》1989年第2期,页77-83。
刘友竹着:〈“僧伽歌”非伪作辨〉。《天府新论》1987年第5期,页60-63。
刘守安着:〈梅村与佛禅〉。《东岳论丛》1993年第6期,页96-100。
刘纲纪着:〈唐代华严宗与美学〉。《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又收入《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页286-296。
刘纲纪着:〈略论唐代佛学与王维诗歌〉。《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台北:台湾大学,1996年4月13日),又收入《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页297-306。
刘怀荣着:〈试论杜甫的佛教信仰〉。《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页53-62。
卢燕平着:〈略论唐诗之“悟”及其演变〉。《中州学刊》1993年第4期,页98-100。
钱学烈着:〈寒山子与寒山诗〉。《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页26-34。
萧 韦着:〈禅意识和中国书法理论〉。《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页96-103,69。
萧丽华着:〈试论王维之宦隐与大乘般若空性的关——兼论王维诗中“空”的境界美〉。《台大中文学报》第6期,1994年6月,页231-256。
萧丽华着:〈从禅悟的角度看王维自然诗中空寂的美感经验〉。淡江 大学中文系:《文学与美学》第五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页1-39。
萧丽华着:〈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索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创刊号,1996年9月,页1-19。
萧丽华着:〈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唐人宴坐诗析论〉。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5月,页167-196。
萧丽华着:〈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1997年6月,页157-178。
罗宗涛着:〈六祖慧能的禅学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2卷第9期,1979年9月15日,页60-68。
罗宗涛着:〈皎然、贯休、齐己诗中的花〉。高雄佛光山:一九九四年中国佛教插花学术研讨会,1994年4月10-11日。
罗宗涛着:〈贯休与唐五代诗人交往诗浅探〉。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研究委员会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辑,1995年7月,页715-734。
罗宗涛着:〈唐五代诗僧之梦初探〉。《政大学报》第73期,1996年10月,页1-16。
罗宗涛着:〈唐人咏云诗试探〉。中国唐代学会:《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5月,页129-166。
严耕望着:〈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民主评论》第4卷24期,1953年12月,页680-682。
饶宗颐着,许章真译:〈梵文四流元音R、R、L、L与其对中国文学之影响——论鸠摩罗什“通韵”(敦煌抄本斯坦因一三四四号)〉。《国外学者看中国文学》(侯健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12月),页179-193。
释明复:〈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1983年7月,页49-72。
二:哲学、美学、文学方面
(日)小川环树着,谭汝谦译:〈风景的意义〉。收入《论中国诗》(谭汝谦编,陈志诚、梁国豪合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1-32。原题〈中国の诗における风景の意识〉,载《立命馆文学》第264号(桥本循先生喜寿记念特辑),京都:立命馆大学文学,1967年6月。
Frodsham, J. D. 着,邓仕梁译:〈中国山水诗的起源〉。《英美学人论中国古典文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3年),页117-163。(原题为“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ure Poetry”载于Asia Major, VIII, Lund Humphries Publishers Ltd.,1960)
卞孝萱、卞敏着:〈刘禹锡晚年在洛阳的生活〉。《河洛史志》1994年第2期,页40-43。
王小盾着:〈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页114-130。
王定璋着:〈唐代山水旅游诗歌折射的文化心态〉。《天府新论》1991年第2期,页67-74。
王明居着:〈象外之象——无中生有〉。《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总第42期),页67-73。
沈清松着:〈庄子的语言哲学初考〉。《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1985年11月3-7日),页97-111。
杜晓勤着:〈论中唐诗人对杜诗的接受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总第69期),页135-139。
吴育频着:〈唐宋科场舞弊与防治〉。《天府新论》1993年第4期,页80-82。
林继中着:〈由雅入俗:中晚唐文坛大势〉。《人文杂志》1990年第3期,页106-111。
林继中着:〈变迁感:中唐士大夫的心理压力——中唐田园诗的透视〉。《暨南学报》1993年第3期,页98-105。
林继中着:〈田园诗:人与自然的对话——唐文化与文学研究之一〉。《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页90-94。
胡可先着:〈《唐诗类选》选杜诗发微〉。《杜甫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页34-39。
胡经之着:〈中国美学史方法论略谈〉。《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页81-89。
柯素莉着:〈从感性领悟走向理性综合——唐诗风格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页82-87。
高宣扬〈论布尔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思与言》第29卷第3期,页21-76。
高宣扬〈再论布尔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思与言》第29卷第4期,页295-304。
高万湖着:〈中晚唐时期的湖州文学〉。《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未遇目)
徐志啸着:〈文学与宗教〉。《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页3-22。
许 总着:〈论“文章四友”与唐前期诗歌艺术进程〉。《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页85-89。
郭绍虞着:〈论吴体〉。《古典文学论丛》(复旦大学学报增刊)。
郭绍虞着:〈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第2辑
陈允吉着:〈十几年来国内唐诗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页148-156。
陈 鸣着:〈中国古代宗教园林的四个历史时期〉。《上海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页58-64。
陈友冰着:〈传统的背叛和诗美的创新——浅论中晚唐险怪诗风的流变及其美学价值〉。《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页183-220。
黄炳辉着:〈《唐诗评选》评唐诗辨〉。《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页119-126。
黄 煌着:〈唐代的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页85-92。
张步云着:〈唐代逸诗辑存〉。《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页135-145。
张汉良着:〈语言与美学的汇通——简介叶维廉比较文学的方法〉。《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676-694。
叶维廉着:〈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与美学的汇通〉。《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有限公司,1977年10月第一版),页185-235。
叶维廉着:〈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比较诗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2月第一版,1988年6月初版二刷),页135-194。
叶维廉着:〈中西山水美感意识的形成〉。《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676-694。
叶 华着:〈以景结情与绝句的神味〉。《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页81-86。
舒红霞着:〈论孟郊诗歌审美意境的内核结构〉。《陕西师大学报》第23卷第3期,1994年9月,页76-82。
贾晋华着:〈大历年浙东联唱集考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8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贾晋华着:〈隋唐五代类书与诗歌〉。《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页127-132。
贾晋华着:〈大历年浙西联唱《吴兴集》考论〉。《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葛培岭着:〈关于唐代中原诗杰盛多的思考〉。《中州学刊》1992年第4期,页109-113,120。
廖可斌着:〈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页230-240。
赵昌平着:〈“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总第28期,1984年7月),页191-212。
郑树森着:〈“具体性”与唐诗的自然意象〉。《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有限公司,1977年10月第一版),页237-275。
郑学檬、陈衍德着:〈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页104-113。
蒋 寅着:〈论大历山水诗的美学趣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4卷,总第72期),页73-80。
蒋 寅着:〈大历浙东浙西联句述论——兼论联句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第2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页121-139。
蒋 寅着:〈说意境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第16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页215-228。
蒋绍愚着:〈唐诗词语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页69-86。
刘士林着:〈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文史哲》1993年第2期,页72-76。
刘若愚着,陈淑敏译:〈中国诗中的时间、空间与自我〉。《书目季刊》21卷第3期,页13-35。
萧占鹏着:〈韩孟诗派的精神世界及其诗歌的深层意蕴〉。《晋阳学刊》1993年第1期,页43-47。
罗宗涛着:〈唐代女诗人作品中的花〉。《政大学报》69期,1994年9月,页1-16。
罗宗涛着:〈唐人咏云诗试探〉。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三届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1996年11月24-25日。
饶宗颐着:〈唐以前十四音遗说考〉。《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页179-191。
龚 杰着:〈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及其影响〉。《西北大学报》1993年第3期,第23卷(总80期),页3-7。
郁 沅着:〈古典美学意境范畴的现代诠译〉。《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页1-8。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