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囊名刹》之序


2014/9/7    热度:341   

《古囊名刹》之序
  《古囊名刹》(杨美煊著)---释寂晃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历经五个多世纪之长期流行发展,及至隋唐之世出现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中唐禅宗崛起,晚唐大盛,成为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禅宗以 “禅 ”命宗,乃以禅定概括佛教之全部修习而得名。初祖菩提达摩禅师所传之 “如来禅 ”,称为教外别传的“心宗”,乃以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拈花宗旨”为依据。这一微妙法门在西土共传28代,至达摩为止。梁普通年间(520-526年)达摩西来为东土初祖。他在嵩山少林寺,内以密付为印,外以衣钵为信,次第传承慧可、僧璨、道信、慧能共六代。其间传至五祖弘忍之世,座下众多弟子以慧能、神秀为最著,二人分创 “南顿 ”“北渐 ”二派宗旨,世称 “南能 ”“北秀 ”。六祖慧能大师所创 “直显心性 ”的南宗 “顿悟法门 ”,后来弘传极盛。
  南宗传有南岳、青原两大支系。福建佛教禅门南宗,肇始于南岳下第一世马祖道一禅师传来。明·永觉《建州弘释录》云:马祖入闽“居建阳之佛迹岭,时闽中诸释久滞权渐,忽闻顿旨,翕然趋向。甘泉志贤、千顷明觉实首依之,卒之大器”。因此,“七闽禅学,实师(指马祖)为之肇云”。是时约于8世纪中叶;“七闽”古指福建与浙江南部一带。马祖后往江西开创丛林,聚徒说法,法嗣弟子有怀海等百余人,各为一方宗主。后来怀海又在洪洲百丈山接化,制定《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南宗由此大盛。
  南岳下四世文矩(后赐封“妙应”)禅师,正是在南宗禅方兴未艾的极盛时期,创建囊山慈寿禅寺。古刹千年,沧桑几度,盛衰多变,废兴更迭,然而从来未改其为十方选贤丛林性质。溯自唐代妙应祖师开山以来,历代法门龙象辈出,慧灯不绝:开祖之下更有五代悟真住持,竭力尽心,嗣承道业;北宋本道、僧宏、戒香诸禅师,相继兴寺安僧,功德难量;南宋祖贤、宗超、德秀、觉初、汝明、立坚、守惩等诸古德,参悟禅机,弘扬佛化,住持香刹,作众楷模;元有深公,继绝兴废,行愿无尽;明有湘江、永清、一行、连城、常列等诸先贤,恢宏梵宇,功绩巨大,劳苦高深,足垂千古;清至近代有永陵、通源、源智等诸名僧,劝化创业,中兴祖道,宏开法戒,丕振宗风。犹有法名功绩尽皆付诸阙如的历代名僧硕德,湮灭无考者难计厥数。
  史载妙应祖师精通地理之学,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传世,惜乎后世佚失。他所择之禅林福地,背列囊峰耸秀,洞壑幽深,林木蓊郁,漫山苍翠。宝刹建于古囊南麓,梵宫胜景,名实相宜,是故古今著闻遐迩,蜚声中外。然而唐代犹未开山之前,林海茫茫,樵人绝迹,祖师独栖岩穴之中禅修多时,情若效法本师释迦如来出家后之六年苦行。九座智广禅师看他苦修志行之卓异,称其为“古辟支佛也”,岩洞因而得名流传迄今。一从“辟支佛”再世于古囊福地岩栖苦修,后来又创建宝刹,古囊于是擢升为名山。自唐末五代及至宋时,法运长启,梵宇恢宏;其间时而经筵宏开,佛子毕聚,远近参礼善信云集,信施山积。然而巍巍禅苑,既是因缘所生,岂无异灭之时?宋代迄至于今,几番衰颓而濒于毁废姑且不论,北宋之末“三经于火”,朱明之世三度人为劫难,梵宫先后六次几成废墟,幸而每次终于重建,只是寺宇规模大小不同,此皆历次复兴之殊胜法缘俱足使然!迨几本世纪60年代之“文革”浩劫,只道法缘已尽,名刹难免化成劫灰;岂知十年之后因缘一变,“时过于斯,否终则泰”。我在海外闻情,顿似喜从天降,联络海涵、悟丹等诸旅外道侣,同罄钵资,共图兴复。修建工程几易寒暑,古刹焕然重光,丛林面貌一新,遐迩称善,缁素同欣 !
  达摩祖师初传无我的“如来禅”法门,密以方便开发,自证“离文字”宗通。后来历代祖师口传心授之禅,称为“祖师禅”,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本,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五宗七家,各立宗纲,彻证心源,却无有异,世代修学有成者甚多,文字典籍、著述、语录亦颇丰。因此,禅宗固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有其经典论著或执著文字。古囊禅林自开山及至宋代,无论是在禅宗典籍或各种方志文献里,至今犹存许多弥足珍贵之文字记述。其中不仅妙应祖师在生之化缘法迹在多部“灯录”与方志中相沿记载,而且唐末高僧义存禅师率徒参礼囊山,上堂说法,称祖师为“三界外人”;宋之临济下杨歧支派名僧孤峰德秀禅师,在囊山传法多年,且宋之鼓山住持正凝即得法于是时之囊山德秀禅师;南宋莆田人大文学家刘克庄,为两宋囊山众多古得名僧撰写传记、塔铭与颂诗;各级方志所载囊山历代名僧功绩;等等。此外,犹有相传宋元而至明清之间,历代僧俗文人所书碑记、寺史、名高僧传记与语录诗偈等大量文学史料,而今俱佚。乌乎,寺之衰废可以重兴,前人文字之佚焉能复得 !
  今有莆田杨美煊居士,早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数十年间,潜心于八闽佛教史之研究。他在许多年前便发心要写一部古囊史书,先后查阅佛教经录、传记、宗系、纂辑等各部卷帙颇多之典籍,以及八闽各级方志与有关文献等,搜集大量资料,凝聚多年心血,终于写成《古囊名刹》一书。全书撰文叙史,古今兼容,对古囊历代法运盛衰,梵宇沿革,考据甚详,记述亦精。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矫正前人不少讹传与书述之误。例如1956年沁山撰刻而今立于寺内左廊的《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云“迨元朝丁亥年,寺宇三经回禄”,现据杨居士考诸方志记载,乃是宋景佑后“三经回禄”之灾,碑记所书时间明显差误两百五十年许!类此正误之例尚有数处,堪称难得可贵;而全书资料之翔实丰富,价值之显然巨大,更是不可胜言。
  此书拟将付梓之时,杨居士恳我为写序文,以弁书首。作为小时长住囊山并当过多年监院的我,浏览全书文稿,对古囊宝刹之千载沧桑,遐思不已,感慨万分!历经千年多灾多难之古囊名山,今日能有史书传世,法缘殊胜,功德无量,于是会务、缘务固忙,我亦欣然抽空执笔略述以上所感,是为序。
  1998年(佛历二五四二年)1 月序
  于马来西亚妙应寺丈室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