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序


2014/9/7    热度:169   

《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序
  萧 萐 父
  始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的中国佛教判教,将纷纭复杂的印度佛教经论乃至中国佛教诸家学说,加以综合归纳,分类排列,使之构成一个次第有序的系统,它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佛教的整体认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国佛教研究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王仲尧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新的创见。
  王仲尧同志在论文中肯定,判教是中国佛教基本特征之一,它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南北朝各学派,隋唐各宗派普遍采用的一种认识和批判的思想结构及理论建构方式,也可以说,它是支撑整个中国佛教教理思想的内在的价值评价体系。这个有创见的说法,获得了学术界的赞同。
  中国佛教判教发生、发展的思想历史,与南北朝佛教各学派的出现,隋唐佛教各宗派的建立,以及中晚唐之后,禅宗的兴起结合在一起,没有一种学说或宗派理论回避判教问题,即使是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逻辑体系的密宗等宗派教理思想中,都有相当完整、周密、特色鲜明的判教结构,无一例外。王仲尧的论文论证了这个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发展的过程,和判教作为中国佛教教理体系形成的思想结构及其价值意义。此项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的发展,乃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互相改造的过程,及其现代启示,都具有深刻理论和重要实践意义。
  论文把中国佛教判教的起因和目的归纳为“整理佛经使之系统化”,“认识、批判和总结各家思想学说”,“建构中国佛教思想体系”,这一归纳,是全面的,富有启发性的。也应当说是选择了适当的观察问题的高度与视角。论文创造性地从“判教标准”、“判教结构”、“价值意义”的角度,展开对隋唐佛教诸家判教理论的探讨,从而较前人更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佛教判教的特色和时代意义。论文中指出,中国佛教判教与中国文化精神“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也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易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舍术和,乃利贞。”又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表示了一种超迈的文化心态。《中庸》讲得更好:“道并行而不相悖,物并育而不相害,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道并行而不相悖,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样一种思想史观,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都有是这样一种思路。一直到柳宗元,圭峰宗密。柳宗元所谓“诸子合观”,各有贡献,宗密《华严原人论》的判教理论,最后“会通本末”,认为历史上的各家理论,都是真理的颗粒,真理发展的一个阶梯,真理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禅宗石头希迁的禅学中, 也曾这样说:“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阻”,“万物各有功,当言用及处”,对当时的顿、渐、,以及禅、教之争,佛、道之争儒佛之争等等,他都主张回互一切,加以会通。黑格尔-马克思的真理观,也是以这样一种通观历史的文化心态,来看待人类认识史上真理发展的辩证法,也主张只有吞吐百家,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就这个意义说,可以启发我们无论研究历史文化或面对当代学术思潮,都应该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在人类文明多维发展的大道上,去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发展真理。
  王仲尧同志的博士论文《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是一篇高起点,高水平的佛教学术论文。从选题来讲,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文化界尚没有深入展开研究的课题。对于印度佛教为何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展?外来的佛教如何与中国儒道文化既冲突双融合?------这些问题,在学术上多年来都没有真正解决。因此,这一题目的难度较大。但是作用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值得鼓励。论文中涉及的隋唐佛教宗派有天台、三论、律宗、三阶教、密宗、宗密各大宗派。是迄今为止,国内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关于判教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在论文中,大量荟集新旧中国,海内海外,僧俗各界的有关著作,用力甚勤,工夫扎实。国内的佛教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其中尤其是对天台宗的判教思想,用工夫最多,这部分也写得最为周密充实,多有新见。其他如华华宗、三阶教、密宗的判教的讨论,也较有新意。
  对判教思想的研究,由于难度较大,以往一直是佛教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判教对于中国佛教(特加紧是隋唐宗派佛教)思想体系的建立,又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仲尧的这篇博士论文,做了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
  论文对隋唐各家判教思想清其源头,明其端绪,疏其流变,究其旨归,审慎重梳理,严谨评判别,用力颇深,弋获甚钜。论文中对隋唐佛教各主要宗派佛教思想家的判教思想,基本上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对判教在中国佛教教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对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相互关系问题,都作了颇富新见,具有较大深度的分析与探讨。论文中对判教概念之剖析,判教标准之论述等,都不因袭前人之旧说,而多能独阐己意,结论也多精当而有深度,不落前人窠臼。指出判教的实质在“料简与会通”,而突出诸宗通过判教建立了不同于儒、道二家的以佛性为价值本体的价值评判别体系,起家一步从中揭示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思维模式的内在关系,和判教的现代意义。加之整篇论文思路清晰,资料翔实,论证分析深入细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思求索的追求真理的品质,文字也质朴而又简练、清通,凡此,皆使得论文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仲尧同志攻博前已对佛学涉猎较深,已经撰写和出版过一些佛教学著作。攻博以来,学思精进。初拟以天台哲学为研究课题,经反复琢磨,由天台判教思想扩及整个中国化佛教的判教思想,勇于开拓,知难而进,矻矻三年,择善固执,在全面综合评述面年来已有研究成果,并重新占有有关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奋力完成了这篇学位论文,做了一件开拓性的学术工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
  (萧萐父教授,著名中国哲学家)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