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里的佛道思想
2014/9/7   热度:1117
浅谈《西游记》里的佛道思想
兰州大学哲学系学生 尹志华
《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同时又是一部讲悟道、修道的书,作者巧妙地把佛道两教思想掺和在一起,主张悟道要悟佛‘教的空寂之道,修道则要修长生之道,而以成佛为最高目标。我们认为,《西游记》把释迦牟尼描写成长生不老的神仙,这不符合佛教的教义,但反映了宋元以来“仙佛合流”、“性命双修”的思潮。伍冲虚在《仙佛合宗·序》中说:“仙宗果位,了证长生。佛宗果位,了证无生,然而了证无生必以了证长生为实诣,了证长生必以了证无生为终始,所谓性命双修者也。”因此,探讨《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恐怕不无裨益。
《西游记》第一、二回的标题便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为了理解这两句话所蕴含的佛道思想,我们先来看孙悟空的来历。《西游记》里说,东胜神洲(佛教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婆娑世界有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有一个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这块仙石,实际就是宇宙的缩影。 因为它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 时空与大宇宙相同,则俨然是小宇宙;加上“九窍八孔”,照应九宫八卦.更与大宇宙息息相通。其座落之处是“万劫无移大地根”。邵雍说:“天心无改移”。这块仙石实际上就代表“天心”。孙悟空是从仙石中化出,故而“石猴”即是“夭心”。这也暗合“心猿”之说。这“天心”在道家称为“元神”,在佛家则称为“阿赖耶识”。(参见李安纲:《美猴王探源》,《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西游记》又写道。一日众猴在山涧中洗澡,突发奇想要去寻找源头。“寻找源头”即后天返先之天意。石猴既代表天心。乃先天元神,故只有它可以找到水帘洞。 书中说,水帘下有一铁板桥,暗寓道家所谓“水中金”或“水乡铅”,乃修道之根本。猴在地支为申,五行属金。猴居水底,不就是“水中金”了吗?作者的构思可谓苦心孤诣。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美猴王于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突然“道心大发”,要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书中说他飘洋过海,终于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作者这样写又是有所寓意的。“灵台”、“方寸”、“斜月”、“三星”均指“心”之所在,因而,孙悟空找到的实际上只是自己的“心”。修道就要在此“心”上下功夫。这个“心”是最难降伏的。《大乘义章》卷三说:“六识之心,如一猿猴。”孙悟空就是“心猿”,猿心不宁,三界不安,所以只有给他戴上一个“紧箍咒”,他才会安静下来。
道教认为,仙有五等: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见《钟吕传道集》)孙悟空虽已成天仙,但因炼心未纯,未达到“本体虚空”的境界,所以还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第二十五回)《性命圭旨》说:“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孙悟空虽然能够千变万化,“身外有身”(道家所谓“阳神”,佛家所谓“化身”),但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还差得远呢。 由于他还有种种妄心,所以要称王称圣,大闹天宫。但他尚未“跳出三界,脱离五行”,终于被如来擒伏,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朱闹天宫之前。官封“弼马温”。天上的官职何其多,作者为什么选了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弼马温”让孙悟空去当?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孙悟空本是一个猴子,书中把他喻为“心猿”;而“心猿”又常和“意马”联系在一起。“心猿意马”即心意。意由心生,无怪乎《西游记》中说孙悟空管马管得很好。作者指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佛门一直把“心猿意马”视作修行的障碍,必须首先降伏。这大概就是后来唐僧在取经途中先收悟空和龙马,最后才收八戒和沙僧的原因。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但是,作者明确指出:“取经之道.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也。”(见第二十三回)因此,“取经”即是修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千经万典,只是修心。”(见第八十五回)只要明心见性,即见如来。
佛家强调修行人应该“六根清静”,所以孙悟空一出大唐就先打杀“六贼”,“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西游记》实际上是按照修炼的具体过程来演绎故事情节的。如第四十五回写孙悟空在车迟国与三大仙斗法,便是指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从而打通了小周天。又如第五十八回讲真假二心猿的斗争.则形象地描述了“真妄相攻”的情景。对真假孙悟空连唐僧都没有办法,一念紧箍咒真的假的都疼;到观音菩萨那里(即意守命门)不行,到地藏王那里(即意守会阴)也不行,最后到西天如来佛那里(即意守头顶)才解决问题。因为佛爷即自己的本性,固守本性,就不会被迷惑。
《西游记》以唐僧代表丹头,而以悟空喻“金公”,以八戒喻“木母”,以沙僧喻“刀归”、“黄婆”。若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对许多章回的标题感到莫名其妙。如“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第四十回)、“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第八十九回),等等。“金公”、“木母”、“黄婆”、“刀归”(即“土”),都是修道术语。修炼金丹,讲究“坎离交媾”、“金木交并”、“水火既济”、“铅汞化合”。内丹术亦借用这些术词作比喻。“铅”字拆开为金、公;汞为水,水可生木,汞即木之母。炼丹肘,铅为大药,然必须汞来点化;铅汞之化合,又要土为媒介,方能成事。猴在地支为申,属金,即铅;猪为亥,属水,即汞;沙为土,即刀圭;三者默契,就能成就金丹大道。这大概就是取经者由唐僧·一人增加到四人的原因。
《西游记》写了许多妖魔,而且写得栩栩如生。但是,妖魔都是虚幻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见第十三回)修道的过程即是“炼魔”的过程,此魔即心魔。心动即生魔,/心迷则为魔主。必须炼得本性寂灭,如如不动,方能证得佛果。所以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见第十七回)
《西游记》中所阐述的修道思想,以金丹为基础,以虚空为归属。这大概是受了张伯端的影响。张伯端是北宋时的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其名作《悟真篇》是炼内丹的重要专著。他又写了《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并在《序》中批评了道家“独修金丹”,“不通性理”,最终难以超脱三界。他说:“故《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因此,修道必须性命双修,先求结胎炼丹,“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源矣”。《西游记》中所阐述的修炼过程,与此极为相似。而且?《西游记》中有许多诗词来自《禅宗歌颂诗曲杂言》。 因此。我们推断《西游记》的作者受了张伯端的影响,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
《西游记》中批判了修道的各种旁门左道。所谓“术字门中”、“流字门中”、“静字门中”、“动字门中”(见第二回),都无法修得长生之道。作者认为,修道别无他法,无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因此,第二回中须菩提祖师给孙悟空传授的口诀便是:“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由于《西游记》主要是一部小说,作者只能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其修道思想。事实上,古人谈修炼的著作大都取喻设譬,隐晦难懂。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道难言”外,难遇知音恐怕也是古人的一个考虑。《西游记》的作者也有同感:“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子!”(见第二回)
《西游记》里所蕴含的佛道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仅能“尝其一脔”而已。此文权当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