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语言:日常语言和法的语言


2014/9/7    热度:425   

两种语言:日常语言和法的语言
  佛使比丘著 黄威男译
  今天的演讲有点儿特别。我一次又一次地注意到,不管如何地去解说有关的主题,始终有好些最切要的教说是大多数人所完全无法明白的。人们听了好几遍重复的解释却还是不能理解。为甚么会这样呢?如果我们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它的起因。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熟悉于日常的语言,一般人所说的语言,普遍的世间语言。我们忽略了另一种有所殊异而且非常特别的语言:宗教的语言,法的语言。
  法的语言是和闩常的语言完全不一样的事物。这一点一定要被好好地牢记在脑海中。日常的语言和法的语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说方式。闩常的语言是世间的语言,是不了解法的人们的语言。法的语言是那些对真相有深入的洞察,深入法(Dhamma)的人们所说的。由于经由察觉了法,他们便以适宜表达他们的经验的方式来言说,于是乎法的语言便产生了。这种特别的言说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法的语言。这是一种和一般的日常语言颇为不同的语言。
  所以说,有两种语言:法的语言和闩常的语言。日常的语言是以物质的事物和一般人所能确定的经验作为基础。生物依赖物质的(肉体的)多于灵性的,这只提供了物质的讨论,世间的情和形势。它只提供了在闩常的情况下所能够触及的事物。相对来说,法的语言是和精神世界有关的,和非触觉的,非—物质的世界。为了能够言说和理解法的语言,一个人必须获得深入精神世界的洞察。所以说,只有兑到法(Dhamma)—真相的人,说法的语言—在肉体之上的,非物质的精神世界的语言-
  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说明这件事。我们要辨别一般物质的语言和形而上的语言。形而上学的领域是完全不同于那些物质的,因而相对的有一种特别的形而上的语言。所以除了物质的普通语言之外,还有—种超越物质的语言。物质的语言是世间的,常规的语言,被运用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并且是以物质的事物为基础的语言。形而上的语言是以精神的事物为基础的。它须要被学习、研究和认识。它并非以物质世界但却是以精神世界为基础的。我希望你现在可以看到闩常的语言和法的语言之间的差别。
  现在的重点是:假使我们只懂得门常的语言的话,我们将无从在听闻时理解真正的法。如果我们不懂得法的语言,那么我们则不可能理解法,理解那些能让我们白不适意和迷惑(dukkha”中真正解脱的超凡的真理。我们不理解法的原冈是由于我们只懂得闩常的语言,而且对法的语言不熟悉。
  在以日常的语言来理解的同时,把佛陀的教说演绎为法的语言是有其必要的。两者的意义都必须被考虑。请仔细注意这段文字:
  Appamatto ubho atthe adhiganhati pandito,
  Ditthe dhamma Ca VO attho,
  yo Ca'ttho Samparayiko,
  AtthabhisamayadhirO panditoti pavuccati.
  有智慧而有用心的人对两种言语的方式都熟悉:一般人所见到的意义和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意义。一个擅长于各种不同语言的人是一个智者。
  ( 注:出自Samyutta—nikaya187作者的演绎和对这段文字的传统看法有所差别。)
  这是在学习法的时候应用的一般原则,不论是在高级或初级。它也适用于普遍讲说的语言中·这段引述的文字包含了绝不模棱两可的词语“ubho atthe”,也就是“两种意义”或“两种言说的方式”(注:Atthe可以被译为“意义”或“利益,目的”)。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必须考虑两种意义或言说的种种方式而不只是单独其中一项。(注:虽然有些字眼有著多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们全部都将适合于这两种方式。)任何一个人,例如,只考虑一般性的日常意义而忽视其他的意义,代表法的意义,不足以被称为一个有智慧或洞察力的人。就如佛陀所说的,一个有洞察力的人是一个有能力对两种言说的方式都加以考虑的人。它提醒我们,接著是,仔细而勤奋地学习以获得对两种可能的演绎都加以考虑的能力,其一是按照日常的语言,以及其二,按照法的语言。
  我们现在应当来考虑一些我所针对的例子。下列的每一个字都将以日常的语言和法的语言两者来解释。这将使你清楚地理解两种表达方式。
  佛陀(Buddha)
  第一个例子是“佛陀”这个字眼。就如你所知道的,“佛陀”这个字眼在日常的语言中指的是历史上的觉悟者,乔达摩佛陀。它指的是一个在超过二千年以前在印度诞生、死亡并且经已“荼毗”(火葬)、有骨有肉、肉体的人。这是“佛陀”这个字眼在日常的语言中;的意义。
  以法的语言来考虑的话,不管怎样,“佛陀”这个字眼指的是那个由历史的佛陀所证悟和教导的真相,也就是法(Dhamma)本身。佛陀说:
  见到法的人就兄到如来(Tathagata; “一个进入法尔(tathata)的人:一个佛陀常用以自称的字眼”。)一个见到如来的人就见到法。见不到法的人,即使是抓住了如来的袈裟,也不可以说是已经看到了如来。
  现在,法是一种不能被触觉的东西。它不是物质的事物,当然不是骨肉。然而佛陀说造就是他,而且就等同是世尊。“见到法的人就见到如来”。任何无能见到法的人不可以被说成已经见到世尊了。所以在法的语言中,佛陀就是而且等同是他凭借于成为佛陀的真相,并且任何见到这个真相的人就可以说是已经看到了真正的佛陀。只看到他的肉身可说是根本没见到佛陀,并且是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的。
  于佛陀在世的期间,大多数的人并不乐于支持他。有些人辱骂他,甚至对他进行肉体的伤害。他们并不了解他,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他的肉身、外壳,日常的语言中的佛陀。真实的佛陀,在法的语言中的佛陀,是他心灵中的真理,那个由人成为“佛陀”的觉者。当他说:“谁能见到真相的就见到我。谁见到我的就见到真理”时,他说的是法的语言。
  再一次,佛陀说:“法(口hamma)与律(Vinaya),那我所经已宣说和演示的,在我离开世间以后将是你们的老师。”这样说来,真实的佛陀尚未离世,没有停止存在。那不再存在的只是他的肉身、外壳。真正的老师,那就是—法、律(口hamma—VinaVa),仍然与我们同在。这是“佛陀”这个字眼在法的语言中的意义。日常的语言中的“佛陀”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法的语言中的“佛陀”就是法本身,那使他成为佛陀的。
  法(Dhamma)
  第二个要考虑的字眼是“法”(梵文Dharma)。在日常的语言中的幼稚阶段,这个字眼被理解为指的是内有经文的书籍,在书架上的“法”。或者它可能被理解为指的是那些用来阐述教法的语言文字。这是“法”这个字眼在日常的语言中的意义,那些没有看到真正的法的痴人的语言。
  按照法的语言,法就是并且等同是觉悟者。“见到法的人就见到如来。见到如来的人就见到法。:晅是真实的法。在巴利文的原义中,“法”(Dhamma)这个字眼被用来表示一切错综复杂的以及包括一切有关的,共同构成这个我们称为“大自然”的事物。时间不允许我们在这里详细地讨论这一点,所以我们将只针对要点。“法”这个字眼包括:
  1、大自然本身;
  2、大自然的定律;
  3、在大自然的定律之下,每一个人
  类应当履行的责任。
  4、在大自然的定律之下的这种行为
  所获得的利益。
  这是“法”这个字眼所包含的广义的意思。它所指的不只是书、贝叶经文、或者传教士的声音。“法三垣个字,在法的语言使用中,表示非物质的事物。法是包含一切;它是甚深的;它包括了所有事物,一些难于理解,而另一些则不太难。
  僧伽(Sangha)
  现在我们应当考虑“僧伽”这个字眼。在日常的语言中,“僧伽”这个字眼指的是那些穿著黄袍并且从一个地方云游到另一个地方的僧人团体。这是在日常的语言中所理解的僧伽,那些还没有见到真相,还没有觉悟的人的语言。在法的语言中,“僧伽”这个字眼再次涉及“真相”,涉及“法”本身。它关系到高尚的品质,诸如仁慈和地位,那些存在于僧人—拥有德行的人的心灵中。有好些特定的高尚精神品质使得一个人成为一个僧人。这一切存在于一个僧人的思想中的高尚品质就叫做僧伽。
  日常的语言中的僧伽是僧人本身的集团。法的语言中的僧伽是僧人心灵中的那些高尚品质。僧伽实际上包括了这四个层次:人流者(Sotapanna)、一来者(sakadagami)、不还者(anagami),以及圆满白兀美者(arahant,高尚的人,不受任何自我意识的污染)。这些课题,同样的,涉及精神上的多于肉体上的品质,因为这些人的躯体骨架和任何其他人并没有甚么不同之处。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精神或灵性的品质。逭才是使一个人成为人流者、一来者、不还者,或阿罗汉。造就是“僧伽:厄个字眼在法的语言中的情形。
  宗教
  现在我们来到“宗教”(Sasana)这个字眼。在日常的语言中,不能清楚辨别的人,“宗教”这个字眼指的只不过是庙宇、寺院建筑、佛塔、黄色僧袍,以及其他类似的。如果那里到处都有佛塔和寺庙的话,人们便说:“啊!宗教很兴盛呢!”造就是:尔教”在日常的语言中的意思。
  在法的语言中,“宗教”这个字眼指的是名符其实的“法”(Dhamma),那个真正可以为人们提供皈依或者支持的力点。法是实际可以做为人们支撑的基础的,是真正可以带来“苦”(dukkha;苦难、迷惑、不适意)的结束的,这个“法”才是宗教。这才是“宗教”这个字眼在法的语言运用所代表的意义。“宗教十分兴盛”意味著这可以让苦停止的特殊物事在人群中传播与扩展。说宗教兴盛并不意味著黄色僧袍的增多。宗教在日常的语言中是庙宇、寺院建筑、佛塔、黄色僧袍、以及其他类似的;宗教在法的语言中是实际可以为人类提供皈依的真相。
  那些认为“宗教”这个字眼意味著“教导”的人,比起那些认为它是建立在庙宇和其他类似的人,要更为贴近目标。考虑到在宗教的学习和说明上的进展为真实的宗教进展,已接近正确的重点。但是这还不够。把宗教理解为仅只是教说,始终还只是按照日常的语言的理解。
  按照法的语言来说,宗教是“庄严或尊贵的生活之道”(brahmaCariYa),那就是说,与法同住的生活。它是“在开始、中间和结束都美妙”的这条尊贵的生活之道。关于庄严的生活之道,佛陀意指的是那可以实际地除减苦(苦难)的修习之道。它开始时的荣耀是学习和研究;它中间的荣耀是修习;它最后的荣耀是来自于这个修习的真正酬赏。这是庄严的生活之道,法的语言的宗教。被枧为日常的语言的话,:不教”顶多只是意味著教导;被视为法的语言的话,它意味著庄严的生活之道,在它的开始、中间,以及结束都美妙。这两种意义是十分不一样的。
  工作
  现在对事理看得比较周密了,我们将审查一个和我们每一天的生活相关的字眼—“工作”这两个字。在日常的语言中,“工作”这个字眼指的是谋生。这是一件我们不能逃避的事。我们必须工作以糊口、填饱肚子,以及满足感官的欲望。谋生这个无从逃避的负担就是“工作”这个字眼作为日常的语言的涵义。作为法的语言,“工作”指的是思维训练—kammatthana(注:根据词义,就是“工作场地”,禅思或禅思的对象),那就是,法的修习。法的实际修习就是工作。
  一般人,那些没有见到法的人,必须工作以为自己供给食物和他们欲求的事物。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有抱负的人,管窥“法”的人而言,工作的内容是法的修;习。这种工作必需诚恳地、认真地,以及勤奋地做,有洞察力而不屈不挠地做。许多高尚的品质必须呈现以使它完美成就。
  日常语言中的工作可以一个较高的层次来考虑。即使我们的工作可能只是世间的,如果我们正确地做它的话,那么最终这个工作将教育我们。它将带领我们到一种理解真实世间的精神生活;它将使我们有能力发现无常、苫,以及无我(aniccam, dukkham, anatta);它将带领我们到真理,不必要有意的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在法的语言中,“工作”指的是以个人正确的思维为基础而导向真理的修习。即使是保持身体良好和洁净的琐事也是一种法的修习,只要它是以善良的、坚决的、勤奋的思维来进行。
  总的来说,“工作”在日常的语言中意味著出于需要而谋生;,“工作”在法的语言中则意味著法的修习。“Kammatthana”(思维训练三厄个字眼意思是“工作”,良好而结实的法的修习。造就是“工作”在法的语言中的意义。
  庄严的生活
  让我们多说一些关于生活的庄严之道。在一般完全不懂得法的人的日常语言中,“庄严的生活”(Brahmacariya)意味的只是远离不正当的性行为。但是在法的语言中,生活的庄严之道指的是任何一种有目的的对精神污染(kilesa)的放弃,以及任何一种坚持于严峻考验的灵性修习方式。不管我们所采用的是任何一种修习,只要我们坚持认真、严格,以及不腐败堕落,那么我们便是生活在这最尊贵的生活之道。庄严不仅只是意味著远离通好和邪YIN。逭就是日常的语言和法的语言之间的差异。
  涅槃(Nibbana)
  现在我们跳一大步到“涅槃”这个宇眼(梵文niwana)。在一般人的日常语言中,涅槃是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这是因为传道师常常都说“涅槃,不成之城”或“这奇妙的涅槃城”。人们听了这些而产生误会。他们认为涅槃是一个实在的城市或地方。更甚的是,他们甚至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各种美好事物的地方,一个每一个人的所有愿望都能满足实现,以及人们所企求的每件物事都能即刻现前的地方。他们想要获得涅盘是因为这是一个全部愿望都能实现的地方。这是那些对法一窍不通的愚痴凡夫的日常语言中的涅槃。现在这种论调随处都可听到,甚至是在许多佛寺中。
  在法的语言里,“涅槃”这个字眼指的是各种污染和迷惑的完全与绝对的除灭。甚么时候自污染(kilesa;精神的污染,广义归纳为贪、嗔和痴。)和苦(dckkha)中自由了,就是涅槃。如果污染已经完全根除了,它就是永久的涅槃:污染(kilesa)和苦恼(dukkha)之火的全部除减和清凉。在日常的语言中,涅槃只是一个梦幻的城市;在法的语言中,涅槃是当下此时此地苦的完全而彻底的除灭。想想看,这两者之间那一种“涅槃”是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尤其是前来佛寺听闻布道的老同修? (待续)
  摘自《菩提树》1994年5月号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