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路上的歌唱:净土宗的音乐与音乐哲学
2014/9/7   热度:1779
往生路上的歌唱:净土宗的音乐与音乐哲学
听 禅
佛教是最重视“听的哲学”的宗教,它不惟以声闻为教体,以为音乐可以承
载教理教义,还以声闻为教法,闻声悟道、美音演法是修证佛果的重要法
门;在佛教的音乐神话中,不仅有音乐神健闼婆、般遮和大树紧那罗王,甚
至佛陀本人还是一位身手不凡的音乐演奏家和深刻的音乐思想家!同时无论
中外,佛教史上还产生过许多伟大的音乐僧,如魏支谦通华戎之语,善连句
梵唄;吴康僧会传泥洹唄声,清靡哀亮,为一代模式;西晋帛尸犁密多罗作
胡唄三契,梵响凌云,声音高畅,颂数千言;后秦僧、大翻译家鸠摩罗什通
音乐,把古印度国俗“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中国
化,以弘大法;其余如中国梁僧慧皎、道慧、智宗,唐僧道宣、善导、湛
然、道世,宋僧赞宁、法云、元照……等等,莫不是深通音乐之道的大音乐
家!
本文并不一般地论述佛教音乐,而是以净土五经一论为主要材料、兼及其他
佛教典籍和今人的某些观点,探讨当代正值中兴的净土宗的音乐哲学。说起
结文旨趣,则颇涉情感和理思,本文作者顽劣童年即戏水于虎溪,常穿行于
佛堂,或许冥冥中感受佛陀慈心教化,竟能够在许多年后、千里之外还依稀
听见东林梵声,往往归心似箭!本文作者又曾着意于佛教哲学和美学,对于
故乡的东林寺不免多情常思,读经研论之中,发现净土一宗,有着丰富的音
乐史料,有自己深刻的音乐哲学和丰富的音乐活动实践,非常值得我们今天
研究和弘扬!净土宗不仅法门方便利钝全收,是中国佛教最富影响的一宗,
而且佛事活动中法音畅亮美不胜收,其精神世界直通那充满法音和天乐的极
乐净土!
自远公结莲社以来千百年间,净土宗人的往生路上,响彻着乐观、自信、善
美的歌声。
一、 净土佛国是音乐的乐园
净土宗人最大的誓愿,是往生净土,无论是舍家弃欲、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而作沙门的上辈者,还是奉持斋戒、专心念佛、愿生彼国的中辈者,甚或是
虽不能作诸功德、而有心发愿、欢喜信乐的下辈者,都莫不把这佛国净土视
作自己最后的归宿。而这是怎样的一个极乐福地呢?
本宗重要经典之一的《佛说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把它描写为一个光明、
美好、无量、庄严、智慧、和谐的地方,它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光赫煜
乐,微妙奇丽;春秋冬夏,不寒不热;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更为奇特的
是,这里还是一处充满音乐的乐园: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
妙宫商,自然相和。……微风徐动出妙法音,普
流十方一切佛国,……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
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辗
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
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
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
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中华藏》 9:596)
《佛说大阿弥陀经》(宋王日休校辑)告诉我们这里的音乐独特殊胜,它超过世间一
切音乐,也超过佛国诸天音乐而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世间帝王有万种音乐,不如转轮圣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
倍。如转轮圣王万种音乐,不如忉利天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
千万倍;如忉利天王万种音乐,不如第六天王诸音乐中一音之
美百千万倍;如第六天万种音声,不如阿弥陀佛刹中诸七宝树
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复有自然种种妙乐,而其音声无非妙法,
清畅嘹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中华藏》 18:689)
唐窥基《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更是从佛教音乐哲学的意义上
把佛国净土的音乐和功能作了精深的阐发,这仿佛就是一幅色彩斑驳、绚丽无比
的敦煌佛教壁画: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次释第三
妙妓鸣天也,准《观经》等。无量乐器常悬在
天,不鼓自鸣。又随物有处,或舍或林,皆悬乐
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无非法
声,人天闻者,俱发道意。
(《中华藏》 100:336)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特别为往生者描绘了一幅净土佛国的图画,此处
不惟自然生态十分优美,美丽鸟类和谐唱鸣,天籁地籁人籁交响,众生闻声得
法,无量功德熏修其身,而且是音乐极其畅美的地方,法音天乐、声闻说法是西
方极乐净土所以存在的条件之一:
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
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诸有情类闻斯
妙音,诸恶烦恼皆悉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
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
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
有妙风吹诸宝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
俱胝天乐同时俱作,出微妙声,甚可爱玩。如是
彼土常有妙风,吹众宝树及宝罗网,击出种种音
声,说种种法。彼土众生闻是声已,起佛法僧念
作意等无量功德。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
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
界。
(《中华藏》 18:701)
如果说,这些佛国净土的音乐描写还有些诗化想象、甚至神话的意味,那么唐善
导大师所集《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则真正是人间佛教音乐活动的生动
记载,记录了净土宗法事的唱导歌词,今人依稀可闻“愿往生,愿往生”的悲愿
宝唱,甚至可以依词赋声而作歌赞: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佛国最为胜,广大宽平实是精。
天乐音声常遍满,黄金为地间奇珍。
昼夜六时花自散,法音常说自然闻。
……
愿往生,愿往生,
极乐庄严间杂宝,实是希奇闻未闻。
宝鸟随空赞佛会,文文句句理相同。
昼夜连声无有息,哀婉雅亮发人心。
或说五根七觉分,或说八圣慈悲门。
或说他方离恶道,或说地狱封人天。
或说长时修苦行,或说无上菩提因。
或说散善波罗密,或说定慧入深禅。
菩萨声闻闻此法,处处分身转法轮。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花常供养。
……
(《大正藏》 47:432)
其他重要佛典如唐道镜、善导集《念佛镜末》、宋宗晓编《乐邦文类》等等,都
有净土宗人发心向佛、誓愿往生的歌唱文词和音乐形式的记录,或是齐言的诗
歌,或是长短相间的说唱,或是一唱众和,或是有伴奏的俗讲,其丰富程度令人
惊讶感叹。此一历史事实,证明净土一宗不仅是最重音乐的一派中国佛教大宗,
而且十分重视音乐在形成信徒愿力永不退转方面的功能,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
所撰《佛说无量寿经义疏》(上海佛学书局敬印《净土五经疏解》)讲解声闻藏,以为可以
通过求声闻道而得观四真谛法,成就声闻性而悟道,称为缘觉声闻。可见净土宗
对于闻声得道的启悟多么重视,这是否也值得今天净宗人深刻思考呢?
二、 净土佛国有三种音乐
今天我们来认识净土宗人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思想,自然不能脱离整个佛教音
乐和音乐哲学,正如净土宗无论多么特别,也只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一样,故以下的探讨,将不限于净土宗五经一论而可能涉及其他佛教典
籍。从纯粹音乐学术的立场来看,可以发现,佛教音乐、自然也包括净土宗
音乐,有三种佛国音声:自然的音乐;人类的音乐;哲学的音乐。
1、自然的音乐
佛国西方极乐世界,人民炽盛,谷米丰登;百鸟幽鸣,流泉潺潺;宝树摇
曳,香风微动;天籁唱和,法音慧雨。音乐的韵律渗透进一切有情无情、蜎
飞蠕动,乃至竹石草木花鸟虫鱼天地万物之中!自然世界发出的一切音声,
皆是佛国的音乐,包括风声、水声、树声、海潮声、非人声、诸兽声、悬铃
声、宝铎声、天螺声、众鸟声……,竟是一个无处不美,无声不雅的音乐世
界!这里自然的音乐主要有:
鸟音声——
《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说佛国有许多奇妙美丽的鸟类,它们发出的
音声是自然的音乐,也是阿弥陀佛法音,其功能是令闻声者自然生出念佛、
念法、念僧之心: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
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
力,其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
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中华藏》 18:676)
《正法念处经》(北魏般若流支译,《中华藏》35:394-395)上说这些音乐鸟歌舞喜
笑,有无量天女围绕,或者在虚空中手弹箜篌飞行,或者在空中坐莲花台如
是去者,或者乘七宝鸟在虚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鸟音声乐林。这些奇丽
鸟类还能咏歌,或住树中而歌,或于莲中而歌,或在花中而歌,或在池中而
歌,其音声遍布山峰……《观无量寿佛经疏》(唐善导集记,《大正藏》37:265)更
以“鸟声哀雅天乐无以比方”来赞美这大自然惠赠的美妙音乐!
那么,这些鸟究竟是些什么品类呢?为什么能够宣示法音利益众生呢?
《阿弥陀经义记》(隋智楷述,灌顶记,《大正藏》37:306)认为这些净土佛国中发出
美妙鸟音声的动物,主要是些生性洁净、形象优美、灵异聪明的鸟类,如白
鹤、孔雀、鹦鹉、鴝鹆、水禽之类;而迦陵频伽鸟则妙音清高,可譬佛声;
共命鸟两头一身,生死齐等。所以,这些鸟类能够昼夜六时畅演五根五力七
音八觉,妙音和雅。唐窥基在为《阿弥陀经》作通赞疏时,对这些发出自然
音乐的美丽禽类作了细致的描述,宋圆智《阿弥陀经疏》也有非常殊胜的理解。
《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撰):
白鹤者,丹朱作顶,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秋鹭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中华藏》100:337)
《阿弥陀经疏》(宋圆智述):
白鹤者,《相鹤经》曰: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顶赤,食于水故其啄长,轩于前故其后指短,栖于陆故其足高而尾凋,翔于空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鹦鹉者,《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名鴞,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曰鹦鹉,郭璞注云有白者。舍利者,此云春莺或翻秋鹭。迦陵频伽此云妙声,在壳中其音已超众鸟故。共命鸟者,两首一身,异神识同报命,故命共命,《法华》云“命命”,《天王》云“生”,《涅磐》云“耆婆耆婆”,悉此鸟耳。“耆婆”,梵语,此翻“活”、或翻“生”、或翻“命”。故知雅音者,雅正也。演畅者,演,广也,畅,通也。
(《大正藏》37:354)
其他经典上的音声鸟不可胜记,但都是些音声觉悟鸟,据说诸鸟都是阿弥陀佛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出现只是为了苦恶之中的众生听见鸟声而体认法音,转
凡趣圣、出离忧惧、回向善根。而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美意识在此表现出一种
极其强烈的对洁净、优雅、高贵、绚丽、柔和、妙音这些美范畴的思慕向往,同
时又非常执着地要求对象能够有精神的意味,即“怡神悦思”、“美音演法”,
净宗人显然认为自然的音乐即是精神的音乐,也是所谓“睹相好以发心,听梵音
而悟道”的方便法门,更是“发遭难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的听的宗教哲学要
求。
树音声——
许多经书上对佛国净土的描述,都有殊多七宝树、妙宝树、杂宝树、菩提
树、道场树、多罗树、昼度树、音乐树、乐器树……以至形成鼓音声林、鸭
音林、鸟音林、忆念林、水声林等等,简直不可胜记!这些树,有的外形十
分美好,有的能发出神妙乐声,有的无量巨大如神话里的宇宙树,有的可张
扬净土天乐如佛说法。在净土宗的思想中,这些美妙的自然之物,往往被赋
与音乐的功能和畅演法音的作用,隋僧慧远《无量寿经义疏》说净土世界最
要辩明的四件事情是:明宝树、明伎乐、明讲堂宫殿、明宝池,这四件事大
多与音乐有关:就树说,有金银树、纯宝树、杂宝树、道场树,都能够发出
宫商角徵羽五音声;就伎乐说,本身就是音乐活动;就宝池说,则与水音声
有关。但是,树音声无论其如何被比喻为乐器或法音,它还是本文所谓净土
西天“自然的音乐”一种。
在西天佛国,街巷整齐、花落路侧,微风四起、吹诸宝树,出柔软音、犹如
天乐,其国人民男女大小,共游树间以自娱乐。(《佛说长阿含经》)对于僧人,
也常常在威神魏魏花实茂盛的音声树下感到了快乐,因为这里其香芬馥、柔
软悦人,音声美好而现雅德。(《生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般若等译)把这种树音声完全佛教哲学化,一棵音声树就是
一个庄严道场,可以演说一切诸佛如来自在神通甚深境界。这种发出音乐的菩提
树以金刚坚固摩尼宝王为其根,一切摩尼为其干,众杂妙宝以为其叶,竟是那样
的圆满殊胜!这里应该是所有善男信女最为向往的地方了:
善男子,彼界东际轮围山侧,有四天下,名宝灯华幢。国界清净,安稳丰乐。……诸音乐树出诸音乐,随风吹动,演妙音声。日月光明,摩尼宝王普照一切昼夜,受乐无时间断。此四天下有百万亿那由佗诸王国土,一一国土有千大河围绕,一一皆以妙花覆上,随流飘动,出天乐音。
(《中华藏》66:641)
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写到一种巨大的、能发出法
音美声的宇宙树,闻其音声可得甚深神力三法忍而成就佛道: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则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净澈,无诸脑患。阿难,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中华藏》9:596)
有的佛经上把佛国名命为“意乐美音”,这里是音乐的天国,恒河沙数菩萨在此
遍放大光明,他们化为无量种种莲花,花上设城,城上植树,宝果常生,金绳连
绵,宝网重重。当微风吹动,其树作五音声,音乐和雅尤如天乐,人民安稳,快
乐自在。(《佛说大般泥洹经》,东晋法显译,《中华藏》15:6-7)有的经典上更是认为,这种
能够发出如来八种微妙音声的神树,是世尊变化而来,为的是度脱俗人长流永在
生死没溺者,体现出佛的博大慈悯之心。(《菩萨处胎经》,后秦竺佛念译,《中华藏》22:7
94)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佛会法讲是在音乐树下进行,常常是诸佛菩
萨、大比丘众、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阿修罗、健闼婆、伽楼罗、
紧那罗、摩呼罗伽等,皆围座说法。(《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隋达摩笈多译,《中华藏》1
8:372)。这与西方基督教热衷于在教堂进行宗教仪式很不一样,虽然它也有非常丰
富的音乐,却主要是人工的音乐;不难发现,佛教更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宗教,其
早期活动主要是在大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更重视自然的音乐,这恐怕也颇值得我
们思考。
那么,以今天的音乐观念来看,这些树音声究竟是些什么样的音乐呢?
一是天然的树叶声音。《正法念处经》称为“叶歌音”,它由微风吹动互相
振触而出妙音,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谓“林涛”、“树声”,这些自然之
声、或者说天籁,往往被赋于佛教哲学的内涵而可以演说空无之义。
二是比喻的乐器声音。在佛教音乐思想看来,这些树可以“取天乐器”而
“不鼓自鸣”,发出自然得道的音乐,《佛说沌真佗罗所问如来三昧经》把
树音声称为其音甚好的“琴音”;《般泥洹经》说微风动树常出五音,其声
濡悲,如“五弦琴”;《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在宝多罗树中可以自然演出微
妙音声,譬如七宝树中有种种乐器,仿佛是一个美音繁富的乐队。
三是象征教理的声音。也就是所谓法音,《诸法无行经》指出,树音声象征
的法音有所谓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大
方广如来藏经》则把它分为佛声、法声、僧声、菩萨声、菩提声、根力觉分
解脱等持等至之声、由宝树声。《大方广佛华严经》把树音声分为佛声、法
声、比丘僧声、不退转菩萨声、菩提心声。最为准确地表达佛教思想的是
《悲华经》上所谓树音声是“苦空”、“无我”、“无常”之声,这正是佛
教义理中最重要而普遍的观念,树音声能够演说这样的道理,当然是宣教传
法的方便,许多经典或者把这一观念更细致地表达为如来有相三昧发出的琴
声,演说“苦空”、“无常”、“不净”、“无我”而远离三千大千世界
(《大方便佛报恩经》,东汉失名译,《中华藏》22:595)。自然,所有这些音声树法音,
其目的是令众生闻声得道。
水音声——
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广大光明,和谐畅美,鸟语花香,宝树唱歌,流泉鸣
琴。自然,在这音乐的乐园,不会少了水的歌唱,净宗二祖昙鸾作《往生论
注》开示悟解佛心的法门,有“水功德”,八功德水出微妙音,譬如诸天百
千伎乐,这些水音声也是法音慧雨,开神悦体,荡除心垢,给信众带来无限
欢喜。
《观无量寿佛经疏》(唐善导集记):
从“其声微妙”下至“诸佛相好者”已来,证明水有不可思议德,即有其二:一明宝水花间流注,微波相触即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二明宝水上岸寻树枝条花果叶等,或上或下,中间相触,皆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
(《大正藏》37:265)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
彼佛国土虽无大海,而有泉河处处交流,其水或阔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深十二由旬。其水清净,具八功德,出微妙声,譬如百千万种音乐之声遍诸佛刹,一切众生闻者适悦,得大快乐。
(《中华藏》64:509)
《佛说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
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祥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密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身实之义。
(《中华藏》9:597)
正如前文鸟音声、树音声一样,佛国世界的水音声也是深含法音教理而被净土宗
人欢喜爱乐,水德清净柔和,水形无常多变,水声和谐悦耳,水量广大无边,在
在皆暗合着佛教思想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以,净宗人爱水爱莲,择林泉而住,
是为必然。
《大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
佛告阿难:彼极乐世界……其水清冷具八功德,睿流恒激出微妙音。譬如诸天百千伎乐,安乐世界其声普闻。有诸名花沿流而下,和风微动出种种香。……彼国人众,或时游览,同萃河滨。有不愿闻激流之响,虽获天耳,终竟不闻。或有愿闻,即时领悟百千万种喜爱之声:所谓佛法僧声、止息之声、无性声、波罗密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灭声、寂静声、边寂静声、极寂静声、大慈大悲声、无生法忍声、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
(《中华藏》8:552)
在西天净土,这种水音声,不仅是微妙美好的自然之乐,更是启迪智慧、修证正
果的法药天音,“众生闻已,发清净心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于
阿襦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彼佛刹其中生者,不闻地狱声、饿鬼声、畜生声、夜
叉声、斗争声、恶口声、两舌声、杀生声、偷盗声、一切恶声。而彼众生,色相
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大阿
弥陀经》(宋王日休校辑)认为如是等水音声一方面可以成就正直平等善根,永不退
信;一方面可以出离地狱六道轮回苦厄,杜绝恶声;这样才能够抵达极乐世界。
2、人类的音乐
在净土宗人的理想中,西方极乐世界岂只是鸟兽花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美
色美声山水香风皆是佛理的自然天堂,它一定还是净宗人自己的最后归宿和
精神家园。所以,人类的音乐同样鸣响在这净土佛国。本文认为,这些人类
的音乐可以大致分为:人间的世俗音乐;信徒的念佛音乐;寺庙的法事音
乐。本文将后两类一并论述,其区别是,信徒的念佛音乐,参与者包括僧俗
两类人,而寺庙的法事音乐则只是僧众自己的活动。
人间的世俗音乐——
佛教音乐神健闼婆本是人间靠卖艺为生的艺人,往往设乐求食自活,她们鼓
节弦管,擅长杂技,其乐器有丝竹筝萧、管弦鼓磬,其音乐有散乐、歌唱和
器乐。因为在城中闻香而来,故名“寻香”,又被称为“美音健闼婆王”或
“天帝俗乐神”。剥开其神话的外衣,不难发现,这种后来在佛教壁画中飞
天作乐的美丽音乐神,其实正是民间音乐家,此一说的意义在于指出,佛教
的音乐与民间的音乐,有深刻的关系。
首先,是人间的音乐乐器。从大量佛经和释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净土佛国的
诸多乐器,虽然它们常常被绘上了神秘的色彩,却还是人间音乐生活的反
映,如许多样的乐器正是民间音乐繁盛的写照,它们同时也被用在了佛国的
生活中。这些乐器主要有:箜篌、筚篥、笙、笛、萧、管、簧、琴、瑟、
螺、磬、鼓、笳、钟、铃等。许多经典有对于乐器结构和功能、甚至声学原
理的描述,《道行般若经》指出箜篌有木、有柱、有弦;《杂阿含经》指出
琴有柄、有槽、有弦、有皮;《阿毗坛毗婆沙论》更发现歌唱原理无非是
舌、齿、唇、腭、咽、喉等相触出声罢了;极可令今人注意的是,《成实
论》竟然提出了声音是波的理论假设,表现出高超的音乐文化,殊可令人惊
诧!
其次,是人间的音乐形式。许多经典描述佛国的音乐生活,但深观之还是民
间音乐的形式,如《佛说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其国常有十种
声:贝声、鼓声、波罗声、歌声、舞声、吹声、象声、马声、车声、饮食戏
笑声”,《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拘尸王城常有十二种声未曾断绝:
象声、马声、车声、步声、吹螺声、鼓声、薄罗鼓声、伎鼓声、歌声、舞
声、饮食声、惠施声。”《佛说狮子月佛本生经》记载了一种“那罗戏”,
其实是人妆猴戏表演;《佛本行集》写到戏场中的杂技歌舞;《根本说一切
有部毗奈耶》记载了庙会上的丰富戏剧演出;《生经》有木偶表演形式,其
故事与中国史籍中汉高祖用木偶计平城脱围的典故极其相似。除去一些与音
乐无关的,还是可见极多人间音乐活动的形式。
再次,是人间的音乐美学。有一比丘名叫二十亿耳,自修法本也甚勤苦,却
还是漏心不得解脱。世尊如是为其演讲法音,以其在家时善能弹琴来喻法
理:修行无漏应该是如弹琴不急不缓适得其中,极精进者尤如调戏,若懈怠
者此堕邪见,取中最好。因为,内法之义好比调琴,处行中道乃成其果,执
心调适道可得矣。此正是弹琴喻教,其理想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
精勤,这也正是东方美学典型的特点。中国音乐美学中类似的思想不难发
现,如儒家美学的以“中和”、“中声”为美,庄子美学的“心斋”、“丧
我”,古琴美学的“和”、“静”、“清”、“远”等等,皆可比对思考。
二十亿耳的故事在各种《阿含经》等许多经典中以小有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流传甚广,反映出佛教音乐思想的广泛影响。
信徒的念佛音乐——
寺庙的法事音乐——
净土宗念佛和法事音乐形式,最重要者有:念诵;转读;唱导;讲唱;赞唄
等,其由来甚古而相沿成习,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产生出许多著名的音乐
形式和僧人音乐家。就本宗来说,其传统极可继承,今人应该大力阐扬净土
宗人美音演法、声闻得道的方便。
念诵——
持名念佛是净宗最为殊胜的法门,它极重口业,因此之故,自然也极重视声
闻缘觉,《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求信徒每天念诵楞严神
咒,但是,怎样念诵才是好的、正确的?远公作《念佛三昧序》首倡的念佛
三昧,提出了信徒念佛的思想要求:“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扣
心,听则尘累每销,滞情融朗。”关键是《华严经》偈所说:“宁受无量
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念佛三昧宝王论》(唐飞锡
撰)则提出了五种念佛声音方面的义理,其原则是“喧静两全,止观双运”:
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销,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形,宝花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若声至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是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
(《大正藏》47:139-140)
所谓净土五会念佛,其方法与时辰、声音、字义、心念等密切有关,四时念诵不
同(晨朝、日午、黄昏、夜半),持珠相异(如来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
子、实部用实珠、莲花部用莲子)。一般是:早晨用洒腊音韵,中午用中音,晚
上用破音,中夜用第五音韵。或者是音声念诵、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诵)、三
摩地念诵(心念是也)、真实念诵(如字义修行是也)。(《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
经》,唐金刚智译,《中华藏》23:729-730)具体的五会念佛强调所谓“声势”,有“缓
念”(点大尽长)和“急念”(点小尽短),根据《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唐法照述)所说,即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有不同念法: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而他的五会念佛仪赞,是依照《无量寿经》,不仅声调有要求,其文词也很入声
闻藏法门,以下念佛声仪可见一唱众和的形式,括号中即是众合唱声:
第一会时平声入(弥陀佛),第二极妙演清音(弥陀佛弥陀佛),
第三盘旋如奏乐(弥陀佛),第四要期用力吟(弥陀佛弥陀佛),
第五高声唯速念(弥陀佛),闻此五会悟无生(弥陀佛弥陀佛)。
一到西方受快乐(弥陀佛),永不轮回入苦坑(弥陀佛弥陀佛)。
发心念佛事须坚(弥陀佛),临终决定上金船(弥陀佛弥陀佛)。
回愿众生皆得住(弥陀佛),直向西方坐宝莲(弥陀佛弥陀佛)。
西方世界实为精(弥陀佛),彼土众生不可轻(弥陀佛弥陀佛)。
依戒持花供养佛(弥陀佛),还来本国饭经行(弥陀佛弥陀佛)。
发心念佛度群生(弥陀佛),愿此五会广流行(弥陀佛弥陀佛)。
六道三涂皆摄取(弥陀佛),莲花会里著真名(弥陀佛弥陀佛)。
(《大正藏》47:477)
程序和方法要求,则须威仪整齐,端坐合掌,专心观佛,齐声齐合,切不得笑,
更不能左右顾视心情不专。还要选一懂得经赞法事次第者为座主,一知香火打磬
懂得音乐的人为副座,众人同声唱赞。其念诵曲目有先后安排程序。如座道场
时,《弥陀经》和《观经》是一坐一启;先唱《散花乐》,是一坐一句;诸《宝
鸟》、《相好》、《维摩》、《五会》、大小《般若》、《般若涅磐》等赞是一
坐两句,为声打磬,《维摩》以后诸经赞必须以第三会念佛和之;然后是《净土
宗》、《六根赞》、《西方乐》、《出家乐》、《礼赞》等,并四句为准;接下
来的《道场乐》要求高声唱诵,并以第三会念阿弥陀佛三百声;最后是唱《西方
礼赞》和《天台回向发愿文》。
严格的来说,念诵还不是音乐和歌唱,但它具备“长言”的性质,是音乐旋
律的种子,对于佛教音乐有重要价值,对于净宗更是根本的信愿法门,不能不给
以相当的注意。
转读——
按梁慧皎的看法,中国佛教所谓“转读”,其实即是咏经,它不同于“歌
赞”。简单地说,“转读”是结合中国语言乃至方言声调的拉长咏诵,即古
之“长言”,还不具备音乐旋律的特点,而“歌赞”是可以韵入管弦的旋
律,即是真正的音乐,称为“梵唄”。所谓“转读”之“转”,是针对经中
印度梵语咏为华言汉语而说的。对此有所了解之后,不难发现,净宗人当然
有自己非常富有地方特点的转读,所幸历史记载可以为此证明:
《高僧传》(南朝梁慧皎撰)记载了一位张姓浔阳柴桑僧释道慧,“年二十四出
家,止庐山寺。素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秉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含
奇,制无定准,条章折句,绮丽分明。”此僧后来名重京师,其弹指唱萨之
声,为一时奇葩。道慧所处时代,正是远公在东林结莲社大倡净宗的时期,
那个时期的九江话是何声调已经很难稽考了,但总可以认为,此僧所转读的
汉语方言是当时的浔阳柴桑地方声调,《高僧传》所记“庐山寺”是否就是
东林寺?虽不得而知,但总与莲社左近,因此其转读可以认为是带地方特点
的,此说不至去真实太远。
按梁慧皎《高僧传》历代转读经师的事迹,中国佛教转读的声调特点是:
声音高远清澈,能够坚持很长时间。(如帛法桥可以“经声传达数里许,
诵经数十万言”;释宗智“声至清而爽快,梵响干云”;释慧实和释道诠
“甚丰声而高调”;释昙志“有高亮之声”);
风格哀婉声韵谐畅,情感真挚丰沛动人。(释昙冯“每梵音一吐,辙鸟马
悲鸣,行途住足”;释法朗“声韵谐畅,任纵而起”,“旁人观者,视听皆
失”;释慧念“少气调,殊有细美”;)。
各有个性制无定准,不拘一格的多样性。(释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
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
唱导——
所谓“唱导”,是宣唱法理开导众生的一种宣传佛教义理的形式。据《高僧
传》的记载,庐山远公是当时最著名的唱导大师,其唱导原则和方法影响了
许多高僧。他在对信徒进行启悟开导时,往往先明三世因果,辩明本宗大
意,杂序因缘,旁引譬喻,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净土宗的唱导,是历史
上最好的宣教开悟形式,其原则和方法很值得今天净宗人继承。
古代佛教音乐思想为唱导提出了一套原则,慧皎《高僧传》有详细讨论:
首先是强调声、辩、才、博四端。因为非声无以警众,非辩无以适时,非
才无言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它们各有所用,所谓声韵钟鼓,四众惊心,
是声之用;辞吐后发,适会无差,是辩之用;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是才之
用;商榷推论,采撮书史,是博之用。如此,历史上许多唱导师同时也是大
文学家、思想家、大诗人和音乐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次是注意因人开导、恳切感人。对出家五众,主要讲无常和忏悔;对帝
王长者,主要讲世俗的典故;对一般凡庶,主要讲平常之见闻;对山民野
老,则指陈身边罪目。真可谓知时知众,此虽不是佛道宗镜至崇之本,也因
为悟俗而得到很高评价。许多古代典故、传说、神话和民间文学,乃至佛教
本生故事和应化神迹得以流传到今天,与此有很大关系。
再次是强化气氛环境,心理影响。傍晚时分,唱导现场要香烟不起,灯火
消停,安静无喧,四众专心,唱导者慷慨陈辞,辩出无穷。谈无常地狱,令
人战栗恐怖;讲古今因果,如见往业现报;说怡乐哀感,可叫人情畅泪洒;
到下半夜,则言星河易转,胜迹难留,人生苦短,佛道悠长,造成一种合众
倾心,举堂恻怆,弹指感慨,人人唱佛的效果。
中国佛教的唱导,有十分多样的音乐风格。自陈思王渔山制梵以来,唱导华
化是为必然。以声揉文,声以地别,自然会形成不同声调旋律,所谓“地分
郑魏,声亦参差”、“关中江表,巨细天隔”。古代佛教音乐家认识到,江
浙吴越,其唱导风格以纤婉为工;燕赵秦冀,其唱导风格音词雄远。在本文
作者居住地左近之西安古兴善寺,唐僧道英的声梵十分驰名,据说其“喉嗓
壮伟,词气雄远”,“声调凌凌,高超众外”,此寺还不止其一人,其他善
唱大师甚至“四远所闻,无不惊仰”。
中国佛教的唱导,产生了许多出色的唱导师。释道照,披览群典,以宣唱为
业,音吐嘹亮,言不孤发;释昙颖,性恭俭,唯以善诱为先,故属意宣唱,
天然独绝;释慧琚,尤善唱导,出语成章,磬无不妙;释昙宗,唱说之功,
独步当世;释慧重,专当唱说,言不经营,应时若泄;……。
可以说,后世所有的唱导技术和方法,都是净宗祖师远公的法嗣,是其唱导
原则的继承者、发扬者、光大者。如此也可知,净土一宗对中国佛教音乐的
重大影响和价值。
讲唱——
据说自远公驻庐山东林寺,即创僧讲和俗讲两种制度,直到唐代,仍然如
此。俗讲主要是针对世俗大众,僧讲则主要是寺僧自己的活动,它们的内容
和深浅自然也有区别,但都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目的是以宣传信众,凝聚
人心。
讲唱包括“赞”和“呗”两种人声以及“乐器伴奏”,是后世民间说唱音乐
的滥觞。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对此有所分别,“赞”,是散文的韵读,所
谓“从文以结音”;而“呗”,则是诗句的歌唱,所谓“短偈以流颂”。因
此,历史上净土宗的讲唱文多十分长大,有散有韵,文词精美,许多文学大
家和诗人作有这类宗教作品,如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和一些大德高僧。
兹举一例以见一般。
《乐邦文类》(宋宗晓编)卷二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翰林李白)
我闻金方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婉转,如五须弥山。目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说法,湛然长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栏礅弥覆,罗网周张。硨磲琉璃,为楼殿之饰;玻璃玛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盖冯翔郡秦夫人,奉为亡夫湖州刺史韦公之所建也。夫人蕴冰玉之清,敷圣善之训。以伉俪义大,希拯拔于幽途;父子恩深,明重修于景福。誓舍珍物,精求名工,图金创瑞,绘银设像。八法功得,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花,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得罔极,酌而难名。赞曰:
向西日没处,遥瞻大悲颜。目净碧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扬。以此功得海,冥佑为舟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长放玉毫光。
(《大正藏》47:179)
唐代大诗人李白此一讲唱文,未见进入文学史,但在佛教音乐史上却是应该记一
笔的。这是典型的赞呗形式,其文是赞,而其赞却是呗。此作散韵兼有,辞句端
美;文可韵读,诗能歌唱;事叙缘由,歌尽情感。正是唐代净土宗人最好的讲
唱文本,其形式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3、哲学的音乐
佛教所谓哲学的音乐,是一种深含教理,能够启迪信众的象征的音乐,虽然
它无声色视听,却比耳听之乐更为广大无限、壮伟深刻。《文子》说,耳听在皮
肤,心听在肌肉,神听在骨髓,无疑,哲学的音乐是在超越的层面才能够听见的
神听之乐。而所谓哲学的音乐,也是世界所有古老文化中能够发现的普遍现象,
譬如古代希腊人,有所谓“诸天音乐”,以为天体星球皆在歌唱,体现出宇宙的
和谐;又譬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以为天道-人文-乐理有同
构的原理;再譬如古代印度人,把音乐的最高境界理解为“空寂”,其不发声处
却不是今天人所谓“休止”,而是最为深刻的世界本相。因此。佛教、尤其是中
国佛教净土宗之音乐旨趣,当然不可能远离此一思想,而把音乐的唱奏作为了最
能表达佛陀教理教法的方便法门。
(1)以“空”为本的音乐。佛陀本人是出色的音乐哲学家,上文所有的净
土宗音乐思想,其实都是世尊本人思想的演说罢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
耶杂事》(唐义净译,卷三十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善爱”的音乐神,极
擅音乐而自持骄慢,沉溺于作乐欢戏,情生爱着。世尊欲为其演音说法而与
之比赛乐器演奏:“佛即对彼共弹箜篌。佛断一弦,彼亦断一,然二音声并
无缺处。佛又断二,彼亦断二,然其音韵一种相似。佛又断三断四,彼亦如
是。乃至各留一弦,然音声不异。佛便总断,彼亦断之。佛于空中张手弹
击,然其雅韵倍胜于常,彼便不能。”于是降伏傲慢,深生敬仰,世尊以声
闻说法令得开悟。这一故事自然有神话成分,但是其表达的思想却是真实
的,即存在一种以“空”为本的哲学的音乐,而这与佛教哲学完全契合。
(2)以“教”为体的音乐。佛教可以说是空教,佛陀即是空王,因此,无
色相而即有即逝、不可见而即实即虚、难以住而不去不来的声闻现象,就是最
能够表现诸法空相而无自性的最佳象征物,仿佛东晋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僧肇的
“不真空”和“物不迁”一类事物,音乐也如万物诸法,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
罢了。不仅乐器是伪物,因为没有因缘条件如人的鼓动则不能发声,从而失去
其作为乐器的本性;而且音乐也是虚无,因为它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它不
迁不住即迁即住,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里,是无自性的东西,音乐所以是佛
法的声闻藏。故经典中不反对美音、好声这些色相的东西就很好理解了,因为
佛教徒知道,“譬如箜篌以因缘故有弦有柱,有人鼓之音声来往,音声断时亦
无来往,是声出时亦无从来,灭亦无所至,欲知佛身亦复如是。”(《放光般若
经》西晋无罗叉译,《中华藏》7:276)所以音乐不仅不是要回避的色相欲望,而正是演
说佛陀教理的方便法门,明白音乐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东西,也就可以声
闻悟道了。
(3)以“喻”为用的音乐。按前文有自然的音乐、人类的音乐、哲学的音
乐三分法,而无论那一种音声,都是可以喻道的法藏。所有的声音现象,都有其
可以喻佛、喻法、喻僧、喻教、喻理的作用。净土宗的音乐思想中,以喻为用,
要有两种:一是“物喻”,即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百千万类自然的事物和人类创
造的器具如乐器等,皆可喻佛理大道。鸟音声、树音声、水音声乃至象马牛羊猪
鸭鸡鹅等等音声,都不离佛道;琴瑟笙笛、钟磬管弦乃至歌赞梵呗、念佛讲唱等
等音声,也都不离佛道。二是“法喻”,即认为诸佛菩萨说法的音声,众僧念佛
的音声,寺庙敬佛礼赞的音声等等,皆是法音慧雨,此种法喻之声,即是上文所
谓哲学的音乐。
此正所谓“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听风柯而正念成。”丝
竹传心,声闻得道,净土宗人深知个中道理。
三、净土宗的音乐哲学
综观净土宗的音乐活动史实和音乐思想记载,我们现在可以来总结本宗的音
乐哲学了。一般来说,佛教音乐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音乐之本为何?音乐之
体为何?音乐之用为何?这也就包括了音乐哲学的基本内容。
(1)按上文所论,净土宗有以“空”为本的音乐思想。《大树紧那罗王所问
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卷一有天冠菩萨与音乐神紧那罗王的对话,讨论了一个对
于音乐哲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音声究从何出?是从身出、从心出?还
是从思维出、虚空出?也即是音乐之所本的大问题。紧那罗王的回答是:
善男子,是故当知一切音声从虚空出,当知是声即虚空性,闻已便灭,若其灭已同
空性住,是故诸法若说不说同虚空性,是故应当不舍空性际,若音声分诸法亦耳。
若以音声有所说法,而是诸法于音声中求不可得,音声于法求亦叵得。善男子,是
故说言,一切诸法不可言说,但以音声名为言说。当知言说为无所说,又以音声名
为言说,然是音声本无住处,若无住处则无坚实,则名为实,若其是实则不可坏,
若不可坏则无有起,若无有起则无有灭,若无有灭是名清净,若是清净是则白净,
若是白净是则无垢,若是无垢是则光明,若是光明则是心性……。
(《中华藏》16:464-465)
正如同许多经典所说,乐器音声如箜篌“彼声本无有自性”、吹贝“彼声自性本
来空”、击鼓“彼声音响本来空”,歌唱“不离喉嗓气激振触”,在在皆是缘觉
性空之物。以此可见,佛教音乐哲学的音乐空本体论,是说音声无有自性,乃是
因缘和合而成,条件有则音乐存,条件无则声音灭,乐器、喉嗓、丝弦,树叶、
水流、风雨,再再都离不开虚体中空的物理条件、人类的操作活动、自然的动力
振触和空气的震动,否则就没有声音,也没有音乐。音乐的深刻哲学性质告诉我
们,它听起来在动,实无有动,没有发生物理位移和空间距离的变化;觉得它在
流,实无有流,没有发生动作的速度和位置的差异;听闻了而不住相,确实你真
实的听见了声音,但是却没有物理的形象,不能执着;看见了演奏歌唱,却不等
于抓住了声音实体,难以把捉,这也即是所谓现象有与自性空,它们的关系是假
有与实相的关系。音乐纯在人的观念世界存在,音乐是一个观念的事实,音乐唯
识,如同万法唯识。佛教“空”的观念即是佛教音乐的本体,它的性质和功能,
都出自此一空本体。
(2)如同前文所论,净土宗有以“教”为体的音乐观,也就是以音乐为教理
教规的物质载体。《汉语佛经中的音乐史料·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代序)》(王昆吾、何剑平编著,巴蜀书社,2001年成都)说:“为确定自己的本质存在形
式,佛教曾讨论过一个何为教体的问题。各家意见不同,归纳起来是‘十种教
体’。其中第一种是‘音声语言体’,第二种是名句文义体。”本文认为,所谓
“音声语言体”,是以声闻和法为教理教规的载体,声闻包括了人类的音乐和自
然的声音,说法包括了佛陀的说教传法和僧人的转读念经,关涉人类言语,它们
都是以人类“听”的功能为接受途径的;而所谓“名句文义体”,则是以文字形
式承载的教理教规,包括经书和律论,是以人类“看”的功能为接受途径的。当
然,“音声语言体”是与本文有密切关系的,音乐和音声的自然本性暗合着佛教
的哲学。
(3)同样,净土宗人考虑音乐问题是以“喻”为用的,音乐的象征论是其基
本的理论。譬如音声无相,故可喻佛理,象征“空”的佛教哲学;乐器虚伪,故
可喻万物,象征因缘和合方生;美音演法,故可知去欲存道,象征“寂”的教律
教规;声闻悟道,故应该旋律近人,象征世尊说法演音;地狱恶声,可喻六道轮
回,象征裟婆世界苦厄众生;三昧天音,是喻西方极乐世界,象征往生净土的招
唤。总之,无论是所谓“物喻”,还是所谓“法喻”,都是在音乐象征论的基础
上进行的宗教思维,其根本出发点是宣传佛法,收拾人心,广设方便,善结因
缘。
结语
太初有道。太初有言。太初有为。
道,既是道行、道路、道理,也是言说、言语、言论,故无论中外,最古老
的智慧,总是说出来的。所以,佛陀的言教称为大法,“如是我闻”是许多
经典的开头语,言如是成为承载佛法的教体;
言,既是言说、言语、言论,也是声音、音乐、乐器,汉语中言、音二字可
以通假,也把小笙谓之言,故无论中外,最重要的思想,总是听到的真理。
所以。自然的和人类的音声如是成为教藏;
为,既是看得见的动作,也是无形的声音;看是分别,故可给我们物理的世
界,听是感悟,所以包含着哲学的启迪,净宗的往生,是一种精神的行为。
古谚云,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是说,圣王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禹的耳朵
有三个孔洞,于是我们知道,所谓圣人,不过是更能够看人之所不见,听人
之所不闻罢了,君不见繁体的“圣”字,是一个大耳朵、大嘴巴的人吗?
佛陀是圣人,他看见了,听到了,所以称为释迦族的牟尼,牟尼就是圣人的
意思。于是我理解,净宗人强调声闻得道美音演法,是在引领众生转凡趣圣
啊!
你听见了西天佛国的真理之声吗?
注释:
1、 本文所引资料,大多是得自王昆吾、何剑平编著之《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一书,部分观点亦与此书有关。
2、 本文写作中,还参考了《中华藏》电子版,《大正藏》电子版,上海佛学书 敬
印之《净土五经疏解》等经典。
3、在音乐哲学美学观点上,还参考了蔡仲德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罗艺峰《音乐美学论集》等著作。
4、在结文前后,曾得益于东林寺大安法师所赠许多经书,他的法言慧语对本人有很大启悟;在与西北大学佛教文化史专家张弘教授的交往中,亦有不少佛学方面的收获。
以上所征引、所得益者,皆一并致谢!
(本文是作者应邀参加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诞辰1670周年纪念法会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发表于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西安·听禅于庐山北麓太平村居
2004/8/1完稿。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