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 《声明要领二卷》
2014/9/7   热度:932
藏文 《声明要领二卷》
作者: 胡进杉
·期刊原文
藏文 《声明要领二卷》
(sgra-sbyor bam-po gnyis-pa)之研究
胡进杉*
民族学报
第二十二期
页169-18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169
sgra-sbyor bam-po gnyis-pa 是一件关于藏文佛典翻译的重要文献,成书于九世纪初,被收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杂部(ngo-tshar bastan-bcos)中;其汉译的名称,有四种译法:
一《声律第二卷》 (注一 )
二《语合》或《语合二章》 (注二 )
三《声明总义》 (注三 )
四《声明要领二卷》 (注四 )
本文汉译名称采第四者,即《声明要领二卷》。
依藏文佛典的译例,其标题先梵语后藏语,本书或许为印度与西藏诸佛学大师的合着,而缺梵文标题 ,只在跋尾中称此书为 《翻译名义中集》,其梵名为madhyavyutpata (注五 ),而日本学者将其译作nigha.n.t,意为《语汇》 (注六 ),实不若原跋之恰当。
本书笔者所得的版本有二:(1)日本复印之北京版方册本,No.5833;(2)台北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编纂。
注一:郭和卿译:西藏王臣护法记,页96,台北佛教出版社,74年4月初版。
注二:日本西藏大藏经研究会编:北京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页827,昭和36年1月初版;池田澄达等编:西藏大藏经总目录,页669,台北弥勒出版社,72年11月初版。
注三:吕濒着:西藏佛学原论,页31,台北老古出版社,67年1月出版。
注四: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页608,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注五:南天书局有限公司编辑部编:西藏大藏经,51册,319藏式页。
注六:同注2。
页170
No.4352。本文之依据,以台北版为主,共五十八西藏式页(第51册,262~319页),每页七行。全书除标题及礼赞词《顶礼佛)(na-mo budhaya)外,共分二卷,首卷为序、本文,次卷为本文(续)、跋尾等三部份。其中序文是记录本书写作的年代、著作的动机以及藏文佛典的翻译规则,本文则是佛学术语的释义,占全书的绝大部分,共五十四页,跋为结语。因此本文拟依其内容分成四段来探讨:
一、本书著作的年代、著者及著作的目的
二、译经规则的订定与译经内容之限制
三、佛学术语之释义
四、与同时代汉文同类文献之比较
五、结论
一 、本书著作的年代 、著者及著作的目的
就序文所说,本书是赞普赤德松赞(khri-lde srong-btsan)于马年在基温姜朵(gii hon-cang rdo)宫中命印藏佛教大师所作 (注七 ),至于赤德松赞什么时候在位,因有些文献如西藏王臣护法记将赤德松赞误作赤惹巴仅(khri- ral-pa-can) (注八 ),此王之在位期间为815至836年,其中的马年足826年。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之系谱,赤德松赞又叫赛那累(sad-na-lego)、牟笛赞普(mu-tig btsan-po),为惹巴仅之父,惹巴仅又称赤祖德赞(khri-gtsug lde-btsan),而赤德松赞在位的时间为798至815年 (注九 ),其中有二个马年802及814年,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注十 )。
而本书的作者,序文的记载,有下列几位:印度的堪布阿阇黎胜友(jinamitra)、天王菩提(surendra bodhi )、戒王菩提(`silendrabodhi)、施戒(daana`siil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七:同注五,262藏式页。
注八:同注一,页95。
注九:王辅仁着:西藏密宗史略,页43、244,台北佛教出版社,74年3月初版。
注十:罗秉芬、周季文着:藏文翻译史上的重要文献─语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
页171
、菩提友(bodhimitra);西藏的堪布宝护(ratnarak.sita)、法性戒(dharmataa`sila)、译师智军(j~naana`sena)、胜护(jayara.sita)、妙吉祥铠(ma~nju`srivarman)、宝王戒(ratnendrasila)等人编写后,经赞普驾前的▓[金*本]阐布吉祥德(dpal-gyi yon-tan)和禅定(ting-nge hdzin)等汇集,上报君臣会议确定 (注一一 )。
其次,关于此书写作的目的,跋语曾提到,当时编写了《翻译名义大集》(mahaavyutpatp)、《翻译名义中集》(madhyavavyuptata)、《翻译名义小集》(kulyavyutpata)三书,而这本解译词语的书,即是中集,它是把大集中的难处,配合声明典籍予以解释 (注一二 ),可以说本书是翻译名义大集的续篇。而翻译名义大集的编写,则是为了统一佛教术语的藏文译名,因自松赞干布时创制藏文,也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再经赤松德赞王的护持,及西藏与周边地区大师的努力,译经日多,而佛学术语也大量增加,但由于「佛教传入西藏就不是来自单一地区,有从汉地来的,也有从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西域于阗来的,甚至还有从中亚一带来的。把这些地的佛经译成藏文的那些译师,也因为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背景,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往往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这就难于使所有的人都能了解译文的内容。另外,当时藏文的词汇和语法有时也难于表达佛教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以至是全新的概念。」 (注一三 )而出现了许多译名不一致及内容难以了解的情形,为了便于学习有必要对这些术语重新予以厘定,再加增补,以符合大小乘经典之所载,符合古代大堪布龙树、世亲等人之所说,及声明语法的规则,而编辑翻译名义大集,至于难以理解的术语,则拆成不同的词语,分别解释,写成本文 (注一四)。
二、译经规则的订定与译经内容之限制
本书中关于翻译的规定主要有二项:一是译经规则的订定,一是许可翻译之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一:同注五,262-263藏式页。
注一二:同注五,319藏式页。
注一三:同注八,页47。
注一四:同注五。
页172
典的限制。
甲、译经规则的订定
为了便于初学,防止所译经文诘屈难懂,首先规定译文要「既不违反原意,藏又又尽量通顺」,为了达到此项标准,从事翻译时,应遵守下列几项规则:
(1)调整句子的语序:规定「翻译佛经时,如果不打乱梵文的次序,译成藏文后,意义和词句结合的很好,而且通顺,则不要打乱原文的次序。如果打乱原文的次序而通顺易懂,对于偈颂体,每首译成四句或六句均可,在一首内部,亦可打乱次序,以求尽量通顺;对于散文,只要符合原文原义,都可打乱次序,以求在意义和词句上尽量易懂和通顺。」 (注一五 )如以 《佛说阿弥陀经》(hphags-pabde-ba-can-gyi bkod-pa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e.)之译文为例,在散文方面,仍似单句译成单句,但只改变其语序之情形为最多,此因梵文与藏文句子的语序并不平行之故。其次也有将单句改译成复句,而合句或复句也有分别译成两个独立的句子。 (注一六 )
(2)音译的规则:规定「一个梵文音,与多种藏文词语相对应的,应根据上下文创立最适当的词语。像gautama中的gau这个音,与「词语」、「方向」、「地」、「光」、「金刚」、「牛」、「善趣」等多种词语相对应;又像kausika,它与「持吉祥草」、「喜莲」、「枭」、「宝顶」等相对应,翻译起来,牵涉到很多种意思。译文用一个词语把它们全部包括进去又办不到,只译一个意义又没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就不要翻译,而保留梵文的原样(音译)。对于可以做多种解释的词语,翻译时不能只按一种理解翻译,而要做到全面对应。」 (注一七 )
(3)音义合译的规则:规定「翻译地方、动物、花卉、草木等的名称,对那些译出来可能使人误解,或者语句不顺,以及实际上是否准确尚无把握的,可以在所译名称前面冠上『地方』或『花』等(类名),表明是那一类事物的名称,而保留梵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五 :见注五,263藏式页,及注10。
注一六 :拙著:藏文大藏经翻译规则初探─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537-576,蒙藏委员会,84年5月出版。
注一七 :同注一五。
页173
的原样。」 (注一八)以后佛经中常出现的「多罗树」(`sing ta-la)、「伽耶国」(yul ga-ya)就是采用这项规则,但是专有名词的翻译,藏文多以义译和音译为多,而音义合译较少,如翻译名义大集中,诸种花名目所列的七十五项花名,采用义译的计有Jalaham(水生、莲花)译为chu-las skyes-pa等三十三项,采用音译的有Tagaram(多劫罗)译为Ta-ga-ra等三十一项,而采用音义合译的只有mahaavaarsikii(大夏生、大茉莉花)译作bar-si-ka chen-po等十一项。 (注一九 )
(4) 数词的翻译:规定「关于数目,如果照梵文原样翻译,就会出现「比丘十三百缺半百」这样的词句。对此应按通常藏语的习惯,译作「一千二百五十」。这样既不违背原意,在藏语中又很通顺。因此,凡能概括起来的数字,都应按藏语习惯翻译。」 (注二0 )例如`sata-sahasra(百千)、藏文译作hbum(十万),又如梵文二位数其个位数在前十位数在后,而藏文则按其习惯,先十位后个位,像dvaa-vi`m`sati(二又二十)译作nyer-gnyis(二十一),eka-.sa.s.ti.h(一又六十)译作drug-cu rtsa-gcig(六十一)。 (注二一 )
(5) 关联词或修饰语的翻译:规定「像pari、sam、upa等一些关联词或修饰语,要做到既符合原意又能起连接作用,可译作yongs-su(完全地、最、极)yang-dag-pa-pa(最、极)nye-ba(极力地、非常)等藏文虚词。对于没有更多意义的一些词语,应按其意义翻译,而不要增加赘词。」 (注二二)此外,其它的接头辞,dus译作ngan(恶),ava,ni,nis译作nges-par(决定地),abhi译作mngon-du或mngon-par(明白地),anu译作rjess-su(随后地),Sama译作mnyam-par,snyoms-par(相等地),su译作bde或legs-par(安乐、善地),vi译作rnam-par(安全地、好地),pra译作rab-tu(充分地),而接尾辞如mat、vat、in、vin、aka、iya等用藏文的我声(bda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八:同注一五。
注一九:木神亮三郎编:翻译名义大集,页396-400,台北华宇出版社,74年12月初版。
注二0:见注五,263-264藏式页,及注10。
注二一:同注一九,页515-519。
注二二:见注五,264藏式页,及注10。
页174
sgra)pa、po等或表示「具有」意义的语素can ,dang-ldan-pa译之,ta、tva则用助词nyid译之。 (注二三)
(6) 同义词的翻译:规定「对于一义多词的,如果不合并,可采用在藏文中一般通用的而又通顺的词语;如果合并,就按照所指事物的名称翻译。」 (注二四)
(7) 敬语的翻译:规定「关于佛、菩萨和声闻等表示尊卑等级不同的词语,对佛应译为敬语,对其他则可用中等以下的词语,按照以前父王的钵阐布及大译师们集体翻译《宝云经》和《入楞伽经》等时的规定翻译。」 (注二五)譬如,佛「眼」用spyan,佛「手」用phyag,佛「足」用zhags,而人「眼」用mig;佛「说」用gsungs,佛「看」用gzigs,人「说」用smras;佛说法用「赐教」(bkah-rtsal),菩萨请法用「启禀」(gsol),在作肯定回答时,佛用一般的「是」加yin,而菩萨以下则用是的谦逊尊敬词lags等等。 (注二六)
乙、译经内容之限制
在译经内容的规定,主要是密宗典籍翻译的限制,序文中规定「密宗经典属于秘密,对未具根器的人不得宣讲或出示。过去虽然曾经准许过翻译和修习,但可能由于对一些委婉曲折的说法不能领会,结果按字面意思作出一些邪行来。据说有从密宗经咒中节译成藏语的,今后对于密宗经咒,除上面有令让翻译的以外,翻译密宗经典和选译密宗咒语均不允许。」 (注二七)
有关吐蕃时期密宗典藉的翻译,据记载,在松赞干布时就译有《仪轨咒续》(cho-ga sngags-kyi rgyud)、《十一面观音陀罗尼》(bcu-gcig zhal-gyi gzungs)和《莲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二三:稻叶正就着:????语古典文法学,页100-104,日本京都法藏馆,昭和61年6月改订增补第一版。
注二四:同注二二。
注二五:同注二二。
注二六:台北版西藏大藏经,51册,No.231《宝云经》,(hphags-pa dkon-mchog sprin zhes-bya-ba theg-pa chen-pohi mdo),8.138.187.190.191.224藏式页。
注二七:见注五,264-265藏式页,及注10。
页175
顶髻续》(padma cod-pan-gyi rgyud)等密宗经典。 (注二八)到了赤松得赞时,连花生大士入藏降魔建寺,对藏王藏僧讲授密教的秘义,并以《空行毋火焰炽盛咒》等密教续部的经典为讲义,还翻译各种密教典籍,竭尽全力在西藏传播密教。 (注二九)此外,法称译有金刚界曼荼罗,传授灌顶,无垢友亦以密法传授少数法器,遍照护也以集密意经等经典教授。 (注三0)但此王也规定不准翻译密宗三续部(nang-rgyud sde-gsum)─大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即四部中的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赤德松赞这次的论定,只是重申赤松德赞的规定,而仍允许翻译其它经过批准的密宗经典。 (注三一)
除密宗经典限制翻译外,有些研究,认为此次召令,在戒律方面,除一切有部外,不准翻译其它的部派律典,防止因主张的不同而引起纷争。 (注三二)
三 、佛学术语之释义
本书最主要的内容为解释《翻译名义大集》中佛学术语之语义,依术语门类的不同而分成下列五十三项:(1)佛种种异名(sangs-rgyas-kyi mtshan-gyi rnam-grangs)(2)如来各别名号(de-bzhin gs`egs-pa so-so.hi mtshan)、(3)佛功德名目(sangs-rgyas-kyi yon-tan-gyi ming)、(4)如未十力(de-bzhin gs`egs-pa so-so.hi mtshan)、(5)如来四无畏(debzhin-gsegs-pahi mi-hjigs-pa bzhi)、(6)十八不共佛法(sangs-rgyas-kyi chos ma-.hdres-pa bco-grgyad)、(7)四无碍辩(so-so yang-dag-par rig-pa bzhi)、(8)三神变(cho-.hphrul gsum)、(9)释菩萨一词(byang-chub sems-dpa.hi sgra bsad-pa)、(10)佛菩萨及声闻诸地次第名目(sangs-rgyas-dang byang-chub `sems-dpa.h dang nyan-thos-kyi sa.hi rim-pa.hi ming)、(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二八:熊文彬着:吐蕃时期佛典翻译管窥,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
注二九:矢崎正见着,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佛教系考、页34,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注三O:法尊法师编:西藏佛教史,页35,佛教出版社,67年7月初版。
注三一:同注二八。
注三二:西藏的首批僧侣,是依印度请来的一切有部之比岳出家受戒,因此有此项规定,见注三O,页23.31.32。
页176
胜解行及决择分次第名目(mos-pas spyod-pu dang nes-par hbyed-pa.hi cha dang-mthunpa.hi ming)、(12)独觉及声闻补特伽罗次第名目(rang-sangs-rgyas dang nyanthos-kyi gang-zag-gi rim-pahi ming.)(13)声闻功德名目(nyan-thos-kyi yon-tan-gyi phyin-pa rten-pa.hi ming)、(14)正法名义品类(dam-pah.hi chos-kyi ming-gi rnam-grangs)、(15)世间天神名目(hjig-rten-pa.hi lha.hi ming) 、(16)十种到彼岸及三十七菩提分等名义(phal-rol-tu phin-pa bcu-dang byang-chub-kyi phyogo-kyi chos sum-cu-rtsa la-sogs-pa.hi ming)、(17)四无量(tshad med-pa-bzhi)、(18)静虑及等至等名目(bsam-gtan dang snyoms-par hjug-pa la-sogs-pahi ming)、(19)八解脱(rnam-par thar-pa brgyad)、(20)八胜处(zil-gyis gnon-pahi skye-mched brgyad)、(21)十遍处(zad-par-gyi skye-mched bcu)、(22)解脱门、总持及神通名 目(rnam-par thar-pahi sgo dang gzungs-dang mngon-par`ses-pa.hi ming)、(23)十八空(stong-pa-nyid bco-brgyad)、(24)止观等名义(zhi-gnas-dang thag-mthong la-sogs-pahi ming)、(25)十六行相所开四圣谛名目(hphiags-pahi bden-pa bzhi rnam-pa bcu-drug-du phye-ba la-songs-pa.hi ming)、(26)十六心剎那(sems-kyi skad-cig bcu-drug)、(27)能知未知等三根名 目 (mi-`ses-pa kun `ses-par byed-pa la-sogs-pa dbang-po gsum)、(28)四道(lam-bzhi)、(29)世俗及胜义谛(kun-rdzob dang don-dam-pahi bden-pa)、(30)授记品类名目(lung-du bstan-pa.hi rnam-grangs-kyi ming) 、(31)三相(mtshan-nyid gsum)、(32)四意趣(dgongs-pa bzhi)、(33)四秘密(ldem-por dgongs-pa bzhi)、(34)蕴界处等名目(phung-po dang khams-dang skye-mched)、(35)缘起(rten-cing .hbrel-bar .hbyung-ba)、(36)十善及十不善业道(dge-ba bcu dang mi-dge-ba bcuhi las-kyi lam)、(37)造福功德(bsod-nams bya-ba.hi yon-tan)、(38)沙门婆罗门及外道名目(dge-spyong dang bram-zed dang mu-stegs-can-gyi ming)、(39)咒语所出名目(sngags-kyi nang-nas hbyung-bahi ming)、(40)律经所出词语名目(hdul-ba-las hbyung-bahi skad-kyi ming)、(41)夜叉等名目 (gnod-sbyin la-sogs-pahi ming)、(42)外道所说我之异名(mu-stegs-can-gyis bdag-tu brjod-pahi rnam-grangs)、(43)旁生族类(dud-.hgro.hi rgyud)、(44)释四部洲及世界(gling-bzhi dang .hjig-reen b`sad-pa)、(45)地方及善趣树木名目(hdod-pahi khams-kyi gnas-kyi ming)、(46)欲界诸天名目(hdod-pahi khams-kyi gnas-kyi ming)、(47)初禅诸地名目(bsam-gtan dang-pohi sahi ming)、(48)二禅诸地名目(bsam-gtan gnyis-pa.hi sa.hi ming)、(49)三禅诸地名目(bsam-
页177
gtan gsum-pa.hi sa.hi ming)、(50)四禅诸地名目(basm-gtan bzhi-pa.hi ming)、(51)净居诸天名目(gnas gtsang-ma.hi lha.hi ming)、(52)无色界诸地名目(gzugs-med-pa.hi sa.hi ming)、(53)胜生及定胜等名目(mngon-par mtho-pa dang nyes-par legs-pa la-sogs-pa.hi ming )
而每一项下 ,除部分外大都列有细目,如第一项佛种种异名下 ,又列有觉者(sangs-rgyas)、出有坏(bcom-ldan hdas)、如来(de-bzhin-gsegs-pa)、阿罗汉(dgra-bcom-pa)、正偏智(yang-dag-par rdzogs-pahi sangs-rgyas)、明行足(rig-pa dang zhobs-su ldan-pa)、善逝(bde-bar gsegs-pa)、世间解(hjig-rten mkhyen-pa)、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ston-pa)、胜者(rgyal-ba)、善护(skyob-pa)、大仙(Drang-srong chen-po)、 日族(nyi-mahi rgyud)等十四目(注三三 )。又如第二十三项十八空下又分 :内空(nang-stong-pa-nyid)、外空(phyi stong-pa-nyid)、内外空(phi-nang stong-pa-nyid) 、 空性空(stong-pa-nyid stong-pa-nyid) 、 大空(chen-po stong-pa-nyid)胜义空(don-dam-pa stong-pa-nyid)、有为空(.hdus-byas stong-pa-nyid)、无为空(.hdus-ma-byas stong-pa-nyid )、毕竟空(mtha.h-las .hdas-pa stong-pa-nyid)、无如空(thog-ma dang tha-ma med-pa stong-pa-nyid)、无失空(dor-ba med-pa stong-pa-nyid)、本性空(rang-bzhin stong-pa-nyid)、诸法空(chos thams-cad stong-pa-nyid)、自相空(rang-gi mtshan-nyid stong-pa-nyid)、 共相空(mi dmigs-pa stong-pa-nyid)、无物空(dngos-po med-pa.hi stong-pa-nyid)、 自性空(ngo-bo-nyid stong-pa-nyid)、无物性空(dngos-po med-pahi ngo-bo-nyid stong-pa-nyid)等十八目 (注三四 )。总计五十三项中 ,并列了四百零四条细目 ,而 《翻译名义大集》 所列的佛学术语共 279 项, 9565 细目 (注三五 ),因此本书所占的比例 ,就项目而言约占五分之一 ,而细目只有二十四分之一 ,而项目着重在佛菩萨声闻之名号功德 ,以及正法修行品类之诠释 。
至于对佛学术语的解说,一般都先列梵文原文 ,再分析其字义 ,及说明制定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三三:同注五,265-267藏式页 。
注三四:同注五,293-296藏式页 。
注三五:见注一九 。
页178
文译名的原因,其方式有五:
甲、总项不解释只解释细目
例如所谓「佛种种名目」此一总项之名义不加解释,而对其细目则分项加以解释,像「出有坏」一词即做如下解释:
「所谓bhagaran,一说为bhaga-nama racatustapative-bhagavan,即摧坏四魔故,名摧坏者,一说bhaga者,乃形色,声名、自在、祥端、智慧、精进六种盛德之总称;而所谓vaan,即bhagasga-stitibhagavan,释为『具有』,此一佛名,以前译作『名望』(grags-pa),至于译作『出有坏』(bcom-lolan-hdas),是因很多经上说:『佛的功德是超越世间的。』,而增设了比世间的bhagavaan更殊胜的名称,遂定名为『出有坏』。对于世间的bhagavaan ,俗世的书藉也不释作摧坏者,而解作具有盛德,因此世间的bhagavaan ,定名为『具德』(legs-ldan)。」 (注三六)
又如第二项「如来种种名号」之「光护佛」(.hod-sruns)一目,释之如下:
「所谓kaa`syapa,其中ka`syagate指被惩处伤害之族类,pa即paala,指生作护卫仙人之族,因从惩处伤害中救护故,订名『救害』(gnod-skyob);又一说,即指kaa`syadipato,意为将说法去之光所照射的有缘众生,加以救助护卫,故也可名为『光护』(hod-srungs),此处按照旧译通行的名称,订名『光护』」 (注三七 )
乙、先释总项再释细目
例如,第六项「十八不共佛法」,先解释总项:
「所谓a.s.taada`save.nika-buddha-dharmaah ,意为十八种不共的佛法,此诸法,虽声闻、独觉及菩萨亦不具有,是非寻常及共通,惟佛独具此功德,故名不共佛法(sangs-rgyas-kyi chos ma-hdres-pa)」
接着按十八种细目加以解说,如第一目「如来无有误失」:
「所谓naasti-tathagatasya-skhalitam ,意为如来无有误失,即如来于身,语意、事业无有错误及不合宜,故名『如来无有误失』(de-bzhin-gsegs-pa-la hkhrul-pa m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三六:见注五,265藏式页。
注三七:见注五,268藏式页。
页179
pa)」 (注三八)
丙 、只释总项,其细目但列名称而不细说
例如《 翻译名义大集》之「四无碍辩」项下有(1)于诸法无碍辩 、(2)于诸义无碍辩、于诸词无碍辩 、(3)于诸乐说无碍辩四细目 (注三九 ),但在本书,此项只释总项,其细目但于释中道及,不再分目别说,其释文为:
「所谓catusthapratisamvid,是四无碍辩 ,即精通法、义 、词 、乐说四者,故名『无碍辩』(so-so yang-dag-par rig-pa bzhi)」 (注四0)
此外,如 :
1.「十种到彼岸」释文为:「所谓da`sa-paramitaa,da`sa是十,paramitaa即所谓para-ita-paramitaa,指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方便、誓愿、力 、智此十种的修行究竟,因完全去到故,遂名『十种到彼岸』(pha-rol-tu phyin-pa bcu)」 (注四一)
2.「四无量 」释文为「所谓 catvay-apramana,是四无量,即对无量无数众生普修慈、悲 、喜 、舍 ,故名『四无量』(tshad med-pa bzhi) (注四二)
3.「三解脱门」释文为「所谓trini-vimak.sa-mukhaani,是三解脱门,因空性、无相、无愿三者是得涅盘出轮回之门,故名『三解脱门』(rnam-par thar-pahi sgo gsum)」 (注四三)
4.「六神通」释文为「所谓sadabhi-jnanamani是六神通,即abhita,意为显著,jna指知,因真实获得天眼、天耳、不知他心、随念宿昔之知、神变知及诸漏完尽之知等六种,故名『六神通』(mngon-par ses-pa drug)」 (注四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三八:见注五 , 273藏式页 。
注三九:同注一九 ,页 18 。`
注四0:见注五 , 276藏式页 。
注四一:见注五 , 290藏式页 。
注四二:见注五 , 29I藏式页 。
注四三:见注五 , 293藏式页。
注四四:同注四三 。
页180
丁、只作总项的解释
于此一方式中,只对总项加以说明,例如「八胜处」,释文作:
「所谓 astabhibhavayatana,指以内色想,见外色之妙、劣等显色已,因胜伏而不知彼等故,名叫『八胜处』(zil-gyis gnon-pahi skye-mched brgyad)」 (注四五)
并无对那八种胜处之详细细目加以解说,这或许是在《翻译名义大集》中所列之细目已有解释,而本书不须再重复。 (注四六)
又如「十遍处」,释文为:
「所谓dasakrtsanyatana,在所有十方,对地(水火风)等信解作意之禅定名目,叫做『十遍处』(zed-par-gyi skye-mthed bcu)」 (注四七 )
于十遍处的详细细目并未提及。
戊、不释总项,于诸细目只释一目,以概其余
例如「无色界诸地名目」项之释文为:
「无色界诸地名目中,所谓aakaa`sanan-tyama,是指修行等至时,超出有色之想,生起虚空无边之想,故名『空无边』,aayata是生起的处所,故名『处』,合之名为 『空无边处」(nam-mkhah mthah-yas skye-mched),而 『识无边处』(rnam-ses mthah-yas skye-mched)、『无所有处』(cuny-zad med-pahi skye-mched)及『非想非非想处」(hdu-ses-med hdu-ses-med min-gyi skye-mched)亦如是解说。」 (注四八)
四、与同时代汉文同类文献之比较
佛学对汉、藏两地来说皆是外来之学,经典的流布唯借助于翻译,其译语或袭用该地原有之语汇,或是新造新词,而经典翻译日多,佛学术语亦相对增加,为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四五:同注四三。
注四六:按《翻译名义大集》八胜处名日项下的细目,为「内有色相,外观色,少现外色好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为第一胜处,内无色相,外观色,多现外色好丑,彼知色得自在,是为第二胜处……」,见注一九,页119-122。
注四七:同注四三。
注四八:见注五,317藏式页。
页181
学者阅经之方便或译师翻经有所参考,常将术语按类编排,汇总成册。在藏地,《翻译名义大集》即为梵藏佛学术语对照合辞之书,而本书则为解释大集中难语难词之作。在汉地就大正大藏经所收,有关佛学术语之字书,与本书成书的年代同时或以前的,有翻梵语、法门名义集,一切经音义三种,拟与本书比较其异同如下:
甲、与《翻梵语》之比较
《翻梵语》十卷,撰者不详,疑为梁代僧宝唱所作,简略解释汉译佛典及中国著述诸书中出现之梵语意义,共分七十三项,所收术语约五千。内容有佛、菩萨,缘觉等名号、功德、果位,以及四众弟子、仙人外道、天龙、旁生、地狱、世界国土山河、花草诸名目,与本书编排的次弟相似,惟较偏重于人名、地名、花草等专有名字的编集,于教法门类较少。在术语的解释方面,按梵文原音、别译、语义及典据四项,如该书第一卷「佛号第一」「如来」一词云:
「多陀阿伽陀,亦云多萨阿竭,亦云怛萨阿竭,论曰:如法相解,佛安隐道来 ,不去也。大智论第二卷。」(注四九)
《翻梵语》将佛学术语列其出处,为本书所无,但该书于解释方面则较本书为简略,如佛号「世间解」一词,该书作:
「略迦惫,应云路迦 陀,论曰:路迦言世,惫名知也。大智论第二卷。」 (注五0 )
而本书为:
「所谓 lokavid之 loka是世间意,vid即vid-j~naana,如来于日夜三时观所度众生,分别不知有缘与否,故名『世间解』(hjig-rten mkhyen)」 (注五一)
又如「沙、弥」一词,该书作:
「沙弥,译曰沙弥者,息慈,亦云净养,亦云拟净命。大智论第一卷」(注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四九:大正大藏经第五十四册,No.2130翻梵语,页981,新文丰出版社,72年1月修订版。
注五O:同注四九。
注五一:见注五,266-267藏式页。
注五二:见注四九,页1003。
页182
二)
本书云:
「所谓`srama.na即`sramacaari`sramana,因能止息罪恶,修习善德,故名『修善』(dge-sbyong),实际上来说,是指那些出家的圣者,也指跟随他们出家的其它人。」 (注五三)
乙、与《法门名义集》之比较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李师政撰于618年,全书共分身心、过患、功德、理教、圣贤、因果、世果七品,所列术语计148项。其编排的方式,先说身心诸蕴识的构成,再说造业及烦恼的品类,接着为修道次第,后为所证得之大小乘果位,末附因果业报及器世间名目。而本书先佛菩萨小乘名号、果位、功德名目,再述诸法名目,最后为六道及器世间国土花草名目。至于术语解释方式,《法门名义集》只列汉译译语及其释义,不若本书先列梵文原音,再按文字学析其字义。例如「五根五力」一词,该书作: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后,目之为力。」 (注五四)
本书则云:
「所谓p~ancendriya之pa~nca是五,indriya即idiparaamisvarya是大势力,以信、进、念、定、慧等五力,在心读上生起顺解脱分的善根,因能宰制生起善根,故名『五根』(dbong-po lnga);所谓panca-bala之panca是五,bala是力,因长时修习信等五者,以致不信、懈怠、失念、掉举、不正知五怨敌不能障碍,而能生起信等威力,故名『五力』(stobs-lnga)」 (注五五)
丙、与《一切经音义》之比较
《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唐慧琳撰于建中末年至元和二年(783~807)),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五三:见注五,306藏式页。
注五四:见注四九,No.2124法门名义集,页198。
注五五:见注五,290-291藏式页。
页183
扩大玄应音义二十五卷及慧苑华严经音义二卷等书而成,收录大般若经至护名法等1225部经籍中难解之术语而成,约二万三千余条,共六十万言,分大乘经、大乘律、释经论、集义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集传、集录等九科。按此书所集之辞目并非全为译语,有些是本上撰述,其语汇本为我国固有,如卷第一太宗所作之 「大唐三藏圣教序」之音义,「二仪」、「覆载」、「纷纠」证能、「波涛」诸词 (注五六 ),又如卷七十七以下至一百卷之《释迦略谱》、《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法显传》诸书之音义,所收之词汇本为汉土所有,唯其字义较艰难晦涩而已。其次该书词汇之编排以所音义之经典为次第,而不若本书加以归纳,分门别类予以编排,因此在查阅上较本书不便利。但在佛教术语的解释上较本书来得详细,例如「四大部洲」一词,本书为:
「所谓puurva-videha之puurva是东方,vi即vi`sista,意为殊胜妙好,deha意身体殊胜,故名『东胜身洲』(`s^ar-gyi clus hphags);所谓jambudvipa之jambu,因于此南方之洲北境海边,有大树名赡部,结有如瓮大,小之果实,其掉入水中者化为赡部河之金子,洲以此特征命名,叫『瞻部洲』(jambuhigling)」;所谓Avaragodaniya之avara是西方,go是牛,da是施与、利用,因此洲牛甚多得以利用故,取名『西牛货洲』(nub-kyi ba-clany spyod);所谓uttara Kuru之uffara北方,Ku即Kumsita恶,ru即rava声音,音指此洲不言人语,以恶声招呼,又从前某一学者曾说,北方此洲之人寿千岁,于幸福中忽生临终不悦耳之声,故也名『死亡』(dus-clas hdah),综合二者,取名『北恶声洲』(byang-gisgra mi-snyan) (注五七 )
而《一切经音义》的「四大部洲」一词作:
「南赡部洲」时染反,去声,梵语此大地之总名也。古译成名谵浮,或名琰浮,或名阎浮捉,皆梵语讹转也,正梵音云:潜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音如谵音,之叶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五六:见注四九,No.2128一切经音义,页312。
注五七:见注五,312-313藏式页。
页184
;潜音蚕览反,览字取上声呼之;
东胜身洲,古云弗于逮,或云弗婆提,或云毗提诃,皆梵语,轻重不同也,正梵音云:补啰▓[口+缚]尾槐贺,义译为身胜,毗昙云:以彼洲人身形殊胜,体无诸疾,量长八肘,故以为名也;
西牛货洲,古云瞿伽尼,或云俱耶尼,或云瞿陀尼,皆梵音,楚夏不同也,正梵音云:过▓[口+缚]抳,此义翻为牛货,毗昙论说:以彼多牛,用牛货易,故以为名,瞿音具愚反,▓[口+缚]音无可反,抳音尼▓[整/韭]反;
北俱卢洲,古名郁单越,或名郁但啰,或云郁多罗拘罗,成名郁多罗鸠留,皆梵语轻重不同也。正梵音云:嗢怛罗矩噜,此译为高胜,阿毗昙论云:地方高大,定寿千岁,无诸苦,常受乐,胜余洲,故名高胜。嗢音乌骨反,噜音鲁字转舌。」 (注五八)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声明要领二卷》一书的内容,主要是译经规则的订定及佛学术语的释义,而后者是针对《翻译名义大集》之难处而作,且这些都是以王宝的律令颁行全国一致奉行,正如序言所说:「对于此次制定的有关用语的规则,任何人不得自行修改,或者在底下自造新词。即使各译场或讲经场需要创造新词,也不要各自乱造,而要对那个词在佛教经典和语法中所述的情况以及创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佛教术语等进行研究,报请宫中主持译经的大堪布和大译师审阅核定后,增入词目正文中。」 (注五九)因此其对藏文佛典的翻译无疑是起过重大的影响。首先这些翻译规则都是为求「忠于原典,译文通顺」的目标而制定,使藏文佛典都保持了很高的翻译质量,同时在佛教术语之译语上也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因此藏译的佛典较能保存梵文佛典的原貌,而被现在学术界公认为「准梵语佛典」;其次,虽然本书对密宗经典翻译的限制做了规定,但西藏佛教后宏期以后,印度大师的大量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五八:见注四九,页314。
注五九:同注二二。
页185
藏,以及藏民的需要等各种因缘的具足,使瑜伽部、无上瑜伽的经典广为翻译宏传 ,此项规定无形消失,使得现存的藏文大藏经保存了完整而大量的密教典籍;第三 ,相对于汉文同类文书来说,虽各有擅长,但本书于内客的编排次第及词汇的解释方式。是颇合乎科学及严谨的一部著作,不啻是一本很好的梵藏佛学辞典。尤其是吐蕃从七世纪中叶开始译经,而于短短的一百五十年内,就能完成书,当时吐蕃君臣的睿智眼光和僧占的卓越能力,实令人大感钦服!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