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巴支仁波切的故事
2014/9/7   热度:612
普贤上师巴支仁波切的故事 目录 1.顶礼开悟的流浪汉 2.忍辱波罗蜜 3.老狗 4.准备你自己的供养 5.一位喇嘛的母亲 6.大筵席 7.多珠千示现如何死亡 8.隆多的实相启蒙 9.普贤上师言教 10小偷改邪归正 11巴支仁波切的女人 12智慧也可以传染 13闹鬼的堡垒 14鬼王 15银子是毒 16花雨 17密续之旅 18神圣的发宝 19名字与名声 20米粒 21圆满的布施 22西藏的茶道 23年轻女子的供养 24所有祈求都能如愿以偿之地 -------------------------------------------------------------------------------- 故事是传送真埋的巧妙方法 精神导师普遍地会以故事来诠释他们的教法,藏传佛教的大师也无例外。藏 族人对所有宗教的事物,都非常地尊敬,尤其是对文学传统与那些具体表现此传 统的人。……然而,藏族人的尊敬,自有其健康的一面;掺着直接而朴拙的幽默 色彩,并不常陷入只是伪装的虔诚。人物如圣哲诗人密勒日巴、噶当派格西班, 以及更近代的大圆满大师巴支仁波切,他们奇异的故事,都深为人们喜爱。但因 为这些是无以伦比的修行者,他们的行宜事迹,无疑地为他人提供了栩栩如生的 榜样可遵循。 收集在此的故事,是密乘传统中,师徒相授鲜活的精神火花的一瞥,总是由 藏传佛教大师,以口授的方式,做为他们大量传授智慧和慈悲的一部分,一代代 地口耳相传。在这个传统里,学生直接由上师处得到密续口传是很重要的,这样, 活的教义精髓──“隆”──才能真正传递下去。这口传形成一条链子,贯穿了 以前的数世纪。 ……根据教导,只要接触这些故事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雪狮的蓝绿色鬃毛) ----------------------------------------------------------------------- 【顶礼开悟的流浪汉】 普贤上师巴(珠)支仁波切,是上世纪末大圆满的大成就者,他是一位名孚众望的老师、诗人和作家。他身著游牧民族所穿之手工缝制的羊皮长褂外衣,经常匿名在东藏(编按:即康区,即西康)各地行走。很少人认出,他就是他们所企盼见到敬仰的喇嘛。 有一次,巴支仁波切遇到一群喇嘛正要前往参加一个盛大的集会,于是他加入他们一伙。因为他衣著十分褴褛,态度又非常谦虚,人们把他看成一位寻常的托钵修行者,因此他必须帮忙煮奶茶,砍柴薪,并侍候那些出家众。就这样,他们长途跋涉,穿过东藏偏远的康区。 有一天,他们听说有一位显要的喇嘛,将在附近给一个重要的口传、金刚乘的灌顶及开示教法,这群人便匆匆地赶去参加。当他们抵达时,所有的喇嘛、信徒以及出家众,都穿戴着寺院华丽的帽子、宝冠及各种垂饰物;精美的马鞍、花彩,将坐骑装饰得十分华丽;长管号角、海螺贝壳及铜制喇叭,奏出和谐的天乐。每位尊贵的喇嘛都被恭请到法座上,法座的高度视喇嘛的地位而定……接着法会的仪式就开始了。 灌顶结束,所有的人都到传法上师面前供养,并领受上师将手放在他们头顶的加持。巴支仁波切在整个过程中,都安静地坐在那群人的后面,并站在长队伍的最后,等待加持。队伍缓慢地前进,一个接一个地在上师座前顶礼,供养一条白色的丝巾(哈达),并接受上师的加持。刚开始,上师以他的手放在每个人头上,然而群众实在太多了,他开始用一根长的孔雀羽毛,碰每个人一下,表示加持。就这样一直到最后,当流浪汉站到他面前,那位传法上师惊愕地睁大眼睛:这个衣著肮脏又邋遢的人,不就是活佛──那位至高无上大圆满上师巴支仁波切吗?! 那位传法上师赶紧下座,俯跪在地上,在群众目瞪口呆下,他将孔雀羽毛供养巴支仁波切,并对这位面带微笑的圣人一再顶礼。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忍辱波罗蜜】 并非所有的佛法修持者都是出家众,都在寺庙里。有个相当大的传承,就是西藏瑜伽士,他们过着如隐士般的生活,独自打坐和祈祷。还有一些行者,四处自由流浪,不执著停留于任何地方;他们也没有任何财产或社会地位做为寄托,看起来更像是乞丐或流浪汉,但事实上,他们更贴近于远古那种神圣狂热又神秘的印度大成就者。 巴支仁波切,以其朴质的生活方式著名,他破除偶像的作风,以及不矫揉造作的外表,与其博学多闻和精神上的伟大成就齐名。他深刻地期许修行者,将重点放在精神与心灵的本质上面,而不要放在外表的形式上,因此,对于消除傲慢或虚伪矫饰,他也从不犹豫。 一世纪前,证悟的流浪汉──巴支仁波切,匿名为行脚僧,四处流浪。他听说有个著名的隐士,长久以来都过着隐居生活,巴支就去拜望那位隐士。当他走进那位苦行僧昏暗的洞穴时,闭不出声,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带著一丝讽刺地笑,并窥视洞内。 “你是谁?”隐士问道:“你从何处来?你将往何处去?” “我从我背后的方向来,将往我面对的方向去。”巴支回答。 隐士困惑地说:“你在哪儿出生?” “人世间。”巴支答道。 此时,隐士有些激动。“你叫什么名字?”他诘问。 “无作瑜伽士。”这位不速之客答道。 接着巴支仁波切天真地询问隐士为何住在这偏远的地方。这正是隐士带着些许骄傲准备好要回答的问题。 “我已在此住二十年了,我正在修至高无上的忍辱波罗蜜。” “非常好!”匿名的访客说道。然后,倾身向前仿佛要向他透露什么般,巴珠对他耳语:“像我们这几位老骗子,实在无法驾驭那种事的!” 隐士愤怒地从座位上暴跳起来,“你想你是什么东西,胆敢这样扰乱我的闭关修行?谁支使你来的?为什么你不让我这谦卑的修行人,安安静静地禅修?” 他怒气大发地说。 “好啦!朋友!”巴支平静地说:“现在,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儿去了呢?”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老狗】 巴支仁波切以谈吐直率著称,并鄙视繁文缛节、伪善矫饰。巴支仁波切是吉美林巴的法嗣──吉美嘉威努格──的大弟子。巴支也拜在悟者疯瑜伽士钦哲依喜多杰门下,与他私习教法。在这些大师的调教下,巴支成为一切大圆满心要传承殊胜密传教法的法嗣。 钦哲依喜多杰仁波切,住在荒野中,带著一支猎枪,不断用来喝醒别人。他深富机智,第一世的蒋扬钦哲大师──蒋扬钦哲旺波称他是至友。当钦哲依喜多杰圆寂时,具超能力的第一世蒋扬钦哲大师,感觉出远方发生的事。他恭敬地说:“现在那个老流浪汉,已经融入我的身了。” 吉美嘉威努格已经为巴支仁波切开启了自心佛性。有一天,钦哲依喜多杰用刺激的言语向他搭话,藉此教导实相。“喂!佛法的英雄,为何对我客气地保持距离?如果有胆,来啊!你!” 当巴支靠近时,钦哲冷不防地揪住他的辫子,将他摔倒在地,并踢了他一身子灰。巴支闻到上师的气息有酒味,便下结论认定上师是喝醉了,因此,决定不跟他计较这些粗鲁的举动。钦哲读出了他的心念,便大声痛骂他。 “你这个臭知识分子!”他大叫:“你怎能让如此鄙俗的念头,进到你那个小小的心里?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你这条老狗!” 他揍了巴支一拳,然后又鄙恶地踹了他一脚。 刹时,一切对巴支来说,都变得像水晶一样清楚了。 他的自心与非二元对立的佛性(内在明觉的无限光明)当下合一,同时,头顶太阳在一片湛兰的天空中照耀着。 巴支体验到一种无以言喻的宁静。他本能地坐下,就定于他暴躁的上师为他开启究竟自性的那点上。 后来,巴支仁波切说:“谢谢钦哲无与伦比的慈悲,现在我大圆满的名字就叫作老狗。我无任何需求,只想到处自由流浪。”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准备你自己的供养】 巴支仁波切的老师,是著名的瑜伽士,也就是以严厉、粗犷闻名的大圆满大师钦哲依喜多杰。 食子(多玛)是用大麦粉捻揉制成的圆锥形糕饼,在各类的供养礼仪中,都会用到它。这些或为白色或为红色的糕饼,象征着方便与智慧、大乐与空性是无二无别、混然一体的。将食子供养后弃置,意味着自我幻象的消除。 有一天,穿着有如乞丐而匿名四处流浪的巴支,来拜望他的上师钦哲依喜多杰。他在上师札营的厨房内遇到一位喇嘛正在做多玛(食子)。 巴支仁波切问这位喇嘛,他是否能进去见钦哲,那位喇嘛斜眼看看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顺口说:“哦,没问题,我可以替你引见,不用担心。另外,能否请你帮我做这些食子?”喇嘛说完就走开,犹自咯咯地笑个不停,留下巴支在那儿帮他做食子。 找不到奶油来涂一个白色的食子,却发现有过多的红色颜料来做红色的食子,博学的巴支就把一个食子漆成红色。依那食子的形状,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应该是白色,甚至它的名称──“噶多(意为白色的食子)”,都显示应该是白色,而现在却被涂成红色。 喇嘛终于回来了,他很满意这乞丐已替他做完所有的工作……直到他瞥见那个白色的“噶多”竟被涂成红色。 “这是何等愚蠢啊?!”喇嘛大叫。 巴支仁波切温和地回答:“慈悲的喇嘛啊!能否请您告诉我,依照仪式它必需永远是白色,而不能是红色的理由?” “什么?!”喇嘛咆哮,愤怒地将发红的双眼瞪向天空,“这肮脏污秽的流浪汉,不仅犯了如此愚蠢的错误,竟还胆敢质问我!”他开始揍这个站在面前的谦卑流浪汉,并把他轰了出去。 “只要我在这里一日,你就别想要见钦哲!”喇嘛望着巴支仁波切后退的身影大叫,后者消失于森林中。 到了晚上,钦哲仁波切问白天是否有任何人来见他,因为他有个梦兆,他的心子巴支仁波切将来拜访,他也期待要见他这位独特的弟子。他的随从说整天都没有人来。但是有超能力的上师坚持一定有人来过,在厨房做食子的喇嘛终于开口,告诉钦哲说有位乞丐的确到厨房来化缘,表示愿意以工作交换,但是在他犯了错,把一个白色食子涂成红色后,已被遣走。 “那就是巴支,你这个笨蛋!”钦哲大发雷霆,他的暴躁,与他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样有名的。“立刻去找他来,除非我见到他,否则你们我谁也不见!” 因为钦哲明白的直言,于是所有的随从,都必须去找那个乞丐,并要求他回来。 巴支竖日早晨终于来到了上师面前,钦哲要他坐上说法座,并很诚意地请他阐示寂天菩萨的古典不朽著作《入菩萨行论》,因为巴支仁波切以注释此论闻名。在广大群众面前,巴支仁波切开讲《入菩萨行论》,解释着殊胜的菩提心(开悟者利他的发心)以及所有有关的修行方法。然后,在那位狼狈的做食子同伴,将他褚红面孔掩藏在暗红僧袍下的当儿,他接着说:“虽然今天每个人嘴上都挂着陈腔滥调,高唱利他开悟的心性,我们当中仍有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所骄傲地涂绘的食子的意义,然而,他们的确知道如何揍打谦卑问他们的人。” 钦哲大笑,藉由他的天眼通,他完全清楚前一日厨房那一幕的全部经过,他大声地说:“好极了!这小部分的寂天是我前所未闻的!”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一位喇嘛的母亲】 证悟的流浪汉巴支和他的弟子隆多丹碧尼玛,住在东藏靠近给芒寺的荒野之处,以最少量的粮食维生,依卓巴千波教法,也就是内在的大圆满做禅修。牦牛乳酪在康地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是相当有价值的日用食品,他们常以它做以物易物的交易。 有一次,巴支仁波切和隆多,在杂竺喀的隐蔽山区闭关。隆多在远方的母亲,为他送来一大块上好的牦牛乳酪,那是她日复一日以她年迈的双手,辛劳地从新鲜牛奶搅拌而得的。隆多立刻将新鲜的乳酪供养他的上师。 巴支喊道:“啊呀!瞧你母亲多么疼爱你啊!我不能接受这份礼物。” 几天后,巴支问隆多:“在祈祷时,你常记起你的母亲吗?” 隆多坦白地说:“我会想到她,但并不是经常想到的。” “你真丢脸啊!”巴支叫说:“她把你带到这世界上来,并且当你是个无助幼儿时,给了你一切。以七天的时间,你必须只观想你母亲无比的慈爱。” 一周内,这位听话的弟子对他母亲的慈爱有了清晰地体会,因此对所有众生的慈爱,也更了解,因为无始劫来,每个众生彼此都曾互为母子。感恩之情在隆多心内绽放,而一种利他菩提心的深邃体验,如阳光般在他心灵生起。他从前所发,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有余的菩萨愿,更为增强。 隆多向巴支报告这种觉受,巴支评论道:“如寂天菩萨所言:‘经由禅观,无一事不可成;万事皆由熟而能生巧。’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修禅观;果然修观,就很容易进步而达到开悟。” 然后巴支大声祈请: 愿一切有情具乐与乐因; 愿一切有情离苦与苦因。 愿一切有情不离永久满愿与和谐; 愿一切有情常住内在宁静与大平等舍。 透过预知未来的能力,巴支知道隆多的母亲将不久于人世。他告诉他弟子说:“虽然从前我交待你不可以接受供养,但现在你应该接受供养做为给你母亲的礼物。” 隆多长途跋涉,越过荒野,回去见他母亲最后一面。他把杂竺喀地区信徒供养他的所有东西,全部献给母亲,为她最后的时光带来快乐。当她过世时,他引导着母亲往生善道。隆多代表他的母亲对他的上师表示极度地感激,并且很高兴能满足上师的愿望。从那次后,他不积聚任何财物。回到山上闭关,他不久之后就证悟了。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大筵席 巴支仁波切和他的弟子隆多丹碧尼玛,在垛玉地方一个荒凉山区的关房修观,偶而,其他的弟子也会来加入他们的禅修。 巴支听到他那位多变的上师──钦哲依喜多杰就在邻村,于是告诉隆多:“我们过去散散步吧!” 很快地他们来到一大片平原。在平原远方靠近一个大湖泊旁,他们窥见搭着白帐篷的营区和在附近吃草的无数羊只。在那儿,钦哲依喜多杰由第二世多珠千陪伴着,如往年般赶着羊群正要向达切多地方前进。面对着他们的方向,巴支举起双手合掌致敬。 抵达帐篷时,一个侍者带他们直接去见钦哲依喜多杰;他们发现一幅生动的景象:钦哲坐着,身穿白色羊皮衣,他的猎枪放在身边,猎狗则躺在他脚边,旁边是多珠千二世仁波切,他也是身穿白色衣服。 钦哲用一把巨大的猎刀,边割边吃着大块大块的肉。他很高兴看到巴支,于是邀请客人坐在一块华丽的手织地毯上。他召唤侍者,令他立刻宰杀一头羊款待客人。 巴支素以反对暴力闻名。他从不伤害生命,即使是最微细的小昆虫。而且,他全力反对游牧族人杀牲畜来宴请佛教僧侣,他禁止别人为他的来访而杀生。不像大部分的藏族人,巴支是一个素食者。 侍者照吩咐做了。回来时,他供养巴支一块上好的肉,巴支欢喜地接受了。但是隆多悲悯那头被宰杀的羊,只好强迫自己,以免触怒他们高贵的主人。 钦哲知悉隆多的心念,抛了一块肉到他腿上。“拿去,这个给你!”他命令着。巴支安静地继续吃。 餐后,巴支请求名为“大乐之后”的隆钦心髓空行母灌顶。钦哲说:“这些教法我一直保持秘密,但现在是时候了;今天,我就把它们传给你,你将活到八十岁并利益所有你遇到的人,甚至仅听闻你的名字,就能免于堕入三恶道。” 最后巴支和隆多告辞离开。从山隘回头望,他们看见广大开阔的草原上有个白点,就是那一大群羊。 巴支仁波切说:“那两位,钦哲和多珠千是活佛。如果你有纯净的正观,就能看见他们是吉美林巴和他弟子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真正转世。” “我教你这么久的法,但我不能保证你死时能往生莲花生大士铜色山的净土。然而所有那些羊无一例外,经由那两位证悟圣人不可思议的加持,它们命终时都能直接投生铜色山。若我们能生在那群羊中,那么不也是幸运的吗?” 那些不崇拜偶像的密乘上师,其狂野行为由此可得到阐释。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多珠千示现如何死亡 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吉美赤列沃塞──于公元1821年圆寂。他是吉美林巴──无畏洲大师的弟子,是隆钦心髓传承的持有者。他是僧侣的表率,也是大圆满的大师,他开悟的弟子包括成就者钦哲依喜多杰。 大乘的佛教徒,常努力自身担负起他人的苦。成就的菩萨确实可以做到这些,故能治病也能排除其他形式的不顺当。 第二世多珠千在勾娄建立多珠千寺。这位年轻的转世活佛决定不守寺院戒律,他穿着寻常人的衣服,并且以英俊长相和青春华丽而著称。 当他公然取妻时,他的弟子们十分愤慨地迫他离开寺院,虽然这位年轻的喇嘛,早已因他的神通超自然能力而闻名,而且在将亡者的神识迁至佛净土的修法上,没有人比得上多珠千的能力。 多珠千二世,于是前往中国边境的达谢多;他在那里成为当地国王的上师。后来一场可怕的天花,流行袭卷该地居民,多珠千试图平服传播疾病、似蛇的龙族,但是没有成功。但由于他的菩提心和自他交换(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他人之地)的神奇力量,他自己承担了这疾病,以期能压服这场瘟疫。 当他濒临死亡之际,一些他以前多珠千寺的弟子到来。他们要求他临终时不要示现神迹,这样才不至于沾污了寺院的名声,因为他们曾为了他不正统的行为而将他赶出寺院大门。 “如果在你死后大家都惊叹你的精神成就,那曾经摈斥你的多珠千寺院,名声要往那里罢呢?”他们抗议。 年轻的多珠千似乎同意了,他为他们加持后,僧侣们便准备离去。但是达谢多的一些人,劝他们再留一小段时间,好为他们卓越的上师送终,并且照料所有该守的适当礼俗。几天后,多珠千二世屈服于天花的摧残。他发着高烧,在临死的挣扎下,他在房间坚硬的泥土地上狂乱扭转,疯狂舞动的手脚抓着地面,竟挖出了四个小孔,然后断气了。 多珠千寺那些铁石心肠的僧人感到悲哀,但是他们高兴地想:至少这位年轻的活佛,临终时并未示现奇迹,否则他们愚蠢的心胸就会暴露无遗。他们的任务达成了。 就在那一天,大成就者钦哲依喜多杰──多珠千二世的一位老师突然出现,一如往昔穿着猎人的装扮。在听到多珠千二世的死亡,这位持枪大师冲进喇嘛的房间。钦哲看见多珠千二世的尸体躺在地上,他痛骂道:“难道你一点都不懂吗?大圆满上师怎么能这般死法?起来!坐起来!显示你骄傲的传承。” 听到这些吼声,每个人都跑了过来,多珠千以前的僧人正好在那儿目睹一切。 钦哲对死去的喇嘛再次大叫。多珠千二世的尸体,在无人扶持下,突然从地上飞跃而起,盘着双腿,结着莲花双跏趺坐的姿势,毫无支撑地坐于空中,离地面数尺,彩虹围绕头顶上方,花朵缤纷地从空中落下,天乐响彻云霄,每个人都非常欢喜。钦哲拍着双掌,有如枪响。多珠千寺院的僧人,带着忧喜参半的消息回去,大家都对他们以前的上师惊叹不已,可惜他不照习俗的行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无法使他们领会。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隆多的实相启蒙】 隆多丹碧尼玛是巴支仁波切的大弟子。他在野外修行时,与上师学习“大圆满”的理论和修法,达二十五年之久。 法身是指佛的无形无色之身,就是究竟真理。是实相或万法本具之体性。金刚萨缍身白色,是代表净业的佛菩萨。觉性与空性是一种明亮、无我的开放态度,也是觉醒的心所具有的明、空二性。密勒日巴曾唱道: 佛性无法假外求, 禅观自性才是道。 佛性,意指我们的真实本性所具,本来圆满和超越的特质。 有一次,巴支仁波切与几个弟子,住在一个野外隐蔽叫作那冲的地方。他习惯每天黄昏时,仰卧着,向上凝视,修大圆满的“凝视天空瑜伽”。那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禅修法门,是要让一个人的心与无尽的虚空合一。 有一天,巴支又在做这样的禅修时,唤来了就在附近的隆多:巴支问他是否还未了悟自心本性,弟子据实回答:“还未。” 然后巴支说:“不用担心,事实上,没有什么你不懂的。先别管它!”上师咯咯地笑着,然后两人继续修禅。 隆多曾重复做过一个梦:梦中,巴支仁波切为他解开了一团巨大如山的黑线,在线团中心现出一尊金质的金刚萨缍佛像。 有一晚,巴支又把隆多叫来了,要他躺在身边。“现在我们要揭开一切了,”他保证道:“保持清醒!” 他们一起向上凝视,望入浩瀚无边、空无一物的虚空。远处有竹庆寺的狗在叫。 巴支对隆多说:“亲爱的朋友,你听到狗的叫声吗?” “有!”隆多回答他。 “那就对了!”上师大叫道。他又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 隆多肯定地回答了。 巴支叫道:“就是这样!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觉醒的明觉、佛性。不要看别的 地方!” 就在那时,黄昏当中,隆多超越对立的智慧之眼打开了。在那一刹那,他的心与法身紧密结合,对于眼前一切所见,无复更须知晓或得到。他喜极而泣,就这样,隆多便由边见执取之网中,完全解脱;他认出,并当下体悟到了超越对立的明、空二性。从那时起,佛性与他的明觉便合一不分,他直接了悟到万法均是佛性之显现,无偏无碍。如密续经典《本尊之主》中所宣说: 在经教的“因”乘,一切众生皆具成佛之因。 在密续的“果”乘,众生内具明觉之本质即佛果。 几年后,隆多重提此事,并引用隆钦巴的法语做为结论: 万法皆具本然佛性, 了知即是法性觉醒, 六根自然无有造作, 成就即自在大圆满; 随喜但拥万事万物, 不忘留其本来面目, 碌碌之心亦在其中。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 【普贤上师言教】 成就悉地(精通密续的证悟者)嘉华?蒋秋曾预言巴支仁波切会到东藏的德格地区,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些以通俗、污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人,将认不得他,他只会被视为是褴褛的乞丐、一个乞食化缘的流浪汉,穿梭于他们之间……。一切果如所料的发生了。《普贤上师言教》是巴支最有名的著作之一,是一本数百页受欢迎的原创著作。 有一次,巴支仁波切流浪到德格县境内噶陀附近山区,那儿有好几座大舍利塔(那是巨大似钟形的纪念建筑,内供养着佛教大修行者的舍利),巴支在那里受到一位嘉绒老喇嘛热诚地招待。 巴支和喇嘛交谈,嘉绒喇嘛告诉这位看似虔敬的行脚僧──隐名的巴支说:“你似乎对佛法很有兴趣,关于实际的修行,你懂多少呢?” 博学且有大成就的巴支回答:“仅一点点。这些年来,我有幸听到的,仅是零零星星罢了。的确,正法是深不可测,而且浩瀚无边。” 老喇嘛告诉巴支:“听着,有一本经典,很详细地解释佛法教义的基础,有许多有趣的逸事和精扼见解。它是证悟的上师巴支仁波切的近作,书名叫《普贤上师言教》,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解释给你听。” 巴支仁波切似乎很乐意。老喇嘛教他,四种思维可以从轮回(世间)转心向法,和书上前面几章,关于口述传承主要教法的几个重要论题,这些都是巴支他自己亲自收集的。老喇嘛很高兴有这么一位认真的学生,更是尽心尽力地详细解说每一件事,彼此都很快乐。 几天后,每个人都听说著名的巴支仁波切将在附近的噶陀寺说法。巴支本人花了许多时间去绕舍利塔──在他神圣的看法,舍利塔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证悟者的所在地。有些来自札秋喀的喇嘛也正在绕塔,看见巴支,立刻就认出他来,都跪倒在尘土中向他礼拜。每个人都很高兴:尊贵的巴支已经到达。 那晚,嘉绒喇嘛从市场回来,告诉所有的人,巴支仁波切本人已经来到噶陀地区,并且很快将在寺院讲经说法的好消息。他转向群众中匿名的行脚僧说:“那本我们正在研读的书,它的开悟作者离我们这么近,这不是太好了吗?” 巴支似乎一点也不在意。“或许是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能不是……谁晓得呢?到底这巴支有什么特殊的呢?他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喇嘛;诚如佛陀开示:‘依法不依人。’” 老喇嘛打着他,并且叫道:“你胆敢对你师长如此回嘴?我们真该把你赶出这公正的住所!你应该对我们尊贵的上师──巴支仁波切活佛,更尊敬些。” 两天后,巴支仁波切在噶陀寺弘法宝座升座,面对着群众数千人。当嘉绒喇嘛看到他先前的学生,庄严地坐在法座上,立刻了解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他很羞愧,困窘地离开,再也不曾出现于噶陀地区。 后来,这件事传到巴支耳里,他微笑地说:“这太糟了,或许他的确生我的气,然而,他为我解说《普贤上师言教》四种从轮回中转心向法的思惟,是很精辟,那也是我从未厌倦的思惟。我真诚地希望并祈祷我仁慈的老师──嘉绒喇嘛,能获得至高的宁静,并希望与我有关的所有众生,都能一齐得到开悟。”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加行指导?普贤上师言教集》,是竹庆寺巴格活佛──巴支吉美却吉旺波所著《法界精义》的加行指导。书中叙述包括共通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修行根本次第、捷径往生支分等在内的各种所缘次第。〗 ──《佛学词典》青海民族出版社 1992年 ------------------------------------------------------------------------- 【小偷改邪归正】 巴支仁波切,在聂塘地方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巴支仁波切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巴支离开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巴支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巴支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巴支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巴支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喇嘛,后者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地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巴支的行囊中;但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上师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巴支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现在我肯定我一定会下地。”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巴支。当他终于找到巴支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那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巴支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佛、法、僧)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巴支仁波切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 巴珠仁波切的女人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东藏札竺喀北边勾娄的大草原走着,遇到一个可怜的女人带着三个小孩,小孩的父亲刚被一头巨大的红熊噬死。那可怜的寡妇,扯着头发啼哭不已。 巴珠问她要往何处去,她向面前这位褴褛的流浪汉,哭诉她悲惨的遭遇后,说:"我必须到札竺喀去为我的孩子们乞讨食物。那里将有一场大法会,乞食应该会丰盛些。" "唉呀!路途很遥远,"巴珠慈悲地说:"你别自己走,我也是要去那里,我可以沿途帮你些忙;我们一起走吧!" 他们这样走了很多天。晚上就睡在星光闪烁的夜空下,巴珠会把一个或二个小孩放在他旧羊皮袄的褶层中,而妇人则照顾着其他的小孩。白天,巴珠将一个孩子背在背后,妇人抱着最小的,年纪最大的那个孩子,则跟在旁边走。每天早晚他们都用营火来准备茶食。过往的旅人都把他们当成乞丐,没有人知道背上背了个小孩的流浪汉的真正身份,更别提那位丧夫的寡妇。寡妇沿路到村落中乞食,巴珠也一样做,他们讨得足够的烤青稞粉、牛油、酸乳和牦牛干乳酪,赖以维生。 他们终于来到札竺喀。寡妇独自去乞食,巴珠也一样。 后来,巴珠似乎有些不悦。妇人问他举止不太寻常的原因。"没什么,我有些事情要办,但这里的闲言闲语,使情况变得有点困难。" "在这儿,您会有什么事要办?"妇人惊讶地问。 巴珠简短地答道:"没什么,咱们走吧。" 这小家庭很快地来到山坡旁一座寺庙的外围。巴珠突然停下来,转向妇人说:"我必须进去,过几天你也可以来,我必须到寺庙里去朝圣,我会在那里等你。" 这一点,不是妇人心里想听的,此时她已经很习惯于时时围绕着这位新同伴身旁温和、安详、自在的气氛;而且自从与巴珠同行后,一种无可言喻的宁静和愉快的感受,取代了她的哀伤。 她抱怨地说:"别说蠢话!还是一起走吧,一直到现在您都很和善,千万别丢弃我们! 我们可以结婚,至少我可以跟着您,得到您的保护。我不了解为什么,但是我觉得跟您在一起很快乐。" 然而,这位上师已经下了决定,"这行不通。到目前为止,我竭尽所能地帮助你,但这里的人会说闲话。我们不能继续同行了;过几天再来吧!你会在寺院里找到我。"巴珠踏着坚定的步子走上山丘。妇人和小孩则留在山脚下乞食。 第二天,全山谷都传布着快乐的讯息:"证悟的上师巴珠仁波切已经到临,他将开示《入菩萨行论》。"所有虔诚的信徒都匆忙赶着去寺院,牦牛上载满食物补给品与帐篷以准备长期停留。 听到这消息,又见到大众的激动,寡妇很高兴。她想:"如此伟大的上师来临,正是我以亡夫之名做功德的最好机会。"于是她拖着三个小孩立刻匆匆赶上寺庙,将乞讨来的东西,拿在手上当供养。 当巴珠仁波切到达寺院时,他吩咐僧众:"请把人们供养我的所有食物收到一旁放;我有位客人不久就会来,会需要这些。"巴珠从不接受供养,也不积聚任何财富,以此闻名的上师这么说,僧众都很惊讶,但他们只有遵照他的指示去做。 寡妇到了以后,在一大群人的边缘,找到一个位子坐,离上师的法座很远,她仔细地听着。距离这么远,她竟没认出不停说法的巴珠。最后,当天的法会结束,所有结行的祈请文和功德回向,都唱诵完了,妇人走到法座前接受上师的加持。她惊讶地发现以前一齐旅行的同伴,正仁慈地对她微笑。 这惊愕的寡妇,恭敬又惶恐地请求上师原谅:"请原谅我不认识您,让您背我的小孩,向您提婚……及其他一切。"她哭着。 巴珠仁波切笑了,并要她不用担心。然后他向随从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客人,她帮我来到这里,请将我们放在一旁的奶油、干酪和其他的物品全给她,且看看她的家人还需要什么。" ------------------------------------------------------ 智慧也可以传染 直到近世,东藏的康地仍是一个相当原始、居民稀疏的荒凉之地,与一世纪前美国西部荒野类似,部落之间的争战也是常有之事。无法无天之事猖獗,由藩镇执法者盛行。 但是,与此恰恰相反的是,由于人口稀少、生活简单,独居生活相当容易做到,所以,康地在数世纪以来,就是西藏地方最主要的禅修及瑜伽修行的地区。 菩提心(觉醒的心)是真正伟大的心的同义词,它代表菩萨(意指精神英雄)的公正、利他的证悟之心。 巴珠仁波切,有一次独自在玛康附近崎岖山里流浪,夜里便露宿野外。他禅修寂天菩萨的菩提心教法,那是关于发愿利他以求证悟的教法。巴珠的愿力,是希望毫不偏私地对待他人如己一般。 一条崎岖的泥土小径横切过山脉,连接着山谷中二个争斗不休的家族。这位离群独修的上师,敏锐地感觉到四周的暴力气氛,激起他慈悲、虔诚的祈祷。 有一天,交战的双方,注意到一个流浪汉在路旁,大家都想知道他是谁、有何意图。他们发现巴珠横躺在山径一段狭窄转弯处,每一个过路人都不得不跨过他。以如此不寻常的姿态,巴珠便可以为每个过路的人个别祈祷,希望能平息他们暴力的情绪。 一段时间后,三个武装的年轻骑士,遇到这个饱受风霜的老行脚僧,他旁边的营火早已熄灭。他们被迫突然勒马,而且跨了下来,他们诘问:"你是病了、精神错乱,或者是个麻疯病人?你有什么毛病,这样横躺在路上?" 这位漫不经心的大师回答:"别担心,年轻人,你们不会感染上我的病,这叫做'菩提心',很难传给像你们这样年轻健壮的战士!"三个人有些迷惑,跨上马急驰而去。后来巴珠说:"或许这无私的菩提心也是会传染的,因为你可以从伟大的精神修行者处感受到它。但是现在,虽然很多人宣称拥有它。却很少人真正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征兆。" 然后他祈祷着:"愿一切众生无有例外,都能感染到这宝贵的菩提心。" 很神奇地,玛康地区原本不断地流血争斗,很快就平息了。当地的人们声称,年轻的战士,一定是从那挡在山路中,隐名证悟的流浪汉处,感染到和平的疾病,而且他们从此再也不曾见到他了。 ------------------------------------------------------ 闹鬼的堡垒 巴珠仁波切,以背诵方式,详细讲解寂天的《入菩萨行论》,不下百遍,《入菩萨行论》是梵文长卷的古典经典。他自己也为《入菩萨行论》做注解,阐扬 菩提心的基本要义及六波罗蜜,这是西藏古典经典。 在他创作丰富一生的后半段,大师誓言不再在户内睡觉,且生活得如一个行乞的瑜伽士。巴珠是素食者,不曾骑马或榨取驮兽之力、不累积财富、不用侍从,他是大悲观世音的真正化现。巴珠也是寂天菩萨的化身。 在尼亚隆有一座闹鬼的堡垒,甚至光天化日之下都可以听到鬼灵的哭叫,没有人胆敢走近那地方。 有一次,在结束某次教学时,巴珠仁波切说,如果有人敢走进堡垒,并且读诵一百遍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鬼灵就可以得到解脱。一个亲近的弟子──聪纽谢拉,立刻自告奋勇,所有的村民都摇头,害怕再也见不到这位年轻且受人敬爱的喇嘛了,多么可惜啊! 进到闹鬼的堡垒后,勇敢的聪纽谢拉,将他的坐垫放在一间空屋的地上。然后,他便生起强烈的大悲心和利他的菩提心,修空观,接着开始大声念诵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十品。 日复一日,他继续持诵。当村人瞥见谢拉取火煮茶升起的烟后,都欢呼着:"毕竟,他没有死!"有一位最胆大的村民鼓起勇气,到闹鬼的堡垒看有什么变化。 他很惊奇地看到,谢拉平静地对着不见形迹的听众,讲授经典。他回村里,叙述给大家听。之后,每天有更多的村民去到堡垒听讲,到了聪纽谢拉圆满了一百遍念诵那部长的经典时,全村的人都坐在他面前出神地听着。 很神秘地,从那时起,再也不曾有鬼灵哭喊;相反地,人们常常到那里去祈祷、静虑、忆念巴珠仁波切并得到启示。 ------------------------------------------------------ 鬼王 秋吉林巴及巴珠,是蒋贡康楚与蒋扬钦哲旺波同一时代,较年轻的一辈。后者在十九世纪的东藏,为佛教的再兴大放光芒。这些大师都不是受限于某一宗派的教育,而是接受了当时许多位伟大的导师的教导,获得许多教法的传承及口传。 另外,据说"恶僧侣"会再生为各类如国王般的鬼魔与精灵。三昧耶是指密续的誓言与承诺。 有一次,秋吉林巴告诉他首座弟子之一的堪布仁千达给说:"你应该到札竺喀去向巴珠仁波切求法,特别是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那整部论他已牢记在心。他是位伟大的老师,充满智慧与加持力。" 这位宝藏大师,亲切地为他博学的弟子写一封私人的介绍函致予巴珠,说:"请提供衣食与佛法,给我这位高傲的弟子。" 堪布仁千达给,是一个具足戒的比丘,一个典型的佛教三乘(小乘、大乘与金刚乘)的持有者。他外表呈现着全然出离、不执取、远离家园的徒步者,及比丘形相;而内心则拥有关怀他人远在自我之上的利他誓愿、大悲菩萨的心性;从密教而言,他也是佛教密续无分别金刚乘教法的自在修行者。 他肩上荷担着洁净的僧袍,背着大钵,手持行脚僧的拐杖,步行多日,堪布终于来到巴珠面前。当这位方丈欲向他顶礼时,巴珠叫起来:"唉哟!鬼王来了!" 巴珠猛地站起来,令堪布仁千达给没有机会行正式的三顶礼。仁千达给勉强设法献上介绍函,巴珠却将它迅速地掷入黑暗角落,然后仁千达给便被带出喇嘛简单朴素的寮房。 第二天,堪布鼓起勇气,再次求见巴珠──这位证悟的流浪汉。且如他的上师秋吉林巴力劝他的,向巴珠求法,特别是《入菩萨行论》的法教。 巴珠反驳:"我不能教那些,我不是一个老师,我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这么重要的人。你想从我这个老笨蛋这儿得到什么?"然后堪布又被带出去了。 隔天,仁千达给重新提出他的请求。巴珠告诉他:"好吧,在这儿等一阵子,我们看着办吧!" 一整个月,执拗的巴珠在堪布面前没有开口说任何一句开示,然而,仁千达给仍每天都来向上师顶礼,满怀希望地坐着,饮着稀薄的茶,最后告辞。因为札竺喀地处西康最高地区,寒冷又多风,巴珠粗陋的山区关房,更是异常严寒,那位优雅的方丈,觉得非常不舒服。最后仁千达给向大师坦诚:"宝藏大师秋吉林巴,送我来向您求法,但是如果您不传我只字半语的开示或忠告,我势必要空手回去见他,无论如何,出于您的慈悲关怀使您肯答应教导我,请了解我对您与您所代表的纯净传承有强烈的信心与虔敬,我是真正非常地希望能修行您的教法。我未曾破僧伽的誓言,也不曾损毁金刚乘的三昧耶戒,而且已经清净所有的邪知邪见,请慈悲教导您谦卑的仆人吧!"这位有名的方丈学者,不停地恳求那个穿着羊皮袍的上师。 巴珠对这篇动人的说词,丝毫不加注意,简言寡语地即刻回答:"好,明天再来。" 隔天早晨,当仁千达给到来,巴珠首先给他一件僧袍,说:"这是衣服。" 接着,他给方丈一条干羊腿,"这是食物。"他说。第三,巴珠送堪布一部《入菩萨行论》,说:"这是佛法。" 然后,这位令人气结的上师总结说:"好啦,现在你已经得到衣服、食物和佛法,就如宝藏大师所希望的,明天你可以走啦!" 仁千达给完全绝望了,他在巴珠面前的泥地上,不停地顶礼又顶礼,剧烈地哭着说:"请为我开示!" 巴珠不为所动。"秋吉林巴说给你衣食与佛法,你已经都拿到了,就是这样。" 然而,仁千达给一再坚持,哀求巴珠传授他利益一切众生的珍贵教法,将他自迷惑中解脱。 最后,当巴珠直觉到仁千达给根器成熟,这位不轻易妥协的上师才开始教导他,并持续好几个月。堪布达给进步神速,终于成为当代伟大的教师之一。那位堪布永远感激他得自巴珠的个人教诲,不只是正式的教法,而且包括上师为了平服仁千达给的高傲和矫饰,所不断示现的粗暴行为,和令人不快的态度。 堪布经常叙述他们初次见面时,巴珠唤他做"鬼王",并令他长久等待来清净他,因为巴珠已见到仁千达给背负着,身为典型比丘学者所潜藏的自负残渣。 啥鬼东西也没有 空丘巴准,是岩藏大师秋吉林巴的女儿兼法嗣,被公认是绿度母的化身。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上师,几个儿子都是转世的图古。 空丘巴准,由许多伟大的上师那儿,接受了无数的法教,包括两位文殊祜主──第一世的蒋扬钦哲旺波与蒋贡康楚。不过,是巴珠仁波切的口传精髓法要,唤醒了她本具的佛心。她后来也将巴珠仁波切的大圆满精要传给了很多行者。 有一天,巴珠仁波切以偈文的方式告诉她: 不要延长过去(不执过去), 不要招引未来(不盼未来); 不要改变内在的觉醒(保持内在的觉醒), 不要害怕一切的外相(不惧万法之显现)。 除此无它了! 听到这些话,空丘巴准当下就顿悟了。 巴珠是用游牧民族粗朴的土话说的,最后一句听起来像是:"离此,则啥鬼东西也没有了!" 后来,这句话便变成有名的"啥鬼东西也没有法教";而从那时起,师徒相传至今不曾间断。 ------------------------------------------------------ 银子是毒 有一次,巴珠在一个山谷停留,那儿的人们对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几位博学的堪布(即方丈住持),以及岩藏大师秋吉林巴之子侧旺诺布,到他单独闭关处来领受教法。所有的人围绕着巴珠,坐在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个老人,他很热切地希望能供养巴珠一块像石头大小、蹄型的银子,但是他知道巴珠很少接受供养。 老人骑着马突然到来,下了马,三顶礼后将银块放置在巴珠脚边,他叫着:"这是供养您的,请保护我免于投生地狱道啊!"然后就跃上马背,疾驰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来,巴珠就会退回他的供养。 侧旺诺布心想:"巴珠可能会把这份供养用在善事上。" 然而,巴珠始终不曾拾起那块银子。当他结束教学后,就站起来离开了。弟子们一个个回到自己的家和寺庙,而银块仍留在那儿,圆又亮,如满月般躺在草地上。侧旺诺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它来做善事,不是比丢弃在那里要好一些? 但他只是自己这样想。 当他走离开时,他一再回头看,银块仍在那儿,一个闪闪发亮的小点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这幕影像一直停留在他脑海,一股强烈的厌世感,与真正的出离心,在他心中生起。 侧旺诺布心想:"当我想到我的尊贵上师和上师周遭的人,他们都已经完全舍弃对此浮生的虚幻执著,我想昔时佛陀的生活与自在的阿罗汉们必定也是如此。"接着他忆起一个故事:曾经,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难、迦叶等人正行走时,他们看到一大块金子在地上。当他们经过金子时,一个接一个地叫道:"毒啊!" 有个小女孩在附近捡柴听到了,在他们走离开后,她看见金块,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她想:"真奇怪,这是一块漂亮、鲜明的黄色石头,而所有尊贵的阿罗汉,却都闪到一旁,避免碰到它,还叫着:'毒啊!'那一定是某种我也不该碰触的东西。" 小孩跑回家告诉母亲说:"今天我看见很奇怪的一种毒。"她开始叙述所发生的事情。她母亲立刻亲自去探个究竟,她发现了那金块,拿了回家,并用来做宗教上的供养。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了,人们都说佛陀和他那些出世的弟子们,刻意绕过一块金子,留它在草地上,并且唤它是毒。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现代,他的上师巴珠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地遵循圣人的风范,侧旺诺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动。 ------------------------------------------------------ 花雨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上垛靠近他居住的山洞附近传《密续法要》。弟子中有一位年老的长者,是个游牧者,每天早上骑着牦牛渡河过来,晚上再涉水回家。 有一天,倾盆大雨,河水暴涨。但是,虔诚的老人仍设法渡河,却被激流冲走溺死了。几个村人将他的尸体扛上山坡,再到巴珠仁波切那儿。 "唉呀!可怜的老人!"巴珠叫道:"他因渴望接受法教而死,我们必须为他祈祷发愿,回向他来世更好。" 老人的尸体停放在慈悲上师前面的地上。老人的妻子及亲人放声痛哭(在东藏,溺死被视为特别不吉利,因为游牧部落认为,溺水而死的人会投生下三道)。 "请以您无尽的慈悲保护他!使他免于投生地狱。"可怜的寡妇恸哭哀号,一再地恳求巴珠仁波切。 巴珠和他的弟子们开始修"破瓦法",这是一种能将亡者的神识转生到善道,趣向解脱开悟的法门。 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藏人将之遐想成花雨,细微彩虹颜色的云朵开始出现。巴珠抬头凝视天空之后,再看看地上的尸体,他突然大笑起来,而没有修完仪轨,那一群僧人和喇嘛们,继续修完整个仪式,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去问巴珠。 几天后,一个弟子很恭敬地询问:"仁波切,大家都知道慈悲是您禅修的重点,为何那天您对老人的死却大笑不已?" 巴珠回答说"那老人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就在那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发生了什么事呢?"弟子追问。 "因为觉得老人非常可怜,我就祈祷希望他能投生善道;突然间我看见他已转生到三十三天为天神。因为感激我所传授的《密续法要》,他微笑,并对我们下了一场庄严的花雨。" "我看看面前枯槁白发的尸体,以及所有的亲人啜泣着,怕他会下地狱,所以我笑起来了。我心想:这真的是轮回的幻象啊!然后我又想到:看见我大笑,那些人一定认为我很奇怪;看见他们正为老人哭,而老人实际上已是一位天神,我觉得他们也很奇怪。这也是轮回中的幻象啊!" ------------------------------------------------------ 密续之旅 却映让卓是一位证悟的大师,他不拥有任何世俗的财富,从早到晚,他坐在地上的垫子上禅修,身上仅穿着一件松松的羊皮外套。虽然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他却突破修行道上的障碍,而达觉悟。 他唱道:"除了悟道者不朽的真实之外,瑜伽士不希求,也不需要任何其它的东西。" 有一天,从却映让卓处获得许多教法的巴珠仁波切,坐在禅修上师旁。 上师问道:"对了,竹庆寺的敏珠多杰最近做了些什么事?" 巴珠仁波切提供了一些消息。却映让卓评论说:"那些竹庆寺的人们,不应那么对待敏珠多杰,假如他们晓得他的真正身分,一切就会不同。一位真正的成就者很少会显露所有内在的特质。" 后来,没有任何理由地,却映让卓说:"在竹庆寺的大法会上,敏珠多杰坐在离门不远的一个高法座上,面朝内,那颇不寻常,不是吗?老师的法座通常靠近佛坛。"之后,他继续回忆种种竹庆寺的习俗与人事。 在整个交谈中,巴珠仁波切──曾在竹庆读过书──点头同意,明显地分享禅修大师的回忆。一个年轻的初学者贝玛多杰,凑巧也在座(贝玛多杰后来成为竹庆寺的方丈),他想:"这不识字的喇嘛,怎么对我们的寺庙这么清楚?他一定年轻时曾到过那里。" 最后,这个好奇的男孩问禅修大师:"尊贵的喇嘛,您是否曾去过竹庆寺?" "可以这么说。"大师回答道。 "何时?" "每年你们举行大法会仪式,当法座上的敏珠多杰,摇起一个象牙手鼓,并唱着祈祷文:'持明者、证悟者、勇父以及空行母,请与您们的眷属,一起来享用金刚会供。'所有宇宙坛城的本尊,以及所有旧传承的祖师们,必须回应这吉祥的邀请。就是在那时候我造访竹庆寺。除此之外,我的躯体未曾到过你们的寺庙。" 年轻的贝玛多杰了悟到,却映让卓是一位具足神通的成就者,具有非凡的内在德性,已能超越时空限制,于是充满信心地向大师顶礼并领受加持。 贝玛多杰最后追随却映让卓和巴珠,步向成佛之道。 ------------------------------------------------------ 神圣的发宝 巴珠仁波切从来不赞许谄媚,如果这位有话便说,直中要害,道道地地公正的大师,还有什么特别容易被激怒的事,那就是他所谓的"欺骗之心"。 喇嘛们常将红线系在信徒的颈部,以表示保护与加持。喇嘛的头发、指甲、衣物等等,都被视为蕴藏着祝福,而且透过它们,可与虔信对象沟通,所以它们常被保存及珍藏下来。 有一天,一位名叫隆那活佛的喇嘛,去拜见巴珠仁波切。当隆那活佛在门口顶礼时,巴珠仁波切开玩笑地看着说:"有人在这儿顶礼,不知为何?" 于是隆那(意为水芦苇)做了自我介绍。"啊哟!"上师大叫:"我们活在多么奇怪的时代,今天连芦苇都有活佛!" 隆那大笑,反驳道:"是啊,假使能够有'木头'活佛,为什么不能有'水芦苇'活佛,至少那是绿色的活树。"这是个很聪明的双关语,因为巴珠上师的转世名字是"札卓玛活佛",而"卓玛"可以表示是砍成小段的枯木,也是东藏的一个地名。 巴珠仁波切没说什么,显然是很满意这位喇嘛的回答,而且知道他的这位客人,对大圆满的修行者,有无尽的尊崇。 隆那活佛坐在巴珠脚边。当他和巴珠交谈时,他小心地从地毯上捡起一些头发留作圣物珍藏。巴珠知道他的客人在做什么,于是咆哮:"你在做什么?" 隆那活佛知道巴珠仁波切不会同意别人把他掉落的头发留着当圣物,他伶牙利齿地回答:"我弟子们的牛群被流行的瘟疫袭倦,而且也常被狼群攻击,如果我把这些头发系在它们的颈上,它们就会受到保护。" 巴珠仁波切并未上当,但是感于客人的真诚,他不但让客人收集他的头发,还将他身上穿的衣服撕下一小块送给隆那,这的确是无比的恩惠。 "这是给你牲畜的护身符,"他和蔼地嘲弄说:"有你这样不正经的牧人来看管它们,它们的确需要所有它们拿得到的护身物啊!" ------------------------------------------------------ 名字与名声 蒋扬钦哲旺波中年时,决定不再离开他的房子,想用剩下的四十年时间,闭关禅修和祈祷。"我将不再跨过这间房子的门槛。"他说。 发了这个愿后,钦哲把他的鞋子交给侍者丢到附近的河里。 几年后有个早晨,这位具有神通的文殊祜主,意外地交代侍者,要欢迎任何想来拜访他的人。 那天稍晚,来了一个隐名的流浪乞丐,直接走进钦哲仁波切的私人住处,并将他自制的破背包放在厨房柜子上。"我来见涅顿,涅顿在那里?"他要求着。 侍者们立刻动怒,全然忘记上师的吩咐。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底是谁,胆敢侮辱他们尊贵的上师,直呼上师的乳名'涅顿'。 他们命令乞丐离开。"上师正在禅定中,"他们告诉乞丐说:"改天再来吧!" 那个乞丐尖酸地说:"他现在真变得这么了不起哟!想当初年轻时我还把自己的干酪分他共享呢,现在我甚至连他的侍者都通不过!我没时间浪费在这里了。" 然后就离开了。 侍者们突然想起蒋扬钦哲仁波切不寻常的交代。他们匆忙地问那个流浪汉的姓名。暴怒的巴珠已经上路了,他头也不回地大叫"邬金"──莲花生大士的名字(也是巴珠自己的名字)──然后消失于山丘间。 那晚,钦哲仁波切询问是否有人来见他。一个侍者回答:"只有一个讨人厌的老乞丐,他侮辱了您的名字,还高傲地称自己为'邬金',甚至不愿稍等。" "什么"钦哲仁波切叫道:"你们没让他进来?那是我的师兄弟巴珠仁波切,邬金却吉旺波。立刻去找他,带他来见我。" 那些丢脸的仆人,经过漫长疲倦地找寻后,终于在山谷远方的森林里找到巴珠的营帐。他们对他顶礼,致深深的歉意,并请他当他们尊贵上师的座上嘉宾。 巴珠大笑回说他自己正忙着禅修,没时间去应酬。 这是这两位传奇人物最后一次直接的接触。但是他们却都熟悉彼此的行动,而且常将彼此的故事与逸闻,拿来欢娱自己的弟子。 ------------------------------------------------------ 米粒 在西藏有将真言刻在石头上的习俗。刻有真言的石头,会被堆置在选定的特殊地点──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同时也可以保护及加持任何过往的人或动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摩尼石,因为一般最常用于刻在石头上的真言即大慈悲真言──"嗡嘛呢贝美吽 "为了加持与开光,喇嘛们常会轻声念真言,以及将他们神圣的呼吸,吹向红花色或彩虹般多色的生米粒,然后将米粒洒向欲开光加持的对象,不论是动物或非动物。透过大师有效力地观想,每一粒米都会化作众生所祈之愿,众生伟大的利益随之达成。前一世的宁玛(旧译派)导师,尊贵的敦珠仁波切,曾经在卡林邦的病床上,为南印度密索的一座新建寺庙祈福,在事先预定的时刻,大家期待已久的公开加持仪式将要开始,尊贵的仁波切在卡林邦将七彩米向空中,于此同时,遥在远方的密索新寺庙前方,七彩米也落了一地──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般的祈福。 巴珠仁波切通常都隐名旅行。当人们认出他崇高的心性与身份时,都会自然地向他求法及求加持。在满足大众的需求后,他就继续独自上路,而将所得到的一切供养,全部弃置不顾。这种超然的行为引起蒋扬钦哲旺波的关切。他送了一封信给巴珠,说:"你为何舍弃弟子和信众们的供养?若将那些财富用来做善事不是更好吗?" 巴珠对这位文殊祜主有最崇高的敬意,他视其为一位活佛;因此,从那时起,巴珠便将他所积聚的一切全都布施给乞丐。他也用这些财物,来资助刻经文及"嗡嘛呢贝美吽 "的真言,在岩石上。 结果一道由数千块摩尼石砌成的长墙终于完成了。巴珠很高兴,送了一封信给蒋扬钦哲仁波切,问尊者是否愿垂顾,为这道摩尼墙开光?对方回信说:蒋扬钦哲在即将来临的吉祥日,会加持那面大墙。 每一个人都雀跃不已!文殊祜主就将莅临了!一个盛大的宗教庆典,计划在那天举行。在预定的那天,每一个人都聚集在一起,期盼钦哲仁波切的到达。巴珠警告他们,如果这位伟大的上师不能亲临,也不要失望。因为上师的关房离此有十天路程之遥。巴珠更进一步解释:"藉由祈祷和加持的大法力,蒋扬钦哲从远方一样能够有效地为这道摩尼墙开光。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别惊讶。" 说时迟那时快,雨开始下起来了,像是凯旋欢呼似地,重重敲击在那巨大的摩尼石堆上,不断地滚过无以计数的雕刻的经文上面。五彩灿烂的彩虹织满天空,天花和红花色的米粒,洒落在石头,以及群集的大众头上,就在那预定的时候,非凡的开光仪式如期举行,虽然文殊祜主蒋扬钦哲不曾出现此地。 巴珠仁波切高兴地鼓掌,他朝着蒋扬钦哲仁波切遥远住处的方向,顶礼致敬,然后一语不发地继续着他谦恭、独行之路。每位能吃到那神奇的加持米或那琼浆玉脂般花朵的人,后来都转生天道,终将得到解脱。 ------------------------------------------------------ 圆满的布施 多年来,巴珠仁波切把接受的所有供养,赞助于将经文与真言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将这些刻好的石头,堆砌成一个祈祷墙。用这样的方法,他赞助了许多穷人及贫困的艺术家,鼓舞他们去就业。巴珠曾这样唱道: 对贫穷的人仁慈, 以耐心与爱心对待邪恶的人, 对苦难的人仁慈, 以宽厚对待愚笨的人, 同情那些弱者与受压迫的人, 特别要怜悯那些执著于具体的真实的人。 在布施乞丐后,巴珠似乎比乞丐还快乐。他宁愿听人乞讨的声音甚于音乐,或喋喋不休的绮语。 有一次,一个叫朴空的贫穷刻石匠,向他乞讨要钱。"可怜的朋友,"巴珠说:"你只要说'我不需要钱',我就会给你一些。" "这是那门子的把戏?"朴空奇怪地想,一言不发。 巴珠仁波切重复这句话三次后,张口结舌的朴空,终于结结巴巴地说:"我不需要钱。" 大师于是给了他一大把钱币。 因为巴珠在任何情况下从不会错过调济人的机会,因此在那之后,有一个弟子请上师解释他的行为。 巴珠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在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位穷人供养佛一块糖果。一个贪婪的婆罗门知道佛陀从不说不,便立刻要求把这块糖果给他。 佛陀回答:"你只要说:'乔达摩,我不需要这块糖果。'我就给你。"婆罗门照做了。 后来,阿难请佛解释。佛陀详细地说;"在过去的五百世中,这个婆罗门,一次也不曾开口说过'我不需要',我帮他发出这几个简单的字,灌输他不需求任何东西的意识,减少他的贪心,这些字将会在他心识上,种下慷慨的种子。" 在这之后,一连好几天,没有贫穷的刻石匠来见巴珠。因为没有人可以分送,所以虔诚信徒的供养品,便堆积起来了。 忽然间,巴珠饱受风霜的面容发亮。"他们来了!"他叫道,同时收集着他所有的钱。 四、五个刻石匠很快来到。就在这些乞者来到他面前,还不及开口说话,巴珠喊着:"钱在这儿!"并递给他们整把的钞票和铜板。"去刻摩尼石!"他接着说:"长养善德吧。" 刻匠们离开后,巴珠评说:"我终于除去那些旧废物,它们就好像腐烂在地上的尸体一样,一无用处。 ------------------------------------------------------ 西藏的茶道 巴珠仁波切,在有名的摩尼石墙附近札营,这墙始建于他的前世巴给活佛,而由他亲自完成。那是个严冬的清晨,一个穿着山拨鼠皮破旧外套的小女孩,走进了他的帐篷。 巴珠问她:为什么气候如此酷寒,她还要这么早出来。小女孩冷透了骨似地回答说:她出来找她家的雌牦牛。 这个亲切的老贤者告诉她:"过来喝些热茶和粥吧。" 藏族游牧部落通常将他们的木茶碗带在衣袍的褶层里。当巴珠的侍者梭切去倒茶时,才发现小女孩没有带她的杯子。巴珠立刻从面前桌上拿起他自己的碗,盛满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炒青稞粉,递给那女孩。 那害羞的女孩迟疑着,巴珠的侍者也很惊讶,因为一个普通人,竟然用大喇嘛的碗喝茶,这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由于大师的鼓励,女孩终于把碗放在唇边喝了起来,同时本能地将她捧着茶碗的双手,在磨得发亮的温暖木杯上取暖。 巴珠仁波切很高兴看到小孩放轻松了。喝过热食和茶后,女孩用她肮脏的鼠皮外套的毛仔细地擦拭碗。然后,她很恭敬地伸出两只小手,把碗交回给巴珠。 "孩子,也许我的杯子太脏了,所以你才想要擦它!"巴珠逗着她说。接着也没有再洗杯子,他就给自己倒了一些茶。 他派弟子梭切帮忙找她家遗失的牛。"记得让她的手保持温暖。"巴珠吩咐。 ------------------------------------------------------ 巴珠的前世 在实修的传承里,理论不似精神上的实修那么重要,精进修行比智力来得重要,实际禅修,较仅是听闻学习更受重视。巴珠仁波切,是最博学的证悟贤士之一;然而,他纯朴的生活方式、直言无隐、简单、幽默以及予人温暖的感觉,更是受到后人的钟爱。 有一次,巴珠在竹庆寺附近的下威德洞禅修,在上洞住着一位从嘎摩绒来,且头脑简单的修行者;几乎不识字,也同样努力地在独自闭关禅修。 一天,巴珠戏谑地剌激他说:"如果一个人在这种地方修行,远离所有扰乱,内在的明觉,自然会变得清晰,那时就容易观见本尊,得宿命通等等……您是否有如此的觉受呢?" "从来不曾!"那位天真的隐士回答:"您呢?" "事实上,"巴珠沈思道:"我有时会回忆起我过去的一百世。" "告诉我您以前的经验,"那位隐士请求:"相信它将有助于我的禅定修行。" "有一世,我是印度的一个妓女,同一个村里,住着一个了不起的外道,叫克利斯那恰雅,"巴珠说:"因为虔诚所感,我供养他一个纯金手镯。从此之后我不再生为愚人,并且有福报成为一位班智达。" "很不幸地,我没有任何金子可以供养您,"那位隐士说,显然他看来并不那么笨。"而且,我只愿能达到证悟,而不是学习。" "而且我也不是像克利斯那恰雅那样的贤者。"巴珠纵声大笑地说:"太糟了!" ------------------------------------------------------ 年轻女子的供养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噶陀寺给予无数地开示。当教学结束时,大喇嘛噶陀锡杜,邀请巴珠在他寺庙内的私人住处,共进午餐。 在大喇嘛的房间坐定后,巴珠惊呼:"这儿多豪华啊!噶陀寺的富裕和兴盛,是众所周知的,但您似乎是富中之富。瞧瞧这些虎皮和豹皮的地毯,还有镶嵌饰花的箱子、金银的法器、锦绣织缎的衣服、古董磁杯;士地和牲畜遍地,看来就像是天堂;世间实在没有能像这样的地方了。多么叫人羡慕啊!" 接着,他漫不经心地又说:"顺便一提,我仅有一把煮茶的陶壶。我听说您不久将要远行,能否请您把它和您所有的行李一齐打包,带来给我呢?我较喜欢轻装简便的旅行。"锡杜秋基罗卓告诉巴珠:"当然,我会帮忙带您的陶壶,在我众多行李中,那算不了什么。" 巴珠仁波切离开噶陀后,锡杜──他已了解巴珠的要求中,所隐含的申斥──便放弃他的寺庙,以及他所有的财产和随从,独自去山洞居住。他秘密地离开噶陀,来到垛康的白冰河,在那圣地独自简单地生活,度过余生。他身着褴褛粗服,以一只木碗代替原来精美的磁杯,并以极少的食物来维生。 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巴珠,说:"伯父,请为我欢呼。遵从您的劝告,我已经离弃了一切,而去修行。" 巴珠收到信后,赞赏地说:"这个人听得懂我所说的话。" 有一天,一个朝圣者来到噶陀锡杜的山洞,陪伴着来的女孩是文殊祜主蒋扬钦哲旺波的侄女。她接受锡杜的祝福后,供养他一小袋的青稞粉。 隐士说:"我没有东西来装放,就堆在这块平坦的石头上吧。" "请连袋子一起收下吧。"女孩坚持。 锡杜面前摆了一块珍贵的石头,那是一种很稀有,具条纹状的玛瑙,在西藏非常受到珍爱。有人不久前放在那儿当做供养,并请求这位隐士尊者为他祈祷。锡杜把宝石交给那位年轻的女孩,告诉她戴在脖子上当做保护与加持。 她不愿接受这位贫穷僧人如此珍贵的礼物,但是喇嘛坚决地说:"你必须收下,"他说:"这里面是有深意的。"她顺从了。 当女孩朝圣完毕回到家后,她听到噶陀锡杜圆寂了。不久之后,他转世投胎成为她的儿子。 ------------------------------------------------------ 所有祈求都能如愿以偿之地 有一次,堪布塔西沃塞,伴着一群朝圣者从卫地回来。同行中有一位年轻的尼师,是有名雅卓的多杰帕母(金刚亥母)的化身。队伍行经札嘉寺上方山中的一个山谷,其时巴珠仁波切已濒圆寂之际,他正独自住在一顶牦牛毛的帐篷内。那些旅行的人怀疑不知能否见到巴珠,因为他总是回避突来的访客。 "生命短暂,"巴珠会说:"死亡迫在眉睫。不要拖延!" 几位朝圣者说,他们宁可继续赶路,而不愿碰运气去求见那位著名的隐士。"不用担心;我们一定见得到他的。"塔西堪布肯定地说。 当他们走近帐篷时,巴珠的声音自里面传出:"伟大的塔西堪布来了,还带着卫地的显贵年轻阿尼来炫耀。人们从不放过我!唉呀!他们会整死我呀!"堪布和他的随从,向这位退隐的大师恳求,祈请见他一面。从帐篷内传出的回答说:"你们不能进来!你们这些人从来都不听我的话!" "不,不,我们一定会的,我们一定会听您的话!"他们齐声回答。 巴珠反驳说:"那么,下去到札嘉寺,我的上师吉美嘉威努格的肉身舍利就供在那里。他是大悲观世音本尊自身;见到他的遗体就像见到慈悲的佛。如果你们供养那神圣的肉身舍利,你这一生将不会遭遇任何障碍,并且来世一定会趣向解脱,终究达到涅槃大寂静,因为在那圣骨龛前所做的任何祈求,都将会如愿以偿。" 遵照巴珠的命令,所有的人都下到札嘉寺。他们做了整整三天的祈祷、供油灯、大礼拜、绕塔和圣供,之后他们才敢回到巴珠的营地。 那些朝圣者仍旧怀疑能否见到巴珠,但是堪布塔西沃塞再次地保证:"不要担心,这一次你们一定会见到他。" 他们一靠近帐篷时,巴珠仁波切就叹息地说:"这些忙碌的家伙会要了我的命!他们怎么不让一个老人安静呢?" 于是塔西沃塞对他说:"您说我们不会听您的,但是我们已经照做了。我们在吉美嘉威努格肉身舍利前祈祷献供。但是您也说我们所做的任何祈求都会实现;很不幸地,这并不准啊!" "什么!?"愠怒的巴珠大叫:"那是不可能的!你们祈求什么而没实现?我从未听过这种事。" "我们祈求:'愿我们能见到巴珠仁波切。'"聪明的堪布回答。 一阵缄默之后,巴珠又开口了。现在他已不再用粗暴的口气了。"好吧,好吧,"他勉强同意地说:"进来。" 他掀开盖在帐篷入口的帘子,然后他立刻开始说法,先提到转心向法的四种思惟,继续提到皈依、发菩提心和其它的题目。在座每一个人都成为巴珠的忠实信徒。 每一次巴珠去向吉美嘉威努格的全身舍利致敬时,他总是热切地祈请: 在我所有未来世中, 愿我不受恶友的影响; 愿我不伤众生一毫毛; 愿我不离佛法之光明。 愿所有与我有缘者, 都能清净一切重罪; 愿他关闭三恶道门, 投生西方极乐,观音之佛土。 从彼到今,据说他的祈求都已实现。甚至只读有关巴珠的故事,都能从吉祥缘中,得大利益。 祝愿回向──堪志?次成洛周仁波切 世间福德大圆满, 长寿无尽财源茂, 三宝安住顶轮间, 吉祥永安呈殊胜。 愿此善缘遍五洲, 和平佛光常普照, 三界有情皆安乐, 寿福圆满天地喜。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