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随顺僧团为己需


2014/9/3    热度:243   

随顺僧团为己需

——僧团是代表佛的家业,是如来的家业,这是个大事,我们都想学佛,想成为佛子,你必须把如来家业给挑起来。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三年五月初十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沙弥戒堂

听众:大悲寺内十五位沙弥

(注:前面一段另有开示为《勿见他人过》,文字汇编在《口业之过》里,此段为完整录音。)

一沙弥:前段时间师父在跟我们讲《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个“处中得道”,就是中道义。我的理解就是:在道场只要随顺大众,就是依教奉行,这就是顺着中道义,这个理解对不对?

随顺大众,只要是我们有了大慈悲心——首先是大慈悲心,用大慈悲心随顺众生。因大慈悲心故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是菩萨行。我们为什么要随顺集体(指僧团)呢?因为僧团是代表佛的家业,是如来的家业,这是个大事。我们都想学佛,想成为佛子,你必须把如来家业给挑起来。哪个是如来的家业?这个僧团就是如来的家业。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随顺僧团呢?因为随顺僧团就是随顺如来,就是随顺如来家业,挑如来家业。

什么叫随顺众生呢?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个随顺众生。我们随顺众生,你不能顺着恶法去走。我们随顺众生是因为它能生起大慈悲心,因大慈悲心故而随顺众生。你能生起大慈悲心——而且你认为能生起大慈悲心,同时呢,我们又能够发起这个大慈悲心。因为你发起大慈悲心,而更能得到大慈悲心,所以说叫随顺众生。

随顺众生——让众生欢喜,让众生清净,用慈悲心随顺。那随顺,随顺谁呀?怎么随顺呢?你爱听好听的,我就随顺你说好听的?随顺众生,让众生生起大慈悲心,所以说你这才叫随顺众生。不是他吃肉你也吃肉,他喝酒你也喝酒,这不叫大慈悲心。

我们必须有一种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个心,那叫大慈悲心;一念不生叫大慈悲心;无人相、无我相这叫大慈悲心。所以说,有这个心你才能真正地随顺众生,你有这个心,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你这种行为是什么呢?是菩萨行为,你行的是菩萨道啊!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是普贤菩萨说的,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讲的。

所以说,我们要想真正地随顺众生,你就是在僧团里随顺僧团,就是随顺如来家业,也就是真正地随顺众生。因为这个僧团它能教化众生,能给众生做出榜样来。有时候你去做一点事情,去个别教化,这是一方面。你随顺僧团是一种形象,是更真实的一种教化,更具体的一种教化。没有僧团他不会做出榜样,那众生他不知道有榜样可学,你跟他讲得再好听,他也不如看到实际的形象。看到实际形象,他就把心结解了。

你随顺僧团呢,而且去承担如来家业,是真正地随顺众生最好的一个方式,所以佛要成立僧团。因为这个僧团能度众生,给众生有一个解脱之道,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僧团”是随顺众生最好的一个方式,最彻底的一个方式。

我们在修行之中,在寺院里一定要依教奉行。怎么让这个僧团能够真正地顺着如来家业去走,这个僧团怎么强大,这个僧团怎么如法,怎么持戒,怎么样很好地修行,这是我们的责任哪!不是我们来到这里就是等于吃吃饭哪、打打坐呀,我们就完事了,你的责任是非常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把如来家业挑起来的担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要把这个僧团挑起来的责任。不是我一个人来挑的,只要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责任。你不光是被教化的一个人员,而且同时也是挑如来家业的人,你是这里的主人,是这里的一部分,你得有责任心。

这就是我们平时多生的修行攒来这么一点机会。要不我们老讲:“挑如来家业,挑如来家业,做个真正的佛子。”光喊,有时候机会就现前了反而不认识,而且有时候很容易就放弃了,扔掉了,光考虑自己那一部分,忘了如来家业了,所以说把机会错过了。等到我们明白的时候,早就晚了。或是这一生都不明白,或是多生都不明白。然后还埋怨佛不给机会,埋怨菩萨不给机会,埋怨众生不给机会让你度众生。给你机会了,也给了你成就的机会,也给了你如来家业,但是你不去做。那如来家业已经送到你手里了,是你不接,你得有个“接”。怎么去接?应该勤勤恳恳地去努力付出,辛苦地、而且特别是承受很多身体的疲劳和身心的不愉快来接受。

为什么说要“身心不愉快”来接受呢?因为你接受它必须挤出你那些贪嗔痴的东西,你贪嗔痴的东西要不除去,你接受不了的。我们有时候想保住贪嗔痴,那边又幻想着把如来家业接过来,那是不能共存的。所以说呢,你必须放下你那种个人的想法、打算。我的感受,我的想法,甚至我的修行,你放下了,你正是承担如来家业,你正是真正地修行。

我们就是平时每时每刻不断地产生我执和法执,有了我执必然有法执。你就不用犯,不用说,你发现你有没有“我”存在,你要有“我”存在,那个法执肯定在那块。说:“我这‘我’的概念有,但法执我没有,我还不懂得法呢,我还没学到什么,我知道的那都是佛经说的。”你就忘了一条,有我执必有法执,这个也得注意啊。

有我执的时候必然有法执,你就得注意。有了“我”的概念,你说话自然就在法执那里。你的一切行为都叫“法”,不是光说法的“法”,你的身形、走道、吃饭、说话,互相地处事啊,互相地理解啊都是“法”。而且这种法都是执著的那个法,都是在法执里。我们有时候不认识这个,光以为有了我执,但是不承认自己在法上也执著。

比如说干活,我绑钢筋,绑一绑累了,累了我歇一会。歇一会,一会就想:“你看我干,他们还没干呢,我比他们强。”实际上你只要想到你在干活,想到你在发心,这执著已经产生了,何况再有怨言,那就更能产生了。

那你说:“我在这干活,我绑钢筋的话,那我就不想我在绑钢筋了。”哎!对了!最起码我们应该在干活的时候想到什么呢?想到感谢。感谢大家给我个机会,你看大家谁也没跟我抢,没跟我抢的目的不是他们不能抢,而是他们把机会让给我,师父让给我,常住让给我,大家——道友都把机会让给我了。

谁不知道多干一点能消业,是不是?那是无价之宝,没有白给别人干的,都是给自己干。关键是这个机会来得太不容易,你没有很好地培养福报因缘哪,这个机会不给你,你要是没有福都不给你,因为你有这个福才给你了,是不是?另外也是大家成全你,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生起感谢心,这才是去掉我执和法执的一部分——一个善法的部分。你成天都得这么做,否则的话,在每个事情上我们都会生起烦恼,因为有了我执有了法执,法执后面就是烦恼,本身它就是烦恼的根子,是不是?

我们为什么起烦恼?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看不开,所以说每一天都不清净,就是因为这个。机会给我们很多很多,比如我们每天干活,咱不说修行,修行一般大家还愿意接受,一干活多了,大家就不愿意接受了,因为身体疲劳。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很多的法执就得需要干活来消除的,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有很多的业力我们不光是打坐、学习就能解决,有一些东西我们得需要一定程度的身心受苦来解决。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通过六年的苦修,最后才把业力消了。那我们怎么样呢?我们造的业太多了,是不是?我们得有相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不管出现哪个方式,都是在消业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应该努力,尽心尽力去做。不需要我们干活的时候,我们就放下。不能干活,通过另一个渠道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干活的时候,我们都是尽心尽力。所以干活也是修行,打坐也是修行,最后我们整个用心都用在一个平等心上,都是把这个心变成了不起心动念,都能随顺。所以说随顺僧团,你就是随顺如来。为什么是随顺如来?因为你有了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如来,是不是?这个具体例子很多。

以前我给大家讲过,在五台山碧山寺,我发心早上做饭哪,早起呀,吃剩饭哪,最后吃饭哪等等的事情,去做这些事情。好像自己呢——你看他们都进禅堂打坐去,还有的去学什么功课的。我没有,我就心甘情愿地去做饭。大家给了很高的称赞也好,干吗也好,但是最后他满了我的愿,我行脚走,他让我行脚走。

我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从苦修中我已经得到这么些,而且通过这个以后,佛又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叫我行脚,成全了我乞食这个因缘。要没有这个因缘哪,咱们大家今生恐怕也不能相遇,是不是?相聚了也不见得能有乞食这个因缘。所以这个因缘就因为苦修,佛菩萨才给你安排这个好的因缘。你在那面好像失去了,但是在这面得了,换句话在那面失没失去?没有失去,那面的苦修更重要,那个放下我更主要。

我们现在需要第一步,就是说我们想迈开第一步,就像做手术,第一步是消毒,现在不是拿肿瘤的时候,是需要消毒,先把这个外皮要消毒了,消毒了才能开刀,开刀以后才能不被感染,是不是?从手术这个比喻来说,首先我们得消毒啊!这个准备工作你必须得做的,它是个必要地过程。

特别是沙弥,这个过程你要不把身心放下,去行这个苦行,那不行。说:“在世间我已经很累了,我已经干够活了。”你在世间是为了挣钱,那个够是因为自己产生了烦恼,所以说够了。现在不是,是为了大家。我们为了大家,应该是心甘情愿地做一切。现在只要求我们大家——比如说干活的问题,只要求干活。佛菩萨还没要求,众生还没要求我们舍身、舍肉、舍骨头呢。还没要求我们到那种程度呢!

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随时随地就把自己生命舍去了,刚修行就舍去生命了。佛以身饲虎的时候,和他在一起的也是一些修行者。他师父就告诉:“你看看,要喂虎你可别喂啊,你干嘛要喂虎呢?我们这里还有那么多修行者呢,他们都没做呢,要喂虎应该他们喂,因为他们已经修了很长时间了,是不是?你才修行,你怎么就可以这么做呢?”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考虑,说我自己修行很晚,我刚修行,就不应该做这个事情,是老修行应该那么做的,反而释迦牟尼佛很勇敢地就把这个事情承担了。因为那时候那些修行者的师父就问嘛,说:“谁能舍身喂虎?”问了半天谁都不敢答,释迦牟尼佛说:“我去。”释迦牟尼佛就是不断地舍身,不断地舍去自己,最后把自己成就了。这是成就的很殊胜的一个因缘,没有这个因缘,说老实话很难成就。

不光是要持这个日中一食,不光是不摸钱,而且还要身心皮肉都得受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叫什么呢?这叫菩萨行,这种修行是菩萨行,修菩萨行你必须得这么做。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就是依教奉行,随顺僧团。

随顺僧团是什么呢?就是放下我,那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随顺僧团。说:“错了怎么办?”说僧团错了,僧团错了你也得随顺,因为僧团永远不会错的。比如说叫你干这个事情,可能你干完了正好是不对的,这个责任好像不在你,好像是僧团出的主意,好像是僧团错了。实际上并不是僧团错,僧团永远不会错的。这是很必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得经得起反复地折腾,你经不住这折腾不行。

有时候我们心里痛苦,这个心刚痛苦完事,烦恼又起来了。刚好没有两天,“叭”一下又一拧劲,又一个,就成天地折腾。就得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自己的身心已经都在改变了。你不知道,里面的灰尘都逐渐地被清除,清除灰尘的时候那身心也是不愿意的,也是觉得挺痛苦。叫你早起一会也不干,对不对?困。

实际上呢,这个就得这么样地折腾,我们心里那种贪欲,贪睡的种子才能除去,你不这么折腾,贪睡的那个种子是除不去的。你想搁那说一说:贪欲是烦恼,贪睡是烦恼。然后回来你说一说就把它去掉啦?它好使吗?是不是?它不好使!你必须得有各种的行为去促使它,叫它完成你的意愿,是不是?所以说,有些我执和法执必须通过实际中的苦修把它磨掉,你没有这个实际的苦修是不行的。

释迦牟尼佛六年的苦修,就是为去掉我执和法执。他不断地去,去了以后呢,不再执著一个好坏的问题,因为啥呢?他自己吃了那么多苦都能忍受,而且把那些烦恼,能够降伏住。降伏也不是一下降伏的,是经过六年不断地降伏,得咬牙挺住不断地降伏。最后呢,不再被这些困难哪,过去我们所生起的那种贪欲心所左右了,最后那才修成的。

不经一番苦啊,那是不行的,必须经历一番苦,这苦我们现在才刚开始起步做,还得自己找苦吃。你看有的很早就起床啦,有的不倒单哪,磕大头等等的事情,都是自己在找苦。干活都是自己找,掏厕所都是自己找苦。现在的苦不是说没有,往往得需要我们更加有主动性的去找。

为什么说要有主动性才能找着苦呢?并不是我们的福报大,是我们的福报越来越薄了,我们很多的修行都换成了现在的福,所以说,真正的修持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得主动去找,你不主动去找是不可能来的。就佛在世的时候你不主动去找苦吃,也不会给你的,你想发心必须得主动找。找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心的过程,就是去掉“我”的过程。

有时候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但一定要努力去做,得培养。我跟大家讲过了,培养苦修。像中午还有一段自修的时间,有时候我们可能在屋里眯一会,坐一会,有时候还不如到外面去捡点煤核,捡点塑料袋啊,收拾收拾破烂什么的。你看看,虽然中午挺困,但你捡完了以后它反而不困了,身心特别清净。身心一清净,就把那个困劲克服掉了,而且你从那面也获得了甘露,你何必从睡眠上得到暂时的休息呢?它那个要比你那个强得多。

所以说呢,时间永远是平等的,对谁都是平等的,关键是在于我们利用。你利用好了,它就能成道;你利用不好,它就不能成道。所以说一个母亲生的孩子,他各个不同,有的善良有的恶。只是利用的不同,利用的好不好。

一沙弥:师父,我想问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护持好自己的清净心,提起正念?怎么样降伏自己的急躁的心,保持一个平静心,把那心安了?

咱就先说怎么样来护持自己的清净心,怎么样去掉急躁心?就是忏悔、学戒。那个戒律天天得看,就你再怎么熟悉,看一遍,念一遍,马上心里就清净了,这是一个办法。另外就是忏悔,忏悔得无住啊。说我遇到什么事就烦恼,因为你没有真正忏悔。只要忏悔,你找出你的毛病,下回他就不犯了。不犯了,烦恼再起来的时候,或是事情再出现的时候,它就找不到你。所以说忏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忏悔靠什么呢?得靠戒律,否则你忏悔都不知道往哪忏,错在哪不知道,所以你看戒本。看戒本啊,通过戒本,举一反三,然后这么去忏。哪块起心动念,说话呀,哪方面有不对的地方都记录下来。最后把这些毛病都去掉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光面的镜子,来什么灰尘它都沾不上,它都会滑掉的,所以说就容易达成无住。因为什么呢?你一点小错误来了,因为你常忏悔,所以发现小错误的时候马上就改正,平时就改正,在心念上也改正,所以说它就挡不住你了。

鞍山有个居士,姓李,他是老师。通过忏悔以后,他说:“原先我是烦恼不少的,现在我觉得我没有烦恼。”但是他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他没认识到还有更细的烦恼,是不是?但是忏悔以后,他说:“什么事情到我这来了,我那个心就像虚空似的,是特别大。过去小心眼,什么都计较,这回我通过忏悔以后不计较事情了,而谁说我几句我也能忍受住。而且呢,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看不点东西——你比如说操场有个石头,我非把它给捡起来不可。要过去我才不管那闲事呢,现在我不捡不行,要不捡晚上还得忏悔,是不是?那个心里还别扭。”

所以说一点错误他都不犯,他不犯!心里没有污染,那心它就像虚空,越来越大。有点什么烦恼事情根本就找不到,因为它没有对象。他的贪嗔痴降低了,所以那烦恼想找到他,到他跟前找不着他。所以忏悔是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有时候利用忏悔只利用一时,那不行,得常常忏。普贤菩萨说: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无有穷尽,没有穷尽的时候。千万别说我忏悔得差不多了,没有这事,那普贤菩萨都成菩萨了,他还忏悔,何况我们凡夫?是不是?

所以我们永远忏悔,只要不成佛,我们永远忏悔。这样我们才能每天发现自己的毛病,我们每天才能有进步。你要不忏悔,就算你不起烦恼,觉得挺平和、挺平淡的,实际上你都危险。今天不起,不定哪时候就给你起来了,而且你可能就在烦恼之中。

特别做沙弥这段,一定要看戒本,就是做了大戒师更得看戒本。在沙弥阶段要看戒本,因为戒是基础,是成佛的正因,所以说必须把戒天天看。哪怕你在最困的时候,你看个十句八句也是好的,实在你是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你把戒本搁头顶举一举都能提起你的正念,不离开它。你这一生把生命全舍给戒,没有不成就的。是不是?

过去那些成就者,成为罗汉的都是护戒成就的。比如有的饮食上,不非时食上,宁可饿死来护持戒律,最后都成就了。你包括不喝有虫水,最后渴死,生天后证罗汉果的那个。他因为持戒——不杀生戒,他持这个戒;另一个比丘就不持这个戒。不持戒,佛说你见我等于没见。千里迢迢白跑一趟,而且犯了一个大过失,犯戒了。那个由于持戒的关系升天了,虽然生命舍去了,但是呢,他化成天人。化成天人到佛那去了,见佛闻法,最后得罗汉果了。所以说真正的成就者,没有不从戒上做的。

昨天我给大家讲了,什么戒门、还有定门、还有慧门而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他把戒定慧给分开说了。实际上就像给三宝分开了,三宝本来是一体的东西,他说你僧是僧,佛是佛,法是法。现在有的人是信佛、信法,不信僧,成“二宝弟子”了。实际上二宝弟子他不能成为佛的弟子,因为三皈依是一体,他给变成俩了,所以说它不能成立,就是这么个道理。他给戒定慧分开了,它哪个能成立?好像是挂个名,实际它不成立,只是有其名无其实。所以三位一体,哪个都不能缺的。

一沙弥:有人说三皈依的时候可以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种说法对不对?

也对。三皈依有的是从理上说,有的从相上说,他说得角度不同。但是你得知道“舍常住三宝,无别三宝可皈”。你舍了佛法僧,你说我再另外皈依一个三宝,是不成立的。说我不皈你们佛法僧,我皈依一个觉、正、净,它就不存在了。因为你首先是要舍这个常住三宝,这个不能舍!你要真正不舍它,就是皈依觉、正、净。

一沙弥:是,现在世间正像师父所说的,许多人都不皈依僧,都皈依佛和法,都把僧给扔了,所以有的人就转个弯说皈依觉、正、净,他是这么个皈依。

你不要怀疑人家这种想法,人家可能是转个弯说的,你不能怀疑人家。他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说,把这个常住三宝化成一种理论去说,有可能从这种角度说的。只要是皈依三宝,它就是正确。那净是什么,净就是僧,僧就是净,对不对?他只不过是那么讲了。但是你一定得明白,讲那个话的同时,应该知道“舍常住三宝,无三宝可得”。

所以说,这两个不能否认佛、法、僧,然后来提这个(觉、正、净)。你要想提“觉、正、净”,你一定要把这“佛、法、僧”提出来,这样才正确。否则的话,光说觉、正、净,你上哪找去?你找不着。只有你皈依僧才能称为净,连僧都不皈依,见到僧人连顶礼都不顶礼,你说你干净,你清净,你心里无污染那不可能的事。就像人说的见到佛,他不认识佛。有的人说什么开悟人见僧都不顶礼,我说那肯定没开悟,见僧不顶礼的人肯定没开悟。所以说“舍常住三宝,无三皈依可得”,你必须从这方面补充。

一沙弥:有人说空门是顿超,还举个例子,说有个罗汉是先证的罗汉果,后学的戒,说从别的法门没学戒也有成就的。我想问师父,他那些成就是过去生中持过戒,还是现在他用另外一个角度在持戒?

戒一共有三个,有道共戒、有禅共戒、有提木叉戒,它本来是三位一体的,不可能分割的。你想把它分割,他不可能成就的,因为成就离不开它仨。有的说是“乘急戒缓”,说我先修禅定,或者念佛,我先修这个,等到修成了,然后我再好好持戒去。有那么说的,是不是?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有这么个理论叫“乘急戒缓”。

但是你看看,不有一个叫寿昌法师,有人问他说:“你怎么不持戒呢?”他说:“我不是不想持戒,而是我做不到。”“你既然做不到,那你对持戒僧人怎么看?”他说:“当敬如佛,待以师礼。”他说我把他看成是我的师父,看成是佛,他是这么看的。所以说,我们有的人就利用了这一条,光说了前半部分,而否定戒律。人家没有否定戒律,是因为人家修行的时候,它“乘急”。你比如说这人很用心,用心修道,脑子一片空白,东一头西一头的。

(编者注:大藏经《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叙》云:

有人问寿昌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损伤草木。今何自耕自种。自芸自获。

答云。我辈秖是悟得佛心。堪传祖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仅可称鬀发居士。何敢当比丘之名也。

又问。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师将何以视之。

答云。设使果有此人。当敬如佛。待以师礼。我辈非不为也。实未能也。)

你像那个妙江大和尚似的,那个辣椒搁那块,他走道“噌噌”的,拿起辣椒就吃,给他辣的张嘴就给扔了。按道理不应该是随便吃辣椒的,他那个脑袋没有什么弦,他看到辣椒拿起来就吃,那辣椒非常辣了,辣得受不了了,赶紧就扔了。就是说他没有分别心,这个分别心特别小。所以说,他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说“乘急”了,他在用心上用功。

所以说在走道啊,各方面,你想叫他按照戒律那规矩去做,有些东西他做不到。但是戒律怎么办?你后面还得补。虽然你“乘急”了,但是你和戒律,和持戒比丘来比,你必须“待之以佛,敬之如师。”你得像对佛一样待人家,而且像对师父一样尊敬。最后你还得补上戒律。

包括你如果过午食都不允许给人授戒的,你别说你“乘急”,不允许你收徒弟,也不允许你给人授戒,没有资格,但有些大德怎么又给人授戒?授戒之前他得忏悔,得把它忏出去了才能给人授戒。这个过程你也不知道,是不是?所以说有的人就吃了这么一亏,刚开始走的路就是“乘急”,没在戒上下功夫,所以走了一半路程,栽了几个跟头,最后回过来还得走这条路。因为你没有持戒,有时候你的行为就是外道的行为,所以说必须得持戒修行。

我们为什么先强调戒律呢?因为我们走了一条直道,没有走那个弯道。有的人就认为咱们成天学戒律,也不打坐,也不念佛的。不是不念佛不打坐,我们现在应该直接把基础打好,我们走直道。说:“你看人家别的寺院,人家又有禅堂,又有念佛堂,还有坛城等等,人家都在修,那我们怎么不那样呢?先搞那个不一样吗?”实际上你不知道,他们走的路有可能就是一条弯路,走完了以后还得回过来。我们不是,我们是阶梯性的,就是一步,别走弯路,就是直接走,所以说不一样。

现在呢,普遍地学戒,在修行中都发现戒律的重要,现在都在抓戒了。避免了弯曲的过程,你一弯曲有可能这一生就过去了。不是说你能抓回来的事情。说:“我修成了,我再抓回来。”还没等修成,这一生就过去了。最后你得个什么结果呢?外道!得个外道的结果。

一沙弥:师父,现在就是有种人他没有受五戒,但是他的行为却在五戒之中,就是说不犯这个五戒,他这个算不算持戒呀?

他只能说是在学戒。学,但没有持。因为啥呢?为什么没持?因为他没有五戒戒体,没有根他拿什么持啊?

一沙弥:师父,这个戒体是什么?

戒体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如来藏,我们本来的面目,这都是我们的戒体。但五戒的戒体是我们的善法,你没有这个种子不行的。就像投胎,你没有这个胎不行。虽然你很多地方持戒,包括自己的修持啊,甚至有一些行为看着像不犯戒律,但是你只是学,必须得有戒体的。就像你没有父母,你怎么投胎啊?没有父母,自己长什么样不知道;你没有父亲,你姓什么都不知道啊,是不是?那不行的。

所以说,有人就说吗,现在几百年来没有“僧人”了。有人就不服气,说这么多僧人怎么就没有僧人啦?不是别的,不是你持不持戒的关系,关键是你没有僧传,把这个线给断了,断了你再怎么修它也没有这种传承。那五戒也是这样,必须得有传承,得有五戒清净的僧人给你授这个。

你比如受戒,你受比丘戒呀,受沙弥戒呀,你必须得有师父来给你授,还有八关斋戒。有的人认为在佛前说说就可以受了,我说那不得戒。必须有师父给你授,必须有戒体,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传承的关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重这个受戒的问题。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