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诗佛——王维的生命皈依与艺术归依(一)


2014/9/7    热度:312   

盛唐诗人王维,是唐代文化中最全才的艺术家,他诗、书、画、乐兼长,尤其是诗和画,能融而为一,曾获得苏轼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以其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获得了世人的赞誉,与李白、杜甫并占“天才、地才、人才”,但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李白、杜甫的声名都不及他。天宝末年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可见王维诗名之盛。唐人选唐诗中,王维作品基本多于李、杜。李、杜,尤其是杜甫之声名,是在贞元、元和以后才越来越高的,韩愈作为一代文学领袖,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著名评判为李杜的文学史地位奠定了基调。而在唐代,声名高、官职稳者莫如王维。从中国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考虑,王维很有机会实现中国文人的普遍理想。然而,大半生都生活在开放的充满激情的盛唐时代的诗人王维,却一步步退守田园和山林,一步步走向佛家的禅理禅心,最终成就了与“诗仙”、“诗圣”并称的“诗佛”的声名,他的人生轨迹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最终促使他成为了“诗佛”?

一、佛心浸染的少年时代

王维(701-761),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到蒲(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王维幼时即遭父丧,所幸寡母崔氏出身赫赫有名的博陵大族,颇知诗书,王维与弟弟王缙依然得到很好的教育。王维“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新唐书·文艺中》)

王维的少年时代,是在佛风衣披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佛教的修养,从小就浸透到他的肌肤中。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大照禅师即普寂,是北禅宗神秀的大弟子。

这里,需要简要介绍一下佛教禅宗在中国本土的发展。

佛教自公元6世纪走出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土,但其影响并不广泛。直到南北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东来传教,在中国创立禅宗。禅宗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讲究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与印度的苦行主义的大乘佛教是有很大区别的,却也是最为中国百姓接受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它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始祖菩提达摩之后,禅宗又经历了二祖慧可大祖、三祖僧璨鉴智、四祖道信大医、五祖弘忍大满,而后六祖慧能。据说,弘忍圆寂前,曾考校诸弟子,以“菩提树”为题令诸弟子作偈。弘忍的得意弟子神秀吟道:“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叫染尘埃。”而洒扫僧慧能张口即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弘忍认为,慧能悟性高于神秀,便将衣钵传于慧能,但神秀坚持自己的观点,禅宗遂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领袖,主张“渐修”;禅宗南派以弘忍的得法弟子慧能大鉴为代表,提倡“顿悟”之说,后世称为禅宗六祖,盛行于岭南一带。

后来,禅宗进一步分化为五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应验了初祖菩提达摩 “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偈语。这是佛教发展流变史。

在禅宗中土化的过程中,王维的母亲崔氏,拜在了五祖弘忍之上座弟子神秀的弟子普照门下(师承关系见下图)。

达摩菩提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

(北宗)神秀 慧能(南宗)

↓ ↓

普照 道光

↓ ↓

王维母亲崔氏 神会

↘ ↙

↘ ↙

王维

王维母亲在普照门下守戒习禅三十多年,当是佛学修养较高的北禅宗俗家弟子。王维父亲早死,兄弟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生活,如此浓厚的佛教氛围,使得王维兄弟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影响下,“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旧唐书•王维传》)。最初的佛心佛性的熏陶,在王维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带着儿时的印记走入了社会人生。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