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
2014/9/3   热度:127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 佛法精微广博,法门无量,简而言之,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防非止恶为“戒”,即戒律;静虑澄心为“定”,即禅定;破惑证真为“慧”,即智慧。修学这三法,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最终证得涅的无漏道果,所以叫做“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 “戒学”指净戒、善戒的修学。“戒”是梵语“尸罗”的意译,特指佛陀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就要奉持佛所制定的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在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在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只有持戒才能防非止恶,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在经律论“三藏”中,“律藏”属于“戒学”。然而,“戒”有禁止与勒令之分,“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就包括了一切的善法。 “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寂静的种种法门。“定”为梵语“禅那”、“三摩地”、“三昧”的意译,在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在大乘,除了上述诸定,再加上九种大禅、一百零八种“三昧”或一百二十种“三昧”等。 禅定的要义,在于息虑静缘,不妄想,不攀缘,不取相,不动心,令心专注于一种对象,以不散乱的精神作用,达到凝然寂静的状态。这是入道的机枢。在经律论 “三藏”中,“经藏”属于“定学”,故说“经诠一心”,一心就是定。若能入定,自然引发自性本来的功德作用,譬如静水,受扰动就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 “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慧”指“智慧”、“善慧”,又叫“正见”、“正慧”,是梵语“般若”的意译,指正确如实地推理、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 “慧”与“智”是相对的通名,通达“有为法”的事相叫做“智”,又叫“有漏慧”;通达“无为法”的空理则称为“慧”,又叫“无漏慧”、“圣慧”。 由听闻正法而来的慧称作“闻慧”,由如理思维而来的慧称作“思慧”,由正修行从自性中开发出来的慧称作“修慧”,以上合称“闻思修”三慧。学佛最终目的就是开发智慧。小乘行者以智慧观“四谛”、“十二因缘”而得解脱,大乘行者观真如实相,彻底破除无明而证法性空理。在经律论“三藏”中,“论藏”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属于“慧学”。 《涅经》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包括了整个佛陀教法的大意。 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戒学”所摄,就是凡妨害众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能造作,凡利益众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当尽力而为,这也是通其它世间善法的,也是为了圆满福德的;“自净其意”,则是佛法与一般世间善法的不共之处,是为了圆满智慧的,就是必须通过正确的“定慧等运”才能达到清净意业的效果,才能断烦恼、了生死,才能真实地趣入解脱。 “三学”是有其次第的,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所以《楞严经》里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意,禅师告诉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诗人笑说:“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禅师于是喝斥:“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 这段公案,对于我们学佛之人,实在是可堪玩味!
---------------------------------------------------------------------------------------------------------------- 更多KJ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