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人天乘
2014/9/3   热度:139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人天乘 一、八关斋戒、五戒、十善业道简表 八关斋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YIN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服装,不自作和观玩歌舞妓乐。 7、不睡卧高大床褥。 8、不非时食。 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YIN 4不妄语 5不饮酒 十善业道— 身三善业戒— 不杀生——不杀害物命。 不偷盗——不偷盗财物。 不邪YIN——不YIN欲乱交。 口四善业戒— 不妄语——不欺骗诳说。 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不恶口——不咒诅恶言。 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 意三善业戒— 不贪——不贪爱五欲。 不嗔——不嗔恚无忍。 不痴——不愚痴无明。 注:1、善业是以正当的行为去做自利利他的事业。佛教人做善业,是现在自他受益,来生自己仍是受益。 2、戒是戒止恶行,即禁止诸恶业。 二、略述八关斋戒及五戒十善业道〖〗 (一)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受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1)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3)不YIN戒——是指在规定的受戒期间内,制止非礼,不得有YIN,是为不YIN戒。 (4)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5)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YIN妄等破戒的事。 (6)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自作和往观歌舞伎乐戒——即脸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在身体上,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自作和过往观听歌舞伎乐。 (7)不睡卧高广大床戒——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8)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是体验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二)五戒及十善业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此五乘中,人天乘是基础,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与八关斋戒中的前五项,除了不YIN戒改为不邪YIN戒以外,其余四戒相同。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及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行,而十善兼明心的动念。 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三戒。合起来,就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YIN,(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 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①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孔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不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从而天下太平。 ②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指诈骗偷窃,盗指强劫豪夺。不偷窃和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③不邪YIN而贞良守礼——即除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YIN。若非己妻,苟合YIN欲,即名邪YIN。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YIN,也就是贞良守礼,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YIN乱行为,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④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而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就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⑤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若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 ⑥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⑦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⑧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予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⑨不嗔恚而慈忍积福——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等灾祸的发生。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倘能忍住片时气,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的伟大事业。 ⑩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为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净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身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反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危害人群社会,当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最终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备注: 1、十善业与十恶业,各分三品,按其品级上下而成轮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为人,下品成修罗。行上品十恶者入地狱,中品为饿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众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业所造作,吾人举心动念,时刻应谨慎三业,勿令造恶,而勤修善行。 2、五欲即名、色、财、食、睡之五欲,起于贪求之心,名为贪欲。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别,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乐著世间的五欲。身为佛教徒,宁可有法欲,不可贪世欲。 (三)佛教故事三则〖〗 (1)在我心田中除草一次,佛陀到摩竭陀国某村庄托钵,有一婆罗门说佛陀不自耕田播种,而托钵向人乞食。佛陀即与婆罗门申辩正理,回答婆罗门: “信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 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 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回,进而行慈, 将我运到睿智安详的境地。” (2)佛度鸯哥摩罗 佛在世时,有杀人外道,在途中斩行人之手指,以为华,称为指外道。其恶事震撼了萨罗国的人民,大家都怕他。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号鸯歌摩罗。 鸯哥摩罗说:“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钩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调伏我。” 鸯哥摩罗过比丘生活,在舍卫城街上托钵,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有时头部受伤,有时毁了衣裳。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才能净除业障。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业呀!” (3)那是归于你的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事!”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如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还以忿怒, 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还以忿怒, 将可得到两个胜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于是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 更多KJ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