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第五章 弥勒菩萨


2014/9/3    热度:370   

第五章 弥勒菩萨
---圆觉经略说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接下来继续讲“圆觉经”十二位菩萨中的弥勒菩萨,我们已经讲过了前面四位菩萨: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菩萨,第三普眼菩萨,第四金刚藏菩萨。这四位是一组,所问的是无上大法,可以说是顿悟法门。下面从弥勒菩萨起,代表渐修,这中间仍是四位一组,代表了三乘道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


一般人喜欢大乘,对于文殊菩萨到金刚藏菩萨这一段非常乐于接受,引用的经句也很多。对于渐修法门,很少有人去注意,视之为小乘而忽略掉了,这点请特别留心。

关于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称之为“一生补处”菩萨。由凡夫修行到成佛,一般而言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中间有五十几个程序,各家说法不同。其中末后阶段的菩萨分为十地,十地之上是等、妙二觉菩萨,等觉是菩萨的极果,如文殊、普贤是,到了等觉得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无明,才完全成佛,名妙觉,成为一代教主。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为菩萨最后身,他与释迦牟尼佛本是同学,将后补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以后也要像释迦佛一样,在人间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证果、度生、故名一生补处。

那么,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娑婆世界来成佛呢?要等多久呢?一千年?二千年?不是这样计算,还早呢!依佛法的传播,分三个时期,佛住世亲自教化的时期叫正法时期;佛涅槃后,佛像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叫末法时期,人类的浩劫便接二接三而来。人类的浩劫有好几种,刀兵劫,就是战争,人类相互残杀,同归于尽;疾疫劫,就是疾病,各种怪病流行,医药束手无策;饥馑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生产出现危机,大家饿肚子,这是小三灾。另外还有风水火等大三灾,能够毁灭整个宇宙,更是可怕。

到了末劫,人类的知识非常进步,头脑很聪明,脑部充分发育,而四肢退化。目前虽然不到末法时代,但是,我们看到现代的小孩比以前聪明得多,同时人也懒了,四肢越来越不发达,因为生活依赖机器的比重愈大。同时,真正末法来临,人的寿命也会缩短,那时人心将变得很坏,相互残杀,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作为人种。然后,人类的历史文化再重新建立,每经过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如此渐渐增长,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便是弥勒菩萨下生人间之时。此在“弥勒菩萨下生经”有清楚的记载。

弥勒菩萨现在在哪里呢?在欲界天中的兜率天里。佛教把宇宙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呢?欲有五欲,五欲又分大五欲及小五欲。色、声、香、味、触是大五欲,例如人喜欢看美丽的东西,喜欢听悦耳的音乐,喜欢闻香的味道,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触)。小五欲呢?男女之间的笑、视、交、抱、触。欲界中的众生都因两性的关系而有生命,在太阳系统以内,包括人、畜生、饿鬼、地狱都属于欲界;在太阳系统之上,还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分东、西、南、北天王。寺庙里所供的韦驮护法神,他就是南天王天的天将,他发愿要为娑婆世界的修行人护法,我们称之为韦驮菩萨。现在我们这位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在兜率天中当天主,天女宫妃数不胜数,一片富贵享乐的殊胜景象。但是,在兜率天中心有个弥勒内院,他在这里面讲经说法。弥勒外在的表现是在享受,但是,内心则是菩萨境界,一切无著,彻底清净。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约八百年,有位无著菩萨,写了一部“瑜伽师地论”,这是研究佛学唯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无著菩萨他是利用晚上时间入定,将自己的意生身升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下课后出定,天也亮了,将所听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这一百卷的巨著。


无著菩萨还有个故事,他的弟弟天亲原来弘扬小乘佛教,反对大乘,到了晚年悟道,知晓毁谤大乘乃无上罪过,想自杀了断,无著斥责他自杀岂能忏悔罪业?只徒增加罪障,因而讲一句名言:“譬如行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可以毁谤大乘,同样也可以弘扬大乘。所以,后来天亲菩萨留下了很多大乘佛法的著作。

有关弥勒菩萨的故事很多,我们现在所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塑像,都称作弥勒菩萨,其实另有典故。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他因为经常背个布袋到处走,所以又称布袋和尚。如果有人问他:师父,什么是佛法?他就将布袋一放,站着笑笑,也不说话,你懂的话就悟道了;不懂,他将布袋一背就走了。他究竟是哪里人?姓什么?何时出家?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形迹卑陋,时现神异,等到他死后,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语,境界很高,许多人都很喜欢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讲到弥勒菩萨,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国的特殊社会这一部分。所谓特殊部分就是帮会组织,中国的帮会组织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开始,到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到现在都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里,不仅是中国,外国也一样有,像美国的黑手党都是民间的帮会。

中国的帮会到了唐代,有的吸收佛教思想,一逢乱世,便出现各种秘密组织,尤其到了元朝,为了要推翻元朝的政权,知识分子便与帮会合流。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一个党派的形成,必须以某个主义思想作号召,古代没有这一套,于是,向佛教中寻取,说三劫的末劫到了,天下要大乱了,弥勒菩萨要下生度世了,大家赶快来皈依。

朱元璋当年也参加过这些秘密组织,那时民主凋敝,穷得没有饭吃,只好去当和尚,不过化缘也化不到,饿得要死,后来跑去当兵,最后当了皇帝。他说当初哪里想到当皇帝,只是为了吃饭才出来干的,东闯西闯,不小心闯到这个位子上来,这是朱元璋讲的真话,人生的际(机)遇真是不可知。他当年参加的秘密组织叫光明道,所以后来订立的国号叫“明”。元明有白莲教,到清朝,又产生洪门、清帮、天地会、红灯照、义和团等等几十种组织,这些帮会有一共同特性,多少都借用了佛教的三期末劫弥勒下生这段典故。

后来的某些教派,在历史上也都是与这些组织多少有点关联,特别标榜儒、释、道三教一家。这是中国民间非常特殊的宗教社会团体,其中起源因素相当复杂。

最近有一个中国人还在美国纽约开创“红十字会”,标榜五教同源,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酥、穆罕默德都请上座,排排坐,泡好茶,吃果果,这是中国大同思想的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由民间宗教信仰做了某种形式的表现。

这些宗教的教义如何呢?有如拼盘一般,东抓一点,西揍一点。至于修持的方法,也是一样,道家的也有,密宗的也有,都不全。


譬如以前北方的“理门”,现在政府(指台湾)也承认了,叫作“理教”。这个教门源于黄河以北,祖师爷叫“羊祖”,这是隐语,实际上是杨泽,山东人,明末进士,为了反清救世,走入地下,以前理门在北方很流行,不抽烟,不喝酒,也吃素,也是三教一家。他们也有个秘密咒,叫作“五字真言”,灵验无比,但不能随便公开,传的时候不能有第三者在场,称为“六耳不同传”。这个咒子学到以后,平常不能念出声音来,要在肚子里念;那么,何时才可念出声音来呢?要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而且要大声念,哪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现在我们回到本经,由弥勒菩萨提出修学佛法的若干问题。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佛教的仪式,每一位菩萨都一样,在此不赘。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菩萨请求释迦牟尼佛,要为诸菩萨开示修行的秘密要点,使大家明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在哪里,人自己做不了主,永远在生死之间轮转。出生之后,慢慢长大,然后衰老,最后死亡。死了以后,又再投胎,为什么会如此轮转不停?此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分别邪正,每一种宗教都说自己好。基督教说到上帝的天堂来,可以得到永生,佛教也说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来最舒服,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究竟哪个是正确可靠的呢?请您为我们讲清楚。这样可以使末世一切众生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无所畏惧,不再感到害怕。

人的生死确是个大问题,所以庄子说:“生死大矣哉”。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而佛法的最高目的,在证得大涅槃,涅槃是个代号,指成佛的果位,圆明清净,也教圆寂,圆满寂静,又叫寂灭,但不是灭亡,它是不生不死,它的境界是“常乐我净”,很难翻译,只好保留不翻,叫作“涅槃”,这是佛的正道。弥勒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对真正的佛法有所认识,生出绝对肯定的信心,然后,个个修行成道,再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之中,“起循环见”,循环见就是颠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没有跳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慈,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接下来,弥勒菩萨对于刚才所提的问题,再问得更详细--一点,将重点点出。

他说一切学大乘道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要想达到成佛的境界,什么是成佛的境界呢?刚才讲的是总称“涅般+木”,现在他又把现状描述了一下,叫“如来大寂灭海”,非常伟大、清净、光明、快乐、自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不在迷蒙的生死轮回中转,那么,要如何切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轮回的圈子呢?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我们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转,转来转去跳不出来,“西游记”上形容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种轮回有几种性质呢?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要想修成佛道,大彻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其中有那些层次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尘劳是佛学上的名词,我们生活的世界叫尘劳,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劳劳碌碌过一生叫尘劳。尘劳这两个字,在文学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烦恼两个字,成为尘劳烦恼,则更美,诗词歌赋中经常用到这几个字。假如我们爬到观音山上看台北,上面笼罩着一层尘埃,灰蒙蒙的一片,那不是红尘滚滚,而是黑尘滚滚。红尘滚滚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陆的黄河以北,开车经过,扬起灰尘,经太阳光一照,那种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为什么叫“回入尘劳”呢?诸佛菩萨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后,为了悲悯众生,再回到苦海中渡众生。当然,我们不知道哪位是菩萨再来,他也不告诉你。假如某某人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国有句老话:“半瓶水响叮当”,满瓶水不会响,对不对?“学问深时意气平”。真菩萨来,他不会让你知道,都是等过后才露出一点痕迹讯息,而他已经不在了,有的甚至连走了都不告诉你。

诸佛菩萨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再来,在诸世间中教化众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为在佛教中才有菩萨。依我看社会上许多大小不同的菩萨,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绝口不谈佛教,尤其是在乱七八糟的下等社会中,再来菩萨才多呢!“回入尘劳”就有这么大这么深的意义,难啊!一般人发了财,就不肯到穷人家里去了,嫌他穷,嫌他脏,嫌他低俗,对不对?菩萨们重回人间,等于一个人发了财,还与以前的伙伴一齐讨饭过日子,这样,才能教化众生。菩萨不只是再回到人间,甚至还变牛变马变其他各种的动物,所以,我们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时候吃到菩萨的肉呢?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教育众生的方法有多少种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这些问题,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慧目萧清”,头脑清晰,智慧明朗,心里清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圆满觉悟如来无上的正知正见,看清楚哪一条是正路。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把上面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跪下来磕头,五体投地三次,虔诚请法。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为了诸位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这些佛法中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的问题,让诸位菩萨智慧清明洁净,以及使一切的末世众生能够永远断除轮回的根本,悟到如来道体、般若实相,也就是与诸佛之法身相应,切断生死之流,得无生法忍。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菩萨听到佛要解答问题,非常高兴,在座大众也都静默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女+(遥-走)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YIN。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口+育)!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上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种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明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以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少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涂,不明白事理。)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几十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的“无故寻愁觅根”,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种”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几十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犹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过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及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的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难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的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把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尸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上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到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YIN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已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不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的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的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得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大,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您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人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子?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是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的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爱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处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得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祸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土+垂,菩提者觉悟也,萨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赞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注意!这里有一个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欲望,以及灭除憎恨痴爱之心,就可以永远断除生命的生死轮回。佛在这里讲得很轻松,但是,如何断除呢?这又是一个秘密。而其实本经前面一开始便早已透露过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秘密。不要认为永断轮回之后就可以成道,还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还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立志发心,才有资格称为学佛的人。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说不是,我没有资格,所谓菩萨道,我一点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萨?你的眼睛坏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给你,马上拿,考虑一秒钟,就不算菩萨。这个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说是佛弟子?

此段这两种秘密,我只提出来,不予作答,答案在你们那里,请自参究。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现在讲到学佛的基本,为什么一般人学佛得不到清净呢?因为都在贪欲中,连学佛的动机也是贪欲,想成佛是不是贪?这个贪可贪得大呢!学密宗想念个咒子马上成佛,是不是贪?学打坐求长寿健康,这是“寿者相”,也是贪。很多人问我:老师啊!我打坐半年了,怎么没有反应?怎么没有消息?贪欲!贪欲!以有所求心修无为之道,此乃背道而驰,非学佛也。假如你能做到一无所有,这是世上第一等人,连佛也不求,你看这人伟大吧!释迦牟尼佛看到,大概马上拱手让位。

由于贪欲,发挥无明之性,显出了众生五种不同差别的种性,哪五种性呢?而这五种差别,乃因为两种障碍而有深浅程度不同,这些佛在后面有所解释。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哪两种障呢?“一者理障,碍正知见”,知识越高,学佛往往越难,佛学的知识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碍。为什么呢?主观的成见多,本来脑海里很单纯,学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后,看别人都不对,唉呀!怎么不学佛?怎么不来信教?好像不学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后,拿了一个宗教的尺度到处去衡量别人,批评这个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比如什么学佛又不吃素,差劲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斋。吃素是不吃荤,荤是葱、蒜、韭、兴渠五荤,这是五种刺激性的植物,并没有包括肉。但是为的意思并不是要你吃肉,请别搞错。不吃肉是不杀戒,为了培养慈悲心。至于斋呢?这是庄子提出来的“心斋”,“礼记”上有“斋戒沐浴”,心念清净恭敬叫作“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没有吃素来估计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忽略这个人的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贪嗔痴慢心如何?于此,我恭劝大家,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事障又叫烦恼障,有事就有烦恼,心中烦恼多、贪欲多,所以打坐静不下来,功夫修不上路。事障也就是业力习气,它是一股力量牵引着你,让你在生死中轮转不已。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什么是五性呢?善男子,假使理障与事障没有了结,就不能成佛。这段文字很简单,不再解释了。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佛在这里所说的五性,五种分类,乃是指圣贤位而言,一般凡夫不包括在内。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众生要做到永舍贪欲是很难的。若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与性有关系,这说来也有他一部分的道理。以佛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众生乃以贪爱为本,所有,出家第一条戒律就是戒YIN欲。讲到这里,顺便跟各位提一下所所谓“漏丹”的问题,譬如遗精,没有动欲而自然遗漏精液,为何会有此现象呢?这是业识的根本习气,还是由贪欲而来的。又如入山专修的在家或出家人,离开了尘世,避开了家室,能不能永舍贪欲呢?也没有那么简单。假如能做到了“永舍贪欲”,就可证得声闻乘的罗汉果。

“永离贪欲”那么困难,如何舍呢?一切有灵知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离苦得乐,即使有些生物没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这个方向追求。例如饿了想吃,因为饿得很难过,吃饱了就舒服;即如学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与乐是相对的,你舍掉苦,就得到乐了吗?不见得,这一舍不也苦吗?永舍贪欲如何舍呢?关键在于转化,把贪欲转化升华了,成为大喜乐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里有所谓大喜乐的修持方法。大喜乐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乐、我、净,我们现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永恒存在,不是世间的无常之苦,而是永恒之乐,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乐,真正的清净。

现在这里所提的“永舍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问你尽形寿能守持否?只问你形体寿命还存在的这一生,能不能守这个戒,这是属于声闻戒,又叫别解脱戒。菩萨戒就不只是尽形寿,甚至不只论你的行为,连梦中有所维越也是犯戒,平常偶尔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为大乘菩萨道容易学,其实最难最难。菩萨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几百条,而菩萨戒则有八万四千条,而且还没说完呢!起心动念都是戒,所有“永舍贪欲”的范围极广,佛在这里所说的,是指这一生或多少生?佛没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么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两条腿发麻发胀,痛得坐不住,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种人学佛学道几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几个钟头,虽然腿不痛,但是,并没有得乐,这叫枯禅,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儿,这也是事障。

这里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人必须断除狭义男女间的性欲问题,以及广义的贪欲断除了一部分,才能把生理转化过来。何谓转化“生理”?就是打通身体的七经八脉,这样才能断除事上的障碍以及功夫方面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功夫方面断除了性爱,打通七经八脉,才能使身体发乐得定,这样才能断除事障,达到罗汉境界。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认为清净这一方面是道,守住清净,不敢稍有动心,如此便落在所知障,所有说“未断理障”。到此阶段,也是四果罗汉的境界,叫作声闻乘的种性。比声闻乘高一点,就是缘觉乘独觉佛的境界,然而却始终不能证得大乘菩萨道的境界。

这一段所讲的是天生属于声闻缘觉乘根器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生永舍贪欲。永舍贪欲是修持的因,果是断除事障,但是,却未断除理障。等于说很用心学佛的人,住在深山中,万事不管,在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威仪庄严,好象很有道的样子,但是,以真正的佛法看来,只是属于声闻乘的众生,他不敢入世,即使入世,他的功夫也会垮,事障有会起来。所以,佛在“楞严经”里,对声闻缘觉乘大加呵责,斥为外道种性。

“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这八个字做起来很不容易口+育!也许五辈子八辈子还做不到。假如一个人能够断除一部分贪欲,贪目+真痴慢疑这五个根本事障变薄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减轻了,柔软了,再加上定力,证得罗汉初果后,然后至多七返人间,便可达到无生。二果罗汉需要一返人间,三果罗汉则不再生于欲界,四果罗汉在这一生就了了。“圆觉经”在此只是大略地说,详细情形要研究各种经纶,“瑜伽师地论”中的欲地到声闻地,对于由欲境修到声闻乘间的身心变化过程有详细的解说。出家的朋友同时还可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声闻乘。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假如末世的一切众生,想要到佛的大圆觉中游历一番,先要发愿精勤断除理障与事障。未来工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也越来越忙,事障更难断。即使断了外务的事障,身体的疾病也都去除了,达到绝对健康,才去掉事障这一半,然后还要再去掉心理的所知障,把学识上的理障去掉。你说我把现在的境界与“圆觉经”对照,看看对不对?这已经落入理障了。到了“二障已伏”,只是已伏而已,没有断除,能够制伏,让它柔顺一点。这样才能够悟入菩萨境界,但也还只是悟入,了解而已,还没证道。

【若理事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假如事障与理障已经永远断灭,再不生起障碍,就可以进入如来微妙圆觉境界,到此才算证得菩提,到达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进一步说,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但是,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的启发,得到明师的指点,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去修习。什么是“因地法行”呢?就是发心、立志,动机的出发点是为什么?例如有人学佛的动机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脱离痛苦,这样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学佛修行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样的发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样的学佛,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不论是修何种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动机为何?又如我们现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这样的出发点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来找我学打坐,我都会问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为了使身体健康一点,为了求福报安乐,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觉得好玩,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由于初发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为两路,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圆觉经”在这里只讲大纲,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详细研究,必须融通大小乘各种经纶。不过话说回来,佛在世现身说法,其教育手法又与一般善知识不同,他接着补上一句:“根无大小”,只要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都会成佛。为什么根无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诸位可以参考“法华经”做个研究。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假如有些人虽然一心一意寻找明师,但是,一个凡夫哪能知道谁是明师呢?佛经上说:得了法眼净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识。法眼就是择法之眼,选择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当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国有句话叫作“慧眼识英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自己没有择法之眼,碰到了见解不正确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无法得到正悟,这样叫作“外道种性”。什么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这个观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种性再加上前面所讲的声闻乘、缘觉、菩萨、佛四种种性,就是众生的五性差别。

那么,这个错误、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要负这个责任。所以,主意啊!我们不要随便冒充善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处去教人家,卖弄佛法。在此请各位不要认为我是老师,我自己一辈子都不觉得自己是老师,你们客气叫老师,那是你们的德性,与我不相干,我自小一直以学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学生之位,活到老学到老。我平常只是随缘而对遇到的一些朋友讲一些该说的话罢了。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玻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但是,到了现代似乎已经没有了。小学里还有一点,小学生刚上学,老师早,老师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级就差了一点。等到了国中、高中又更差了。至于在大学这一阶段那就更谈不上了。有许多同学在路上遇见老师,假装没看见,假如跟你翘个下巴,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对他的学生全不记得,当然这种现象教授本身也有责任。像清朝的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元帅,他老师的教育关系很大。所以,他对教师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师,对请来的教儿子的家庭教师,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极为尊重。他特别在西席先生的门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包含了两方面警世的含义。他只要在家里吃饭,一定陪着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厨子端上一盘鸭掌烧豆腐,是这位师傅喜欢吃的,太烫了,把老师给烫着了。年羹尧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过了一会儿,厨房端出一个人的人头出来,另一说法是一只手,那位厨子被砍了,当然这是年羹尧威风的过度膨胀,却也可作为尊师重道的一个衬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状元,当了宰相,回乡来见启蒙老师,还是要把官服脱掉,跪下来向老师磕头,表面是礼貌,其实是感恩。你不这样做,别人看不起你。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地位高了,学问就好了似的,其实学问是金钱能买得到或地位能换得来的吗?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里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正题。大乘菩萨的唯一动机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动机是发大悲心,没有救人救世的悲愿而来学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萨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还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强解释为方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宝剑,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经一手拿剑,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这是中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萨入世是不拘形式,没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学的名相来讲佛法。民国三十九年,我刚到台湾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什么叫“逆顺境界”?顺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许多佛公公、佛婆婆们,碰到人就阿弥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脸佛像,满口佛话,这是顺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横眉竖目做强盗的,就像今天报纸刊登有八个抢银行的,临刑前忏悔,叫年轻人不要干这种事,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反面的教材。当年我在四川,与袁老师去一个庙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三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没有办法走,路的两边则跪满了讨饭的乞丐,没有鼻子的,瞎一只眼的,断一只手的,各种怪模怪样都有,有些长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装的钱,一路走,一路丢。后来,我的老师问我,你看到菩萨没有?我说没有呀!老师说你是瞎子!我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他说跪在道路两边的都是菩萨,你还送钱给他,供养他,与他结缘呢!这也是逆境界,告诉你人生是那么的苦。

菩萨就是与这些穷苦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这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从无始以来,就有这种清净愿力。假如没有这种清净愿力,没有发起这种大悲心,光是盘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几个咒子,这样就想成佛,成吗?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什么叫作“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呢?有一个原则要把握住,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圆满清净的,叫作大圆觉,但是,现在却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来的大圆满,大清净觉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觉悟,那么,第一步要怎么走呢?如何起步呢?--“当发清净大愿”,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发愿。发愿就是一般所讲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标。“愿”就唯识学来讲,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个名称叫“愿”。为了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叫欲。牺牲自我,超越自我,为了利他,发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名愿,此谓清净大愿、大悲大愿,或者大行大愿。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四个方向、目标--慈、悲、喜、舍,这是四大行愿,一切的修行都要朝这个大方向去做。换句话说,学佛的人做人做事,离不开这四个字的内涵、标准、原则。到了最后,连“慈悲喜舍”也要舍掉,达到大圆满清净觉性的境地。

发愿是学佛的第一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我们如何发愿。这一段等于是大乘菩萨的发愿文。我们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发愿,看你的目标是求什么,一般人拜佛求什么呢?求菩萨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发大财,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义思想。菩萨很难做口+育!人家磕一个头很简单,脖子弯一弯,你就要保佑他这样那样,保佑不到,便说这个菩萨不灵。当菩萨很可怜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个头,要求那么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报,何况磕个头算不了什么善事。真正学佛发愿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观想、参禅时,能够进入佛的清净圆满觉性之中。

同时,还要“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学佛的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一开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么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什么是二乘呢?声闻与缘觉。

我们讲到这里,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们,有很多的见解都属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现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掺和了许多外道知见,譬如以打坐来说,有人说子午卯酉的时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则说非在子午卯酉的时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时辰能不能打坐这是道家的观念,而且这还不是正统道家的观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时空的观念,哪里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风水选日子都是同样的道理,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时时大吉,方方大利,万法唯心嘛!

讲到外道,我劝各位不要随便骂人家外道,你懂不懂这些外道?不懂,随便说人家是外道,这是仇恨心理,看别人不起,如此则违反学佛的道理,学佛的人应该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们发愿,希望学佛时不要碰到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声闻与缘觉总不是外道吧!声闻与缘觉是罗汉境界,怎么是外道呢?不!你翻开“楞严经”看,佛在最后讲五十种阴魔,还在骂声闻与缘觉属于外道。为什么呢?他们还在“心外求法”,欢换句话说,还没有彻底明心见性,虽然到了罗汉境界,只明白了一半,还未圆满。依“圆觉经”来讲,还没有达到大圆觉境界。在禅宗而言,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他讲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证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属于外道知见。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第一段发愿文。接下来是第二段发愿文。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断了各种障碍。有哪些障碍呢?归纳起来有事障与理障。事障,后世加上一个学名叫作烦恼障,什么叫烦恼障?例如我们打坐,心里杂念纷飞,静不下来,或是腿痛发胀,这些是烦恼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见不明,智慧不开,不能明心见性。这些障碍无法马上排除,必须渐渐断除。愿力越坚固,则越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萨或某某上师前面磕个头,菩萨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个头,什么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萨会帮忙我,这是什么心理?依赖心。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谓加庇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中国文化本有的观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先要站得起来。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说:“你们来加庇我啊!我站不起来呀!你们抱我到家里,抱到床上,还要喂我吃饭啊!你们要加庇我啊!”你们说这像话吗?只要你们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会得到佛菩萨的加庇,你真有愿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庇。我经常碰到学佛的人来说:老师啊!见了你回去以后,境界好得很,老师你加庇我。我说:别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还有更妙的,有位同学告诉我说:在美国有一个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实,我连他是谁,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么长伸到太平洋那边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圣经提到一些麻疯病人看见耶酥,赶紧求耶酥救我啊!这些病人摸了耶酥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跑下来感谢耶酥。耶酥说:不要感谢我,感谢你自己。对呀!为什么感谢自己呢?信则得救。耶酥此话很高明,一点都没有错。可惜圣经因为翻译的关系,很多话、很多意思都走了样,表达得不理想,假如耶酥再复活看到这样的圣经,一定伤心透了。

“障尽愿满”,请注意这四个字。你说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没有效果,业障还是那么重。抱歉!这些都毫不相干。事障与理障总归叫业障,业障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造善业则有福报,造恶业则有罪报,不善不恶则有无记报。什么是无记报?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车子撞着了,都是无记报。因为业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满愿。

若能“障尽愿满”,便自然解脱,自然自性清净,自然“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见到自性大圆满的境界,觉性清明,“证大圆满妙庄严域”。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答复弥勒菩萨的结论,下面是把以上所讲的内容,再归纳为梵文押韵的句子,等于中国的诗词。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很难翻成押韵的诗,因此,翻译的大师们另创造了新的佛教文学,叫作偈颂,脱离了平仄(ze4:倾斜。古汉语中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音韵的规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弥勒汝当知】

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众生】

所有一切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

不能得到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

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若能断爱憎】

假如能够断除憎恨埋怨以及喜爱嗜好,

【及与贪嗔痴】

以及断除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内心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

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时候,内心有无爱憎?有爱憎。爱什么?爱阿弥陀佛,憎什么?憎妄想。唉!念佛不应该想股票,罪过!罪过!赶紧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爱憎之中?假如你对佛既不爱,对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净,净土现前。

【二障永消灭】

一切修行的大原则就是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

【求师得正悟】

然后还要求得大善知识的明师指引,明师很难找,也很难辨认,谁是我们的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明师,他的经教还在,学佛要以佛经为根据,直接向佛经求取正法。

【随顺菩萨愿】

悟道之后,发大慈大悲菩萨之愿。

【依止大涅槃】

悟道成佛以后,依止大涅槃,在哪里涅槃呢?就在世间,不垢不净,毕竟清净。不要以往成佛以后就不来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双运。

【十方诸菩萨】

十方诸位大菩萨,

【皆以大悲愿】

都因为本事的大悲愿力,

【示现入生死】

再度来到五浊恶世众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积极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极逃避现实。

【现在修行者】

佛又再三吩咐,现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们,

【勤断诸爱见】

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奋去断除自己内心各种爱憎的观念,

【便归大圆觉】

自然大彻大悟,回归清净圆满的大觉性。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