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乐 古音重续


2014/9/7    热度:658   

  千年佛乐 古音重续

  2010年清明节,据宋代手抄密谱排练的曲目,演奏于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之中。此举也被视为千年大相国寺佛乐的回归。

  大相国寺自寺院开山之际,便有佛乐的记载。至北宋年间,大相国寺佛乐名满天下,乃至成为皇家佛乐,被用作国仪,为当时的盛事。佛乐随寺院,几度沉浮,在千年后,依然被后世珍视,并在多方努力下,古音重续。

  本报记者在千年佛乐重临之际,探访了这一佛家瑰宝。

  名满天下阅繁华沧桑

  开封相国寺佛乐自唐代已有记载,至北宋年间,寺院受皇家尊崇,相国寺佛乐也因此发展至鼎盛。据记载,当时每逢大型庆典,寺院主持会向各个寺院发出邀请,800著名乐僧心怀虔诚,聚集在一起协同演奏,笙管齐鸣,从清晨到日暮绵延几日余音绕梁。而在元宵节、端午节这样的民间节日里,寺院乐僧也会演奏梵乐,普天同庆。

  在皇室的支持下,寺院组成庞大的乐僧团,并修建了演奏佛乐的专门场所“维摩院”,并在大殿前修建专供一般游人和香客欣赏佛乐的“乐棚”。为适应皇室礼仪的需要,佛乐团所演奏的佛乐,也因此更加高超与庄严。以佛乐迎四海香客,千年前,这里是何等的气势恢弘、天下无双。

  岁月流转、王朝兴替,寺院与佛乐也伴随走过一路沧桑。明崇祯年间,大相国寺在一次人为的黄河决口中被大水淹没。清代两次由皇帝下诏重修,乾隆帝钦赐匾额,佛乐也重现一时繁华。至1927年,冯玉祥主豫,废寺逐僧,致使佛毁僧散乐谱尽失。大相国寺佛乐在其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静止,一度濒临失传。

  千载坎坷古乐获重生

  1992年,大相国寺恢复佛事活动。2002年,在寺院主持心广大师等人的努力下,大相国寺佛乐团得以恢复建立。其后,相国寺派僧人前往北京请回相国寺宋代密谱,乐谱为古老的工尺谱,以音乐家尼树仁为首的翻译班底,将其翻译成现代乐谱。2007年,大相国寺佛乐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寺院有专职乐僧20余名,有不少是修为颇深的僧人。乐团里最负盛名的是80余岁的隆江法师,6岁就开始在大相国寺学艺,是相国寺特有的乐器“筹”为数甚少的技艺传承者。“筹”是一种非常悠久的古乐器,用乐僧的话来说可以视作笛的祖宗,筹音较笛声更为低沉。周恩来总理曾在听过隆江法师精湛的演奏后,亲嘱他这门技艺千万不要失传。待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后,隆江法师被请回教授年轻僧人技艺。

  在这里,乐僧们与普通僧人一样,也须进行日常的修行。源悟法师曾是一位民乐乐手,2002年,他来到相国寺出家进行修行,并师从隆江法师,成为筹乐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记者,乐僧每日清晨四点半便需起床修早课,下午五点需修晚课。冬天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则把演习乐曲的时间放在下午,到了夏天,时间则改为上午。就这样冬去春来,乐僧们在日复一日艰苦的修行中,领悟佛学与音乐的真谛。“成为一个合格的乐僧,必须有极好的耐性,就算是很努力的也需要2、3年方成气候。”这位年轻的法师笑对记者说道。

  梵音淡静佛乐渡世人

  大相国寺现存有大量比较完整的古乐谱,是中原传统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当前发掘整理出了106首梵乐,汲取了佛乐、民乐与宫廷音乐的精华。经过发掘、排练,乐坛当前编排了《白马驼经》、《相国霜钟》、《宝鼎赞》、《锁南枝》等曲目,乐僧告诉记者,其中《锁南枝》就是根据北宋密谱翻译过来的第一首曲子。

  演奏的乐器包括普通的乐器和佛教法器。一首完整的曲子,是由笛、笙、箫、琵琶,加上磐、木鱼等合奏而成。演奏的乐僧告诉记者,每逢演奏前夕,众乐僧都要在大雄宝殿之中打坐静心。用他的话来说,“有如何的心境,在乐声中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情。”记者采访之时,乐僧们正演习曲目,一曲佛音流淌于古色古香的寺院之中,曲声清幽雅致,即便不通音律,听者也极易受感染,置身祥和安宁的佛境。

  “佛家讲究心怀慈悲,而演奏者必定也需心怀宽广。”源悟法师对记者说。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佛乐以琴音弦乐直指人心。相国寺佛乐流传千年,也是代代世人对佛法庄严、对心灵澄澈的一种珍视。

 

五明学佛网 声明 语言 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